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西安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如何适应环境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1-25 18:36
tags:

乌兰察布大学-乌兰察布大学

2020年11月25日发(作者:桂绍彬)


大学生如何适应环境


从中学进入大学,每一个大学生都面临一个全新的世 界。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人际交往、


学习方式等都发生重大变化。

作为 大学生需尽快通过自我调适,

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更


加符合环境 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从而使个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

只有在短期内尽快适应 环


境、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个人的角色,才能给今后的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使自 己顺利度


过大学时代。


第一部分

案例与分析


适应是指人随着环境的变化,

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改变其活动的一种现象。

人对环境的适应一


般有

3

种方式:一是改 变自己的行为;二是改变自身的需求;三是改变环境。如果一个人在这

3


个方面都不能改变,

个体心理同客观环境不能协调一致时,

就会发生不适应或是适 应不良的现象,


导致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


在 心理适应问题上,

大学生除了具有一般年轻人的共性外,

还有其特殊性。

大学生离开家乡、


开父母,步入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学习和生 活方式明显改变,日常接触的社会群体也发生了变化,


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以 及就业压力等,

都一定程度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造成心理上


的不平衡和不适应,常常陷入迷茫、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


案例

1

校园里的独行者


“为什么我在大学里的生活和以前高中 一样啊!

整天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

教室、

宿舍、

食堂。


我觉得周围的人和事仿佛和我无关似的,

我感到我与周围的人都有 距离,

没有人能与我交谈。


到周围热闹的学生活动,看 到别人三五成群谈笑风生,我很羡慕,

我觉得自己仿佛是孤儿,

有我


不嫌多,没我不嫌少,我的存在对于其他人没有任何意义。

每当上完晚自习回寝室的时 候,

一个


人走在昏黄的路灯下,这种孤独感就特别强烈,一个人面对黑暗 ,我是多么痛苦啊!

”这是大一新


生袁民向心理咨询师陈述的一段话。< /p>


袁民强烈的孤独感是从刚进入这个异乡的高职院校开始的。

当他办理完一切入学手续后,


母离开的那一刻,

他突 然感到心里空落落的,

仿佛就这样孤零零地一个人留下了,

留在一个陌生


的城市、陌生的校园、陌生的宿舍。


“我第一次体会到 了什么叫孤独”

袁民说,

“寝室的同学都在给以前的朋友写信或 打电话,

我却


没有什么朋友。我特别想家,希望能回到以前熟悉的环境中 去,

但要是真回去了除了父母,

我还


是孤独的一个人。< /p>

其实以前我觉得这样一个人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好,

但是现在这种孤独的感觉


越来越强烈了,我甚至害怕一个人去食堂吃饭,害怕天黑。


袁民仿佛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在偌大的校园里离群索居,没有知己、没有伙伴,只 有孤


独。他的这种强烈的孤独感是从上大学离开父母的那一刻开始的,而且越来越强烈, 最后发展成了


人际交往障碍,比较严重地影响到了他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功能。


案例分析


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 来说,

其学习生活环境,

以及个人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都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

而他们又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

这就使不少大学新生产生了适 应障碍。

大学新生适应


障碍的典型表现主要有情绪低落、抑郁、孤独和充 满失落感,自尊和自卑的矛盾冲突等。


袁民的表现属于人际适应障碍。

要克服这种障碍,

首先不必过于关注自己,

因为越是关注自


己的内心世界,就越是看不到周围人事的吸引,所以需要放开身心,将注意力从内部引向外部,


这是自我调适的第一步。


其次,

可以尝试确立一个实际有效的目标,

如发展多项兴趣爱好,

比如看小说、

运动、

听音乐、


看电影,等等;如果能把注意力放在学业上就更 好了,比如英语考级、计算机考级等。随着对外部


环境的注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 情绪和不良感觉,此时可以进行一些行为上的矫正。比如逐


渐尝试与同寝室的同学友好地 寒暄或说笑,

对于态度友好的同学予以善意的回报。

这是正向强化行


为。以后,逐渐将这种以打招呼、寒暄问候、说笑为主的交往方式扩大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如其他


寝室的同学、宿舍管理员、老师等。


还有一个必要 的作业,即每天将自己的进步都一一记录下来,包括与谁说了什么,他(她)


给予的回应 是什么,等等。通过这些行为方式,相信能让袁民朝他人迈开关键的一步,

当他的身


心放开以后,人际交往的全新学习过程就开始了。


案例

2

不大美好的校园生活


女大学生刘菁从小城市考入了大城 市的一所大学,

从充满母爱的温暖小家庭到了校园中的大


家庭,为此,来 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她完全不能适应。每晚熄灯前,她都会开始每天必做的“功


课”

打长途电话向父母报告自己一天的生活。

开学后一个多月,

她仅手机费就花了近

500

元。


在电话里她经常对 爸爸妈妈诉苦:学校里洗澡要排队,衣服要自己洗,

食堂的饭菜难以下咽。


常会感到紧张不安,

心慌气短,

无所适从

……

电话里的哭声让母亲揪心,

于是母亲只好就近租房


陪女儿 读书。


案例分析


面对紧张的 学习生活,

大学生应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规律的生活体系,

如为自己制定合< /p>


适的作息时间表,按照时间表进行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研究表明,有规律、

有节奏的生活对保


养身心、消除不适应是大有益处的。


刘菁同学在家里过分娇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可否认,现在的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


越来越高,他们入学前大都生活在父母身边,生活上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进入大学以后需要自主


安排个人事务,一些自理能力较差的新生对此往往感到无法适应。

对于中 学时期从未住过集体宿舍


的学生来说,他们早已习惯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小天地和学习空 间,而进入大学后要住集体宿舍,


个人的生活习惯要与学校的管理规定、他人的生活习惯 相适应,

不少人在适应住校生活方面存在困


难。

新生因不 适应生活环境所产生的焦虑与挫折感若得不到及时消除,

很容易引发不良的连锁反应。

< p>
因此,大一新生宜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放弃时时处处靠 父母的念头,在新的环境中培养自己处理事务的能力。遇到困难时,


不要总是抱怨,而要 考虑怎样才能合理应对,在此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


其次,

大一新生要合理安排自习以适应大学里的自主性学习。

开学初期,

可将自习 时间列成


表格,

逐渐改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习惯。

在学习上 尤其注意不要把自己的长远目标过早地放在大学


一年级完成。


再次,不要过多地指责别人。如果你常在心里指责别人,

这种毛病就可能成为习惯 。

应逐渐


克服这种毛病,总爱批评别人的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最后,为人坦诚,不要不懂装懂。对不懂的东西坦白承认,这不仅不损害你的形 象,还会给


人以诚实可信的印象;多数人都喜欢有个听众,因此,当别人讲话时,不要急 于插话,你只要认


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

别人就一定会喜欢你;

对他人的魅力和取得的成就要勇于认可,

并表示钦


佩和赞赏;

在自己的身边找一个患难相助、

荣辱与共的朋友,

这样在任何情况下你 都不会感到孤


独。


第二部分

课题学习引导


一、大学生活的变化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面对 的是一个非常新奇而又完全陌生的环境,


从相对单纯、熟悉的环境进入到复杂、要求高的 环境里,个体必须在各


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如果个体自身与环境变化相脱节,就容易产 生适应上的问题。


事实上,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承认 ,

从青少年向成人的转变是一个相当艰巨、

充满危机的


时 期。大学里的新生,由于长期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心理与行为的独立性都不强,

中学阶段


对家长、老师有较大的依赖,对社会了解有限,思想较为理想化。一旦跨入大 学,环境发生较大


变化,

有些学生就容易因对自我的认知摇摆不定而难以 定位,

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与


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不平衡,带 来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心理体验。如果这些消极心理


体验得不到及时消除,就 会演变为心理疾病,进而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大学是人生中很重 要的一个过渡阶段。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完成从“非独立人”


到“独立人 ”的转变。在大学里要学会独立处理各种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问题。


1

.生活环境的变化


一般来说大学新生会有以下心理不适应。


(< /p>

1

)怀旧心理。进入高校后,生活、学习环境变化巨大。由于生活方式、习惯、环境 的急


剧变化,加上远离家乡、亲友和同伴,这对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学生 来说,

无疑


是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一些以自我为中心,依赖家庭的同学 ,因想家哭鼻子,闹情绪,人际关


系紧张的事情时有发生,怀旧心理便油然而生。


应该说,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的。当你远离家 乡,来到外地上大学,你获得了


更好的学习环境,

但同时你也将有所丧失 ,

离开你所熟悉的环境,

离开那些充满感情的老师和同


学 。

从事事由大人做主到常常要自己拿主意,

从由老师制订学习目标、

学习计划到自己独立去适


应新的教学风格和学习方式,

从中学时代的亲 密好友到初入大学的孤独失落,

大学新生面临众多


的“心理丧失”


这种心理丧失所带来的挫折感往往困扰着大学新生。

那么,

怎样才能走出心理困境,

顺利融


入大学生 活呢?


大学新生要认识到,人的一辈子,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丧失”的 过程:胎儿丧失了襁褓,才能学


会站立和走路;青少年丧失了父母的呵护,才能成为独立 生活的人……如果我们一辈子都惧怕丧


失,都不愿意付出任何代价,那么我们也终将丧失 发展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你今天由于丧


失所带来的暂时的痛苦和不适应,换来的正 是明天的腾飞。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么与其消极被动地面对新的环境 ,不如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的环


境。如果你想赢得别人的喜爱,赢得朋友,就必须开放自 己、关心别人。如果你永远沉浸在


自己的“孤独之中”

永远把感情寄托在过去的环境上,

那你就无法摆脱心理丧失感,

这样的人,


有谁会喜欢呢?其实,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大学里的新同学一样可爱。当你有了新朋友


时,就会有人分享你的快乐和烦恼,你也就有了更多的进步动力。


不管你愿不愿意,

人都是要长大的。

长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将 要面对更多的变化,

意味


着你要不断地去适应新的、更加复杂的环境。< /p>


2

)焦虑与挫折感。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负性情绪,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可


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 折的某种事物和情景进行反应时所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个体主观


上预料到将会有某种不良的后果产生,

但因无法明确不良后果的性质与内容,

从 而无法采用有效


的手段加以控制,便产生焦虑。


“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

为了考入理想大学奋斗了十二年,

真的太辛苦了。

”高考终于结束


了,但小雨却高兴不起来。自己很努力,父母的期望起码 是上个二本。

但小雨的最终成绩只达到


高职线,她被某高职院校录取。< /p>


小雨接到通知书时,心情十分复杂。去吧,心有不甘;不去吧,实在又不 愿去复读

。那段


时间特别怕见同学和熟人,怕被人问起 高考的事情。她整天无精打采,垂头丧气。


要开学了,她最终决定去学 校报到。

围着校园转了一圈,

她只感觉透心凉。校园不大也不漂

< br>亮,宿舍条件一般,满校园没一个认识的,感觉这里的老师同学一点也不热情。

本来心想即 使上


个高职,但学校条件好,也算是个安慰

……

入学一个 月了,小雨还没找到“感觉”

她上课注意力


不集中,对 所学课程不感兴趣,没有方向没有目标。


同学们经历了高考中的千辛万 苦,但因为高考时的紧张、填报志愿的疏忽、初高中阶段


的努力不足或一些现实因素的影 响,同学们来到了高职院校,他们会产生失落心理,这种心


理的产生与两种因素有关。一 是没有考取到理想的学校或专业,只是抱着权宜之计入学,入


学后心里别扭和沮丧,退学 或转系的意念强烈。由于对录取学校、所学专业不接纳、不认同,


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和失 落感比较严重;二是有的新生入学前将大学生活过分理想化,把大学


生活想象得浪漫、神 秘和多姿多彩,入学后却发现并非如此。过高的期望与大学的现实生活


反差较大,导致部 分新生入学后出现情绪波动和失落。


2

.学习环境的变化


由于各种 原因,

学校和专业与学生本人志向不相符合的情况在新生中比较多见。

有数据表明 ,


39%

的大学新生表示对学校学习生活环境有不同程 度的不满,

27%

的同学对所选择的专业失


去兴趣。

进校之后,

有的学生发现大学的环境和条件与自己想象的有很大差距。

他们可能会长时


期沉浸在悲观、失望、苦闷、后悔、自卑的情绪体验之中,学习没动力、 生活没情趣、娱乐没兴


趣、交往没热情,个别学生甚至产生“混日子”的想法。


宁宁是一位没能考上自己理想专业的女生。

她对目前所学的专业 不感兴趣,

一心想上外语专


业,但成绩不理想,专业就没得挑。学习一段 时间后她心里觉得特别失落。由于不喜欢目前的专


业,

她就一直希望能够 辅修其他的课程,

所以就拼命努力快学,

希望能尽快修完这些自己不喜欢


的课程,

以便腾出时间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

这样一来,

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对于她来说就等于


不存在了。她只能拼命地“啃书本”

而且还是自己最不感兴趣的内容。由于缺乏兴趣,即使特别


用 功,在学业上也没有什么起色。有时厌倦情绪一上来她就特别想找个地方痛快地哭一场。


3

.人际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来 自五湖四海,

风俗习惯各异,

大家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

在彼此间 缺乏了解的情况


下,集体生活中往往会产生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若不能及时化解矛 盾,

会让学生感到孤独


和压抑。


与中学时代相比,

大学里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

老师没有从前那样与学生联系密 切,

同学之


间既相互合作,

又是相互竞争,

异性同学之间不再无话不说。

一些新生既抱怨别人不对自己敞开


心扉, 自己又不主动与他人接近,结果无法与他人沟通。此外,

又往往沿用以前老朋友的标准来


衡量对方。一些自傲或性格内向的新生,与周围的同学更是格格不入,

倍感孤独。 这种孤独感与


交往需要的矛盾,常常导致新生情感体验的混乱不安和精神上的空虚感。< /p>


女大学生丹丹在寝室不打水、不扫地,但别人打水她就用,还乱扔垃圾, 同学们因此都很反感


她,不和她讲话。渐渐地,丹丹感觉孤立、无助。心理辅导老师给人 际关系不适应型的丹丹出的主


意是:首先要调整认知,要认识到集体环境下,只有照顾别 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从打热水等小事


做起。这样调整了一段时间后,丹丹说,她的人际 关系好多了。


在人际关系中,大学生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切忌 以自我为中心。在平时的生活中。


要做到

3

个主动:主动 与同学打招呼,主动与同学沟通,主动帮助同学。在帮助别人的时候,


不要过于计较别人 能不能回报你。


二、心理适应的标准


社会前进的过程充满着矛盾与冲突,

现代人若想顺利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

必须具备健全的


心理适应能力,才能在社会变革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 度。那么,以什么作为判


定一个人的心理是否适应的标准呢?关于这个问题,

< p>不同的心理学派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

得出


的结论也不完全一致。因 此,目前尚没有一个客观、完整、统一的定论,也很难从单一的角度去


界定。有学者主张 应从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和经验体会的角度来概括。


从社会适应的角度 来讲,社会适应就是用社会常规来衡量人的心理和行为,看其是否符


合社会常规。在人与 社会互动中,如果个体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能够接纳和认可,并能


融为一体,那么他 与社会环境是相适应的;反之,如果个体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感到压抑,


在心理和行为 上不能认可社会所公认的规范准则,便视之为心理不适应。


从生活适应 的角度来讲,生活适应是指个体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顺应客观环境,或通


过充分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环境,使之符合或满足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从经验的角度来讲,

经验标准是指个体凭借以往积累的、

经过系统整理的知识经 验,

来验证


和鉴别对象的心理是否适应现实环境。因此,这一标准难免受 到已有经验、水平和能力的制约,


难免失之偏颇。也有学者运用系统的观点,

< p>从整体的角度,

从研究心理适应与发展的关系上,

上海大学2017招生-上海大学2017招生


邮电大学有哪些-邮电大学有哪些


云南大学事件-云南大学事件


电子科技大学考研专业-电子科技大学考研专业


乔治州立大学-乔治州立大学


广州大学毕业-广州大学毕业


斯坦福大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


大连理工大学专硕-大连理工大学专硕



本文更新与2020-11-25 18:3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6834.html

大学生如何适应环境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