-
华中师范大学世界史导师
一、詹娜,女,
1981
年生,湖北武汉人。
2000-2004<
/p>
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2004-2006
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 p>
2006-2009
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法国史方向,获历 史学博士学位;
2007-2008
年,获得国家留学 基金委资助,在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二大学做联合培养
博士;
< p>
2009-2011
年,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近代法国史研 究,
已出版著作
《西
方国家历史学本科教学调研》,在《
史学集刊》、《四川大学学报》、《历史教学
问题》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主持
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二、罗爱林,男,
19 64
年出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俄国史、东欧史。现担任中
国苏联东
欧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常务理事。
罗爱林教授<
/p>
1987
年获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
1990
年获兰州大学历史学硕
士学位,
2002
年获北京大学 历史学博士学位。
1995
-
1996
年、
2000
-
2001
年曾先
后赴
俄罗斯喀山师范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做访问学者。
2012
年
8< /p>
月从广西师范大学
调入华中师范大学工作。
罗爱林教授先后承担了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俄国农奴制度研究》< /p>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时期俄国农村公社研究(
1861
-
1917
)》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重大项目《俄国通史?六卷本》(主持第二卷)等。出
版学术专著《俄国封建晚期农
村公社研究(
1649
-
1861
)》,在《世界 历史》、
《史
学月刊》等重点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
20< /p>
篇。
E-mail:
pkuyide@
三、岳伟,男,讲师,
1982
年生,河北邯郸人,
2005
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 学历
史文化学院,
2007
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
2010
年博士毕业于华中
师范大学历史文化
学院,其中
2008.9
至
2009.9
月留学德 国亚琛科技大学历史所。
主要研究方向:
1
、德国史 p>
2
、国际关系史
近五年已发表成果:
1.
《试 比较战后初期美国对德日两国工业的反垄断政策》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
会科学版)》
2008
年第
2
期。
2.
《战后鲁尔问题与西欧早期一 体化》,《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
年第
3
期
3.
《肯尼迪政府与北也门内战 :
1962
—
1963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
2008
年第
2
期
< /p>
4.
《战后鲁尔问题与德国北莱茵
-
威斯特 伐伦州的建立》,
《德国研究》
2009
年第
1< /p>
期。
四、曾晓祥,男,
1972
年
3
月出生,湖北仙桃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
1990
年
9
月
-1998
年
6
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先后或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2004
年
9
月
-2008
年
6
月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职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
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史、当代东南亚和华侨华人史。
近五年主要成果包括:
越、
柬两国共产党关系研究
(
1960~1975
)
,
《江海学刊》
2008
年第
3
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p>
2009
年第
5
期全文转载;第
三次印支战争早期东盟安全观念与对策分析
(1979-1982)
,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年第
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移民与我国的对策,《第三届海外华人与中国发展国
际学术研讨会(
2009.6
)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9
年;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
革,《世界宗教文化》
2008
年第
6
期;对印度尼西亚亚齐独立运动的思考,《高等
函授学报》
2007
年第
8
期;热论海外华人与中国发展,《神州学人》
2007
年第
8< /p>
期;东盟经济一体化:模式、障碍与前景,《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6
期;
等。
五、
徐晓旭
,男,教授,
1971
年
5
月生于河北
研究方向
希腊罗马史、古代世界史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学习经历
1989-1993
年:河北大学历史系,本科
1995-1998
年:南开大学历史系,希腊罗马史方向,硕士
1998-2001
年:东北师大世界古典所,希腊拉丁古典学方向 ,博士
2001-2003
年: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
2001-2003
年:上海法语联盟,学习法语(法领馆资助)
2002
年
7-9
月:法国拉 罗歇尔欧洲中心、蒙彼利埃地中海法语学校、巴黎社会科学
高等研究学院路易·谢和耐中
心,学习法语和专业访学(法领馆资助)
2008-2009
年:北京语言大学、同济大学,学习德语(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2010
年:德国弗莱堡阿尔伯特·路德维希大学古代史系,访问学者(国家留学委资
助)
主要科研成果
< br>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剑桥古代史》、《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翻译
工程,第
12
卷
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希腊人与蛮族人
《腓利二世:霸权与泛希腊主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p>
《古代希腊民族认同中的各别主义与泛希腊主义》,《中国社科文摘》
20 08.11
《马其顿帝国主义中的希腊认同》,《世界历史》
2008.4
“
Greek identity in Macedonian imperialism: the cases of Philip II and
Alexander the Great
”
, in ASAW ed.,
The Proceedings of Japan-
Korea-China
Symposium
2007.
City,
State
and
Empire: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World
from
East Asian Viewpoints
,
Tokyo, 2007
《古代希腊宗教:一项“长时段”的考察》,《古代文明》
2007.4
《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人的民族认同》,《历史研究》
2006.4 p>
六、
彭慧
,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南亚史、华侨华人史。近 三年来讲授的主要课
程为世界史专题及东南亚历史与文化。
< p>
彭慧老师
2002
年本科毕业于淮北师范大学
(原淮 北煤炭师范学院)
历史学专业,
2008
年博士毕业于厦
门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工作。
2009
年
< p>《世界近代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排名第五。同年被评为
2010
届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校 级)。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
究课题包括“全球化进程中的东南亚民族问题研究”(国家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03-2008
年,主要参与)、“多民族共存 与民族分离运动
---
当代东南亚民族关系
的两个侧面”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2003-2008
年,主要参与)、“东南亚穆 p>
斯林群体的文化自觉与定位“(华中师范大学丹桂计划,
2008
< p>年,主持人)、2010
年“菲律宾穆斯林群体的污名化研究”获教
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近五年来在国
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十多篇。
p>
七、
沈琦
,男,讲师,主要从事英国史、中 世纪和近代早期史以及经济
-
社会史的教
学和研究。
p>
沈琦于
2000
年
7
月本科毕业于湖北大学;
2004
年
6
月 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主攻近代早期英国史,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2 007
年
6
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
院,主攻中世纪英国史,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7
年
7
月来到华中师范大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