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贵在于有疑
读书贵在于有
< p>“疑
”
,这是一个极为普遍而人人皆知之的道理。
< p>宋人朱熹说:
“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
长进。
”
明人陈献章说:
“
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
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
”
因此读书皆有
“
疑
”
是非常重要的。怎样让学生阅读中生
“
疑
”
?尤为重要。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要使学生会读能读,就必须从课堂阅读教
学抓起,从教学过程、教学
方式和学生习惯抓起,通过文本阅读,
理清思路,理解主旨、把握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
词句在语言环境
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积极主动思考,获得思想启迪。这些从哪里
来,必须从阅读中来,从阅读中生发
“
疑
”
,然后质疑
——
释疑
——
无疑
。最终达到阅读能力的提高。
< p>从事语文教学三十余年,感受最深的是,不少教师阅读课上学
生没有
“
疑
”
,学生自读课文,不会
“
疑
”
。长此以往,阅读教学一直
在髙耗低效中徘徊。那幺,
如何才能从阅读中产生
“
疑
”
,疑点从哪
里产生?从而达到提升阅读水平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呢?我认为:
首先,抓好课堂,用好文本这个载体,解决基础层面 的
“
疑
”
。
教师要以课本
为本,从基础抓起,解决课本中的
“
疑
”
。以此来 培养
学生阅读文本时有
“
疑
”
< p>的意识、良好的阅读品质和习惯,这既是素
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必要
的条件。
一般在课上,教 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弄清阅读的重点
目标,然后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着力解决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
因为它是编者设计的
“
疑
”
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把握作者,
从而达到阅读的效
果。这些
“
疑
”
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能体现课程标
准的,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时间段内,读懂文本,弄明
白这些问题,也就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课堂上每节课都坚持下来,
学生就会形成良好
的习惯,开启兴趣和心智,切实提高基本素养。
比如,七年级课文《散步》(人教版)阅读时,要先看所在第
< br>一单元总要求,
“
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合提
示和课后练习,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深化理解
”
这就提前明确了 最基
本要寻找的
“
疑
”
的 要点和地方。
再看《散步 》的阅读提示是:
“
一家三口三代人散步时,出现了
矛盾
,终归于和谐
”
。这个平常的小事,体现了温馨的亲情,是对中
< br>华传统美德中
“
孝道
”“
慈爱
”
观念的形象诠释。从这里可以产生很多
“
疑
”
点,可以问几个
“
为什幺
”
。
最后,还要重点看课 后《研讨与练习》:一、本文的题目《散
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来确定的,你觉得
这个题目好吗?请
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题目,并说说你的理由。二、
“
我蹲下来,
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
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
上的加起来,就是
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三、找出课文
中两处景物描写,结合上下文仔细品味,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第
一
个是从
“
题目
”
入手的质疑;第二个是句子方面的
“
疑
”
;第三个是
写法上
的
“
疑
”
,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学生通过努力自己 基本能够解
决这些问题,可以说是达到了课标要求最低的标准。
以上这三看,就是解决最基本的
“< /p>
疑
”
,主要是就文而文,是教
材规定的,这
样的
“
疑
”
是事先预设的,不是学生自己的
“
疑
”
,因此,
只能是最基本层
面的
“
疑
”
,解决了这些也就基本上达到了课标要 求
的目标。
第二,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
疑
”
问。这不再仅是
简简单单的表层问题,而是将学生阅读引向深入,在阅读中产生
感
悟、在阅读中产生思考、在阅读中产生智慧和灵感,让阅读走进生
活,让生活提高水平,让精神更加愉悦,真正使阅读影响人的成长
和发展。这是阅读
达到的较高层次的目标。
比如,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除了完成课本要求的问题外,
教师教给阅读方法,将阅
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寻
“
疑
”
解
“
疑
”
。具体
方法是将同一类事物放到一起
进行比较,从而生发出新的
“
疑
”
,这
< p>有助于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水平。阅读《爱莲说》
时,学
生能发现文章中充满了
“
爱
”——“
可爱者甚蕃< /p>
”
。进一步引导
他们思考
“
陶渊明独爱菊
”“
世人甚爱牡丹
”“
予独爱菊
”
,
“
菊之爱
”“
莲< /p>
之爱
”“
牡丹之爱
”
,这些 爱有什幺分别吗?通过比较将
“
疑
”
引发,从
而进入思考,把阅读引向深入。
从不同视角发现
“
疑
”
,也是将阅读引向深入的重要途径。一是
从小处细微处研究文本中有值得
“
疑
”
的地方。比如:一个词语、一
个标点、一个句子都是可以发现的地方。二是局部或者部分研究,
容易产生有
“
疑
”
的地方。比如:一个段落、一篇文章、一个单元或< /p>
者一本教材,从结构、表达方式、手法、体例、思路选文特点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