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素材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03 07:27
tags:高中教育, 高考

-

2021年1月3日发(作者:鲍楚翘)


高考作文素材


一.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涉及河北省

雄县

容城

安新

3

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

北京

< p>、

天津

保定


地,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


度较 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2017

4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此设立的国家级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


之后又一具 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 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

100

平方公里,中期

发展区面积约

200

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

2000< /p>

平方公里。


设立意义

< br>是以

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 策部署,


对于集中疏解

北京

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 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


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社会评论


2017

4

1

< p>日,人民日报评论员以“办好建设雄安新区这件大事”为题评论党中


央、国务院设立 雄安新区的决定。评论称,燕赵大地上,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正在拉开帷


幕。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基本出发


点,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经过

3

年 多扎实谋划、积极推进,京津冀


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深 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


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先开发新 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


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和深远历史意义。


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是尊重城市建设规律、解决 “大城市病”问题的关键一招,


是创新区域发展路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点睛之笔。 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城市


病”问题,许多国家都采用“跳出去”建新城的方法。从我 国经验看,改革开放以来,我


们通过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有力推动了珠三角、 长三角地区发展。设立雄安新


区,既贯彻了协同发展、创新发展的时代思考,也吸收借鉴 了国内外有益经验,为拓展区


域发展新空间铺就一条新路。

< p>
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


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项战略举措,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将


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拓展京津冀区域发展新空间。雄安新区在起步之初,就要加强同北

< br>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城市的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同北京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在功

< br>能上有所分工,实现错位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

< br>展理念的创新示范区,雄安新区将充分发挥京津冀各自比较优势,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

< br>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建设雄安新 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我们这代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尤其需要


保持历史耐心, 有计划分步骤推动新区建设。我们要按照党中央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


领,高标准高质 量组织规划编制,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功能定位,规划好再开工建设,不


留历史遗憾;以 改革开道,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体制机制新


高地;以民生为 本,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环京津冀周边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公


共服务水平短板 ;以实干铺底,坚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一件件事认真办,一茬一


茬踏实干,一张 蓝图干到底,让雄安新区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科技成果“井喷”,厉害了我的国!


近来 ,“厉害了我的国”这一网络流行语接连刷屏。对于中国近期在科技领域的重大


突破出现 “井喷”态势,国人用这一流行语表达欣喜振奋之情。


C919

首飞、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快递小哥”天舟一号上太空送货加油、量子计算


机问世、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国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一时间频频亮相。如果把视野打


开 ,近年来中国重大创新成果的名单会拉得更长:“中国天眼”、“墨子号”、“蛟龙


号” 、天宫二号??


当自主创新的进度条一次次被刷新,中国人的科技自信 也一次次被点燃。“厉害了,


我的国!”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飞天梦、航空梦、量子计算梦等科技梦想,都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看 到,


老一辈科学家苦心孤诣,让中国人有了不少可以载入史册的圆梦故事,“两弹一星” “人


工合成牛胰岛素”“杂交水稻”“青蒿素治疟疾”等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让中国人 树立


科技自信。我们也看到,新一代人奋发图强,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 道


路,载人航天、月球探测、“蛟龙”号探海等科技进展,让中国人的科技自信更加坚定 。


科技领域不断突破,见证着中国人甘于奉献、敢于攻关的无畏精神。 从冒着狂沙烈日


在人迹罕见的大漠中风餐露宿,到在现代化的实验室里为科技突破而奉献 青春,不论科研


环境如何变化,中国科研人员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意志从未改变。艰苦 的付出必有回


报,如今的中国,正在某些科技领域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 转变。


更多的事实,讲述着中国人重视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风 貌。

2015

年,中国受


理的专利申请突破百万,排名全 球第一;近年来中国高质量论文量猛增;在世界上研发投


入最多的

250 0

家企业中,中国占

300

余家??

< p>
在树立“科技自信”的同时,我们也要拒绝盲目自大。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


发展新态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他人手中,原始创新能


力仍然亟待提高,某些不合理的科技体制机制仍然制约着创新活力的释放,许多企业的创


新意识和研发能力仍然需要增强??补足短板,敢碰重大科技命题,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科


研领域重要命题。


原本遥不可及的宇宙太空和深邃海底,已被 中国人用智慧和汗水化为咫尺。但中国人


的梦想不会止步于此,而是向着更深、更远、更 高、更广的领域迈进。我的国,一定会更


厉害!



三.传统文化交流如何做到“民心相通”


在世 界版图上,有两条始自中国的交通大动脉,壮阔而恢弘。一条陆路,一条海路。


一边是张 骞策马西行,一边是郑和扬帆南下。打开当今的世界地图,中国倡导的“丝绸之


路经济带 ”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崭新时代,再次激发了


这条古老而又崭新道路的无限活力。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也


提出了五个“相通”的概念,而“五通”中最后一项就是“民心相通”,对于中国传统文


化交流来说,如何才能做到“民心相通”?


1

、精准传播

打造品牌


是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应该走出去?换言之,是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一定能走出


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习近平主席在

14

日举行的“一 带一路”高峰论坛中提出,


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 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


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要想与“丝路”沿线国家做 到民心相通,必须依靠文化


的力量,而文化交流的最大前提就是对所有沿线国家人民进行 消费市场的调查和消费喜好


的分析。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价值取向和审 美趣味的不同,他们对于文


化的需求必然千差万别,找到关注点和兴趣点,有针对性地提 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


务,形成文化品牌,使中华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能“ 走进去”,最大限度减少


“文化折扣”现象。


《媳妇的美好时代》能在坦桑尼亚取得良好的效果,正是因为电视剧的内容迎合了当


地对 于“大家庭”的桑梓情结,能够引起当地人民的情感共鸣。


《媳妇的美好时代》走红坦桑尼亚


2

、双向交流,求同存异


古代 丝绸之路,中国友好使者将能代表天朝形象的器物通过单方面赠送的方式送到沿


线国家, 这是单一的、“以我为主”式的文化走出去。随着时代的变迁,任何单项都被打


破,竞争 变成了“竞合”,管理变成了“治理”,文化交流也由一方向另一方输送变成了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拥抱所有的优秀文明,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


然路径, 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求同”也要“存异”,要寻找交流的最大公约数。


非洲手鼓慷慨激昂,带有火热的原始气息;俄国油画注重写实,社会悲剧感强烈;中

国京剧博大精深,一个简单的动作蕴含无限的想象??这些都是各个国家在岁月的长河中

不断淘洗、积淀而来的优秀传统,形式各异但精彩纷呈。这些优秀的传统用不同的形式表

达了人类永恒的主题与追求:真、善、美。传统文化的交流应该尊重差异,兼收并蓄。


3

、传统文化,现代表达


当花 木兰的形象现身大屏幕,巾帼英雄“替父从军”的古老故事也能在全世界大放异


彩;当熊 猫与功夫相遇,两大传统元素也能如此妙趣横生。传统文化应积极寻求现代化的


表达方式 ,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呈现,毕竟很多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


知,还是基 于各种符号:卷轴、瓷器、昆曲、武术??如果失去了时代的连接、缺少了情


感的沟通, 这些不过是一堆零散的符号、呆板的素材,充分考虑现代人民的接受程度和认


知习惯才是 使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的不二法门。


地处西部的敦煌博物馆通过“数 字敦煌”的建设,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年销售额


突破

7000

万元??现代化、简易化的表达形式,使得传统文化能够更好、更快地走出去、


走进去。


4

、互联时代,科技助力

< /p>


运用互联网思维带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同时要注重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如今的时


代是技术革新时代,很多文化变革、文化创新往往是技术发展和突破所带来的。创客、


“互联网

+

”等体现了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也代表着“一带一路 ”的建设方向。加强文化


与科技的融合,提高了文化的传播力、表现力。互联网时代,社 交网络、网络媒体等飞速


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舞蹈不仅仅可以绽放 在舞台,书法也不一定要


流动于纸间,传统文化应该乘上互联网这班列车,利用网络平台 ,拓宽传播渠道,创新传


播方式。


以故宫文创 产品为例,通过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从非遗中吸取“养分”,从历史


中获得“灵感” ,再融入现代的设计和互联网的销售,深深地打动了参观者。把那些有形


有神、内外兼修 的文创产品带回家,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让收藏在


禁宫里的文物、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一带一路 ”的建设无疑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盲目的一拥而上并不是


真正将传统文化 发扬光大和送出国门的最佳选择。富有感召力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优秀的文


化内涵往往能触 及人的灵魂,给人带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召。同时,适销对路的产


品和喜闻乐见的 形式也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定能够在丝绸之路上,香气四溢。



四.在诗意里追求“文化原乡”


时事评论背景: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 、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


全国,“圈粉”无数。去年第一季 ,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如潮,如今第二季的节目


“观众缘”更强,“诗词力”更猛。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为什么


《中国诗词大会》能够以如此优雅的方 式脱颖而出?


时事评论观点: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再合适不过。观众为武


亦 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才华所折服,也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古


诗 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从

50

后、

60

后到

00

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


和共同记忆。正 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


会》能够靠着“熟 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


围炉夜话、共享团 圆的节日里,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别增了


思接千载的文化韵 味。


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 少有哪个国度,能


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的诗歌缘起,


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 从头越”的革命情


怀,《中国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 化的由衷钦佩。


“铜雀台”是谁修的?“谢公屐”的“谢公”是谁?“草色遥看近却无” 的“看”怎么


读?类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在丰富观众眼界学识的同时,也激发起不 少人学习传统


文化的自觉。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国诗 词大会》触发


“传统文化热”带给我们的启示。


“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


的 ‘主旋律’。”一位观众的感触,引来许多人同声感慨。农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


诗 词给了她用朴实乐观直面清贫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让人看到了文化滋养如何对抗


命 途多舛。

65

岁农民王海军,一边摆着修车摊,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如 果有人


帮他改一个字,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生活的平凡,挡不住内心里对诗意远方的 向往。


而古典诗词的力量,正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并在个 体面对


生活的惊涛骇浪时给予他们平静的力量。诗心是个人的,而诗意是共同的,诗歌里 有的是


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有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 正像一


位参赛者所说,热爱古诗词,只因其中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这种感觉” 。


有人疑问,古诗文默写在高考语文中占比不多,为什么要让学生花那 么多时间去背?


以“应试心态”对待传统文化,难免会产生“划不划算”的困惑。一位大 学生如此回应:


“背诵的许多内容已经忘记,但在诵读经典时,心灵受到的触动、激发的 思考和从中汲取


的养分,将受益终身”。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它 们行将消失、即


将毁灭,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它们记述着我们 民族所特有的精


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走向 复兴的精神支


撑。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选择多样的时代,我们应有视通万里、贯通中西 的容纳胸怀,


也要激发返本开新、别开生面的时代创新力,但决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 。说到底,现


代中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甘霖,恰如现代中国的前行,同样需 要从传统的文


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 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


流动的历史, 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才能怀


着自信从容前 行。



五.让“春节时间”可入世界表盘


时事评论背景:


刚刚过去的春节,不仅搅动着 中国人心中浓浓的乡愁,也带动全世界进入中国的“春


节时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欢乐春节”盛装巡游把秧歌、武术等中国节目搬上街


头;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鸡年 主题展览为参观者奉上精美藏品和京剧表演;在泰国


曼谷,诗琳通公主发布自己手绘的红 色吉祥鸡和富贵牡丹图,并用泰语写上“中国新年快


乐”??如今,农历新年不再只是中 国的节日,更成为世界范围的文化现象,“中国福”


贴遍世界,“中国红”映照全球。< /p>


时事评论观点:


醇醇年味,四 海浓郁,这与中国人走遍世界的脚步不无关系。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


我国公民出境游总 量约

615

万人次,同比增幅近

7%

。为吸引如此 庞大的消费群体,各国景


点和度假胜地往往把农历新年作为卖点,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 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游览


体验。同时,遍及世界各地的约

5000

万华侨华人,更是把春节视为寻根溯源的仪式,一些


地方甚至延续着或者发展出 国内都少见的习俗和传统,在当地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线。


事实上,中国年的影响并不限于旅游胜地和唐人街,影响程度也从经济层面深入到文

< p>
化层面、价值层面。德国的格拉瑟夫妇连续三年观看“欢乐春节”演出,每次都偏爱一身

< p>
中国红装;在美国留学的欧洲姑娘桑妮雅排队求“福”字,笃信这个吉祥的汉字能为新的

< p>
一年带来好运;巴西股票经纪人鲁本斯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春节期间为当地人书写作

< p>
品,还在业余时间自创“东方文化研究院”??中国年渐成风尚,国际粉丝群已小成气


候。据统计,有十几个国家将春节设为法定节假日,中国文化正借着农历新年的“东

< br>风”,走进外国大街小巷,飞入寻常百姓家中。


作为一种文化现 象,中国年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背后蕴藏着独特的价值诉求。春节


之所以能吸引不同国 家的不同群体,就在于这一价值引起的广泛共鸣。在国外,许多人对


春联感兴趣,但更中 意“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美好愿景;许多人爱吃饺子,但更青睐薄皮


大馅所寓意的浓浓亲 情。和谐、团圆、重视家庭,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文化对


幸福美满的想象,正 成为许多外国人新的精神追求。


可以说,中国年的全球热,正是中国文 化影响力显著提升的一个缩影和表现。从遍及


一百多个国家、独具中国特色的孔子学院, 到“一带一路”上开启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从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和纪录片《中国面 临的挑战》收获海外如潮好评,到莫言、曹文


轩、刘慈欣等中国作家获得国际荣誉,这些 年在全球文化领域刮起的阵阵“中国风”,与


农历新年一样,背后不仅有综合国力作为支 撑,更是中国文化所沉淀的历史传统、价值取


向和精神追求,在世界人民心中激起涟漪、 形成共鸣。


中国的崛起不仅是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崛起,更是文化软 实力的崛起。一个全球性


大国,不仅要在具体的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责任,更要从文化和 思想的高度,回答人类发


展中的一般性问题,为人类的社会进步提供有益方案。从古代崇 尚“和为贵”、构筑“礼


仪之邦”,到今天习近平主席一再阐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着眼全球的“中国方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1-03 07:2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36490.html

高考作文素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