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测大学专业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15 08:01
tags:

-

2020年12月15日发(作者:蒙而著)


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


第一课:《寡人之于国也》


第三课:


第六课:《容忍与自由》


一、本文的中心论点 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作者分三个层


次来阐发这一中心论点:


1

首先从“年纪越大,

越觉得容忍比自 由还更重要”说起,

说明“容


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2

、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


心理根源;


3

、最后则指出“必 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


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显然 ,这三个层次是逐层深入的。


二、论证方法:


本文善于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


1

、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


2

、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


3

、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都具有十


分鲜明而强劲的启示力和说服力,作者无需多说,读者就能从事例本身


悟出诸多至理深 意。


第七课:《咬文嚼字》


一、本文的中心论点: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


字不 肯放松的谨严。”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

、先 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指出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


感情,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 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例如《史记》李广


射虎;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并不仅仅是为了语句的通


畅或漂亮,例如韩愈贾岛关于推敲的故事。


2

、再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


性的关系。强调语言应该贵在创新。指出科学的文字限于直指意义,文


学的文字则必须照顾到联想意义;语言的习惯性联想造成套语滥调,


“惟陈言之务去” 才是创造的态度。


二、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1

、归纳法


关于史记中李广射虎和韩愈贾岛推敲的故事用的是归纳的方法。


2

、演绎法


作者在论证语言贵在创新时用的是演绎法。


3

、比喻法


1


为了说明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作者分别把它们比喻为月轮、< /p>


月晕。更加形象直接,容易把握


三、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不同特点和作用。


1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


字 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


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 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2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 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


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3

、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偏于类型,因此易用,联想的意义是游 离


的,偏于个性,因此难用。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


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第八课:《吃饭》


一、作者借吃饭为题,通过 各种类比联想和巧妙比喻,发表他对人


生、社会诸种现象和问题的看法。


1

、作者从“吃饭”的实质变成了“吃菜”,看出其中名实不符现象


所掩盖的本质,由此联想到生活中一系列名实错位的矛盾现象,得出了


“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的哲理性结论,批判爱财


不爱人的金钱婚 姻观,嘲弄政客心口不一和以公权谋私利等不良世风。


2

< p>、同时,针对“给人弄得混乱颠倒”的社会现实,作者阐发了“和


五味以调口”的传 统思想,倡导了多元“相成相济”的和而不同社会理


念。

< p>
本文由“吃饭”而引发的议题广泛,涉及社会人情世态诸相,在针


砭时弊中 闪烁着活泼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二、使用了类比的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了类比 论证方法。从吃饭说到结婚,说到艺术,说到


政治,都是通过相似性联想展开的。其中, 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是一个最


显著的艺术特色。


1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


2

、“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

3

、“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都具有出奇制胜的审


美效果。


三、本文的另一特点是广征博引,让读者感受到知识和智慧的乐趣。


从柏拉图到孔子,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从人情世态到人


生观,作者似乎信手拈来,但处处涉笔成趣。这也显示出钱钟书任性而


发、洒脱自然的 个性特征。


第九课:《我的世界观》


一、爱因斯坦提出自己的人生观,政治理想,宗教情感的内容各是


什么。


2


1

、“人 是为别人而生存的”,这是他的人生基本理念,而对他人劳


动的尊重,对俭朴生活方式的 认同,对别人的足够宽容,则是这一人生


理念的具体体现。


2

、他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很快就会腐化堕


落”的专制制度的极度反感和对“罪恶渊薮”的战争的深恶痛绝。


3

、他的“宗教感情”,指的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奥秘”的

虔诚心态,是对“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追求和坚守,而决不


相信有万能上 帝和死后灵魂的存在。


第一部分可作为选择题考试大家。


二、这篇文章的主要特色。


1

、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


2

、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


3

、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


上面三点是这篇演讲词的主要特色,也是作者人品在文风中的体现。


第十课:《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一、文章简 明扼要,开门见山,告诉我们人们如何少犯错误,避免


愚蠢的见识。分三个层面来讲的< /p>


第一层面:讲科学的认知态度。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


经验加以检验;不能用经验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

< p>
第二层面:讲听取不同意见。除了类似我们经常说的“兼听则明”


这一层意 思,作者还提出了“心理想象力”,用“假想的论敌”来反驳


自己以防止自以为是。


第三层面:阐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些问题“本来就


根本无法解决”,有些问题“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所以只有采取谦


虚慎重的态度,才能克服自高自大;而克服狂妄自大的根本办法就是要


树立“宇宙无限, 而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


二、针对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的三个办法


1

、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验加以检验;不能用经验加


以检验 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


2

、听取不同社会圈子的人 所持的种种看法,摆脱武断,也不要凭自


己的主观臆测,要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为自己设 立一个假想敌反驳自己


也防止自以为是。


3

、提防那些容易助长你狂妄自大的意见,时刻提醒自己,客观世界


是复杂 的、多变的,而人是渺小的;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十分


有限”。这一基本理念。


三、作者采用了议论文很少用的第二人称“你”


通过你我对话的形式进行论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 /p>


容易打动人。从而也成为这篇文章形式上的突出特点。


3


四、语言中用了很多“也许”,“说不定 ”,“设想一下”等虚拟


语气。说明作者谨慎的作风,谦和的态度

< /p>


作者在告诉人们如何少犯错误,避免愚蠢的见识,采用这样的文风,


正好使风格与主旨相协调。使人感觉非常亲切,娓娓道来。容易为人所


接受。这也正是 对自己文章观点的身体力行的表现。


第十一课:《冯谖客孟尝君》


一、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冯谖为孟尝君市义 ,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


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 深谋远虑的奇特风


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


二、重点掌握冯谖的形象性格特征及使用的表现手法


性格特征:

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

< /p>


表现手法:

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


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


求 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这是先抑。但当孟尝君召


人收债时,他自告奋 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


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 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


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 见,冯谖起初


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


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


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


效果。


三、重点掌握孟尝君的性格特征及使用的表现手法


性格特征: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


表 现手法: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


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 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


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 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


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 心,利用


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


封地。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


第十二课:《垓下之围》


一、本文的中心思想


《项羽本纪》是《史记 》中最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里所节选的


垓下之围部分,主要记叙了项羽最后失败、身 死乌江的一些史事片断。


注意: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在对项羽作盖棺论定时,既肯定 了项羽


起兵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又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持武力以经营

< p>
天下的致命错误。


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 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


雄形象。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多 情而又无可


奈何的心境,

同时也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

众 叛亲离的困境。

在东城“快


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 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


4


出他爱逞匹夫之 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因愧见江东父老而


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项羽 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


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 多角度的个性描写


和心理刻画,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


术 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天之


亡我”在项羽口中先 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


不觉悟”。“瞋目而叱”,吓退汉将杨 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


的英武气势。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 答,又是对战


马的爱怜深情。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


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


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


《史记》语言生动,影响深 远,短短的垓下之围中就留下了“霸王


别姬”、“四面楚歌”、“羞见江东父老”等含义 丰富的成语。


第十三课:《张中丞传后叙》


一、张巡、许远镇守睢阳的背景及韩愈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安史之乱初期,叛军攻势凌厉,气焰嚣张,唐军则屡遭败绩,形势


危殆。 在这种局面下,张巡、许远以万余部众坚守孤城睢阳,抗击强大


的敌人,“蔽遮江淮,沮 遏其势”,为日后唐军的反攻争取了宝贵的时


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尽管最终英勇牺牲 ,但他们的气概和功绩,可


歌可泣,深受人们景仰。平乱以后,朝中有人利用张巡儿子的 幼稚,散


布谣言,混淆视听,以为藩镇割据势力张目。韩愈对此愤慨万分。他所


以写作本文,既是补李翰所为《张巡传》之缺憾,更是为了说明事实真


相 ,驳斥小人谬论,歌颂英雄以宏扬正气,打击邪恶以维护朝廷政权的


统一。


二、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

< br>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


补叙许远事迹, 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历


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 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


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两个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 有着内在联系:前


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


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从而使文章显得神气凝聚。


三、本文几个英雄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重点。可以用选择题、


简 答题或问答题

1

、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张巡

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许远

宽厚谦和、为国让贤


南霁云

深明大意、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选择题、简答题或问 答题,例如给出一段描写,要求概括人物的性


格特征


本文能够塑造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


1

)使用了肖像描写,如写张巡,“须髯辄张”。

< p>


5


2

< p>)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南霁云去贺


兰将军那儿请求发兵 ,

贺兰强留霁云,

南霁云为了走,

于是就抽刀断指,


表示自己回去的决心。

如此贺兰就不能够再留了。

再如南霁云抽矢射塔 ,


他对于贺兰拥兵坐视,

不去支援非常愤怒,

所以他抽出 箭射到佛塔上说,


有朝一日我破了贼兵,我饶不了你贺兰。抽矢射塔表现了南霁云的嫉恶


如仇。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都是文中精彩的片

< br>断。


3

)语言描写。例如贺 兰强留南霁云,宴请他,南霁云说,“云来


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4

)作者注意让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的忠心报国、从


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的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的


深明大意、嫉恶 如仇、忠贞刚烈,一经互相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反


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行径,又有 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


正气。


四、韩愈为许远辩诬的驳论的着眼点


这篇文 章的前半部分就是韩愈针对污蔑许远的两种错误论点进行批


评。用的是事实作为论据。< /p>


第十四课:《种树郭橐驼传》


一、中心思想


这篇人物传记带有寓言性质, 作者借植树能手郭橐驼之口,揭露了


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养民 ”治国的进步思


想。


二、文章总体上采用了类比的方法。


1

)种树与治民相类比


种树道理与为官治理百姓的道理相对比。种树提出“ 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和“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对比。


种树“其莳也若子”,类比对百姓要关怀爱护;种树 “其置也


若弃”,类比不要打扰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

< p>

2

)他植者对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来类比当官的、长人者


好烦其令。表面上是说种树的道理,实际上每一个都类比着一个治国养

< br>民的道理。


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透了种树的原理,也 就把治民的道理


讲清楚了。


三、多重的对比


1

)郭橐驼与其他种树人对比。

郭精于种树,其他人窥伺而不得。


2

)他植者中特别粗心、马虎、过于疏懒者,若不过焉则不及、与


爱之过 殷,忧之过勤相对比。


这一系列对比,将种树过程中的是与非、正与 误、利与弊都衬托得


十分清晰。


3

)种树的道理与做官的道理相对比。


6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15 08:0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37139.html

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