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读后感 > 励志名言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21 06:02
tags:

关于老师的故事-法制日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宋文洲)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编(表格版)


授课

课题

草原


课型

讲读课文


2
课时

时间


1.
自主学 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
8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
读写“绿毯、渲 染、勾勒、拘束、会心、摔跤”等词语。

教学

目标

2.
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
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5.
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重点

教学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难点

第一课时

1.
正确读写
8
个生字,理解“绿毯、惊叹、回味”等词语。

教学

2.
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目标

3.
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

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准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导入

1.

出示课件
2

教师播放
腾格尔的歌曲《天堂》
, 请同




学们欣赏。

分钟

2.
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
云、一碧千里的氛围,
创 设出大草原蓝天白
以草原歌曲导入,


设计意图

色 ?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
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
(板书课题:草原)
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
美,激发学习兴趣。

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
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
辽阔的大草原。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
3



“老舍,原名舒庆春(
1899

2

3
日-1966

8





了解作者及 写作

24
日),字舍予,笔名
老舍

满族正红旗
人,生于

本篇文章的背景,
有助

,中国现代
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
于学生理解课文,
感受
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 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真情。

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
骆驼祥子
》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
际影响。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
朴实无华,
幽默诙谐,
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 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
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
的脚步,走进 “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
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新课


1
)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学


2
)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
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
)分钟

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
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
4

5


法识记生字、理解词
语,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

鼓励学生多种方






“(1
)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
体性、主动性和自觉
像要流淌 下来似的。

性,可以提高自学能

2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 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
力,培养学生爱写字、
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 形容。

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

3
)洒脱:(言谈、举止、风格) 自然,无拘无束。


4
)迂回:回旋,环绕。

教会学生 正确的写字
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

5
)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 广阔的一片
法,
为养成良好的学习
绿色。


6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习惯打下基础。



7
)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

江省。


8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9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

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
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
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
--
迎客
--
待客
--
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
此环节的设计是
教师帮助学生找到 梳
理结构的方法,
帮助学
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内容,
学习作者组织材
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
料的方法。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

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
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这一环节的设计
3.
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
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
交流自己的感受。

习探究,
自己与文本对4.
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
话,并能够与作者对
天 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
话,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
面,按从 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
正的主人,
为以后学习
又是怎样抓住景 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
课文、
欣赏优美的文章
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
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 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
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
作什么 ?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 立四
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
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 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
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
(板书:风光美)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打下基础。







这一环节是为了
教学生抓住重点语句
理解文章和体会 作者

出示课件
6

多媒体出示“
草原风景图片”
,用草原歌
情感而设计的,
这是理
曲《请到草原来》
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辽阔的草原》
解文章的一个重要方
等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法。


用图片、
声音来刺
激学生感官,
使学生更
直接地感受到草原的
风光之美,
有助于学生
深刻理解课文,
留下深< br>刻印象。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分钟

2.
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

1.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
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 一种冲
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
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 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背诵优美的段落,
让学生积 累优美的语
句,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
文素养,
培养学生对语
文的爱好。


“那达慕”大会上,赛马的骑手们手执马
bi
ā
n


),一字排开,个个身穿华丽衣
shang


),扎着彩色腰带,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一声令下,只听见马
t
í(

)声
响,一群人
j
ī
n


)飘带舞,如一道彩
h
ó
ng


)一般从绿
t
ǎ
n


)上飞向远
方。


射箭、

ji
ā
o



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许多漂亮的蒙古族姑娘也
r
ě
n



不住要来看一看。羞
s
è(

)的面庞,婀娜的身姿,悦耳的笑声,为赛场平添一道靓丽
的风景。

二、给下面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疾:①疾病


②痛苦


③痛恨


④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




疾恶如仇(





积劳成疾(





疾苦(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寂静(





羞涩(





拘束(





洒脱(





回味(





四、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1.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
小诗。”这句话中“这 种境界”指的是(



A.
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B.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C.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D.
羊群像白色的大花,小丘像中国画。

2.
“在这境界里,连骏 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作者看出了骏马和大牛的心思。

B.
这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情景想象到的。

C.
骏马和大牛确实在回味草原的乐趣。

【答案】

一、鞭

















二、④







三、安静

害羞

拘谨

潇洒

体会

四、
1.A 2.B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


课件

准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计,
既是为了与上节课
1.
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导入

2.
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



)分
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


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
去感受一下
新课做好准备。

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做好衔接,
又是让学生< br>重温大草原的美丽景
色,激发情感,为学习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出示课件
8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

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

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

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

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新课

指名读,
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

教学

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分钟


1
)< br>“洒脱”
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
(自由、无拘无束……)


抓住重点词语
“洒脱”
来理解课文这



2

从哪些语句看出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只
一环节是让学生了解
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
)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
在草原上开车的情形,
并引导学生从这一角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
度来了解草原的特点。

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

多少人向往的呀!
< br>(
4
)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
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 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
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

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

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
自由读课文
2-5
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

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
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
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

“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

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板书:人情美)

【出示课件
9




此环节是用词语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来概括文段内容 ,
这一

1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
设计是考 查学生的概
的同学一起想想,
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
括能力也就是从整体< br>适。


2
)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
完 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
)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上把握文章的能力。






5.
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
来一步一步地
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
)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
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设计填空这一环
节,
可以培养学生的概
括能力和准确运用词
语的能力 。

让学生分组学习,
逐步感受草原人民的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 什么用“彩虹”来
热情,
培养学生合作探
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
究能力和对优秀文本
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 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
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 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
你能否读出草
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
)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
的欣赏能力。




依次学习“迎接、
相见、款待、联欢、话
别”各个环节,可以感
兴 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
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得懂蒙古族语 吗?如果你听不懂,
你认为他们在说什
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
)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
喝的,
还不忘以歌助兴,
宾主无拘无束,

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
)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

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
)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
【出示课件
10

“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


每学完一个环节
原,
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
(蒙语演唱的
《 蒙古人》


后,
让学生带着感情读
响起。

一读 本段课文,
既可以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
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

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
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
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
能力,相互促进,相得
的奶茶、鲜美的羊 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
益彰。

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

那样热乎乎地握着,
握 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
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
语)。

③这正是──
【出示课件
11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
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
情?
(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
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课堂小结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及拓展延

1.
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


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


课堂总结使学生
又一遍回顾了课文中





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
分钟

下了深 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
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
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
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
作业




1
)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风光美(初见草原)




草原

板书












人情美

内容



描写的美景和草原人
民的热情,明确了中
心,升华了感情。


抄写和背诵两道
作业题的布置是为了
让学生勤于积累,
提高
语文素养 。


热情迎接(迎客)

盛情款待(待客)

深情话别(话别)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空气(





歌声(







天空(






草原(






骏马(







线条(






二、阅读《草原》片段,回答问题。

这 次,
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 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
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 一会儿又下来,走在
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 br>(


),不用(



)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
际。
这种境界,
既使人惊叹,
又 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 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



)。

1.
根据课文内容,将短文补充完整。

2.
作者在片段中概括了草 原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


3.
简要说说文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4.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叹(





柔美(





奇丽(





5.
读读短文中画线的句子,
“无边的绿毯”指的是
______________

“白色的大花”指的

__________________
, “中国画”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写让人感觉到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

《草原》是著名作家

写的一篇散文,通过具体的记叙与描写,表现了草原
秀美的

和蒙古族人民的

。最后,作者以“


”的诗句,
表达了自己热爱草原、
赞美草原人民的真
挚情感。


【答案】

一、清新

嘹亮

湛蓝

辽阔

奔驰

柔和

二、
1.
绿的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无限乐趣

2.
空气清新、天空明朗、一碧千里

3.
天、空气、小丘、平地、羊群。愉悦。

4.
感叹

优美

瑰丽

5.
草地

羊群

小丘

草原风光的美丽无比

三、老舍

自然风光

热情好客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 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
殊功能,
可一下子把“草 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从
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 br>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
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
想着怎样将学生 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
比如在草原人民迎
接远客部分,
我问学生:
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
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
只要是合 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
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
为什么不下马交谈,
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
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 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
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 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 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
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 .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
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
使学生自主学< br>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
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
学生表现 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
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 ,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 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
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 生。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迎远
客、盛情款待、深情话 别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
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 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
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 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
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 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
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 然。课文写景语言优
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
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
处流露出作 者的赞美之情。

【作者介绍】



舒庆春(
1 899

2

3
日-
1966

8

24
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
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 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
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 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
《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 言通
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1966
8

24
日,
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
在北 京太平湖投
湖自尽。
1978
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br>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奶茶:

奶茶原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饮品,至今最少已有千年历史。自元朝起传 遍
世界各地,目前在中国、印度、阿拉伯、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都有不同种
类奶茶流 行。

中国境内的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藏族和蒙古族等
均有制作奶茶的习惯。新疆奶茶的原料是茶和牛奶或羊奶。乌孜别克族烧奶茶一般用
铜壶或铝锅,先将茶 水煮沸,然后加入牛奶烧煮,搅匀,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适
量的食盐即成。饮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 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

藏族、蒙古族的奶茶以砖茶、羊奶或牛奶、和以酥油煮成,加盐调 理使味道偏咸。
南方的港式奶茶又称为

丝袜奶茶

,当地饮用奶茶的习 惯起源于英国的下午茶,但制
法有所不同,以红茶混和浓鲜奶加糖制成,用乳量及糖份较多,冷热饮均可 。

奶茶,
是藏族、蒙古族牧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奶茶所用的茶叶是青砖茶 。砖茶含
有丰富的维生素
C
、单宁、蛋白质、酸、芳香油等人体必须的营养成分。奶茶 包括时下
最流行的港式奶茶
/
丝袜奶茶
/
鸳鸯奶茶、
果汁、
雪泡、
冰红茶
/
绿茶、
泡沫红茶、
绿茶、
调味茶饮 、酷乐冻、芋头妈妈、优格八大系列
200
个品种。奶茶的一般做法先将茶捣
碎,放入 白水锅中煮。茶水烧开之后,煮到茶水较浓时,用漏勺捞去茶叶之后,再继
续烧片刻,并边煮边用勺搅拌 茶水,待其有所浓缩之后,再加入适量鲜牛奶或奶粉,
用勺搅拌至茶乳交融,再次开锅即成为馥郁芬芳的 奶茶了。

奶豆腐:
又叫奶干,蒙古语称“胡乳达”,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 。用
牛奶、羊奶、马奶等经凝固、发酵而成的食物。形状类似普通豆腐,但不是豆腐。因
像豆腐 而得名。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牧民很爱吃,常泡在奶茶中食
用,或出远门当干粮,既解 渴又充饥。还可以做成拔丝奶豆腐,是宴席上的一道风味
名菜。

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我国西北蒙、藏、回、维等民族喜爱的传统食物,相传有
近千年的历史,
原以手抓食 用而得名。
吃法有三种,
即热吃
(
切片后上笼蒸热蘸三合油
)

冷吃
(
切片后直接蘸精盐
)
、煎吃
(
用平底锅 煎热,边煎边吃
)
。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
不膻、色香俱全。

鄂温 克:
鄂温克族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
西伯利亚
以及中国
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在俄国被称为埃文基人。鄂温克是鄂
温克族的民族自称, 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鄂温克民族的语言文化具有独特性,属阿尔泰语系,在日 常生活中,鄂温克人多
数使用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鄂温克人是从游牧发 展到定居的,从事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人群。他们的传统文化
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最为突出的是服饰文化和 饮食文化



蒙古包:
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包 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
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 绑而成,其顶部有支架并盖有篷布,以呈天幕状。其
圆形尖顶开有天窗,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可通 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
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 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蒙古包有着不可
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 值、经济价值。

陈巴尔虎旗:
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市
西北部,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东部和东北部分别与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接壤,
东南与海拉尔区毗邻,南边接着鄂温克族自治旗,西与新巴尔虎左旗交接,西北与俄
罗斯隔额尔古纳河 相望,中俄边境线总长
193.9
公里(系水界)。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歌曲
1.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作曲:
阿拉腾奥勒

作词:火华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



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



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



啊啊哈嗬咿



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清草美我爱它



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包就像
白莲花



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



啊啊哈嗬咿



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歌曲
2.
天堂

填词:
腾格尔

谱曲:
腾格尔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

哎耶,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

哎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

哎耶,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哎耶。

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老舍的文章

内蒙风光(节选)


1961
年夏天,我们——作家、画家、音 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共二十来人,应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同志的邀请,由中央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 会和中国文联进行组
织,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了八个星期。陪同我们的是内蒙古文化局的布赫同
志。他给我们安排了很好的参观程序,使我们在不甚长的时间内看到林区、牧区、农
区、渔场、 风景区和工业基地;也看到了一些古迹、学校和展览馆;并且参加了各处
的文艺活动,交流经验,互相学 习。到处,我们都受到领导同志们和各族人民的欢迎
与帮助,十分感激!



以上作为小引。下面我愿分段介绍一些内蒙风光。

渔场

这些渔场既不在东海,也不在太湖,而是在祖国的最北边,离满洲里不远。我说
的是达赉湖。若是有人 不信在边疆的最北边还能够打鱼,就请他自己去看看。到了那
里,他就会认识到祖国有多么辽阔,而内蒙 古也并不仅有风沙和骆驼,像前人所说的
那样。内蒙古不是什么塞外,而是资源丰富的宝地,建设祖国必 不可少的宝地!

据说:这里的水有多么深,鱼有多么厚。我们吃到湖中的鱼,非常肥美。水 好,
所以鱼肥。有三条河流入湖中,而三条河都经过草原,所以湖水一碧千顷——草原青
未了, 又到绿波前。湖上飞翔着许多白鸥。在碧岸、翠湖、青天,白鸥之间游荡着渔
船,何等迷人的美景!
我们去游湖。开船的是一位广东青年,长得十分英俊,肩阔腰圆,一身都是力气。
他热 爱这座湖,不怕冬天的严寒,不管什么天南地北,兴高采烈地在这里工作。他喜
爱文学,读过不少的文学 名著。他不因喜爱文学而藏在温暖的图书馆里,他要碰碰北
国冬季的坚冰,打出鱼来,支援各地。是的, 内蒙古尽管有无穷的宝藏,若是没有人
肯动手采取,便连鱼也会死在水里。可惜,我忘了这位好青年的姓 名。我相信他会原
谅我,他不会是因求名求利而来到这里的。

风景区
< br>札兰屯真无愧是塞上的一颗珍珠。多么幽美呀!它不象苏杭那么明媚,也没有天
山万古积雪的气势 ,可是它独具风格,幽美得迷人。它几乎没有什么人工的雕饰,只
是纯系自然的那么一些山川草木。谁也 指不出哪里是一“景”,可是谁也不能否认它
处处美丽。它没有什么石碑,刻着什么什么烟树,或什么什 么奇观。它只是那么纯朴
的,大方的,静静的,等待着游人。没有游人呢,也没大关系。它并不有意地装 饰起
来,向游人索要诗词。它自己便充满了最纯朴的诗情词韵。

四面都有小山,既 无奇峰,也没有古寺,只是那么静静地在青天下绣成一个翠环。
环中间有一条河,河岸上这里多些,那里 少些,随便地长着绿柳白杨。几头黄牛,一
小群白羊,在有阳光的地方低着头吃草,并看不见牧童。也许 有,恐怕是藏在柳荫下
钓鱼呢。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山。这种绿色使人 在
梦里也忘不了,好象细致地染在心灵里。

绿草中有多少花呀。石竹,桔梗,还有 许多说不上名儿的,都那么毫不矜持地开
着各色的花,吐着各种香味,招来无数的风蝶,闲散而又忙碌地 飞来飞去。既不必找
小亭,也不必找石礅,就随便坐在绿地上吧。风儿多么清凉,日光可又那么和暖,使
人在凉暖之间,想闭上眼睡去,所谓“陶醉”,也许就是这样吧?

夕阳在山,该回 去了。路上到处还是那么绿,还有那么多的草木,可是总看不厌。
这里有一片荞麦,开着密密的白花;那 里有一片高粱,在微风里摇动着红穗。也必须
立定看一看,平常的东西放在这里仿佛就与众不同。正是因 为有些荞麦与高粱,我们
才越觉得全部风景的自自然然,幽美而亲切。看,那间小屋上的金黄的大瓜哟! 也得
看好大半天,仿佛向来也没有看见过!

是不是因为札兰屯在内蒙古,所以才把 五分美说成十分呢?一点也不是!我们不
便拿它和苏杭或桂林山水作比较,但是假若非比一比不可的话, 最公平的说法便是各
有千秋。“天苍苍,野茫茫”在这里就越发显得不恰当了。我并非在这里单纯地宣传
美景,我是要指出,并希望矫正以往对内蒙古的那种不正确的看法。知道了一点实际
情况,象札 兰屯的美丽,或者就不至于再一听到“口外”“关外”等名词,便想起八
月飞雪,万里流沙,望而生畏了 。




载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报》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熟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 br>1.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

xu
ā
n xu
à
n
)染,不用墨线勾



l
è< br> l
ē
i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
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

y
ù
y
ū)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3.
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

y
ǐ
n w
ě
n
)隐有鞭子的轻响。


4.
马上的男女老 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

j
ǐ
n j
ī
n
)飘带舞,像一条

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5.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

b
á
b
ō)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

前面引路。

二、辨字组词。


竟(



陈(



啼(



稍(




境(



阵(



蹄(



捎(





蛟(



虹(



毯(



便(




跤(



红(



毡(



鞭(



三、按要求写句子。

1.
草地上的羊群就像绿毯上白色的大花。(缩句)


2.
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仿写句子)


,好像



3.
草原人民与远客语言不通。草原人民与远客却十分亲热。(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
这两个句 子连成一句话)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按照文中的叙述顺序把下列各环节排列起来。

深情话别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五、重点段落品析。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 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
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 向不错,怎么
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
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
看到了马群,隐隐 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
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 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
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 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
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 ,车
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句话是从哪一方面来
介绍草原的?(



1
)颜色


2
)形状


3
)气味


4
)大小

2.
“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说明了什么?


3.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


4.
从这一段的描写中,除了感受到美丽的草原风光之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请写出
来吧!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请发挥想象,我们到了蒙古包后,主人会跟我们说什么?做什么呢?(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

à
n l
è
2. y
ū
3.y
ǐ
n 4.j
ī
n 5.b
ō

二、

究竟

环境

陈设

阵雨

啼叫

马蹄

稍微

稍走

蛟龙

摔跤

彩虹

红色

毛毯




方便

鞭子

三、
1.
羊群就像大花。

2.
几只小鸟在枝头鸣叫

在歌唱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3.
草原人民与远客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却十分亲热。

四、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五、
1.

4

2.
说明牧民们骑马的速度快。
3.
我从这句话中看出了牧民们大 老远就来迎
客,说明他们十分热情好客。
4.
我还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粗犷豪放、热情好 客的性格。

六、示例:我们到了蒙古包后,主人微笑着说:“欢迎你们来到草原作客,草原的 美
丽景色让你们大饱眼福吧!草原的美食更让你们大饱口福!”说完主人端出了奶茶和
手抓羊肉 招待我们。




















授课

课题

丁香结


课型

讲读课文


2
课时

时间


1.
自主学习字词,会 认会写“缀、幽”等
13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
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 、单薄、模糊”等词语。

教学

2.
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目标

3.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4.
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

重点

教学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难点

第一课时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 等
13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
教学

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目标

2.
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

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准备

教学设计

导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设计意图


1.
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
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分钟

1.
【课件出示
2

(出示图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图
谈话的方式带领
片)
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 予某种品格,如梅花
学生入境,
这样,
既激
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 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
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长青等。

让学生根据 课题设下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
疑问,
为接下来的理解< br>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
【课件出示
3
:丁香图片】

重难 点做好铺垫。

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
师板书课题
,
生齐读课题。
(板书:丁香结)

3.
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4


宗璞,
1928
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
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 学研究所。当
代作家,
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
《红




了解作者及写作
豆》《弦上的梦》,系列长 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
本篇文章的背景,
有助
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 。《弦上的梦》和《三
于学生理解课文,
感受
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 优秀长篇小说
真情。

奖。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
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5


新课

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


2
)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
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分钟

3.
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
)认读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
6


语,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
体性、主动性和自觉
法识记生字、理解词

鼓励学生多种方






1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

出示字词:缀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性,
可以提高自学能力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模糊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
)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缀、雅”。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
)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
7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单薄:指身体瘦弱
;
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
分段并概括段意。

扫清了文字障碍,
为学
生学习文本,
打下坚实
的基础。













师:这篇课文一共
6
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

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如下:
【课件出示
8




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

态势、
花的气味、
花的形状、
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
(主

体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
4-6
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

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

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

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

悟。)

2.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3.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此环节的设计是
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
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理结构的方 法,
帮助学
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
【课件出示
9

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
内容,
学 习作者组织材
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
料的方法。
< br>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
愁”
的诗句,
开始了作 者的人生体悟。
从古人的
“丁香结”

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 人生的愁怨和不顺
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
生认识。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对文本内容进行
1.
总结感悟

简单的回顾和总结,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师:谁说草木无 情
?
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
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
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 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
己喜欢的部分,
并说出
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 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
自己喜欢的原因,
这样




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
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
分钟< br>
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喜欢的部分。




1
)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
)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2.
布置作业


1
)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

zhu
ì
m
ǎ
n y
ō
u y
ǎ
f
ú

à
n b
è
n zhu
ō
d
ā
n b
ó
m
ó
hu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潇洒(





参差(





莹白(





妩媚(





朦胧(





三、仔细阅读文章
,
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并结合文章
,< br>说说作者
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答案】

一、缀























二、

潇洒(超脱)

参差(杂乱)

莹白(洁白)

妩媚(柔媚)

朦胧(模糊)

三 、①星星般的小花
,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
②花开有紫、红、白等色
;
③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原因有二
:
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
,
鼓鼓的
,
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②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
愁怨。< br>

第二课时


1.
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教学

2.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目标

3.
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具


课件

准备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导入

1.
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








的知识,
激发学生探究


)分
2.
谈话导入新课:
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 是什么样子
文本的兴趣,
教师的问


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 ?又赋予丁香花什么
题也帮助学生自然过
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br>
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
指名读第
1

3
自然段。

2.
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

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

的句子。

3.
学生交流。

新课

4.
学生汇报。

教学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





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
第三自然段描
分钟

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引,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
悟,自主探究,注重培













1

【课件出示
11

有的宅院里< br>探
出半树银枝
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
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

着行人,惹得
能力。其中,本环节特
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通过朗读,< br>使学生对文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
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
貌 ,“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
的认识,
然后再着重引
态娇小,姿态 动人。)

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

2

【课件出示
12

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
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
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 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
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
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
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
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

来。)


学习效果。




3

【课件出示13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

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

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

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

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

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

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

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

直透毫端”
说明了什么?
(说明香气非常浓郁。

【课
< br>件出示
14

为什么说
“那十字小白花,
那样小,却不
每学完一个环节
显得单薄”?(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
后,< br>让学生带着感情读
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
一读本段课文,< br>既可以
棵树耀眼夺目。)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
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
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
的?

能力,相互促进,相得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
)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
)颜色:紫色、白色;


3
)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
形状 ,
颜色,
气味是哪种感觉?
(视觉、嗅觉)

(板书: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
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
再指名读第
1

3
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指名读第
4

6
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
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
香结的 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
研读第
4
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
))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 适时呈现:
【课件出示
15

在细雨迷蒙中,

了水滴的丁 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
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
人 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
益彰。



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格外妩
媚,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
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
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 人极美的感受。)


2
)师适时呈现:
【课件出示
16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
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
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
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
“芭蕉不展丁香结”

“丁香空结雨中愁 ”

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
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 ,愁思的象征。作者引
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
5
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
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 花比作丁香
结?


1
)交流。


2
)师指名朗读:
【课件出示
17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
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
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
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


3
)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
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
(经受病痛折
磨。)

4.
研读第
6
自然段。


1
)默读第< br>6
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
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交流,
师适时点拨:
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
豁达、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
【课件出示
18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
许多不顺 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
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
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
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就可以体会到。
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 结上的情
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
全新的艺术境界。

2

【课件出示
19

出示:
“结,是解不 完的;
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
了吗?”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师呈现:
【课件出示
20

生活不可能总 是一帆风
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
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 远也解不完的结,
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 br>)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
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4
)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分钟

1.
师总结:



总结全文,
使学生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
也给了我们
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
尺幅千里的功效,
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 br>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
此基 础上揭示文章的
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
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
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
事了。

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










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

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

(板书: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2.
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

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

常的,我们应该 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
作业布置,
让学生学
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 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
有所得,学有所用,引
“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
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
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
文的写法仿写 作文,

挂肚,百转千回。

3.
布置作业


1
)完成同步课时练。


2
)体会和学习本文 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
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丁香结

板书

内容


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
伸。

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浑浊(





平淡(












)枝头

细雨(











)妩媚







)银装

二、阅读《草原》片段,回答问题。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

),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
间,忽然呈现出两片(

),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
探出半树银妆,(

)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
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
丁香。月光下(

)的潇洒,(

)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
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1.
根据课文内容,将短文补充完整。

2.
第①②节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了丁香花?(



A.
第①②节分别从色彩、香味描写了丁香花。

B.
第①②节分别香味、色彩描写了丁香花。

C.
第①②节分别从触觉、味觉描写了丁香花。

D.
第①②节分别从味觉、触觉描写了丁香花。

3.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


三、填空。

《丁香结》是著名作家

写的一篇散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


,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

,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

恰似
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

”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


【答案】

一、浑浊(笨拙)

平淡(无奇)


(缀满)枝头

细雨(朦胧)


(格外)妩媚


(半树)银装

二、
1.
茂盛

雪白

星星般





2.A
3.
(丁香花的颜色、
气味。

(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三、宗璞

丁香

诗句

花蕾,丁香空结雨中愁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1.
自由朗读课 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
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 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
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 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
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在充 分读课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
的内容; 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
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 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
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 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
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 ,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
认识,
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 义,
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
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 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
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教学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
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
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
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 ,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丁香结》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 多少年来心里
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
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
从古人的“丁香结 ”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
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 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
人生的洒脱。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 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
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
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 ,百转
千回。

【作者介绍】



宗璞,原名 冯钟璞,女,
1928

7
月生于北京,常用笔名宗璞,笔名有:丰华、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1946
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 br>文系,
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
1951
年毕业。
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
1960
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
《红豆》
《弦上的梦》,
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 瀑布》等。
有著作
:
《三
生石》《我是谁》《铁箫人语》。



1948
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
1957
年的短篇 小说《红豆》、《弦上的梦》
(

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中篇《三生石》
(
获第

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童
话《总鳍鱼的故事》
(
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 br>、《蜗居》、《我是
谁》等。



1988
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



1996
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



1994
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铁箫人语》



2009

5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西征记》。



2001

4

1
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东藏 记》。



《南渡记》和《东藏记》是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第一 、二卷。后两卷
《西征记》和《北归记》分别描写西南联大学生投笔从戎、在滇西战场抵抗日寇和抗战胜利、返回家园的情景。这四部作品既是一体,又各自独立。



主 要成就: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1986
年国际名人录之一。《弦上的梦》全国
优秀 短篇小说奖。《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丁香:为木犀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广泛 分布于桑给巴尔、马达加斯加岛等
地,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为哈尔滨市市花,是著名的庭园花木。 花序硕大、开
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古代
诗人多以丁香写愁。因为丁香花多成簇开放,好似结。称之为“丁结,百结花”。

丁香属植 物还有较强的耐旱性,
4

6
月,
气温从
10
℃迅 速上升到
28
℃左右,
此时
各种丁香正迅速生长、开花
.
紫丁香花的所有种类,播种
3

4
年后,实生苗即可开花;而拟女贞亚属的种 类,
播种后
4

5
年才开花,但扦插或嫁接苗
1

2
年即可开花。
5
年后开花渐盛。

丁香花喜充足阳光,也 耐半荫。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虫害较少
[2]
。以排水良好、疏松的中性土壤 为宜,忌酸性土。忌积涝、湿热,一般不需要多浇
水。丁香要求土壤肥沃、排水好的沙土。丁香花不喜欢 大肥,不要施肥过多,否则影
响开花。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美文赏析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 一个丁香一样
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
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我”似乎有着满腹的
心事,无限的烦忧 ,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
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 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
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 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
消失在前方,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 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
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
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
时, 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

w
ǔ)媚。


B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
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 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
紫的蒙眬

l
ó
ng
)。< br>
..
C
.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俯(f
ǔ
)
案时抬头便见

檐前积雪。

D.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

ch
ā) 的绿,

然后才见到那两扇红窗。

二、辨字组词。


缀(



案(



雅(



拙(




境(



按(



鸦(



茁(



三、“有的宅院探出 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
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 感情赋予在这些丁香花身上的
?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重点段落品析。

④古人 词云
: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
的丁香格外 妖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
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 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⑤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今年
的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
鼓 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⑥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立觉得她们负担着解不
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 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
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
;
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 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
⑦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须待来年了。来 年又有新
的结待人去解
-
—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1.
联系第⑥节,说说作者的用意:(



A.
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人生处处都是结。

B.
作者以丁香的雪白 、甜香,映衬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显露了作者对世事
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C.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所以我们要及时行乐。

D.
作者喜欢喧嚣的世界,所以希望每天不平淡。

2.
文中引用“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的作用是(



A.
作者经历的春光完全和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 br>所以作者有独特的感受。

B.
引出下文,为下文作者的抒情做铺垫。

C.
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富想
象的天地。

D.
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3.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
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
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 .
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
境。

D.
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丁香结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
A
二、缀(缀满)

案(答案)

雅(幽雅)

拙(笨拙)


境(环境)

按(按时)

鸦(乌鸦)

茁(茁壮)

三、作者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
四、
1.B 2.C 3.B
五、示例: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 来。所以丁香结年年
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
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
回。我们既 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
怨的“丁香结”。这就是生活的 常态,也是本文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授课

课题

古诗词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2
课时

时间


1
.识记本课
3
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br>
教学

目标

2
.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3
.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 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
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 自然的美好。

教学

重点

教学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难点

第一课时

1.
认识
3
个生字,正确朗读诗词。

教学

2.
了解诗词的作者。

目标

3.
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诗句大意,体会

1.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2.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诗人的情感。

教具

课件

准备

教学设计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创设情境,
激发学
设计意图


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 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
生情感,
导入新课。
使
森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
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
导入

风景的。如王之 涣《凉州词》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
课堂学习中来,
从而提




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居易
《忆江南》
中的 诗句:
“日
高学习效率。

分钟

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 绿如蓝。”还有李白《望庐山瀑
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 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
(板书课题:古
诗词三首)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
认识生字:德、鹊、蝉、稻。学会正确读写。

2.
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新课

教学

【出示课件
2









孟浩然

唐代诗人。
汉族,
襄州襄阳
(
今湖北襄樊
)
人。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
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
)分钟

水诗为主。


苏轼,
字子瞻,
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

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学生自读后教师
苏 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指导,
并出示课件,
使
“ 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生能够把握准诗词

辛弃疾
1140

1207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
的节奏, 正确朗读诗
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
歌,
同时,
这也是正确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
理解诗词的第一步。
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
作品。

3.
读出节奏。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
3

并板书:



宿建德江

[

]
孟浩然

移舟
/

/
烟渚,

日暮
/

/
愁新。

野旷
/

/
低树,

江清
/

/
近人。

3.
反复多读几遍这 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
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
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
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
4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 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
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
清明
月< br>
来和人相亲相近。

在读的基础上再



















4.
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
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
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
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
情。

4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通过看注释、
查字典等
手段来理解诗句,
可以
锻炼学生自学古诗词
的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
理解和合作的结果说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 br>出诗句的意思后,
教师
漓尽致。)

5
.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
.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
总结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
5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
──理解诗意──体 会诗境──悟其感情

(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
诗境──悟其感情)

出示课件,
既可以纠正
学生理解上的错误,

可以为学生正确表达
提 供范例。



读准、
读通、
读懂
古诗,
是古诗教学最基
2.
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
本的要求。< br>作为高年级
书》。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课件
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
苏轼


黑云
/
翻墨
/

/
遮山,

白雨
/
跳珠
/

/
入船。

卷地风来
/
忽吹散,

望湖楼下
/
水如天。

的古诗教学,
一定要将
学习 的主动权交给学
生,让学生通过学习,
学会学古诗的方法。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
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
的意境吗?

3.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品味词语的精妙

1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 汁,形
是学习古诗的难点,

象逼真。


2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 br>探究的方式,
领悟作者

3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 个“跳”
用词的精妙,
体会古诗
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的巧妙,
更一步加深了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对古诗的欣赏。

了风的巨大威力。

4.
提问后,明确:


这首诗的大意是:黑色的云像打翻的 墨水还没来得及
把山遮住,白色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入船中。忽然
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 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平
静得好似蓝天。

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
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把诗歌补充完整,再把新补充的句子意思写出来。

1.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①


,②江清月近人。

2.
写出所填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回答问题。


1
)< br>诗中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雨下得很急,< br>乌云还
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蹿入船中的情景。


2
)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中,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骤雨初晴、风云
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①傍晚时分漂泊的旅客又增添了几许忧愁。

②空旷的原野
里,低垂的天幕比树还低。

二、

1
)跳珠


乱入船


2
)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水如天:远远望去,
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

三、时间顺序:观察从黑云翻墨到急雨骤降再到雨后初晴。(或空间顺序:视线从天空、< br>远山至雨珠、船头再到登楼望湖。)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准备

1.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2.
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

1.
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村居》吗?



温故知新,
导入课
再来背诵一遍吧。

2.
出示《清平乐·村居》。

【出示课件
8


导入


清平乐
·村居

题。





)分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3.
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
道中》。
(板书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思考质疑,解读课题。

1.
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2.
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
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我
新课

们学过的词还有哪些词牌名?

教学

后一部分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首词,
“西江月”
是词牌,
“夜行黄沙道中”
知识。

分钟

是题目。时间:夜里。地点:黄沙道。事情:行。)


4
、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




体内容,
了解词的有关
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大











( 一)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悟。


1.
自己放声读一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读通,

读顺。


2.
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

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
主学习,
突破本课理 解
出味道。)

【出示课件
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
辛弃疾

明月
/
别枝
/
惊鹊
,
清风
/
半夜
/
鸣蝉。

稻花香里
/
说丰年
,
听取
/< br>蛙声
/
一片。

七八个星
/
天外
,
两三点雨
/
山前。
< br>旧时
/
茅店
/
社林边
,
路转
/
溪桥
/
忽见。

3.
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
女生男生赛读。

上的重点。










5.
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

个怎样的夜晚?


就在这样的夜晚,
作者看着,
听着,
闻着,
还想着……

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

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

(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
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

方做上记号。

2.
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
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
)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
里说丰年”?


2
)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
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出示课件
10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
惊飞了栖息

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

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

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

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

沥的小雨,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

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四、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
11


1.
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
么?想到了什么?

2.
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3.
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
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











体会词的意境 ,
锻炼学
生的写作及表达能力。

关于老师的故事-法制日


关于老师的故事-法制日


关于老师的故事-法制日


关于老师的故事-法制日


关于老师的故事-法制日


关于老师的故事-法制日


关于老师的故事-法制日


关于老师的故事-法制日



本文更新与2021-01-21 06:0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76718.html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