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亲节的作文-轻轻的一声叮咛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通用型)
(征求意见稿)
说明:
编写者理解,专指会要求编写通用型《大纲》的目的,是为保证新建专业的教 学质
量,所以内容从教材出发,不可能要求面面俱到并达到较高的水平,各校在实际教
学中应充 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第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系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等学科 的专业理论课。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
史的学习,掌握建筑发生和发展与当时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自 然环境等诸因
素存在密不分的关系;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时期发展演变的特点和技术成就;
懂得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建筑的形式与结构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关系;认识建 筑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入掌握典型传统建筑实例吸取中国传
统建筑的历史经验,提高学生的建筑修养和建 筑设计思维能力,为学习专业课和建
筑设计创作活动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材选用由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 版的
《中国建筑史》
(第四
版)
。以多媒体授课为主,安排
1
~
2
个绘图作业,以加深对古建筑形象和做法的记
忆,
1
~
2
个课外读书报告,以加强理论思维能力。
课后安排三周半的古建筑测绘实习,选 择典型传统建筑,通过实习亲眼观察和亲手
测绘成图,进一步增强和巩固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做到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使感性
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加深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
绪
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
、中国古代建筑史学科的创建,中国营造学社及主要学者的贡献
2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
(
1
)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为什么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会成为主流;
(
2
)常见木构架的种类;
(
3
)单体建筑的特点,斗栱的作用,常见屋顶式样;
(
4
)建筑群的组合及扩展方式,特点,艺术成就;
(
5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风水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评价;
(
6
)工官制度,主要官员及匠师。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
、原始社会
(
1
)旧石器时期的天然岩洞;
(
2
)穴居、巢居及其发展序列;
(
3
)
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和建筑现象,
半坡遗址的木骨泥墙房屋,
河姆渡文化的干阑
建筑, 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
2
、奴隶社会
(
1
)夏代的历史背景,城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及复原
(
2
)商代的历史背景,城址,殷墟建筑遗址
(
3
)西周的历史背景,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陕西歧山凤雏建筑遗址,瓦的发明
(
4
)春秋的历史背景,台榭建筑的兴起,秦国的宗庙和陵寝建筑,砖的使用
3
、封建社会前期(战国至南北朝)
(
1
)战国的历史背 景,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遗址,台榭建筑的盛行,陕西
咸阳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
2
)秦代的历史背景,咸阳的城市特点,秦始皇陵,长城,水利工程;
< br>(
3
)汉代的历史背景,城市建设,建筑技术与材料的进步,斗栱的普遍使用,楼阁建筑的发展,阙的种类及演变;
(
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 ,礼制城市,佛教建筑(佛寺、佛塔、石窟)
的发展,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发展,室内家具的变化,陵墓中 的石刻
4
、封建社会中期(隋至宋)
(
1
)< br>隋代的历史背景,
城市与宫殿建设,
宇文恺,
大运河,
河北赵县安济桥 ,
李春;
(
2
)唐代的历史背景,城市建设,唐长安,宫殿建筑, 唐大明宫,建筑设计的专业
化,建筑技术与施工水平的提高,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
< br>(
3
)
五代的历史背景,
前蜀永陵,
南唐、
吴越的石 塔和砖木混合结构塔,
喻皓及
《木
经》
;
(
4< br>)宋代的历史背景,城市里坊制的瓦解,
《营造法式》的颁行及其价值,单体与
建筑群的 组合,建筑装饰、技术的发展,园林的兴盛;
(
5
)辽、金、西夏的历史背 景,辽代建筑的特点,金代城市与建筑的特点,西夏建
筑的特点
5
、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
(
1
)元代的历史背景,元大都,宗教建筑的兴盛,元代木构技术的特点;
(
2
)明代的历史背景,
木构架的定型化,砖的普遍使用及琉璃瓦的广泛应用 ,建筑
群布局的成熟与风水的极盛,江南私家园林的兴盛,建筑装饰的定型化和室内家具
的成熟 ;
(
3
)清代的历史背景,
皇家与私家园林的极盛,藏传佛教建筑 的兴盛,住宅建筑的
多样性,
建筑设计方法的简化与提高,
《工程做法》
的颁 行,
样式雷的建筑设计成就,
施工技术的创新。
第二章
城市建设
1
、城市概念的产生及中西方城市概念的比较
2
、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要素,城市形态发展的分期,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古代行
政区划,城 市建置与管理方式,地方城市的机构与设施,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
规划、管理、绿化、防洪、排水等 方面的经验
3
、城市规划理论
(
1
)
《考工记》营国制度和规划方法;
(
2
)
《管子》的城市规划理论;
4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
1
)汉长安的建设:布局与成就;
(
2
)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南朝建康的建设:礼制风格
(
3
)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选址、布局、设计者、水系、交通、商业、
规划设计成 就;
(
4
)宋东京的建设:旧城扩建,漕运发达,里坊制瓦解,商业繁盛;
(
5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概况、选址、布局、形制、设计者、水系、交通、
商业、规划设计成就,艺术风格,空间特点,基本设计原理等,继承汉族的传统、
成就,胡同制,水系 水网治理,城市空间的设计特色,明清北京的继承与改建;
(
6
)明南京的建设(选讲)
:规划布局与成就;
5
、地方城市的建设
(
1
)北方平原地区省城的代表——明清西安;
(
2
)南方水网地区府城的代表——唐宋苏州;
(
3
)县城的代表——明代兴城与清代巴县;
(
4
)其他类型的城市,如军事防卫城市、手工业城市等;
6
、院系所在地或附近的古代城市建设(选讲,实例中已有的除外)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1
、住宅形制演变
2
、传统民居的特征
(
1
)风格多样性
(
2
)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适应性
(
3
)不同人文背景和审美观念所酿成的不同民族的特殊性
(
4
)宗法思想的影响
3
、典型传统民居的历史背景,布 局特点,结构技术,装饰风格,规划原则:结合地
域及各自学校的研究特色选择
3
~< br>4
种实例重点讲解,其余作为自学
4
、聚落中体现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1
、宫殿、坛庙、陵墓既是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也是中国古代的纪念性建筑
2
、早期宫殿发展沿革,
茅茨土阶
的原始阶段,高台宫事盛行阶段, 前殿和宫苑相
结合的阶段
3
、唐长安大明宫,成熟的宫殿型制,三朝五门,含元殿的型制发展
4、明清北京宫殿,总体布局,建筑特色,艺术成就,阴阳五行学说对规划设计的影
响
5
、坛庙发展概况,类型,自然神祭祀,祖先祭祀,先贤祭祀
6
、北京天坛
7
、北京社稷坛
8
、北京太庙
9
、山西太原晋祠
10
、山东曲阜孔庙
11
、坛庙的设计方法和原则:选址,建筑形 制,单体原型,数学意义,布局,环境,
建筑空间,艺术成就
12
、陵墓的组成与演变,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历代帝王陵寝的发展沿革
13
、战国中山国王墓
14
、秦始皇陵
15
、汉武帝茂陵、宣帝杜陵
16
、唐乾陵
17
、宋永昭陵
18
、明十三陵
19
、清东、西陵
20
、风水形势说在明清陵寝规划中的体现
第五章
宗教建筑
1
、宗教的本质,中国古代常见的宗教,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2
、佛教建筑
(
1
)佛教的基本教义,流派及传播路线;
(
2
)汉地佛教寺院的演变,塔院式,舍宅为寺,伽蓝七堂,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
河北正定隆兴寺、天津蓟 县独乐寺、山西大同善化寺;
(
3
)藏传佛教寺院,西藏布达拉宫,内蒙古呼和浩特席力图召;
(
4
)清代佛教建筑之集大成者——承德外八庙:汉式(溥仁寺等)
,藏式(普陀宗< br>乘庙等)
,前汉后藏式(普宁寺等)
;
(
5
)佛塔 的演变,各类型的造型特点,结构形式的演进,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
寺释迦塔等)
,
密檐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等)
,
单层塔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等),
喇嘛塔(北京妙应寺塔等)
,金刚宝座塔(北京正觉寺塔等)
,傣族小乘佛教塔 (云
南景洪曼飞龙塔)
,经幢的造型特点,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
(
6
)石窟的类型、特点,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鸣沙山
石窟,摩崖 造像的表现手法,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大佛;
(
7
)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 ,结合山地建造的成就,山地寺院的空间序列组织、选
址、轴线与山势之关系、入口空间的过渡;
(
8
)佛教常用的装饰图案
3
、道教建筑
(
1
)道教的基本教义,流派与发展沿革
(
2
)宫观建筑特点,山西芮城永乐宫
(
3
)道教名山,湖北均县武当山
4
、伊斯兰教建筑
(
1
)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流派及传播路线,中国穆斯林的形成和分布;
(
2
)清真寺的布局、建筑和装饰特点;
(
3
)早期清真寺实例——福建泉州清净寺;
(
4
)明清内地清真寺实例——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
(
5
)明清新疆清真寺实例——新疆喀什阿巴伙加玛札。
第六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
1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机制及历史沿革
(
1
)商周时期的苑囿;
(
2
)秦汉时期的宫苑;
(
3
)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兴盛对园林的影响;
(
4
)隋唐宫苑、文人园林兴盛;
(
5
)宋辽金元堆山叠石的成就;
(
6
)明清皇家园林的兴盛和手法的演变。
2
、明清皇家苑囿的造园艺术成就
(
1
)北京明清北海;
关于父亲节的作文-轻轻的一声叮咛
关于父亲节的作文-轻轻的一声叮咛
关于父亲节的作文-轻轻的一声叮咛
关于父亲节的作文-轻轻的一声叮咛
关于父亲节的作文-轻轻的一声叮咛
关于父亲节的作文-轻轻的一声叮咛
关于父亲节的作文-轻轻的一声叮咛
关于父亲节的作文-轻轻的一声叮咛
本文更新与2021-01-21 00:3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75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