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网-父母恩情

《庆祝旧历元旦》名师教案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体会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蕴含深情的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会分析文中人物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培养尊重、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理解作者矛盾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于旧历新年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新年浓浓的节日气氛,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新年景象,通过引导学生讲述过
新年的事情,渲染节日气氛,把
学生的思维引入过年的情景之中。
2.讨论点拨法。对于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矛盾情感,老师可引导
学生结合
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及作者自身情况探讨。
3.品读鉴赏法。学生通过多次默读和自由朗读体会文中情感,感受节日气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过春节的有关图片或视频)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一定不会陌生,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学生一般都知道是春节的景象)
师:大家说说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你过春节时心情怎样?
(两三个学生谈谈)
师:确实,说到过节,大家都很兴奋,都很激动。我们中国,过节的习俗由
来已久。在过去人们是怎样过
节的,他们的心情会和我们一样吗?今天,就让我
们跟着林语堂先生去感受感受上世纪30年代他“庆祝
旧历元旦”的氛围吧!(打
出题目《庆祝旧历元旦》)
二、整体感知
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1、文中的“旧历元旦”究竟是什么节日?
2、“旧历元旦”有哪些习俗?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读书,老师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学生
读后基本上能回答:“旧历元旦”就是现在的春节。文章写到的“穿好的衣服,
停止营业,
闲逛,赌钱,打锣,放鞭炮,拜客,看戏”“ 红色春联贴满在每家门
上”“
街头屋前,到处是爆竹声,充塞着硫磺味”“
春联、年夜饭、鞭炮、红蜡
烛、福建橘子、清晨拜年”等等,这些景象和我们现在的春节景象基本一样。
三、素养提升
1、再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层
次,理清文章思路。具体是几层不是很重要,但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其是否把握文章脉络。分两部分
可以,分三部分也可以)
第一部分(1-3段):总的写过旧历新年的习俗。
第二部分(4-5段:政府及我对旧历新年的态度。
第三部分(6段-末尾):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
(或者:第一部分:(1-5段):总的写过旧历新年的习俗。
第二部分:(6段-末尾):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
2、精读重点段落(6段-末尾),理解作者情感。
(1)文章6段之后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
历新年的经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
的,勾出表明顺序的标志性词语!
一月初、一星期后、二月
一号、二号、到二月三号、早餐后、中饭时、下午
三时、五时、五时半、六时
(2)在第5段中作者说“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他真的“失望”了吗?
作者过新年的情感
态度是怎样的?勾出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
我并不要旧历新年----这是我屈服的开始----
儿时情景不自禁地出现在我
眼前----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一个罪人-----
心旌显得有点动摇,但还能坚持
-----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
那不是我的科学意识,一定
是另外一个意识-----向我的意识深处进攻------
我不自觉的感觉到很愉快
(4)怎样理解作者过新年时的矛盾纠结的情感?
这一点对于学生应该是一个难点。可以分两步引导学生理解:
A.
结合林语堂《纪元旦》一文理解。学生阅读《纪元旦》一文,看看当时
作者写此文时的情感。
学生可理解到是作者既想玩耍又想工作,所以内心烦躁矛盾。
但真是如此吗?试比较两文,看
看两篇文章有很多相同的内容,但也有不同
的地方可见此文是作者加以修改了的。比较本文和《纪元旦》
,看看课文与《纪
元旦》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读后不难发现,课文中多次提到“科学”“
理智”“守旧”等词句,如“中
国政府早已正式废除阴历新年,但阴历新年依然故我,不曾被废除掉。”
“我是个
极端摩登的人。没有人可以说我守旧。我不懂遵守旧历,而且还喜欢倡行十三个
月的年
历,每月只有四个星期或二十八天。换句话说,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
辑化。就是这点科学的骄傲,使
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每人都假装着庆祝,一
点没有真感情。”“科学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旧历,我也
答应照办。”“似在嘲笑我
的科学理智。那时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那不是我的科
学意
识,一定是另外一个意识”
由此可想,作者写此文一定有深刻的意图,那他究竟要表现什
么呢?那就要
看看林语堂所处的时代吧!也许会帮助我们理解。
B.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师问:课文写于那一年?(提示学生在《纪元旦》一文中找到写作的时间!)
写于廿四年(民国二十四),即1935年,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呢?
老师介绍时代
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剧,国民党政
府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日益加强,在亡国
灭种的外患内忧催化下,中国知识界先进
分子的民族和民主意识被唤醒了(林
语堂就是其中一员)。在五四运动后,即20
世纪30-40年代又发生了一个“新启蒙运动”。新启蒙
运动倡导自由、理性,主
张科学的逻辑思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要求以西方文化代替中国旧有的文化,但
是新启蒙运动者则是力求辩证对待中西方文化,他们认为,一种新的文化的出现,
是综合了多种
不同的文化产生出来的。新启蒙运动是一场民族的科学的民主主义
文化运动,运动中对中西方进行了全面
考察和区别对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遗
产辩证的继承,并结合符合中国特色的外来文化,促进了新的文
化在中国的生根
发芽。它所要造的文化不应该只是毁弃中国传统文化,而接受外来西洋文化,当
然更不应该是鼓手中国文化,而拒绝西洋文化;而应该是各种现有文化的一种辩
证的或有机的综合。(部
分摘选自《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浅论》)
课文其实就可见到当时时代的印记:“中国政府早已正式废除阴历新年”“
我
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 科学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旧历”。
了解了时代背景,那同学们觉得本文要表明什么思想呢?
(学生探讨发言)
老师总
结归纳:阳春佳节的意味,迫着人喜跃,科学的理智无法镇服心灵深
底的荡漾,是应该做理智的动物呢,
还是应该做近情的人呢?作者在文中一直矛
盾纠结,但最终理智抵制不住节日的浓厚气氛,被周围人们的
欢愉所感染而不自
觉地沉浸在愉悦之中。可见,我们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早已深入人心。走进新
时代,接受新思想不是要否定旧的一切文化一切思想,尊重人们的思想情感,尊
重传统文化是在20世
纪30年代处于新启蒙运动中的作者所要倡导的吧!
(5)拓展延伸
传统文化的魅力究竟在
哪里?它为何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值得我们去
传承?你能否通过本文的阅读找到人们喜爱春节的些
许原因?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通过作者对人们过旧历元旦的描述,探讨春节这一传统
文化的魅力所在!
学生交流后,可归纳出几点:A.热闹喜庆;B.寄予人们美好的祝福与愿望;
C.是生命复归
的日子;D.有着自由、民主、平等
是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
的结晶,
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
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
方面
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
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
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
觉到它的存在。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
,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
传承我们的民俗文化的观念也越来越强,比如,每年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传
统节日国家要放假,我们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都表明我们国家及人民对
传统文化的重视
的尊重。
3.体会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作者运用
有何特点?
表达方式:用了记叙、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形象)、抒情等表达
方式。(举文中语句说明!
)
特色:记叙:既有概括叙述又有细致描写;
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形象;
抒情:作者情感的抒发多和记叙描写相结合。举具体语句分析!如:
A.五时炒年糕吃,满房
是水仙的芳香,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一个罪人。“我
不准备过新年”我下了决心说,“晚上我要出去看电
影。”
B. “谁给她穿的新衣服?”我责问,心旌显得有点动摇,但还能坚持。
C. 六
时发现蜡烛台上点起一对大红蜡烛,烛光闪闪,似在嘲笑我的科学理
智。那时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
弱,虚空了。
D. 一时鞭炮声音四起,一阵阵的乒乓声,像向我的意识深处进攻。
E.
在一片乒乓声中,我坐下来吃年夜饭,我不自觉的感觉到很愉快。
四.总结:我们通过作者对过旧历元
旦的习俗及自己过旧历元旦过程中的矛
盾复杂的心情的描述,感受到了新春佳节浓浓的节日气氛,看到了
中国传统习俗
及传统文化的魅力,懂得了应该尊重并传承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
美在你身边作文-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牛妈妈-最新qq伤感个性签名
所谓青春-古代名人趣事
读学弈有感-推荐一本书的作文
5278cc-新郎答谢词
迎新春手抄报-利是封做灯笼的做法
现代文学常识-教师转正申请书范文
里的新鲜事-分数的意义课件
-
上一篇:给孩子了解春节风俗
下一篇:欢庆春节作文:欢乐新颖的春节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