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结婚贺语孙绍振《文本细读》:《背影》背后的的美学问题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19 15:02
tags:

哲理小文章-带龙的成语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龙哥快跑)

《背影》背后的的美学问题

孙绍振


《背影》中对父亲的爱的拒绝是公然的,而为父亲感动流泪却是秘密的。亲
子之爱的这种错位,不仅是时代的,
而且是超越历史的,
表现了一代又一代重复
着的普遍的人性。
2003
年底武汉一家晚报披露,
朱自清的名作
《背影》
在中 学生民意测验中得
分相当低,中学生不满的理由是,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因
此,某中学语文教科书将《背影》排除在外。据说这一消息引起了百分之九十以
上的家长的义愤。教科书的编者又连忙出来
“辟谣”

说是该新闻失实。
《背影》
已经决定列入下一册语文课本,
一场新闻风波就此平息。
但是,
为什么要放入下
一册,
教科书编者并没有任何解释。
尤其重要的是:
对于
“违反交通规则”

“不
够潇洒”没有正面回答中学生的质疑。

事实上,
这 里有一个很严肃的美学问题。
遵守交通规则与否,
属于实用价值。
遵守是善,不遵守是 恶。道德的善恶是一种理性。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
的,情感丰富独特的叫做美。“情”与“理” 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完全统一的,
也不是分裂的,而是错位的。

在《背影》里,父亲 为儿子买橘子,从实用价值来说完全是多余的。父亲执
意自己去,
越是不顾交通规则、
不考虑自己的安全,
就越显示出对儿子的深厚情
感。如果左顾右盼地考虑上下月台的安全,就太 理性了,没有感情可言,甚至杀
风景了。
这篇抒情散文以情动人,
情感的审美价值和实 用理性的反差越大,
越是
动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完全不讲实用理性:你不是为了三百两银子 吗
?
我百
宝箱里有的是。可是你背叛了情感,我就不但财宝不要,连命也不要了。把情 感
看得比财富,甚至比生命还重要,才更动人,审美价值更高。

至于“不够潇洒”的 问题,也一样。父亲越是感觉不到自己的费劲、自己的
笨拙,
越是忘了自己的不雅观的姿态,< br>就越是流露出自己心里只有儿子,
没有自
己。这就是诗意。如果不是这样,父亲很轻松地 、很潇洒地、很轻快地把橘子买
来了,就光剩下实用性,一点诗意也没有了。

1

学生不理解,与他们缺乏美学修养有关。对《背影》进行到位的教学,对于
青少年进 行审美启蒙是很有帮助的。

当前语文教改课堂上最为突出的现象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 了“满堂
问”

问来问去,
平面滑行,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 千个哈姆雷特,
什么都是对的。
《背影》中的父亲“不够潇洒”也是对的。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 ,就是“一切由
学生说了算”。事实上是,一千个学生说了都算,就没有人说了能算,放任这一
切,就完全放弃了教师的职责。

其实,
就是接受美学,
还有一个
“ 共同视域”
范畴。
在一定的历史语境当中,
还要看你是不是达到学科前沿,
有 一个相对而言哪一个比较深刻正确的问题。

建师范大学赖瑞云教授在他的《混沌阅读》中指出 :
“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
姆雷特,
不可能变成李耳王。

教师有 一个如何把学生向当代学术水准的高度引
导的任务。当学生把《背影》的精华当成糟粕的时候,语文课本 编者的理论水平
和分析能力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不仅是对美学观念的考验,而且 是对思想方法的考验。《背影》的语言,
和朱自清同时期的许多作品相比,
有一个显著的不同,
不像
《春》
《梅雨潭的绿》
和《荷塘月色》那样采用华彩的语言、排比的句式 ,不作大幅度的渲染,直接抒
情的语句都被压缩到文章的结尾去了。
在作者情感发生震撼的地方 ,
用的是比较
朴素的语言,
几乎全是叙述。
这是很见功力的。
朱先生 早期常用的抒情和渲染的
办法,
其实并不是文章成熟的表现,
留下了比较稚嫩的痕迹。
到了上世纪三四十
年代,朱先生的文风,一洗铅华,回归朴素,达到了更高的层次,这是叶圣陶 、
唐弢、董桥早已指出的。



《背影》从上个世纪
20
年代写出来,直到今天,
80
多年期间,文学理论、
教学方法和观念,更迭颇 为频繁,但是,对于《背影》的解读,却并没有多少进
展。
其最佳者,
照搬叶圣陶先生 上个世纪前期所作的论述:
作者笔下的父亲把大
学生的“我”当做“一个还得保护的孩子”。圣 陶先生还提出,全文含蓄地表达
了做儿子的深情,
省略了许多多余的直接抒发的成分。
今天客观地推敲,
圣陶先
生的说法还是比较表面的,
没有真正抓住
《背影》< br>中父子感情的深刻和独特的表
达。我们来看这句话:

2

我赶紧拭干了眼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被父亲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怕别人看 见,还有道理,怕自己的父亲看见,就
有点特别了。这里明白地显示了,儿子对父亲之爱和父亲对儿子之 爱的不平衡,
或者错位。
对父亲的爱,
儿子在起初并不以为然,
对父亲随时都 要加以保护的姿
态毫不领情,甚至是厌烦和拒绝的。但是,父亲在儿子种种明显的抵制下,却依
然故我地事必躬亲,
没有丝毫感觉,
直到父亲为儿子买橘子。
这里不可忽略的有
以下几点:第一,面对父亲那么多正面言语和行为,儿子都没有被感动,却被父
亲并不优美的、笨拙的 、没有诗意的背影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这种感动,是
偷偷的,不能让父亲发现的,因为自己对父亲有 愧疚感。这种愧疚感,在当时,
是一种懊悔(两次提到自己当时真是“太聪明了”
“聪明过分了 ”)。这种内疚
和懊悔的性质,并不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一贯的”。其动人之处,恰恰
在于双方感情不同步。开头对父亲的感情的不理解、不珍惜,是无声的,父亲并
没有觉察,故懊悔之情也 不便提起。第三,更为重要的是,父亲对于儿子情感的
转折,依然毫无感觉。儿子不领情也好,被感动也 好,父亲都不在意。他的爱是
不求回报的,只是做完了自己认为该做的,就“心里很轻松”了。

“背影”是不平衡的父子之情转化为平衡的关键,忽略了这个词语的内在含
量,就无从把握《背 影》的情感特点。它并不是从父亲那里单向发出的,而是和
儿子双向互动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把儿子“当做小孩子”,是一种真
诚的意向,在父亲虽然是一贯的,在儿子却是从不接受到被感动的。< br>
《背影》的动人之处,不仅是父子之情,还在父子之情的动态转化。文章的
高潮是:一 方面是强烈的转化,一方面是无所觉察,二者的对比,显出父亲的爱
是无条件的爱。
而儿子的爱 则是在条件逐步作用之下才升腾起来。
儿子的爱是一
种激动状态,
而父亲的爱则是平静 状态。
这里就显出了朱自清的深刻之处:
他笔
下的亲子之爱,是错位的,爱与被爱是有 隔膜的。爱的隔膜,正是《背影》之所
以不朽的原因。
在五四新文学中亲子之爱是很普遍的主题 ,
冰心的母爱曾经有很
大的影响。
经过半个多世纪阅读历史的考验,
冰心的文 章在中学语文课本有逐渐
消逝之势,而《背影》不论在内地还是在港台,仍然是众多课本必选的经典,原
因可能就在于《背影》中的爱的隔膜有着特别的深度。



3

哲理小文章-带龙的成语


哲理小文章-带龙的成语


哲理小文章-带龙的成语


哲理小文章-带龙的成语


哲理小文章-带龙的成语


哲理小文章-带龙的成语


哲理小文章-带龙的成语


哲理小文章-带龙的成语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15:0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70122.html

孙绍振《文本细读》:《背影》背后的的美学问题的相关文章

孙绍振《文本细读》:《背影》背后的的美学问题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