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话题作文网作文范文之依法治国作文素材例子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06 12:39
tags:2015广东高考作文

手拉手作文-小小少年很少烦恼

2021年1月6日发(作者:苗龙)


依法治国作文素材例子
【篇一:2015高考作文素材】



2015年高考语文科目结束后,对作文题目的关注与讨论又成为社会
焦点。记者采访教育部 考试中心语文命题组专家,对今年的语文作
文题目做以分析。

记者了解到,201 5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
题3套,各省市自主命题13套,总计16套,全部采 用材料作文题
型。作文试题坚持了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的命题理
念,体现出以人 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对考生积极面对人生、
体味文化传统、理解高尚人品、追寻科学创新精神等 方面给予了积
极的引导。同时,作文在命题技术上稳中有进,部分试题在提高作
文的测试功能方 面作了新的尝试,主要体现出四大特点。1坚持立德
树人,试题立意体现育人导向作文命题总体上体现高 考改革方向,
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依法治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
形成“一点四面”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 文试题独特的
教育功能。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典型的如全国二卷作文, 利用材料创
设风采人物评选的情境,要求考生从三名具有时代风采的模范人物
中,选出自己更为 赞赏的一位。材料中的三个候选人的原型分别代
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 及寻求个
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自由职业人群,呼应着科技创新、迈向制
造业强国、提高全民 文化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渗
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渗透依法治国理念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全国一卷作文“女儿举报父亲
开车打电话 ”,直接取材于近期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基本保持事
件原生态面貌的同时,命题在写作要求中提出了 写信的文体要求,
希望激发考生选择一个说理的对象,在有明确针对性的条件下,说
真话、讲道 理,表达自己的伦理观、法制观,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
并践行正确的法制观念。

弘 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作文题,
聚焦岳飞、林则徐、张自忠、邓稼先等古 今中华英雄,直接以“假如
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理解英雄人物


不朽的精神价值,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当代青年的真情实感,带
动大家赞英雄、学英雄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个命题比往
年更主动、更积极地引导考生去思考人生观与世界观,探寻中 华民
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加强创新能力考查比较有代 表性的如上海作文题以“心中坚硬的东
西和柔软的东西之间的关系”为内容,引导考生对“和谐自我”进 行思
考,符合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既能体现传统社会刚柔相济的修
养问题,又顺应新时代要 求的公民意识,考查学生在人生观、价值
观方面有见地、有创新的思考。另外四川作文题“老实与聪明” 、湖
北作文题“地下的泉水”、广东作文题“感知自然的远和近”、安徽作
文题“显微镜下看蝴 蝶”等都紧密联系生活事理,有助于发挥高

考试题的立德树人功能。各省的作文命题普遍在如 何调动学生思考
“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守正与创新”“科技与当代生活”等问题上作
了深入 研究,在激发考生写作兴趣和创新思维方面作了多方面的努
力。2精选材料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 会、贴近学生实际从熟
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
关注学 生的生活体验和成长,引导考生激活人生经验和知识积累,
写出个性风采。例如,天津作文题是有关“范 儿”的流行语,贴近学
生生活,亲切平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考生有事可写,有话
可说, 有情可抒,有理可讲。山东作文题用小中见大、常中见新的
名言民谚形式,重庆作文题用“公交车等妈妈 ”的事件等,都易于考
生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独到见解,引领考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
人成长 方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永葆积极
向上的心态,探索科学发展的深层内涵。这种 “三贴近”的材料已成
为高考作文命题选材的常态。3激发深度思考,突出考查独立思考能
力从 全国范围看,今年的作文题从整体上注重强化材料内容、含意
和考生思维的深度,引领学生辨析核心概念 ,在比较中说理论证,
既让不同学习风格和思维习惯的考生都有发挥空间,又强化试题的
选拔功 能。如江苏卷以“智慧”是经验、能力、境界为素材,从不同
角度、不同层次引出对智慧探讨的话题,既 打开写作思路,又可以
引发考生的自由拓展、多向发散和深度思索。题目本身并不复杂,
但要阐 释清楚、论证合理,就需要考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较
高的思维水平。浙江作文题对“人品与文品” 、全国汉语文作文题“阅
读意义的反思”等试题都给写作提出了逻辑阐释的要求。这类思考强
度 较大的作文题,需要考生调动课内外积累的背景知识,清晰而有


条理地组织思想和语言, 才有可能将写作向深度展开。从这些试题
可见,目前高考作文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比以往有了更高的期待。 4加
强功能设计,材料型作文题更加成熟通行的材料作文测试形式尤其
是事件类和事理类这两大 题型,经多年实践已基本成熟。今年作文
题的设计,在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 的
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全国一卷
和二卷作文都在材料引发考 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
增加“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 作任
务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
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 比较中说理论证。如全国一卷要求考生给
“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 国二
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
浙江作文题引用古人 “文如其人”的精炼概括,要求考生思考“人品与
文品”的关系,加大了事理与哲理表达的难度。这些做 法从不同角度
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

语 文命题组专家介绍,总体而言,2015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在考查学
生写作能力、甄别考生语文素养的基 础上,能更好地发挥“言为心声”
的表达特质。将当代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融入作文试题的材料,使作文的考试能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体现
“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
2015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3套,各省市自主命题13套,总计
16套,全部采 用材料作文题型。作文试题坚持了贴近时代、贴近社
会、贴近学生实际的命题理念,体现出以人为本、立 德树人的教育
方向,对考生积极面对人生、体味文化传统、理解高尚人品、追寻
科学创新精神等 方面给予了积极的引导。同时,作文在命题技术上
稳中有进,部分试题在提高作文的测试功能方面作了新 的尝试,主
要体现出四大特点。

特点一:坚持立德树人,试题立意体现育人导向

作文命题总体上体现高考改革方向,弘扬时 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
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与 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形成“一点四面”在作文育人方
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 能。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典型的如全国二卷作文,利用材料
创设风采人 物评选的情境,要求考生从三名具有时代风采的模范人
物中,选出自己更为赞赏的一位。材料中的三个候 选人的原型分别


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及寻求
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自由职业人群,呼应着科技创新、迈向
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 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
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渗透依法治国理念。比 较有代表性的如全国一卷作文“女儿举报父亲
开车打电话”,直接取材于近期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基 本保持事
件原生态面貌的同时,命题在写作要求中提出了写信的文体要求,
希望激发考生选择一 个说理的对象,在有明确针对性的条件下,说
真话、讲道理,表达自己的伦理观、法制观,帮助和引导学 生树立
并践行正确的法制观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比较
有代表性的如北京作文 题,聚焦岳飞、林则徐、张自忠、邓稼先等
古今中华英雄,直接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 ,要求
考生展开想象,理解英雄人物不朽的精神价值,写出英雄人物的风
貌和当代青年的真情实 感,带动大家赞英雄、学英雄,增强民族自
豪感和自信心。这个命题比往年更主动、更积极地引导考生去 思考
人生观与世界观,探寻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
精神脉络。加强创新能力 考查。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作文题以“心
中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之间的关系”为内容,引导考生对 “和谐
自我”进行思考,符合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既能体现传统社会刚
柔相济的修养问题, 又顺应新时代要求的公民意识,考查学生在人
生观、价值观方面有见地、有创新的思考。另外四川作文题 “老实与
聪明”、湖北作文题“地下的泉水”、广东作文题“感知自然的远和近”、
安徽作文题 “显微镜下看蝴蝶”等都紧密联系生活事理,有助于发挥
高考试题的立德树人功能。各省的作文命题普遍 在如何调动学生思
考“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守正与创新”“科技与当代生活”等问题上
作了 深入研究,在激发考生写作兴趣和创新思维方面作了多方面的
努力。

特点二、精选材料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

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 问题切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
际,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成长,引导考生激活人生经验和知识 积
累,写出个性风采。例如,天津作文题是有关

“范儿”的流行语,贴近学生生活, 亲切平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
度,考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讲。山东作文题
用小中见大、常中见新的名言民谚形式,重庆作文题用“公交车等妈
妈”的事件等,都易于考生联系生 活实际,畅谈独到见解,引领考生


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用以促学、
学用相长,永葆积极向上的心态,探索科学发展的深层内涵。这种
“三贴近”的材 料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选材的常态。特点三:激发深
度思考,突出考查独立思考能力

从全国范围看,今年的作文题从整体上注重强化材料内容、含意和
考生思维的深度,引领学生辨析核心概 念,在比较中说理论证,既
让不同学习风格和思维习惯的考生都有发挥空间,又强化试题的选
拔 功能。如江苏卷以“智慧”是经验、能力、境界为素材,从不同角
度、不同层次引出对智慧探讨的话题, 既打开写作思路,又可以引
发考生的自由拓展、多向发散和深度思索。题目本身并不复杂,但
要 阐释清楚、论证合理,就需要考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较高
的思维水平。浙江作文题对“人品与文品 ”、全国汉语文作文题“阅读
意义的反思”等试题都给写作提出了逻辑阐释的要求。这类思考强度
较大的作文题,需要考生调动课内外积累的背景知识,清晰而有条
理地组织思想和语言,才有可能将写 作向深度展开。从这些试题可
见,目前高考作文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比以往有了更高的期待。

特点四:加强功能设计,材料型作文题更加成熟

通行的材料作文测试形式尤其是 事件类和事理类这两大题型,经多
年实践已基本成熟。今年作文题的设计,在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
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全国一卷和二 卷作文都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
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 br>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
感,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 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
论证。如全国一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 br>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二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
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 。浙江作文题引用古人“文如其人”的精
炼概括,要求考生思考“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加大了事理与哲 理表
达的难度。这些做法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
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 完善。

总体而言,2015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在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甄别考生
语文 素养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发挥“言为心声”的表达特质。将当代
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融入作 文试题的材料,使作文的
考试能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价
值。我们相信这样的命题理念将发挥引领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7日 是高考第一天,首考科目——语文的作文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今年高考全国有18个省是统一命题,其 他省份仍然是自主命题。从
各地的作文题来看,“材料作文”是今年的主流,同时更加放开了文
体限制,有的地区甚至可以写诗歌,充分考查考生的阅读量、思考
力和想象力。

北京:微作文和大作文

作文题:微作文三选一:①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范围:《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
和《平凡的世界》。你选择哪部 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
话表述推荐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②乱涂乱贴、违禁吸烟、赛场< br>京骂等不文明的现象,与首都形象极不相称。请针对社会上的某一
种不文明现象,拟一条劝说短信 。要求态度友善,语言幽默。文体
不限。③请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大作文二选一:①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
篇记叙文。②请以“深入 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点评: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顺义区教研考试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
刘德水等专家认为,今年北京的题目有几个特点:

第一,考查学生的想象力,给不 同阅历的学生更多选择。如大作文
“深入灵魂的热爱”要学生写一种喜爱的植物、动物或器物,首次放< br>开了全部文体,可写诗歌,实现了写作文体上的全开放。而微写作
第三项要求以“圆”为题,写一 首小诗或抒情文字,考验考生的想象
力及抒发感情、表达感悟的能力。

第二,倡导 阅读经典名著。如“微写作”中,让学生从《三国演义》
《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 中选择一个章节或
者片段,并陈述理由。这几本书有的是课外阅读书目,有的是当代
文学名著, 但均未进入教材。这道题意在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名著。
第三,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记叙文《假如我 与心中的英雄生
活一天》,要求考生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选择一位“心中英
雄”,写出 英雄人物的风貌,赋予了试卷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
化、增强民族自信、陶冶爱国情操等丰富内涵。

上海:造就和谐自我

作文题: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 一些柔软的东西,如
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点评:华东师范 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终身教授胡晓明:上海近几
年来高考作文题目的趋势,我想归纳为两点,一是由外 向内,越来


越多地从关注外部的社会热点,转向年轻人的生命成长;另外一个趋
势是由文向质,更加注重思维的训练,这更多地要靠平时的阅读积
累。对于中学生来说,生活当中如何去 培植柔软素养,音乐美术文
学艺术很重要。另外做义工,利用暑假时间去关心弱势的群体,为
老 人做些事情,为父母尽点孝心,这都是有助于自己的柔软的那个
部分成长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环境, 要在如何培养柔软的心方
面,多用心。

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上海市语文特级教 师黄荣华表示,今年的
题目延续了以往的风格,体现两概念对立统一的辩证思考,考验学
生的思 辨力。有时代性,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对健康人
格培育、生命情怀的关照具有意义;写作空间 很大,是一个开放的题
目,可以从多角度切入。

广东:感知自然

作文题: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
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 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
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

【篇二:作文素材-法】


以上所有的案例或许都有点极端,但它们却有 一个共通点,为什么
所谓“讹人”的都是老人?这可能是对“治病养老”最焦虑的一群人。

的确,道德沦丧,与个人的温饱程度没有绝对的关联,但却可能有
着重要的因果关系。“仓廪 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
2600多年前的治国之道,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保证最基本 的生
存需求,是让老百姓遵循道德规范和荣辱观的前提。

讨论人性善恶,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毕竟,善念恶念,每个人都
有。有时,也只不过是 一念之差。

但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才能让普通公众在 摔倒的老人 面前 勇敢起
来,而不是冷漠围观。比照小汽车的第三者强制险出台相关险种,
能行吗? 一、管子是 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制、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 ,诸侯
各国的思想家进行着激烈的思想大论战。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等学派在治国方略的选 择和运用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核
心的是法家的“德治”与“法治”之争,而最早提出“法治” 主张的思想
家是时任齐国国相的管仲。管仲推行了一系列社会变革措施,提出
了前所未有的治国 理论,即以法治国的主张。作为法家的重要代表
之一,管子的思想丰富而有影响力。《管子》主张以法治 国,执法


公正,同时,也非常重视“德”对民众的教化功能,充分认识到人民
在 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共同构成了《管子》治国理民的思想方略 。

释义:法是治国的标尺,是社会的客观准则,如果没有法,国家就
将混乱不堪, 人们的行为将没有规矩约束,法之所以这么重要其根
据在于法本身是公平正义的。

2、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
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任 法》

释义:这是对周朝“刑不上大夫”、“刑有等级”制度的巨大挑战,他
要求君 主和官吏在适用法律上要“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
度量断之。”因为法律是公平的,法在根本 意义是代表国家的整体利
益的,是统一天下的最高标准。管仲将法律称为“公法”,认为法具
有 最高权威,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功能,任何社会成员都不能置于
法外,凌驾于法律之上。即使法自君出, 但是法律高于意欲,君主
也应带头遵守法律,君主不得随意更改法律,也应有悟守法律的义
务, 并要求官吏和百姓同样遵守法律。

3、法律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管子?法禁》

释义:君主大臣和百姓平民同样应当遵从法律。

4、“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管子?任法》

释义:法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在法律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5、“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
法治国”《管子?明法解》 释义: 作为法家先驱的管仲以尚法、重法
而著称,他反对西周把“礼治”作为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主张治理< br>国家应当以法为依据,任法而国治,舍法而国乱。

6、人主之所以令行禁止者,必 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
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故上令于生利人,则令< br>行;禁于杀害人,则禁止,令之所以行者,必民乐其政也”《管子.形
势解》

释义:要立治民之刑、法,必先符合民情,为民所乐,才能“令行禁
止”,可谓从心理上把握住

了“治民”的要害。

7、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管子.版法解》

释义:在国家的管理过程中,法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工具。如何正确
地使用法,直接关系到社会 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危。要执法必严,执
法公正。


8、法者,定分止争也。

释义:典出《管子?七臣七主》“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 定
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定分:确定名分。止争:止息纷
争。法律中常用这个词语表 示确定物的权属。

二、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 要
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
周赧王二十六年在孟子 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
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 了孔子的
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
奉为仅次于孔子的“ 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
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 ”、“长长”的原
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
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
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 ,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
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 的
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
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 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1、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离楼上》!

释义: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
生效力。意谓治理国家必须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

2、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
为已。

释义: 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
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 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
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
事都 干得出来。

三、 韩非子是法家创始人,主张依法治国人人平等的原则。后来法
家 发展成霸道思想,与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演变出的王道思想,共同
用于社会治理之道。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 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
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 ,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
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 任务;但


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
状况 ,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
《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 子》一书。他的这些
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
秦始皇 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
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 的同学,深知韩非子
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
听信谗言 ,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 著作。这
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当时,
在中国思想界以儒 家、墨家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
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 攻击主张“仁爱”
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
韩非子提倡 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
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

1、言无二贵,法不两适。

释义:除了君主的命令,没有第二尊贵的言论,国家的法令不能同
时迎合公私双方。

2: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若刑。刑重,
则不敢以贱易贵;法审,则上尊而 不侵

释义:统一人们的行为规范,没有比法律更好的;整饬官吏,威慑
民众,消除 荒淫怠惰的行为,禁止欺诈虚伪的风气,没有比用刑更
好的。刑罚重,低贱的人就不敢侵犯高贵的人;法 律严,君主就受
人尊重而不被侵凌。

释义: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释义: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

5、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

释义:没有制度、规则、法治的约束,没有人民的主权、治 权,上
下一日百战的戏会没完没了地上演

6、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释义:明确 地行赏),则民劝功(释义:
劝勉立功);严刑,则民亲法(释义:重视刑罚)韩非子主张实行
严刑峻法。

7、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释义:治理臣民没有永恒不变的常规,只有用法律。法律随时代而变
化则社会 稳定,治国的措施适应社会现实,就会发挥作用。(法家
眼睛向前看,主张变法)

8、行义示则主威分,慈仁听则法制毁

释义:表彰个人品行,就分去了君主的威势;听信于仁义说教,就
败坏了法制

9、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
出于官法。

释 义:英明君主的治国之道是,臣民不得因给私家谋利而得到功名,
功名的取得,必须根据国家的法律。< br>
10、峻法,所以禁过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

释义:峻法是用来禁止过失、排除私心的,严刑是用来执行命令、
惩罚臣下的

11、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释义:法律不会奉迎显贵臣子,就像墨绳不会避绕木头的弯曲之处
一样。

四、法家 另一代表人物商鞅: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
法家代表人物。“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 国,受李悝、吴起等
人的影响很大。

1、名言: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
定不可争也

释 义: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
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 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
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2、 禁奸止 过,莫如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
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行刑重其轻者,轻者 不生,则重者无所
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
则重者无从 止矣,此谓治之其乱也

其他:

2、有此上士,则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东汉.虞延

3、惩其未犯,防其未然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

5、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贵良吏者,贵
其绝恶于未萌,使之不为非,非贵其拘之囹圄而刑杀之也 —— 西汉.
桓宽《盐铁论》


6、 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清末(设立了法
制却不善加执行,等同于无法的社会。)

上下5000年,中国的 法律文化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著名的代
表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法律思想上也是百家争鸣。法律和政治 是密
不可分的。很多思想家也是法的大家,也是政治家。中国古代法律
思想有很多,如:墨家的 兼爱、非攻;儒家的德主刑辅等,至今仍
对对中国政治思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国法律思想的变迁是中 华
民族几千年精神文明的自然承续。对中国古代法律格言的理解要去
粗存精,有些内容已和现代 的法治理念不相适应,要辩证分析。我
提供的上述内容仅仅沧海一粟、挂一漏万。

【篇三:谈法治文章素材(非常全面,可打印)】


人民论坛谈四中全会释放信号:规则 底线 法治

核心提示: 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是社会秩序的底线,如果击穿
这个底线,党、国家和社会就会出大问题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专题讨论依法治国,这其中蕴含的信号值得揣摩。
法治的核心命题,是权大 还是法大。如果是权大于法,那么执掌权
力的个人就会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就会变成权治,权治就会变 成
人治,那是国家的灾难,民族的灾难,当然也是执政党的灾难。怎
么才能解决好二者关系呢? 我以为至少有三点。

第一,至上规则。党必须和善于通过法律来治国理政,宪法和法律既是人民的意志,也是党的意志,是二者意志的高度统一。任何个
人的意志和行为,任何权力的行使 ,都只能在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
之下,而不能在其之上。

苏荣也好,周永康也罢, 这些所谓“老虎”,就是破坏了这个至上原
则,把个人意志凌驾于组织意志、集体意志、党的意志、人民 意志
之上,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没有遵循,没有原则,为所欲为。这不
仅背离了党的路线方针政 策,也违背了宪法和法律的原则,破坏了
法治的权威。继而言之,法治不仅要有权威,也要有纠偏功能。 对
于为政一方的“封疆大吏”,或者是执政一行的“宰辅大臣”,在其执
政过程中的种种政策、 行为、做派等,都要有及时纠偏的功能,也
就是行为纠偏功能。一旦有人出现僭越、滥用权力等偏差,法 治应
当发挥其强有力的纠正偏差功能,以免养虎为患。

第二,底线规则。法律是人 们行为的底线,是社会秩序的底线,如
果击穿这个底线,党、国家和社会就会出大问题。从近期打出的形
形色色的“老虎”和“苍蝇”来看,很多都是击穿了这个底线,胆大妄


为到了无 所顾忌的地步。对这样的“老虎”和“苍蝇”当然不能姑息纵
容。从历朝历代来看,吏治不仅必须整顿, 而且需要经常整顿。为
官清廉是政治清明、文明的重要内容。这才能真正维护执政党的长
期利益 、根本利益、整体利益。讳疾忌医、轻描淡写,只会放纵歹
人歹行,最终失信于民。所以,党中央当前采 取的反腐措施,可以
说是于民有利、于党有益、于国有益。

第三,践行法治。无论 是至上规则还是底线规则,都仅仅是规则,
而不是事实。法大于权,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关键是要落 实在
实践中、行为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但法律实施效果有待提升 。只做不说,不是法治;只说不做,同样
不是法治。只有既说又做才是真法治。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真 法
治。

怎么来验证这个“做”呢?那就是对违法者的惩治。人们是通过结果
去验证规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打“老虎”也罢,打“苍蝇”也罢,
都是在做。法治建设不仅是建章 立制,更重要的是践行法治。这既
是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也是我们法治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
人民论坛: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核心提示: 司法体 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群众
对司法不公的意见比较集中,司法公信力不足很大程度上 与司法体
制和工作机制不合理有关。司法改革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
一。

关于法治中国

《决定》摘录:

◆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 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
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

◆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
审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
制,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 。

司法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 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群众对司法不公
的意见比较集中,司法公信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与司法体制和工作 机
制不合理有关。司法改革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全会决
定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 新举措。这些改革举措,对确保司法机
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健全权责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
制、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更好保障人权都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的说明

改革 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期
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 。如果说,1978年以来
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是一座改革的历史航标,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
及 其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
《决定》)必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更为根 本和更加长远的影响。这
不仅在于它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一份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更在 于这是第一份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备法治化特征的指南
和纲领。可以设想,未来之改革必定滋养于 法治,未来之中国必定
享誉于法治的成就,未来之人民必定受益于法治中国建设的红利。

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意义非凡

十八届三中全 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单列,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进行论述,具有 不同寻常的意义。

长久以来,我国的中心议题是改革、发展和稳定,改革是必由之路,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其他问题往往都处于边缘位置,
这是我国所处的特殊的历史阶段 所决定的。因此,尽管我国从十一
届三中全会开始就决定走法治道路,尽管在十五大上就正式把“依法< br>治国”作为基本方略,尽管在1999年就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写进宪
法,尽管中央近年来始终强 力推行法治,但是在改革发展稳定面前,
法治很难被置于至上位置;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压倒性地位面前, 法
治很难处于强势地位。法治与改革发展稳定被定格为保障与被保障
的关系,人们习惯于讲“发 挥法治的保障作用”,“为改革发展稳定保
驾护航”。其潜台词在于,当关系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事情 与法治
发生冲突的时候,法治得服从被保障的事业。

把法治视为绊脚石,这是在改 革发展稳定与法治之间发生的一场并
不美丽的误会。笔者曾提出,如果说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 br>责任,那么依法办事就应当是第一要求。就法治与改革的关系,笔
者还提出,如果改革是最大的时 代主题,那么法治就应当是当代中
国最大的改革。

全会《决定》将“推进法治中国 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
之一进行论述,意味着法治是改革内在的内容,而不只是外在的保< br>障;法治本身就处于时代主题的中心,而不是被忽略的边缘;法治
是开展


各项工作的轨道,而不是可以随意突破的条条框框。因此,可以这
样说,全会《决定》从根本 上树立起法治的极大权威,也从根本上
改变了人们对法治与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传统认识。

对“法治中国”应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诠释

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 新形势下政法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提出了“法治中国”的命题,全会《决定》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 br>了部署安排。有些同志认为,法治中国不过是依法治国的另一种说
法。笔者以为,法治中国具有比 依法治国更加丰富的内涵:“法治中
国”是人类法治文明的“继承版”,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国版”, 是中
国法治建设的“升级版”。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
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升级 ,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治国理政规律的一个极
为重要的成果,是中国政治文明进一步提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 契机。

其一,法治中国是人类法治文明的“继承版”。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
到一定 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
求。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提出的法治概念 到亚里士多德对法治
的经典论述,从古希腊、罗马到后来的英国、美国及欧洲大陆,经
过几千年 的历史、文化积淀,人类法治文明结出了以下累累硕果:
(1)规则治理;(2)良法为治;(3)主权 在民;(4)人权保障;
(5)权力控制;(6)法律平等;(7)法律至上;(8)司法公正;
(9)程序正当;(10)人人守法。对这些人类反复甄别并传承下来
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我国都可 以充分借鉴。

其二,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国版”。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
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
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经 历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探索
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并已经形成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其本质特征与基本标志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
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 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
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
治 社会一体建设;等等。

其三,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升级版”。中国的法治建设从古
至今大体上经过了“以法治国”、“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在相 当长的时期内不太重视法治建设,基本上停留
于“以法治国”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逐渐地强 调法制建
设,进入“依法治国”阶段。十八大以后,特别是从法治中国命题被
提出来以后,中国 开始从“依法治国”阶段向“法治中国”阶段升级,


具体表现为:从有法可依向科学立法 、民主立法的升级;从强调法
律体系和执法体系向强调体制、制度、机制、规则四位一体的国家
治理体系升级;从依法管理向社会治理的升级;从法律面前的平等
向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的升 级;从规范执法行为向从行
为到程序、从内容到形式、从决策到执行一体规范的升级;从事前
授 权、事后纠错的控权方式向建立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体系的升级;
从注重私法权利向不仅注重私法权利而 且注重公法权利保障的升级;
等等。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攻坚克难

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攻坚克难:

一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 高立法质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
说,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也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
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 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但任何
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遑论我国正处于转型
时期。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提高
立法质量,必须完善立法规划,突出 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
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
性。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
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 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
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 改革,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 法问
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要完善行政执法程
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 ,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全面落实行政
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 法
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
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三是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 权。
要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
标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 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
优化司法职权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 制约
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坚持司法为
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 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
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 br>


四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
障 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
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 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
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
策、 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
度。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 务公开、政务公开、司
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
引咎辞 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
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 行。

五是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健全国家司法救济制度。保障全体公
民享有广泛 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
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 等各方面权利得
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和追求 。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
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 公正的审判伤
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六是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 程序,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全面贯彻
实施宪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要进一步健< br>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家有关 监督机关要担负起宪法和法律监督
职责,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
职权,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 域内得到遵守和执行。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深化改革

在改革初 期,我们更多的是用具有短平快特点的红头文件推进改革。
然而这种方式日益显现出弊端和
< br>不足:一是缺乏前瞻性,顶层设计不够;二是缺乏系统性,改革方
略的整体化配套不够;三是缺乏 必要的稳定性,往往朝令夕改,使
人无所措其手足;四是缺少权威性,往往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而一旦遇到难题,常常会因“硬度”不够无疾而终。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可 供腾挪的空间越来越小,允许
试错的限度越来越小,不能再推延的问题越来越多,需要处理的矛
盾越来越尖锐。于此背景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
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改 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
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这个方法是什么?对此,在主持中共中央


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回答是要“努力以法治
凝聚改革共识” 。换句话说,在当前的形势下,深化改革必须依靠法
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有人认为 ,改革就是变法,法治则要求守法,二者明显是对立的,
如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实际上, 与自然界、社会和
思想领域中遵循对立统一规律的任何其他事物一样,改革与法治之
间既有对立 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如果说改革必然要试错,那
么法治的作用就在于纠错以防止出现一种全局性、 长期性的失误;
如果说改革就要付出代价,那么法治的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
改革成本,规 避不必要的代价;如果说改革就必然有风险,那么法
治就是规避风险、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的不二法 门。

以法治化的方式贯彻落实《决定》,当务之急在于:第一,要尽快
使《决定》 内容法律化。改革措施中有很多新突破,与现有法律规
定不一致。凡涉及国家制度层面的,建议以执政党 的名义提出、经
最高权力机关作出决定,把执政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解决合
宪性、合法性 问题。第二,要高度重视制度群的构建。从制度学的
角度看,核心制度要有制度群的支撑才能落地生根, 否则就容易形
成“半拉子”工程,改革成果也难以巩固。第三,要高度重视“反向制
度预设”。 要考虑新制度可能带来的弊端,并针对可能带来的弊端和
新问题建立相关制度,这样既可以防止改革“翻 烧饼”,又可以抑制
改革可能出现的负能量和负效应,使改革的效能最大化。

人民日报名家笔谈:法治政府建设要警惕形式主义

将依法行政列为政绩考核中的一项硬性指 标,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
精细化,加强重大行政决策的规范化建设,是当下许多地方建设法
治政 府时应重视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为客观准确评价法治政府建设的现状,最近,中国政法大学“全国法
治政府评估”课题组,对包括直 辖市在内的53个城市的法治政府建
设状况进行了调研测评,发现各地法治政府建设发展并不平衡,还< br>有很大提升空间。

本次评估主要针对行政执法、政府信息公开、社会矛盾化解、公众
满意度等7个方面进行,评估满分为300分。根据评估结果,被评
估的53个城市的平均得分 为188.87分。若以总分的60%为及格线,
有36个城市得分及格。


评估结果表明,53个城市政府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
相关制 度建设框架基本形成,但也存在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尤其
值得注意的是,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形式主义 倾向。一些地方政府
对依法行政的组织推进工作呈现模式化、套路化,停留于口头承诺,
缺乏实 质举措;部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制度过于简略、粗糙,多
宏观和原则性规定,少可操作举措,对行政权 力刚性约束不足;一
些制度,如行政问责等,有规定无落实,实际中运用非常有限;部
分制度如 行政审批网上办理、投诉举报处理,实际效果低于其形式
规定。部分建设举措停留于应付上级要求、显示 “政绩”上,不能有
效提升行政权的规范程度。这同时也导致,本次评估中公众的满意
度评价普 遍偏低。

就行政决策而言,相当数量的城市没有出台行政决策程序规范,部
分城市 的规定也是形式大于实质;对决策的合法性审查流于形式,
对决策刚性约束不足;专家的论证缺乏独立性 ,易被操纵;重大决
策民主程度低,人大监督与公众参与明显不足。在政府信息公开方
面,一些 地方离法定要求差距明显,没有做到常规化和长效化,公
开信息碎片化、短期性和滞后性问题严重;政府 部门财政预算、决
算等关键领域信息公开不足;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缺乏日常维护,更
新不及时, 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 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是一
个系统工程,要选准突破口,稳步推进。地方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建
立健全推进依法行政的领导体制机制,使依法行政真正列为政绩考
核中的一 项硬性指标。对法治政府建设水平较低的地区,应加大督
促和指导,通过签订责任书、诫勉谈话、巡视, 以及输入精通法律
的干部和人才等方式,推动当地法治政府建设。

解决暴露出来的 问题,还需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精细化,改变当
下法治政府建设多宏观原则性规定、少操作性制度安排 的现状,确
保方案切实可行、切中要害,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需要进一步
完善规范性文件的 制定程序,加强重大行政决策的规范化建设,完
善专家评估论证,完善决策的公众参与。同时,还应全面 推进政务
公开,建设透明政府,并通过加强司法监督、人大监督和新闻媒体
舆论监督功能等方式 ,形成督促政府依法行政的外部压力。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坚持法治反腐,建设廉洁政治


法理昭彰,有腐必惩。 9月22日,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薄熙来受
贿、贪污、滥用职权案做出一审判决,判处无期徒刑,剥夺 政治权
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综观整个薄熙来案,从立案侦查、
审查起诉、提起公诉 到开庭审理,再到法院宣判,整个过程以事实
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彰显了法治精神和司法正义,表明 了我们
党和国家依法惩治腐败的坚决态度和坚定决心。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 腐败,是我们党坚持倡导的反腐思路。
薄熙来案的查处过程,始终都贯穿着依法反腐的基本理念。无论是
依党纪国法的查办过程,还是对案件的依法指定管辖;无论是控辩
双方充分质证、法院公开透明 审理,还是依法作出一审判决,都始
终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始终以法治精神为依归。正因如此,对薄< br>熙来案的依法查处,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拥护。这同时也有力
表明,坚持依法反腐,既体现一 种政治文明,也凝聚着普遍的社会
共识。

律己廉为首,治国法为先。坚定不移惩治腐 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
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对薄熙来的坚决依法
惩处充 分表明,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
到底,都要依法严惩。实践证明,反腐败越坚 决,坚持“老虎”“苍蝇”
一起打,就越能发挥震慑力。当前,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
的 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只有始终保持
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依纪依法严惩腐 败,才能正党风、顺民意,
才能聚党心、得民心。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的 重要任务,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
府清廉、政治清明。全党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
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务必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
识,时刻警醒拒腐防变,带头遵纪守法,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务必坚持廉洁自律,把反腐倡廉
当做政治必修课来认真对待,守住 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
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

8月22日至26日,薄熙来涉嫌受贿、贪 污、滥用职权犯罪一案,
在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整个庭审过程公开、透明、依法,
程 序和实体都经得起事实、证据和法律的检验。这再次表明我们党
和国家“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 ”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对薄熙来的查处,从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 到移送司法机关依
法处理;从依法指定管辖,到公开透明审理,纵观整个案件查办过
程,从一开 始就沿着法治轨道逐步推进,法治精神、法律原则、法
律规范得到充分体现,这是我们党反腐败的基本思 路,也是我国司
法文明进步的有力体现。

在这一案件公开审理过程中,济南市中级 人民法院依法准许媒体和
各界人士旁听,新闻媒体做了及时充分的报道,同时法院积极探索
司法 公开方式,设立新闻发言人、开设官方微博、向媒体及时披露
信息,确保案件审理公开透明。司法机关依 法告知并保障被告人享
有的诉讼权利,在近5天的庭审过程中,被告人和辩护律师充分行
使举证 、质证和辩护权利。特别是,法院依法举行的庭前会议,针
对案件管辖、回避、公开审理、出庭证人名单 、非法证据排除等听
取了控辩双方的意见,明确了庭审质证、辩论焦点;在案件重要犯
罪事实、 重要情节质证环节,除了当庭依法举证、示证,法院还要
求证人出庭作证,这些都体现了新《刑事诉讼法 》关于完善司法程
序、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的要求。对检察机关起诉的三项罪名,法
庭严格遵照 法定程序,深入调查了大量证据,并经过当庭出示、辨
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彰显了忠于事实、 忠于法律的司法
理念,体现了对程序正义、实体正义的追求。

坚定不移惩治腐败, 是我们党从严治党的一贯要求。对薄熙来一案
的审理充分表明,惩治贪污腐败,我们有党纪之严,更有国 法之束。
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反腐败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用制
度约束权力,使权力 正确规范地行使;在法治框架下查处腐败,使
反腐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我们党反对腐败、建设廉 洁政治
的根本方向。近期查处的一系列大案要案都表明,对于贪污腐败,
不管涉及谁,不管涉及 哪一级,我们都会坚持一切皆断于法。这种
对法治的共识,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每一步,体现在反腐倡廉的 每一
个环节。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
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持用法治思维
和法治方式反腐败,我们就 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
受到公平正义;就能从源头上、根本上遏制特权思想、预防权力腐
败、维护法律尊严。

人民日报社论:以法治促改革 以民主聚力量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了。这次大
会围绕全面 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进
一步增强了改革信心,凝聚了改革共识,明确了改 革任务,更加坚
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积极进
取、攻坚克难 的改革决心,是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
我们向大会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会议充分肯定各国家机关过去一年来的工作,高度评价我国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
的新的重大成就。代表们一致认为,政府工作报告贯彻了党的十八
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彰显了矢志推进改革的勇气和担
当,体现了以人为本、心系人 民的执政理念和民生情怀,总结工作
实事求是、客观理性,部署任务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是一份求真< br>务实、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报告。

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 局依法行使职权、
开展工作,把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作为重要任务,
更加注重提 高立法质量,更加注重提高监督实效,更加注重促进社
会公平正义,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 ,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内改
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越是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越需要汇集众智、凝聚人心、增强合力。
坚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尽心履职,
奋发有为,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人大代表们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不断深化改革,治理才会臻于完善;依靠宪法和法律保障,改革才得以深入推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处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
第一线,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担 负着重要职责。运用法治思维和
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有序进行,对人大工
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立法决策与
改革决策更好结合起来,抓紧修改完 善同全面深化改革相关的法律,
提高立法质量、加强监督力度,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以法治引领改革、以改革推进法治的良性互
动。

全面深 化改革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发扬群众首创精神,紧
紧依靠人民来推动。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充分发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 br>民、扎根人民的特点优势,进一步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
身改革,这是时代赋予人大代表 的光荣使命。不断完善代表联系群
众制度,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畅通有序参与渠道,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监督重点,代表人民依法进行监督,就能
为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 凝聚起攻坚合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走过60年光辉岁月。展望未来,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全面推 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更艰巨的任务要求
我们去担当,更宏伟的目标召唤我们去实现。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
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 法治促改革,以民主聚力量,
书写全面深化改革的壮美新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六谈认清形势 振奋精神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 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随着整
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我
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
迈出了新步伐,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近年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制度
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推进,民主形式不断丰富,基层民主进一
步发展,公民有序的政 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得到保证。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继
续得到坚持和完善。< br>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十六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
常委会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和我国加
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继续完善经济领域立法,着力加 强社会领
域立法,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法律保障。逐步扩大公
民对立法工作的有序 参与,继续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
法质量,制定和修改法律达62件,特别是进一步建立健全 了市场主
体和中介组织法律制度、产权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预计到2008年
初我国现行法律 将达到230件左右。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把依法 行政作为政府
工作的基本准则。从2003年到今年6月,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法
律议案29 部、制定或修订行政法规122件。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
行政审批项目大幅减少,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决策进一步实现科学
化民主化。有超过70%的市县政府出台了规范行政决策的专门规定。
政府 行政审批项目中央一级共取消和调整1806项,省级政府取消和
调整2.2万多项,均超过原项目的一 半以上。管理方式正在实现由
注重依靠行政手段向注重依靠法律手段的转变。司法体制和工作机
制改革稳步推进。坚持司法为民,着力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和人民群
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充分发挥司法机关 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作用,
司法行为得到规范,司法监督得到加强。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人民
法院统一行使,让司法更加重视人权保障;3171个法律援助机构和
1.2155万名法律援助工作人 员,让法律更加注重弱势群体的保护;
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机制,让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得以落实。全社会
法律意识普遍增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全民普法规划让人们对法律的 需求由单纯接受,转变为运用法律,
参与社会法治实践。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步树立起法律权威,生活< br>靠法律规范,纠纷靠法律解决,权益受侵害时依法维权,逐渐成为
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
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 这个特征在政治建设领域表现为,人民
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
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 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
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 识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
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 循
的基本方针。尽管我们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任务还很繁重,需要
解决的问题还不少。但我们 坚信,只要遵循这一基本方针,不断推
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 、
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我国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br>
习近平法治语录

打铁还需自身硬。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
者见面会上讲话时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
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
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详细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
体学习时强调:反对腐败、建 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
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
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详细

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 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
体学习时说道:“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
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 ,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
警醒啊!” 详细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 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
体学习时说道:“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详细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 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
体学习时说道:“近年来我们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非常< br>恶劣,政治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
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
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详细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

----2012年12月4日,习 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
30周年大会上讲到:“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

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
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 人

小孩的世界你不懂-教学研究论文


庆元旦-今天的月亮


少年风采-晚会背景音乐


中国幽默大师-初一上册英语


带着梦想出发-田径运动员


什么书买不到-小马虎


体操比赛作文-营销论文


六年级作文我的妈妈-关于爱情的英语句子



本文更新与2021-01-06 12:3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47971.html

作文范文之依法治国作文素材例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