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药大学考研-辽宁中医药大学考研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发展积
极作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的科学研究人才、
工程技术人才、
高级管理人才和
高等学校师资。具体要求如下:
1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
有纪律的年轻一代;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拥护党的基本
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
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的
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
、掌握本门学科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 业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具有从事科学
研究、
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 技术工作的能力;
了解本门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动向,
具有实
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3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书刊的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
4
、具有健康的体能。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在职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不超过五年。优秀硕士生
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
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
正常情况 下不能按时毕业者
作结业处理;如遇特殊情况,由硕士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院
长审核、研究生部批
准,可延长学制一年。
三、培养方式
1<
/p>
、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和教研室(研究室
(
所
)< /p>
)集体培养相结合。指导教师应教书
育人,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
的道路,硕士生要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尊敬师长,
教学相长。
2
、对硕士生的培养应贯彻课 程和论文并重的原则,硕士生既要学习系统理论,也要进行
较深入的科学研究,
特别是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包括创新能力、
活动能力 p>
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3< /p>
、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的思想教育、名家学者专题讲座相结合,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加强形势、政策、法纪、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
4
、对硕士生要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包括业 务课、综合考试和思想政治表现、科研能
力、能否进行开题报告等,中期考核作为进入论
文阶段的先决条件,选优汰劣。经过中期考
试,少数成绩优秀、独立工作能力强,有创新
思想的硕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学习成绩良好,
具有一定科 研能力者,按计划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学习成绩差,或因缺乏科
研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
或不安心学习及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者,
经过中
期考核,终止学习,取消学籍,分配工作。
四、学分
应修满学分数:
37
学分
五、课程设置
1
、
课程设置原则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应具有的 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
习要求具体化。培养方案中对课程的总体设计要体现下述原则:<
/p>
(
1
)课程设置 应该首先考虑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结构的要求:要
着眼于面向
p>
21
世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需要,调整和更新有关课
程的内容,
注意改革教学方法。
各个学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 ,
应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适用对象及教学要求
(包括 课内外学习的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
尤其是对加大课外的阅读
量、
p>
工作量和训练量等)
作出明确的规定。
使各门课程在加深和拓宽研究生 基础理论和学科
知识面及相关的能力培养等方面,既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又相互补充、
相互协调(如硕士
课程与博士课程、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
,从而真正 形成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或教学体系。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还要注意与本科生课
程之间的区分和衔接。
(
2 p>
)课程设置对本学科的基本领域应有一定的覆盖,要着眼于一级学科的范围,建设适
< br>应面较宽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同时也要重视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
< br>程。
(
3
)研究生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关键是任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本着改革的
精神
,
瞄准一流目标,
把课程建设与有关的师资培养与管理的改革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学科
的综合优势和学术群体的作用,克服导师包揽本人指导的研究生的所
学课程等情况。
2
、课程分类
硕士生的课程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选修课以及必修环节等。
(
1
)各课程教学实行学分制。开 满一学期课程内周学时数即为学分数,不满一学期的课
程可以折合成标准周学时计算学分
,实验课、外语课的学分数均按课内学时数的
1/2
计算。
硕士生课程学习,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的考试成绩达到
70
分 以上方可获
得学分,申请硕士学位,选修课考试
60
分即 可获得学分,达不到以上要求按不合格计,规
定进行考查的课程成绩合格即获得学分。<
/p>
(
2
)学位公共课 (共
10
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文理科)
2
学分
马列原著选读(文科)
2
学分
自然辩证法(理科)
2
学分
第一外国语
6
学分
(
3
)学位基础课(不少于
3
门)
不少于
9
学分
<
/p>
(
4
)学位专业课(不少于
2
门)< /p>
不少于
6
学分
(
5
)必修环节
2~4
学分
(< /p>
6
)选修课(不少于
10
学分)
,其 中:
专业选修课
不少于
6
学分
跨一级学科课程
不少于
2
学分
跨专业课程
不少于
2
学分
(
7
)补修课(学分另计,但不能 顶替(
1
)
~
(
5
)各项规定的学分)
3
、课程安排
(
1
)硕士生的课程原则上一年半内完成,但不得超过第四学期。
(
2
)硕士生政治课与外 语课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
(
3
)硕士生实践活动原则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
六、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学习计划
各专业应根据苏州大学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结合本专业具体情况,
制定好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方案是研究生管理 、
培养和学位授予的主要依据,
一经确定,
必须维护其权
威性、严肃性,必须保持相对稳步。
新生入学 后,各学院根据具体情况,在开学后的前二个月内进行导师和硕士生的双向选
择,确定各
个硕士生的导师。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专业培养方案,
考虑到硕士生个
< br>人的实际水平,
制定好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
个人培养计划经导师、教研室 、学院领导签字
后报研究生部备案。
七、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文献阅读、学习研讨和学术报告三方面内容。
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硕士生 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
想、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 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
也是学位论文
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
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
教师要重视硕士生的文献阅读工作,加强对文献阅读的指导与考核,文献阅读计
2
学分。
硕士生在学习期间要做至少两次文献阅读报告,
由教研室
(研究室)
组织研究生和有关教师
参加,其中一次可结合学位论文
开题报告进行,每次报交导师。
为了拓宽研究 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要关心和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硕士生在学期间
要参加学术研讨
和学术报告会,各计
1
学分。
八、学位论文
学位
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
究和独立
工作能力,
培养分析、
综合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
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好研究课题。
选题一方面要考虑
到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或现实的可操作性,
省部级基金项目相结轨。
学位论文工作应在
导师指导下尽早开始。
在查阅文献、
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
< p>开
题报告内容包括:立题意义、文献综述初步、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理论(技术)
难题及拟
解决方案。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
目
确定后,
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
论文书写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
《科学
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报告的编写格式》
(< /p>
GB7713-87
)
。
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按《苏州大学研究生管理工作手册》
中的有关规定办理。
九、实习活动
实习
活动的内容除了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之外,也可以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
科研、设
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与研究生兼
任助教
、助研和助管的工作结合起来。应用学科或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所属的学院(部、
所)
,
要重视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活动计
2
学分。
十、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包括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工作和实习活动
,特别在学位论文工作
中,
都要注意培养研究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p>
严谨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诚挚的合作精神。
苏州大学研究生课程编号原则
1
、课程编号为八位,表示为“××××××××”。
2
p>
、公共课程编号为:“10285(学校代码)
+
序号(
3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