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语文教师用书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21 06:18
tags: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适合婚礼播放的歌曲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我的合租美女总裁)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师用书



目录



封面




扉页




教材说明




第一组说明




1

山中访友




2*

山雨




4*

索溪峪的“野”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



第二组说明




5

詹天佑




6

怀念母亲




7*

彩色的翅膀




8*

中华少年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第三组说明




9

穷人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11

唯一的听众




12*

用心灵去倾听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



第四组说明




13

只有一个地球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16*

青山不老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第五组说明




17

少年闰土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9*

一面




20*

有的人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拓展五



第六组说明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第七组说明




21

老人与海鸥




22*

跑进家来的松鼠




23

最后一头战象




24*

金色的脚印




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拓展七



第八组说明




25

伯牙绝弦




26

月光曲




27*

蒙娜丽莎之约




28*

我的舞台




口语交际·习作八


回顾·拓展八





教材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 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
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六年级第一学期使
用。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准确诠释先进的课 程理念,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在保持第三学
段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老师已经使用过五年级教材,对理解和把握本册教材打下了基础。为了让老师们更清楚地了解教材 的
编写意图,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做简要的介绍,供老 师
们教学时参考。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 ,
共八组,
依次是:
感受自然,
祖国在我心中,
心灵之歌,
珍爱我们的家园,
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 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
的大门”这个专 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
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
例”
“口语交际·习作”
“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 篇,略读课文两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 “阅读链接”。全册
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
“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 为一个独立的栏目。
“回顾·拓
展”由三个栏目组成,
“交流平台”
“日积月 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
“成语故事”
“课外书屋”
“趣味语文”穿插安排, 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
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
3
000
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 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
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
120
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
为便于 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
课文里 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
课文里 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
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 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
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 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
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 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
力”“过 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
目标。这 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
有的是一以贯之的,
如情感、
态度、
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前面的学段提出了,
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 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
上升的,前面的学习 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六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
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
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
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詹天佑》《穷人》《只有一个地球》《少年
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月光曲》,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草虫的村落》《怀念母亲》《中华少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老
人与海鸥》《最后一头战象》《伯牙绝弦》。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精选了律诗、词、散曲以及十四
行诗、儿童诗、诗话等作为阅读材料,希望能帮助学生在关于“诗”的综合性学习中,对诗有一些感性认
识。还在“回顾·拓展”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
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另外,
重视
“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设置了关于爱国主义

“祖国在我心中”
专题)

关爱他人

“心
灵之歌”专题)、环境保护(“珍爱我们的家园”专题)、艺术情操 (“艺术的魅力”专题)等方面的专
题。为了提高感受力,培养想象力,编写了“感受自然”专题。这一 组中的课文,大多有别于一般描写大
自然的文章,想象丰富,表达方式独特,有的甚至有“物我两忘”之 境。在第三学段安排这样一组课文,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设置了以“了解 诗歌”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轻
叩诗歌的大门”

另外,
上承五年级上册 以人物为对象的专题“走近毛泽东”

本册教材编排了第五组“初
识鲁迅”。鲁迅既可 谓文坛巨匠,又可谓一面民族旗帜,能借助文质兼美的一组课文,让小学生尽己所能
地了解、认识鲁迅, 其意义不言而喻。

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 善安排。本册教材的每一
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 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
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
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
入思考;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
其中,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 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册的学习重点。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注意加 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
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 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练
习、应用,后面有总结、拓展,整组教材乃 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与五年级教材相同,本册各专题的导语(第六组除外)分 为两个自然段,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
题,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精读课文后有练习 题,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专题学习重
点精心编写。
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承上启 下,
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
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
“口语交际·习作”的 话题和内容大多与单元主题相关,“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与导语呼应,为学
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 习内容提供平台。如,第五组“初识鲁迅”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鲁迅、感受鲁迅,
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 本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我们要认识、了解鲁迅,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

课例:第一篇课文《少年闰土》是鲁迅的小说《故乡》的一个片段,课文后安排“资料袋”──鲁迅
简介 。后三篇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安排有“阅读链接”:两个片段,第
一个 片段语言精炼、
传神,
可谓抓人物特点的范例;
第二个片段与课文内容照应,
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阐释,
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一面》前的连接语,用有说服力的事例讲了鲁迅对青 年的关心和爱护,与课文
内容相对应;《有的人》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口语交际·习作:内容亦与本单元内容相关联。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有几个要点:“第一
次相 见时的情景”
“(第一次相见时)他留给你的印象”
“后来相处中发生的事”
“你对他 印象的变化”。
回顾本单元的课文,
不难发现,
这个交际话题的设计,
与课文 内容是有关联的,
比如
《少年闰土》
《一面》

习作内容有两个,可 任选其一。第一个要求写人,可以运用本单元以及以前学到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第二个是扩写,写事 为主体,亦可表现人。

交流平台: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另一个是交流对 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及其理解
的方法。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材在编排上注意情感 、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
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 体。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充分开掘教材内容,学生学习
完整组教材,单元学习目标是不难实现的。

本册教材联系教学实际确定各个专题在教材中的位置,关注各个专题及课文的内在关联,使整本教材
成为一个整体。如,根据我国国庆节的时间和大部分地区的教学进度,将“祖国在我心中”这一小综合专
题安排在第二组,便于教学,并将大综合“轻叩诗歌的大门”安排在后半学期。本册大综合以了解诗歌为
中心,“诗歌朗诵会”是主要活动之一,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特意在“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专题中选
编了朗诵诗《中华少年》,朗诵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学习要求,学生可以学到一些诗歌朗诵知识。“初识鲁
迅”
专题选编了
《有的人》
这首诗,
提出了
“有感情地朗诵 ”的学习要求;
本专题也放在了大综合专题前,
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便于大综合中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
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
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
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提示单元学习 内容;二
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
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
注意引导学生讨论、
交 流和独立思考;
三是每组课文后的
“词
语盘点”便于学生自查自测;四是“回顾·拓展 ”中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
台。

“交流平台”这个栏目 ,一般地说,引导学生在一组教材的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以渐渐悟到
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以此为基础,依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交流、总
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 有的专题中的“交流平台”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其他学年、学段学过的课文,并
与本单元课文作比较,找异 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在新旧知识的碰撞、融合中获得新知,
训练思维。

(四)“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延续五年级教材的编写思路 ,本册中“口语交际·习作”依然单列。编排形式亦比较灵活,有先说后
写的,有先写后说的,有把两部 分内容合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教材中的提示性文字,注意提供多个角
度,拓宽话题范围,增加选择性 ,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较大的创造空间。

口语交际话题方面, 有与专题内容相关的,也有意识地安排了指向技能的。与专题内容相关的,如,
“珍惜资源”“身边的艺 术”;与口语交际技能相关的,如,演讲、辩论、朗诵、劝阻。

习作的编排注意兼顾记实作文 和想象作文,
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应用文。
记实作文主要安排在第三组、
第五组、第八 组,分别是“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用一两件事介绍小伙伴”“学习艺术过程中发生
的故事和感受 ”或写“一件艺术品”、“一次艺术欣赏活动”。想象作文有:第一组,把自己想象成大自
然中的一员或 听音响讲想象到的、
感受到的;
第四组,
借助漫画写感受或编故事;
第五组,
根据材料扩写;
第七组,根据图片报道写故事。应用文分别安排了写演讲稿或读后感,写建议书 以及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有明确的指导和要求。
< br>教材中的提示性文字,首先,对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容给予提示、指导,或从生活实际谈起或从情境引
入,注意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如,第一组,其中一个角度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教材提
示学生“可以把自己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
活或变化的,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又如,第三组口语交际安排的是辩论,教材注意把
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分析辩题,提示辩论内容,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教材还对辩论应当怎
样进行给予了明确指导,有助于本次口语交际的顺利展开。

另一方面,教材根据阶段性目标 ,注意明确要求。关于这一点,习作内容体现得更为突出一些。具体
地说:第一组结合本专题的读写点, 突出了写“感受”的要求;第二组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提出“运用搜
集到的资料”

可 以看作是学习方法的提示,
也可以看作是学习要求。
如果写读后感,
要表达
“ 真情实感”

第三组,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对于“真情”“感动”“关爱”等主题 的习作,前面有几册教
材曾做过安排,本册教材就这类主题,要求学生关注事情发生的环境,当时人物的 语言、动作、心理,侧
重点不同,难度相应地有了提高;第四组的看图作文,明确要求写出“理解和感受 ”;第五组的扩写,要
求把事情的经过
“写清楚、
写具体”

第七组 的根据图片报道习作,
要求想象合理,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第八组则提示学习运用课 文表达感受的方法。另外,与前几册一脉相承,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
习作。

(五)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次 是在“祖国在我心中”专题中,与课文的学习同步进行,要求学
生开展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活动,交流 收获和展示成果。

另一次安排在第六组,是一次大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这 次综合性学习,首先,在
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以“了解诗歌”为主题,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 诵诗歌等活动。而后分成
两大板块──“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按两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教材在 这两大板块中,分别提出
活动建议,提供若干必读材料。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搜集诗歌并进行整理、欣赏 ;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动
手写诗、开诗歌朗诵会、编诗集和进行诗歌知识竞赛。最后,提出写一个简单的 活动总结。综合性学习的
编写,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除了学习专题和必读材料 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的
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其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六)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 材注意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首先表现
在精心编排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开展丰富 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其次表现在:一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
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引导学 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重点语句,结合生活实际
交流读了课文后的感想。二是从生活的实际 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小练笔、选做题的安
排也注意引向生活。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 导课外阅读,“课外书屋”中重点推荐了《绿山墙的安妮》和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引导学生读整本的 书。这样的编排,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了课内外语文
学习的联系。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 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
标得到全面、准 确的落实。

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
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
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 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
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 外,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
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 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
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要 适时做好铺垫。

(二)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
120
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
以就难写的字、易 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
各个部件及间架结 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
的写字习惯。对于 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
“词语盘点”中的 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 毛笔字等写字教材,进行指导
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 兴趣和书法爱好。

(三)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识字量 不断增加,
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
概括、
抽象 、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1
.首先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注意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组织教学内
容。

教材中安排的读写训练点,都是从课文而来,教学课文时引导学生关注相关问题 ,经历一个由感性认
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少年闰土》一课。这一课所在专题是“初识鲁迅”,本专题要学习的内容包括:了解、认
识 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方法。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注意
照 应到以上内容。学习《少年闰土》,应当在了解、认识鲁迅的大背景中进行。要引导学生留意作者写人
的 方法,还要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总结方法、规律,以方便学生在单元末
进 行交流。

本册教材中保留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被编入了新的专题 ,体现了新的教
学功能,教师要根据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它们在专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新的教学 理念重新设计教
学方案。

2
.教学时注意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地发挥。

本 册教材大多数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关注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是学习课文要完成的
任务之 一,但是,人文内涵的开掘要适可而止,不可脱离文本,更不可不顾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精 读课文后的习题,从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应当是教学课文的主要依
据。本 册教材课后题主要体现以下学习要求:


1
)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 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
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 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
感情地朗读上下工夫。

本册的默读要求,
重点是边读边思考和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
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
更利于训练思维,
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
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
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2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理解课文内 容、
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教学本册教材,
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 点,
利用导语、课后题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结合其他方 法,
如,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 析和
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 纳入
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 强调
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的价值 导向
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阅读教学 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教材每个专题
都安排了读写 方法方面的内容,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一个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安
排在第一组和 第八组。
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体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后,
课文有哪些 不同,
体会其表现力。另一个是“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安排在第四组。教学相关课文时, 应当引
导学生边读边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体会这样读书会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在单元末的“交流 平台”
中进行总结回顾。还有一个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其方法”,安排在第五组。教学中同样要注 意引导
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


3
)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精读课 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本册相关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后第二题或第三题,以不同的形式
启发学生思考, 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

如,第三组的课文《唯一的听众》课后第二题:

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
可惜 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
请继续吧。
(老人真的
“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又如,第七组的课文《最后一头战象》课后第三题:

课文许多地方对嘎羧的行为进行 了具体的描写,如,“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
三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描写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需要指出的是,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把握,课后题有时候仅是一 种引导,主动权应更多地留给
教师,特别是留给学生。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 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 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
生质疑问难。


4
)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关于语言积累,
本册教材课 后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
有的要求比较宽泛,
如,
“把感受最 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有的要
求比较明确 ,如,“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抄下来,再体会体会。”“抄写描写环境的句
子”,加强 学习的指导性。

积累在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最好能与运用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本 班学生的实际,教学生
归类整理语言材料,高效、有序地做读书笔记。可以根据某方面的共同特征,把词 句归归类,在课文里学
过的词句旁边补充类似词句。可以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分成“写人”
“叙 事”
“绘景”
“状物”等几大类,
再分别抄写下来;可以归类整理本单元或前几个单元 复习过的词语,如,“狂风怒号”“碧空如洗”“波
涛起伏”可以归为一类,“左冲右撞”“行色匆匆” “溜之大吉”可以归为一类;还可以补充以前课内外
学习中积累过的词语,
如,
从课文 中摘抄了
“左冲右撞”
一词,
可以补充描写走路状态的词语
“摇摇晃晃”“大步流星”
等。
这样归类整理语言材料,
可以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
丰富语言系统,
有助于提取运用。
另外,还要注意帮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之间搭桥。课文中的某个 词语用得好,某些语句写得好,可以随机设
计相关练习,如,用词语写几句话,交流课文中的语句好在哪 里,可以用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还可以
让学生在习作时,尝试借用相关语句或学习其写法。

以上几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特点各有偏重。教师可参照教材的安排,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特色。

略读课文的教学,
不同于精读课文。
一是 内容上,
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
一般是
“粗知文章大意”

只要 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
手, 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
学生 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
容的 ,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另外,略读课文的教学也要注意与单元学习重点结合起来。

(四)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 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
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 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
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 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
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 互动交流创造条件。有的需要创设情
境,激发想象力,如,听录音讲故事、谈感受;有的需要引导回忆, 如,谈暑假生活,谈第一印象最深的
人“留在心里的印象”;有的最好能提前布置,如,谈“身边的艺术 ”。第二组召开“祖国在我心中”学
习汇报会,则要注意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结合起来。
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
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
指导。
对于辩论、
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
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 ,
但不能拔高要求。
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
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 、
讲评的关系。
总之,
在口语交际课上,
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 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对习作做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
7
次习作,其中有一 次与口语
交际安排在了一起。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
3
次小练笔。
< br>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前面说过,本册教材每一
组习作,都根据习作内容,相应地提出了要求。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
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如,第一组,口语交
际和习作合在了一起,
教材提供了三个角度,
有的先写后说,
有的先说后写。
对此,
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
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一种 是自由组合,分别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
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如果采用第二种方 法,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内容,
教材中提示先写后说的,可以改为先说后写等。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每一组中对习
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
好习惯。

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 习,引导学生观
察生活、
积累素材,
乐于把所见、
所闻、
所思、所感记下来。
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
本册安排了
3
次小练笔,老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适于学生的练笔。小练笔以学生
自主练习为主 ,练习的时间宜短而快,教师不宜拔高要求。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写
日记或写读书 笔记,是积累素材的好办法。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本册教材综合性学 习的安排与五年级教材相同,
有两种呈现方式。
随课文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在第二组,
可 与国庆节期间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请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阅读材 料的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如“我能
把这首五言律诗 背下来”,点明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并提出背诵要求;“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了这首诗
描绘的情景”, 提示注意运用想象了解诗歌内容。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
解相关知识。有 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
教给学生了解诗 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阅读材料辅助活动的开展。第一个板块“诗海拾贝”主要安排 了“搜集诗歌”“整理资料”“欣赏诗
歌”三个方面的活动,其中,安排后两个活动其用意主要在于引导 学生读一读自己搜集到的诗歌,大致了
解诗歌内容。提供的阅读材料,安排了不同的诗歌种类,有从《诗 经》中节选来的,有五言律诗、词、散
曲,还有中国的和外国的两首现代诗,它们大多写的是自然景物。 从这样一些角度安排阅读材料,目的是
对学生整理资料、给诗歌分类给予一些启发。第二个板块“与诗同 行”,安排了朗诵诗、同龄人写的诗、
诗话以及与读诗的体会相关的文章,也是为动手写诗、开诗歌朗诵 会等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本次综合性学习要求写一个简单的活动总结。活动之初最好加 强计划性,把活动计划的落实与写活动
总结结合起来,把活动计划的制订、活动的开展、计划的落实纳入 活动总结中,更为科学、合理。当然,
活动总结也可以写其他的内容。

使用教材的过 程中,还要善于开掘教材资源。除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外,教材中
安排的资料袋、阅 读链接、日积月累、课外书屋、展台台甚至插图,都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把握教
材各部分内容之间 的有机联系,充分、灵活地运用教材资源。

本册教师教学用书由柯孔标、
滕春友、< br>沈大安、
莫国夫、
田晓军、
周一贯、
朱洋君、
陈洁敏、
茹茉莉、
徐铝萍、章亚秋、吴淼峰、陈凤、王焱媛、李中伟、赵水囡、肖绍国、王自文、张卫其、有飞 、倪晓琴、
沈凤佳、张玲、郎明仙编写。莫国夫
1~4
单元统稿;王焱媛
6~ 8
单元统稿。崔峦二审,陈先云三审。责任
编辑郑宇。

第一组说明


大自然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 机会
让人激动……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本组教材就是以 感受
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 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 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
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 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本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 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
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山中访友》把山 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
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 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
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 动的语言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

编排本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二 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
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三是品味优美的语言, 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
积累。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 排了三方面的内容供选择:想象自己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说
和写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听音响,说和写自 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交流暑期生活感受。“回顾·拓展”中
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 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认识,积累诗
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 教学时,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达
到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 本组教材可用
11

14
课时。其中精读课文
4

5
课时,略读课文
2

3
课时,口语交际
1
课时,
习作
2

3
课时,“回顾·拓展”
2
课时。



1
山中访友


一、教材解读

1
.课文简说。

本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是他发表于< br>1995
年第三期《散文》杂志的一篇佳作。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 、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
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 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 。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但读到
文章的第
3
自然 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
一些自然界的朋 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
然界的朋友,不 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
换叙述人称,对 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
情感表达得更加 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
新奇,
有浪漫色彩。
如,
“我脚下 长出的根须,
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
头发长成树冠,
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 ,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
为一体。
又如,
“你好,
陡峭的悬崖!
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
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 慧。

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作 者还采用比喻、
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 感情。读着这篇
散文,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你会时 时为作者热爱大
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 者的心,透过语
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

本文作为本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
情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
方 法,并积累语言。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
.词句解析。


1
)对句子的理解。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 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
所以特别滋润 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
者的第一感受 ,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
初夏的一个早 晨。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 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
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 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
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
和情谊。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 成树的汁液,在
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
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
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凉 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
诗,是邀我与你唱 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 ,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
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 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
感亲切、热情。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 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
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 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 泥土的过程。时
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 环中生生不息,
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 在普通的石头身
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 山爆发的声浪,
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 间的变迁,生命
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2
)对词语的理解。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二、教学目标

1
.会写
8
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 含、奥秘、
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
.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 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之
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揭题后,可让学生猜测作者 去山中访友的对象,以激起学生的阅读
期待。

2
.教学时,可以以《山中访 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


1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
“朋友”?通过初读课文,
让学生明白作者拜访的
“ 朋友”
原来是老桥、
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 概括地说,这山林中的一切都
是作者的朋友。


2
)课文为什么以 《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
感情?让学生细致深入地 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
读体会,再组织交流。< br>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
──“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 ”;
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
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 br>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
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
访友”。


3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教师要激发学生回忆类似的体 验,并鼓励他们在同学之间交流。在
交流中,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3
.这篇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 多描述能以极富
变化的句式来表现,
是学生学习语言、
积累语言的好材料。
课 后练习
3
也正体现了这样的要求。
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引导 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
友”感情的方法。
< br>4
.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 质
和性情。因此,教学本文要重在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像第
5
自然段,
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当时情境, 跟山中的“朋友”打
打招呼。同时,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都 可以在学生的朗读中
体现。

没有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很难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 达的感情。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让学生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5

生字、
新词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注意下列这些字的字音、
字 形:
“唱和”
中的“和”读作“
h
è”,“蕴”的下面不是“温”。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师: 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
3
自然段。
(生齐读第
3
自然段。)

师: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 (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
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 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说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有道理。谁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师:那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马渡过对岸,给大家带来方便。

生:从“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 的人影、鱼影、月影”,可以看出他的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生:我还有补充,他在这涧水上 已经站了几百年了,说明他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从这儿我们
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师:说得好。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 上,为
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
(
引读:啊,老桥 ,你如……
)
(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 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
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 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
的方法。

片段二

人树相融感受情境

师: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 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
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 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自由读句体会。)

师:谁先来交流。

生:他把树看做自己的朋友,树也把他当做朋友,在望着他。他们真的像是难得的知己。
生:我有补充。“知己”是彼此相互了解而情意深切的人,一般是在说人。而现在作者说每一棵树都
是他的“知己”,表明他和树之间的这种深情。

师:真能干,你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体会。

生:我也有补充。作者靠在一棵树上 ,靠着靠着,他自己也仿佛是一棵树了,他把自己和树融为一体
了。我从这儿也体会到他们之间非同一般 的情谊。

师:说得好。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 啊!从这种想象
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br>
五、相关链接

李汉荣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散文家。多年来写作诗歌约
3
000
首,散文随笔
1
000
多篇,
中短篇小说
30
余篇,
在海内外
100
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歌、
散文、
随笔、
杂文、
小说约
2 000
多篇(首)。


2*
山雨


一、教材解读

1
.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 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
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 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全文共
10
个自然段,第
1

4
自然段写雨来,主要描写了
山雨来得突然,由 远而近的雨声如无字的歌谣飘然而起;第
5

7
自然段写雨中,主要着笔于山 雨带来的
音韵美和色彩美,突出描绘了如“小曲”“音符”般美妙的雨声,以及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 的绿色;

8

10
自然段写雨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 响描绘,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 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
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如,将雨来时由远而近、逐 渐清晰的声音比作“无字的歌谣”,将雨
至时雨丝飘洒在山林的声音比作“优雅的小曲”,将雨过时雨珠 滴落的声音比作“一场山雨的余韵”,恰
如其分地表现了不同时段的山雨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
突出了山雨所特有音韵美,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 爱之情。

本文是略读课文,选编意图一是感受有声有色的山雨的韵味,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 情;二是感受文
章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积累;三是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br>
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
.词句解析。


1
)对句子的理解。

①像一曲无字的歌谣,
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
逐渐清晰起来,
响亮起来,由远而近,
由远而近……

这句话着笔于声音,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雨来时 声音由远及近、由轻及重的动态过程,与文章
开头相对应,写出山雨来时的特点,即“来得突然”“悄悄 地来”。作者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突
出了雨来时一种逐渐清晰、飘飘渺渺的音韵美,表达了作者 对山雨的独特情感,并给人以无限遐想。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 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
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 ,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是描写雨至山林时的音响特点,
作者发挥了奇特 的想象:

“岩石、
树叶、
绿草”
联想成
“琴键”

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轻捷柔软的手指”,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 为
读者展示了一幅“雨在山中”“山在雨中”“山、雨同奏”的动态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那份浓浓 的
喜爱之情。这部分描述作者又一次采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而富有 节
奏,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音符”是指手指触摸琴键时发出 的不同声音,在这里可理解为是雨丝飘洒在不同的地方所发出的不
同声音,有落在岩石上的“丁冬”声, 有飘洒在绿草丛的“沙沙”声……,而“带着幻想的色彩”,突出
了雨至山林时声音的丰富多变,扩大了 读者的想象空间。

③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句话描写了雨 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句中“流动”一词写出了山林的“绿”在雨中所
独有的特点:
这种
“绿”
是一种水淋淋的、
富有动感、
极具生命力的色彩,
它可 以
“融化”
“所有的色彩”

表现了山雨带给山林的色彩变化。连用两个“流 进”则体现了两个层次:这“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
是用心灵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 以忘却的美。通过对山雨色彩美的描述,又一次表达了作
者对山雨的喜爱。


2
)对词语的理解。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二、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 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
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
.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
.领悟作者 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
.课前,教师可以准备课文插图的彩色挂图以及优美的轻音 乐,以创设情境,辅助朗读。有条件的
还可以剪辑制作类似本课所描绘的山林雨景的录像片或简单的动画 片段。

2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个性化 地感悟上,
教师无须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
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 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可以按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1

初读课文 ,
梳理内容。
通过初读,使学生明确课文是按雨来、
雨中、
雨后的顺序来描写 山雨的,
在梳理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再读课文,品味赏析。可以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要求学
生再读 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然后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
体会描 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
想象, 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
雨的喜 爱之情。这部分教学,教师无须进行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点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
要多样 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3
)背诵积累,拓展 延伸。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甚至可以摘录优美的句段。
鼓励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学 习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并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也可向
学生推荐相关的其他美文, 丰富积累。

3
.本课教学应鼓励学生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角度进行自读交 流。如,描写雨中山林的部

(

5~7
自然段
)
,从理解内容的角度看,可体会山雨连续不断地洒向山林的岩石、树叶、绿草,声音如
“优雅的小曲”般 动听,使山林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绿”之中;从体会表达的角度看,作者是
通过细致观察、用 心倾听,引发了独特的联想,采用比喻等手法写出了雨声的音韵美和山林的色彩美,把
山雨写活了;从领 悟情感的角度看,可以悟出因为作者爱山雨,所以普普通通的雨声在他听来才会像“优
雅的小曲”“每一 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所以那绿色才能“流进眼睛”“流进心胸”。此外,要让
学生运用不同方法 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谈阅读感受,也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

4
.有的学生囿于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对山雨、雨中山林的描写可能会有陌生之感。对此,
教学 中可引导他们一边读一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大胆想象,还可利用插图或影视资料为他们提供帮助。

四、教学案例

《山雨》
这篇课文,
我以指导朗读贯穿全文的教学,
先由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
然后问:
“谁
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变成朗 读声来告诉大家?”孩子们在同学们的配乐朗读声中,闭上眼睛想象。当孩子
们睁开眼时,纷纷描述着自 己的想象:“我幻想自己是一滴一滴的雨,在树叶上丁当丁当地敲着,实在太
好听了。”“我幻想着山雨 把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都淋湿了。”“我幻想着当山雨落在每一片树叶、
每一棵绿草的时候,它一定 非常开心!”一个又一个学生富有韵味的朗读声,让大家描绘出了一幅幅令人
向往的山林雨景图。

(片段提供:厦门市翔安区马巷中心小学洪冬梅)

3
草虫的村落


一、教材阅读

1
.课文简说。

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 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
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课文首先介 绍了作者在一片静谧中忘了世界,
也忘了自己,
他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展开了奇异的游历。然后具体地描写了这场经历:
草茎变成了粗大的森林,
小虫成了游侠,
随着草虫与 同伴的一路招呼,
“我”
来到了草虫的村落。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 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
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 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
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最后表达了对草虫村落 的深深依恋。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观
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次奇异的游历,使我们感 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
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 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
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篇散文, 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
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 现在大家面前。具体如下:


1
)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 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
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 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
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 “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
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 印在读者的心中。


2

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村落,
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
而课文中,
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
草虫的村落, 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
道,有小巷, 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
享受生活,还 会创造生活。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
感受作者 对大自然、
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
二是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 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这也是教学本课的重点。

2
.词句解析。

(1)
对句子的理解。

①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这是开篇的第 一句,一个“又”和一个“躺”字,点出作者与田野不寻常的关系,正是有了这种与田
野的特殊情感,才 会如此关注田野中的小生命;“静谧”不仅是环境的清幽,更是心境的宁静,在这样的
环境与心境中,作 者才与大自然相融为一。作者摆脱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所带来的心灵重负和枯寂,使自
己的身心重新融于 大自然之中,这样才有了他对草虫村落的这一次奇异的游历。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 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
在这座森林里。

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筑而成的。这时,
细密 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延绵的草丛变成了一座座森林。迷路的一只小虫,就像一位游侠,穿行在
这森 林中间。于是,才有作者目光的追随,也才有对草虫村落的游历。

③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二个空间,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要看清它的位置,“在森林边缘的
小丘 上”也就是草丛边上的一些小土堆,这是最适合草虫聚居的洞穴群的形成之处,所以也就可以看到许
多熙 熙攘攘往来的那些黑甲虫村民。作者想象之丰富,感受之独特,于此可见一斑。

④甲虫音乐家 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
优于人间的一切音 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灵泉”,形容泉水非同一般,具有灵性。这些甲虫竟 然还是音乐爱好者,它们振动翅膀发出声音的
时候,便有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出来。作者赞美这些 音乐演奏者,不仅深深地被它们所吸引,而且
觉得它们的音乐胜过人间的一切音乐,觉得这是只有虫子才 能演奏出来的天籁之声。从这段话及末尾的感
叹号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

⑤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 力量使
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一幅甲虫“村民们”的劳动图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小甲虫是如此的“勤勉”,小小的身体却能推
动“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还“行色匆匆地赶着路” 。看着它们劳动的场景,作者在思考,到底是什
么力量促使小甲虫如此勤勉地奔忙?可能是一种家庭的责 任感,使它奔忙着;可能是小甲虫自我价值实现
的快乐感,激发它前进着……一个问句也引发了读者的思 考,促使读者不断地联想开去。

⑥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 ,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这一句以“夕阳亲吻着西山”和红鸠鸟归巢的鸣叫声点 明时已傍晚。作者对草虫村落的奇异游历竟花
了一个下午的时间,
那是一种沉醉。
“悠 悠忽忽”
道出了作者对奇异游历的痴迷;
“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更点明了心灵沉浸在 奇异游历中的欢快和得意。

(2)
对词语的理解。

静谧:安宁而平静。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文中指的是黑甲虫来来往往的情景。

花色斑斓:色彩艳丽,灿烂夺目。

驻足痴望:指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

寒暄: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暄:温暖的意思。

野灌丛:野生的灌木丛。灌木:一种比较矮小、丛生的木本植物。

行色匆匆:匆忙赶路的神态。色:这里指神态。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悠悠忽忽:本文有形容神志恍惚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

1
.会写
11
个字,正确读写“静谧、追随 、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
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 匆”等词语。

2
.引导学生随作者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3
.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

三、教学建议

1
.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在分清课文层次的基 础上实现整体把握。本文共
11
自然段,第一层(第
1
自然段)是总起,交待 了这次奇异游历的特殊氛围和心情。第二层(第
2~9
自然段)叙写了奇异游历的
全过 程,其中第
2
自然段是对游历的概述,“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点出了行文的线索,“奇异 ”则
概括了这个草虫世界的特征。第
3
自然段写游历的第一场景:小甲虫迷路的森林; 第
4
自然段至第
9
自然
段写了第二场景:也就是作为课文主体的“草 虫的村落”。这里的“角色”很多,有英勇归来的黑甲虫,
有熙熙攘攘往来的黑甲虫村民,有好像南国少 女的小圆虫,有庞然大物蜥蜴,有一群作为音乐演奏者的黑
甲虫,还有负责气象观测的、忙于建筑设计的 各种分工不同的虫子……第三层是末尾两个自然段,表达了
作者对草虫村落的依恋。作者正是在这种严谨 的结构中,有条不紊地按照游历过程,对草虫的村落和草虫
的生活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奇妙的想象,并融入 了自己热爱自然、关爱生灵的独特情怀。因此,初读课文时
帮助学生梳理层次,分清两个场景和活跃在两 个场景中的多种角色的不同表现。这样,方能在整体上把握
好课文内容。

2
.细读课文时,可以围绕“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说一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这个主
要问题 ,让学生体悟课文,思考揣摩。可引导学生先注意作者观察到的小虫的活动及环境,然后思考作者
是怎么 想象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展开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相机点拨。

3.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
久 ,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此时无声
胜 有声,在这深情的对视中,它们互相在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
大 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黑甲虫看着“庞然大物”为什么会
感 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虫在交流些什么?还有,课文第
9
自然段,“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启 发学生
思考:“我”还会看见些什么?也许是市场里,甲虫们做买卖;公园里,大甲虫在教小甲虫寻找食 物……

4
.课文充满了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读后会让每一个人深受感动。 因此导读本文的一个重
点,应是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童心童趣。让学生在 回忆自己亲近自然、观
察小虫的生活经历中引起共鸣,培养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更要在品读课文思 情并茂、形神俱美的文
字中感受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和那种向往大自然的童趣。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展开 想象进行小练笔,写一
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

5
.要求掌握的字,教师要作 适当指导。“静谧”的“谧”,字音是“
m
ì”,注意不要念成“
y
ì”,< br>写的时候要注意右边部分不能写成“益”。“烘烤”一词和“火”有关,都是“火”字旁,写的时候要左< br>窄右宽。“巷”字提醒学生第
8
笔是横。“悠悠忽忽”等词的理解,建议学生在预习时通 过查词典解决。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体悟草虫“村落”的含义

师:同学们,通过交流,我们知道草虫的村落很热闹、很奇 特,作者把它描绘成和我们人类居住的村
子一样,你体会到这一点了吗?

生:我体会 到了,它确实像我们居住的村子,那里有街道,有住宅,那里的人们有自己的工作、有自
己的朋友,也有 自己的情感。

生:村落中的甲虫们会生活,会把自己打扮成南国的少女。它们会劳动,能找到 很多的食物。它们还
会创造,创造出的音乐像灵泉一样美妙,太像我们人类了!

师: 是的,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觉得它们和我们人类的生活简直没有两样。其实这个草虫的村落,
本来是个 怎样的地方?

生:我觉得它其实就是杂草丛边小甲虫的一个个洞穴,就像我们平时看到的蚂蚁的洞穴。
师:你很聪明,就是这么一些杂草丛边的小洞穴,作者却把它想象成了一个热闹而奇特的村落,从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作者对甲虫的喜爱。

生:我体会到他对大自然的小生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片段二

体悟作者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受

师:你还从哪儿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受?

生:我是从“灵泉”“音韵” 这几个词语体会到的。作者把甲虫振着翅膀的声音比喻成“灵泉”“音
韵”。他觉得甲虫的叫声仿佛是从 山涧流出来的美妙的泉水声,这声音像一首曲子,既动听又有自己的韵
味。

师:你能抓住“灵泉”“音韵”这几个关键词体会,真不错!

生:我从“此时……只 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体会到作者有着非常独特的感受。他说甲虫的叫声
“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 从中可以体会到他对甲虫叫声的喜爱之情。

师:平时,你听到过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吗?感受怎样?

生:我听到过青蛙呱呱的叫声,初听觉得吵,静下心来听觉得还是很美的。

生:我听到过蜜蜂嗡嗡叫的声音,它让我感受到勤劳者忙于奔波的节奏。

生:我听到过蟋蟀的叫声,我觉得还是挺好听的。

师:
作者说自己听到甲虫 的叫声
“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

在我们看来,
这声音似乎还不至于超过“人
间的一切音乐”。但作者却这么认为,从这儿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作者对甲虫的喜爱之情。

生:在作者的眼里,小甲虫不仅会生活,而且 会创造,它们会创作出美妙的音乐来,所以我体会到作
者不但喜爱甲虫,还对它们非常佩服。

师:真好,你有自己的感受,你认为会创造的小虫们让作者佩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句话。

五、相关链接

郭枫

著名诗人、作家。读高中的时候,郭枫在《宝 岛文艺》发表长篇叙事诗《北方》,即受文坛瞩
目。
1950
年起,郭枫成为《半月文 艺》《中国文艺》《大公报》《时代青年》《野风》《宝岛》等刊物的
主要撰稿人。
1988< br>年开始,郭枫为了在台湾振兴中国文学而奔忙,他还在北京大学设立“郭枫文学奖”。
他出版的作 品有散文集《早春花束》《九月的眸光》《老家的树》《永恒的岛》;诗集《郭枫诗选》《第
一次信仰》 《海之歌》;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等。

郭枫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 ,
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
表现他对故乡
的真挚热爱之情。从上世纪
5 0
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
60
年代的《山》,再到
80
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都表现了他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他写的《老家的树》,以
饱满的激 情,用柳树的妖媚、榆树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象征
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 、苦难与奋进,从而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4*
索溪峪的“野”


一、教材阅读

1
.课文简说。

同样的风景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感受。作者身 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
“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 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
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本文脉络清楚 ,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在描述了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后,作者的笔触沿自己的视线所
及,从远处落笔, 先写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后由远到近,由山及水,发现水是从深山
中“蹦跳而出”的 ,充满着野孩子的灵性;“当然”一词,又引着读者一起领略了小动物那十足的野性;
行文至最后,不惟 山水和小动物,连行走在其中的人们也变野了。轻松流畅的笔调,活泼生动的语言,让
读者充分领略到了 索溪峪的“野”。

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 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
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 、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
描写。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如,写索溪峪的山,先概括地指出山 有野性的美,接着从山具
有“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三方面来具体描写; 写游人,先概括地指出游
人渐渐地变“野”了,然后通过写姑娘大嚼玉米棒,老人蹦跳于石块间,许多游 人光着脚踏水三方面具体
写出了游人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尽情 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进一步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和感染。二是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如何表达自 己的独特感受,从而提高理解力和感受力。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体悟关键句段,让学生感受 索溪峪的“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
情。

2
.词句解析。


1
)对句子的理解。

①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写作者 游览索溪峪,总的感受是一个字──“野”。其实作者体会到的是索溪
峪“野性的美”,是没有经过人工 修饰的天然的美。扣住这个“野”字,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索溪峪的
美景和作者的匠心独具。

这句话起到点题的作用,同时,又统领全文,文章的第二、三、四、五自然段都围绕这句话展开。

②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这句话采用联想的方法,描写出山具有“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特点。那里有“斜山”,那 山峰似
从山的一边飘逸而出。“旁逸”写出了山峰斜出的是那么随意。“巍巍”则写出了山峰的高。作者 还由山
形相对、山势相依的山,联想到“热恋情人”,他们似在凝望,似在细语,别具一格。由山体不高 、山形
奇特的山联想到少女,她们婷婷玉立,姿态万千。

③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 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
去了。

“蹦 跳而出的野孩子”
给人活泼、
灵动之感,
把索溪想象成
“野孩子”

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的
“野”

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 个儿闹”,十分调皮、可爱。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
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④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

“返璞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 原来的质朴状态。索溪峪的山是野的,水是野的,所以
“这山水”
是充满野性的。
在这 样的山水中畅游,
人们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
不经意间,
一举手、
一投足,< br>都显得非常纯真、质朴,作者为大家呈现出了一幅人景合一的美丽和谐的画面。这句话在课文中起到点明< br>中心的作用。


2
)对词语的理解。

索溪峪:湖南省张家界著名景点的名称。峪:山谷。

蜿蜒:形容山脉、河流、道路弯弯曲曲地延伸。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心意,想要怎样就怎样。随:依从。欲:想要、希望。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形式。格:格局。

婷婷玉立:形容美女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年过花甲:年龄已超过了六十岁。花甲:指人六十岁。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读记“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2
.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 br>.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
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1
.课前引导学生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的有关照片、文字资料 ,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紧扣课题,让学生充分质疑 。“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
哪儿?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 趣。在探究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时,可
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小组选择内容,读书讨论:索溪峪的 山怎么“野”?索溪峪的水怎么“野”?索溪
峪的动物“野”表现在什么地方?游人的“野”表现在什么 地方?分别说说自己的理解。

注意在教学时让学生尽量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体会,其他学生作 适当评价。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整
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到:这里的“野”是相对于那些经过人 工雕琢的景观而讲的,是指索溪峪的
山、水没有任何人工修饰的痕迹,是纯天然的自然美。
< br>3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是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要继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 来
表达独特的感受。如,教学第3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把索溪想象成“野孩子”,把山路、 石
头称作“山路哥哥”“石头弟弟”的用意,这样的描写使索溪变得灵气飞扬、野趣盎然,使文章变得生 动
活泼,童趣十足。教学时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如,个别读、齐读、赛读、合作读,让学生入情入 境,
读中想象,从而读出感受,读出韵味。另外,先总体概括再进行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也是本文的一 个重
要特点。老师可由第二自然段的讨论交流扩展开去,让学生从描写水野、动物野、游人野这三段中选 择自
己喜欢的一段,举例说说领悟到的表达方法。

4
.在基本理解内容、体 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之后,要让学生进行欣赏性的品读,读自己觉得
写得特别好的地方,边读边想 象文中描绘的景象,读得入情入境。还可与同桌交流一下,自己最喜欢哪部
分,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 br>
四、教学案例

品味山的天然美、野性美

师:快速朗读第 2自然段,想想作者分几方面来写山是“野”的?可以动笔画一画。(生自读自画)

师: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作者是分三方面来写的,分别是“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师:大家同意吗?好,同桌合作,请选择喜欢的一方面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学生学习)

师:谁先来说?

生:我们两个先来汇报:我们选择的是 第二方面:山是“磅礴”的。“磅礴”是气势盛大、雄伟的意
思。那里山多得不得了,有高有低,连绵不 断,所以有一种磅礴的美。

生:我查过资料,看到有关“十里画廊”的介绍,这是一条长达6 公里的高山峡谷,它怪石林立,奇
峰高耸,周围的风景也美,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师:你真行,谢谢你!一起来看课件,“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你感受到了吗?

师:谁能用朗读来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那种美?

(生有感情地读。)

师:继续交流。

生:我俩选择的是第一方面:山有一种“惊险”的美。我从“拔地而 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
这三个词读懂了山的惊险,尤其是悬空的巨石在山顶上摇晃着,我想见了 一定让人感到害怕。

生:那儿的山,名字也很特别,“一线天”“百丈峡”,听着让人觉得害 怕。我猜“百丈峡”的峡谷
一定很深!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不过还有补充。这“一 线天”“百丈峡”这么高,这么险,人工显然是无法修
饰的,所以我认为那里的山确实很天然,很有“野 性”。

师:你真不错,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男同学一起来读这句话。

师 :山不但有种惊险的美、磅礴的美,它还美得那么“随心所欲、不拘一格”。选择这部分的同学来
交流一 下自己的感受。

生:这儿作者写山像“热恋情人”“窈窕淑女”,写出了山形态各异,变化多端。

生 :从“直插云天”“横拦绿水”,这两个词中我感受到了山的那种不拘一格的美,读句子时我能想
象到: 可能这边的山是直插蓝天,那边的山可能就是小溪缠绕,绿树倒映,反差特别大。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不错!

生:我游过黄山,觉得索溪峪的山和黄山极不相同。索溪峪的山给人一种“随心所欲”的感受。

师: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受?

生:因为索溪峪的山会“旁逸斜出”,会突然“崛起”,变化极多,很有自己的特点。

师:你很有自己的想法,能读读这句话吗?(生有感情地朗读“旁逸斜出,崛起……窈窕淑女”)
< br>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读懂了索溪峪的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现在,让我们
跟随着摄像师的镜头,再一次来领略这独特的美景。

(播放课件,全班配乐朗读。)

五、相关链接

张家界

张家界在湖南省西北部,位于大庸、桑植、慈利三县交界处,是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19 82
年,张家界被确定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
含天子山、索溪峪,合称武陵源风 景区
)
。这里由于地
质变化、水流切割、风化崩落等影响,形成了举世罕见的砂岩峰林 地貌。全市共有景点
300
余处,奇峰耸
峙,云雾缭绕,森林茂密,溪流清澈,自然景 观多姿多彩,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繁多,具有原始大自然的
风韵。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 遗产名录》。

索溪峪

索溪峪因索溪而得名,位于武陵源的东部,是张家界 市武陵源区政府所在地。这里以奇峰秀
水、钟乳洞和深壑著名。主要景点有黄龙洞、宝峰湖、十里画廊、 西海、百丈峡、索溪、一线天等。索溪
峪景区面积约
180
平方公里,区内约有
2 000
多座独具特色的险峰。

十里画廊

十里画廊是一条长 达
6
公里多的高山峡谷。这条峡谷奇峰叠耸,怪石林立,一路上风景相
连,宛如一幅秀 美的画卷。沿途可见转阁楼、虎啸天、老人岩、夫妻岩、众女拜观音等景观。


口语交际·习作一


本次
“口语交际·
习作”
的 编排分别从三个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建议:
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
融入自己的感受,说一 说,写一写。走进音响世界,选择生活中的几种音响或听音响的录音,发挥想象进
行说话或习作。回顾丰 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观察,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明确观察的任务,要求学生观
察时 能用心,能投入感情,把自己观察的过程变成亲近自然的过程,变成欣赏和陶醉的过程。如,观察一
棵树 ,建议学生:

看一看。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认真仔细地看,随着光线的变化,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闻一闻。闻闻树皮、树叶,你闻到了什么气息?想到了什么?

摸一摸。摸摸树叶的纹理,摸一摸树枝的分叉,你感受到了什么?

还可以静静地在树下坐一坐,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 细致地去感受这棵树的特点,感受树的周围以及生活在树上的小鸟、知了等小生命的气息。

课 堂上,引导学生就观察到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要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发
挥自己 的想象,说出并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走进音响世界

教师事先录好 各种声音,如,自行车铃声──“哎唷哎唷”的叫声──敲门声──倒茶声──谈话声
──再会声……指 导时,教师播放录音两三遍,然后问:

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听到这些声音,你想到了什么?前 后联系起来,发挥想象,来说一说。学生口头
讲述后,教师有重点地进行讲评,再让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事先也可录好没有一定顺序的声音,如,自来水的滴水声、开足水龙头发出的哗哗声、口哨声 、
玻璃瓶摔碎的声音、歌声、风声、敲门声……在众多的声音中,让学生自由选择几种,编成故事。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如,把滴水声想象成“丁冬作响的泉水声”,把自来水哗哗声想象 为
“小孩欢快的笑声”,把摔碎的玻璃声想象为“勇斗小偷”产生的情节……

(三)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

1
.回忆暑期生活,思考自己在假期生活中有哪些收获。

2
.小组交流,可以说说自己做了什么,什么事比较有意义,自己有哪些感想或收获。

3
.分组汇报,汇报后师生共同评价。评价要点:是否将暑期生活中的感受和体会说清楚,表述 的时
候是否有重点等。

4
.当堂进行习作,教师适时指导。

5
.教师批改作文后,组织交流评议。

另外,暑假中,教师一般都布置暑期 作文,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取若干篇习
作让学生自己来朗读交流,如,游览风景名胜的, 参加有意义的活动的。然后由教师、其他
同学共同评价作文中是否将游览、
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表达清楚。
在讲评的基础上,
可让学
生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再次写作,从而将暑假中 的点滴感受都珍藏起来。

回顾·拓展一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进行设计,即体会作者怎样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懂得:在阅读时,要体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教 学时,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交流平台”的对话,然后回顾本组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
《山雨 》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接着联系小东的话,以《草虫
的村落 》为例,进行再次阅读,让学生体悟作者是怎样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可以说说作者在草虫的
村落里 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联想的,同时结合朗读感受深刻的语句,在充分说和读的基础上,重点交流
作者为 什么这样表达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从而体会这种表达方法的优点。

学生围绕本组课文各抒己 见后,再进行拓展交流:介绍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看到的类似的文章,先说说
文章的题目、内容,再重点介 绍自己阅读后的体会和感悟。

教师要在本次“交流平台”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并鼓励学生在平 时的习作中能恰当运用这样的表达方
法,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日积月累

教学建议

“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积累有关描写大自然的诗句。目的是使学生积累 优美诗句,感受清新而有
情致的大自然,了解诗人借大自然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句 ,从字面上看,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
自己虽然处 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高尚的情操更能感召年轻一代。

第二句,造物即造物 者,指天。整句诗的意思为:天没有言语却有情意,每当寒冷过去便让我们觉得
春天已来临。

第三句的意思是:今天晚上,我格外地感觉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还听到透过绿色窗纱传来的春虫的叫声。

第四句讲了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用笛子吹奏的《折杨柳》的曲调,于 是感慨到:此时此
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让我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

第五句, 这是陈与义从汴京去襄邑途中作的诗句。意思是:躺在船上看满天的云没有动,殊不知,云
和我一起住东 飘去。

第六句的意思是:不是偏爱菊花,是因为菊花不畏严寒,迎风傲雪,菊花开过,大自然 中再没有其他
花开放了。

教学时,可让学生反复朗读诗句,想想这些诗句的特点,说 说自己从哪里体会出特点的。如,从“落
红”“春气暖”“满天云”这些词,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也能感受到诗人在借景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读懂诗句的意思后,可把诗句背诵下来。学生如果对诗句感兴 趣,可以鼓励他们搜集原诗读读背背。

相关链接

己亥杂诗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新雷

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

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声。

月夜

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秋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襄邑道中

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菊花

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趣味语文

本单元安排的
“趣味语文”
内容是
《妙答
“一”
字诗》

这是一个流传民间的故事,
读起来饶有趣味。
理解的重点是体会“一”字诗的妙处。教 学时,以下步骤可参考选用。


1
)让学生自读故事,读准、读通。


2
)同桌交流: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一”字诗的妙处?


3
)全班交流。


4
)补充自己了解或搜集到的趣味语文材料。

第二组说明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锦绣的山川,
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 化,
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令华夏儿女心潮万千,
祖国灿烂的未来让炎黄子孙豪情满怀。围绕着“ 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共安排了四篇文章。
《詹天佑》描写了詹天佑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艰 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歌颂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
的创造才能。《怀念母亲》表现了著名学者季羡 林在德国留学时对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无限眷恋的感情。
《彩色的翅膀》则从普通的海岛战士扎根海岛、 建设海岛平凡事迹中,歌颂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一片忠诚
和热爱的感情。《中华少年》以诗歌的形式热情 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自豪之情,同时也表
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为祖国的日新月异感到骄傲、自豪,立志报国;三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炎 黄子孙、海外赤子的爱国情怀,并在语文学习
中注重积累语言。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 了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学习汇报会和
写演讲稿或读后感的活动,“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 祖国在我心中”

的主题,
安排了相关的内容。
本组还安排了一次围绕本专题 的综合性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搜集、
采访、
参观等方式,进一步深化“祖国在我心中” 的认识。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
11

14
课时。其中,精 读课文
4

5
课时,略读课文
2

3
课时 ,口语交际
1

时,习作
2

3
课时,“回顾·拓 展”
2
课时。



5
詹天佑

一、教材阅读

1
.课文简说。

本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
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
技术人员设计、施工 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文章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 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全文分为四部分,先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
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通过 当时的社会环境介绍反映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重大意义;然后,按
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
路的过程;最后,写京张铁路提 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
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藐视 和嘲笑。

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在介绍修筑京张铁路面临的阻力和困难时,着重讲了詹 天佑面对帝国主
义者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藐视,为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受命。在讲修路过程 时,着重强调,
爱国主义精神是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是他爱国精神与
科学态度、
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
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
说明了他杰出的成就,
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灭了帝国主义者的威风。

选编 这篇课文,一是通过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报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在实践中大胆
创新的意 识;二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三是以詹天佑这个人物为拓
展点,为 本组综合性学习积累素材。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詹 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难点是理解
两种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妙处。

2
.词句解析。


1
)对句子的理解。

①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还没有出世”本意是人没有出生。这句话集中反映了詹天佑接受修筑京张铁路任务的压力。外国报
纸 称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实则是他们瞧不起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是对中国人的
蔑 视和嘲笑。在他们眼里,任命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是个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有依靠外国人才能完成这个
工 程。他们的话里还隐含着说明京张铁路沿线地理环境恶劣,修筑铁路的工程十分艰巨。课文这样写,更
能 反衬出詹天佑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品质。

②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
说:
“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
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
‘差不多’
这类说法 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詹天佑要求工作人员勘测、绘画、计算等都要精确、严密,决不 能含糊、马虎,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
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 br>③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
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这是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内心想法,也是他克服 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动力。京张铁路是中国人靠自
己的技术力量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修建的好 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声誉。修得不好,外国
人讥笑中国人的阴谋得逞,我们中国工程师也会丧失 信心;修好了,可以回击帝国主义者的蔑视,提高中
国人尤其是中国工程师的自信心。句子充分表现了詹 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④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这是一句设问句。首先提出如何让火车爬上陡坡的问题,接着用詹天佑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来
回答 。詹天佑顺着山势,创造性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线路,采用两个火车头一推一拉的办法,解决了
火车 爬陡坡的重大难题。这是他对铁路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也是他卓越的创造才能的体现。

⑤京 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
回击。< br>
“回击”,指对攻击者进行反击。修筑京张铁路前,帝国主义者曾千方百计阻挠我国工程技术人 员修
筑,攻击我国任命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是个笑话”,甚至狂称“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 工程
师还没有出世呢”。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竣工,用铁一样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长了 中国
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句子点明了修筑京张铁路的结果,再一次说明詹天佑是杰出的爱 国工
程师,与首句呼应。


2
)对词语的理解。

干线:交通线、电线、输送管(水管、输油管之类)等的主要路线(跟‘支线’相对),课文指铁路
的 主要线路。

阻挠:阻止或暗中破坏使不能发展或成功。

要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和条件。

轰动:一下子引起很多人 注意。文中指詹天佑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一事在全国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
动。

周密 :周到而细密。一般指考虑问题、做计划或方案时,想得周到而细密,没有疏漏和错误。文中詹
天佑就是 一个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做事周密的人。

经纬仪:测量角度用的仪器,由绕水平轴旋转的望远 镜、垂直刻度盘和水平刻度盘构成。天文、地形
和各种工程测量上广泛应用。

竣工:完工。一般指规模较大的工程。

藐视:轻视、小看。课文指帝国主义者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
11
个生字。会写“杰出、修筑、 设计、施工、阻挠、控制、轰动、艰巨、毅然、铲平、勉励、
恶劣、泥浆、岔道、居庸关、悬崖峭壁、狂 风怒号、惹人讥笑”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抄写喜欢的词句。

3
.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4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
.课文讲的是清朝末年的事情,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课前可要求学生上图书馆
(
)
或上网查
阅资料,或向大人请教,以便对詹天佑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多的 了解。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准备詹
天佑的画像、“人”字形线路挂图或投影片,以及有关京张铁路地理 环境的地图。

2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抓住詹天佑的言行、想法等关键词句,体会他的 爱国情怀。教学时可参考如下
思路:

首先,了解詹天佑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 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这些内容距离学生较远,学生
不容易理解。开始上课时,可让学生交流对詹天佑及 当时的社会背景的了解。如果学生了解的不多,老师
可以做一些介绍。同时结合地图介绍一下京张铁路的 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然后,着重组织学生联系课文
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开展讨论:一个中国工程师在 自己的国土上主持修筑一条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
外的轰动?可以从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嘲笑, 体会帝国主义者对中国政府的蔑视。从备受帝国主义
国家蔑视的中国工程师,不怕帝国主义者的嘲笑,敢 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体会中国工程师为“争一口
气”而担当重任的心情。从京张铁路恶劣的地理环境 ,体会到修筑京张铁路任务艰巨,困难重重。通过讨
论,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 ,顶着重重压力,不怕种种困难,毅然接受主持修筑
京张铁路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民争 一口气的壮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其次,引导学生了解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中遇到 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这个问题可分解成三
个小问题。


1
)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为什么能这样做?引导学生抓住
詹天佑的 言语、行动以及想法的语句,体会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长中国人民志
气的爱国 之心。


2
)在开凿隧道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可边读 边试着画示意图,说明詹天佑开
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不同的方法。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先 根据示意图,说说什么是“从两
端同时向中间凿进”,什么是“中部凿井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居庸 关和八达岭地形特点,体会詹天
佑为什么采用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以及这两种不同的施工方法有什么好 处;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勘测工作
的周密进一步想想詹天佑为什么敢于采用这样的施工方法,从而体会詹天 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
灵活的创新思维,以及他的创新设计来源于实践。


3
)在青龙桥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在解决这部分教学难点时,可按以下步骤: ①
找找并读读写“人”字形线路的句子;②借助课文“人”字形线路的插图用铅笔等文具模拟行驶,或教 师
动画演示;③组织学生交流“人”字形线路的作用或好处,体会詹天佑用杰出的智慧和才能报效祖国; ④
再读课文,明白作者怎样用准确的语言把“人”字形线路介绍得如此清晰。

最后, 结合课文小结,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如,写写《我所认识的詹天佑》或续写“站在詹天
佑的铜像前 ……”。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重要的训练内容。要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 的感悟,进一步领会詹天
佑的精神。例如,读第二部分有关帝国主义者对修筑京张铁路阻挠、要挟、嘲笑 的语句,要读出对帝国主
义者的愤慨;读“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詹天佑就是其中一位”,“消息一 传出来,……可争了一口
气”时,要读出扬眉吐气的兴奋之情,并把对詹天佑的敬仰和殷切期望之情表达 出来。再如,读第四自然
段时,要注意读出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不怕艰难险阻 的勇气和毅然接受任务、
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决心。

4
.关于“感受最深的 部分”,可按以下几步落实:①在通读课文基础上,找感受最深的部分;②组
织学生交流,说说感受最深 的原因,在尊重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詹天佑的言行;③再次感
情朗读感受最深的部分,抓 关键词背诵这些句子;④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5
.本课有些生字,学生容易读错。如,“要挟”应读“
y
ā
o xi
é”
,
不要读成“
y
à
o xi
á”;“挠” 应
读“
n
á
o
”,不要读成“
r
á
o”;

“藐”应读“
mi
ǎ
o

,
不 要读成

m
à
o

。此外,
“浆”与“奖、
桨”、
“挠”
与“饶、绕、娆”、“讥”与“肌、饥、叽”在读音和字形方面都比较相似,要 注意区别。

6
.有条件的地方,可向学生推荐有关詹天佑和铁路史的课外读物,如, 《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使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取更多信息。

7
.本课课 后还布置了综合性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
情怀,进一步增 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从这个时候开始,综合性学习要开始逐步落实。首先,可以根据学习提 示,让学生自主确定选用哪一
种活动方式。如,搜集资料;阅读诗歌、散文;访问周围的人。其次,制订 活动计划,落实小组人员的分
工与活动安排。然后,按照计划去行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信 息,适时调控指导。要引导学
生及时地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如,填写资料记录表。

资料记录表

时间〖〗材料题目〖〗获得材料的渠道〖〗类别

四、教学案例

了解时代背景感受爱国情怀

师:大家请看屏幕(课 件出示),这就是京张铁路,南起北京丰台,北至张家口,全长
200
千米。因
为它是 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所以引起了帝国主义的垂涎。

师:那么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 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
2~3
自然段,读完后
说说你的感受。< br>
生:詹天佑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受任务的:“当时,清政府……北部。”我非常愤怒,因为修铁 路本
来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帝国主义者有什么资格出来指手画脚?

师:真是欺人太甚!我们一起读读。

生:老师,为什么争夺铁路的修筑权,就能控制我国的北部?

生:我知道,因为铁路是交通要道,帝国主义利用铁路侵略我国。

师:是的!从1895
年到
1899
年,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掠夺了近
1
万公 里的铁路修筑权。帝国主义控
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在铁路附近,帝国主义国 家争着办工厂、采煤矿,掠夺
我国的资源。他们在我国修筑铁路,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控制了铁 路和沿线的地区。

生:
难怪清政府刚提出修筑计划,
他们就千方百计出来阻 挠和要挟,
他们甚至还认为中国要修铁路
“最
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多么狂妄啊!
师:一针见血,揭露他们丑恶的面貌,同学们,用朗读来表达此刻的感受吧!

生:詹天佑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受任务的:“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还没有出世呢。”我
感到 非常耻辱!因为他们分明是说中国人没有能力修筑铁路!真是太不把中国工程师放在眼里了!

师:他们看不起的仅仅是中国的工程师吗?

生:他们看不起所有的中国人,看不起整个中国。

师:这是对中国国格的侮辱,带着愤怒的心情读这一句。

生:詹天佑是在修筑铁路的 地理环境很恶劣的情况下接受任务的:“原来,从南口往北……中国人,
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说明那一带环境的恶劣。

生:从“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 也可看出环境的险恶,外国工程师之所以不敢轻易尝试
就是因为地形复杂、险要。

师:环境是如此恶劣!我们真为詹天佑捏了一把汗呀
!
一起读读这句话。
< br>师:同学们,从某种意义上说,铁路修筑权的争夺,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命运的抗争!面对帝
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詹天佑──“不怕困难……线路”。

五、相关链接

詹天佑

(1861

1919)
江西婺源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
1872
年,
12
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在美国读中学时,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
1878
年,
17
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毕业 成绩优异。
1881
年回国。
1888
年在当时
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 程师。在他开始任职的八十天里,就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铺轨任务,后来又建成
了滦河大桥。
1894
年,英国工程研究会正式接纳詹天佑为会员。
1905
年,清政府任命詹天 佑为修建京张铁
路的总工程师。
1919
年,詹天佑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
58
岁。

关于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
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之 后,我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失 败后,我国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从此,帝国主义列强以开设
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 办厂等方式,对我国加紧经济侵略。其中,从
1895
年到
1899
年,帝国
主义国家在我国攫取了近
1
万公里的铁路修筑权。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 侵略的魔爪就伸到
哪里。在铁路附近,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办厂开矿,掠夺我国的资源。到
19< br>世纪末,列强争夺铁路权的斗争
更加激烈,甚至以武力威逼清政府。原打算自己修筑铁路的清政府 ,在列强争夺面前,束手无策,只得把
一条条铁路修筑权,拱手送给外国。列强在我国投资修筑铁路,除 了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附有种种
条件,包括控制铁路和沿线地区以及运输军队等。

6
怀念母亲

一、教材阅读

1
.课文简说。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 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
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 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 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
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 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
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 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
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 、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
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 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
章的重点所在。
最后,
作者呼应文章开头,
说 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
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 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 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
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 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
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br>
2
.词句解析。

(1)
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 来入梦”

频,
屡次,
连续几次。
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br>作者远离故土,
身居异国他乡,
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 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
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 所思,夜有所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
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 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
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
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
感到他们无处不在,
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 、
一些宽心、
一点甜蜜,
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 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
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 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
音容笑貌记忆不深,
对母亲的怀念 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
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 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2)
对词语的理解。

真挚:(感情 )真诚恳切。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母亲和祖国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诚的爱意。在作者
心目中,两位母亲 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 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
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 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薄暗:昏暗。文中指黄昏时候,夜幕逐渐降临,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

沮丧:灰心 失望。文中指房东太太一直期待着儿子归来,儿子却迟迟未归,心里有种失落感。从中可
见母亲对孩子的 牵挂,体现了母亲的爱。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文中指作者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 心里感到落寞无依,脑海中一直
盘旋着祖国的影子,回忆着在故国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 断涌现在脑海中。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文中指作者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心情 非常激动,恨不得立刻回
到她们身边去,不想在国外停留。

二、教学目标

1
.会写
8
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 、可见一斑”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教学建议

1
.课前,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 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
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础。< br>
2
.导入新课时,可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 的》,或者课
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师生交流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也可从交流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 手,获得对文
章主题的粗浅把握。

3
.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 穿全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
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编 排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训练要求,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主线,引
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 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
情感。

首先是对亲生母亲 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
2
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
系上 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
归, 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
因此 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
迎养 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
法实 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
着母 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
憾和 悔恨一直充满心头。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接 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这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
时,心 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作者回忆房东太太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古今中外
的母亲 都是一样的”
念头?作者到底在寻一个什么梦?为什么作者又说
“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 ”

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还有些句子,如,“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 织上天空,织
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要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 验;“我怅望
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 身影,从而体
会人物情感。

课文最后以“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作结,要引导学生认 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
是永远不变的,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 挚的情感。

4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 作用,通过对比读、选择自
己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 深沉的情感因素外,还可以
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如,描写亲生母亲这部分,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 介绍,这将影响学生对作者
内心感情的理解,如果能引入相关资料,就可以充实学生认识,加深对情感的 体会。

5
.字词教学要注意学生自学与老师引导相结合,适时给予指导,“挚”字右 上部分是“丸”,不是
“九”,不要少点;“频”的左下部分不要写成“少”;“斑”与“班”字形比较 相似,要注意区别。

四、教学案例

抱终天之恨悟爱母之情
师:自由朗读文章第
2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 的敬意和
真挚的爱慕?请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
伤心,一连 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 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
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 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
感到很内疚。< br>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

出示资料
: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 br>走到哪里,
我就跟到哪里。
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
我便跟到地里,
在母 亲身后跑来跑去,
不停地问这问那。
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 ,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
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 内心深处又怎能接
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 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句话也可以看
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 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
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 片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
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
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 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出示资料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因为无法迎养母亲而更加感到遗憾。

生:我明白了文中提到的“我 的愿望没能实现”这句话,我想这个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的愿望。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 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
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 起读这段话。

四、教学案例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 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
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
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
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 ,
我最初懵懵懂懂,
理解得并不深刻。
到上了高中的时候,
自己大了几岁,< br>逐渐理解了。
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 决心,立下了誓愿:
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 开我走了,永永远远
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 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
爱子的情况,
一想到,
我就会心肝俱裂,
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
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
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 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
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 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
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 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注:引用时有删改)



7*
彩色的翅膀

一、教材阅读

1
.课文简说。

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 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
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 的高尚品德。

本文以小昆虫为线索,“我”随小高上宝石岛一路的见闻为顺序展开。先写“我 ”发现小高探亲回岛
时带回了一只装了蝴蝶之类小昆虫的纸箱,晕船时他把纸箱紧紧地抱在怀里。接着写 “我”参加战士们的
尝瓜会,听到了关于西瓜的不平凡的经历,看到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喜悦。最后写第二 天天亮时,“我”看
见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
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文章篇末点 题。
文中还巧妙地运用插叙的叙述方法,
交代了西瓜的不平常的来历,使得故事更加生动,让战 士爱岛建岛的深情跃然纸上。

本文语言朴实,善于通过一些重点语句体现海岛战士热爱祖国海 岛的感情。课题有两层含义:一是以
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强调了这些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 丰富战士生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二
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继续领会关键词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边防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难点是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2
.词句解析。


1
)对句子的理解。

①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这是第二自然段课文的重 点句。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纸箱里装着
的小昆虫不能上岛,心中着急 ,所以把纸箱抱在怀里。句子有力地说明小昆虫在小高心中的重要地位,也
为下文揭开小高的秘密作了铺 垫。句子中“扔”与“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高的品质。

②他们在岩石下、小路 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
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播种”在句子中的意思既是种子种下去,又指让建岛爱岛的真情长留在海岛上。在一块块岩石下、
一条条小路边,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海岛田”,上面长着生机勃勃的瓜果蔬菜。这种情况居然发生在远离
大陆的海岛上,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却又是事实。战士们就是通过这样的行动,表达自己扎根海岛、建设
海岛的革命理想。

③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是水浇得不够,是肥施得不足,还是 土壤根本不行?一位雷达兵懂一些
农业知识,他找到了答案:西瓜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 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
粉,当然结不了瓜。

这几句话是讲海岛战士找到了 瓜秧开了花不结瓜的原因,
点明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
关系。
这段话同 时也表明海岛条件的艰苦。
战士们不断总结西瓜不结瓜的原因,
表明他们改变海岛的决心。句子从侧面表现了战士对祖国的热爱。

④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 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
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

这两句话写出了战士们收获西瓜后喜悦、激动、自豪的心情,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劳动成果的 珍爱。战
士的感情用“捏起”“端详”“闻”“咬”等一连串动词表现出来。“细细”地端详,好像看不 够;“轻
轻地”闻,“慢慢地咬”,唯恐尝不够西瓜的香气与甜味;还要“啧啧地”赞叹,好像有一股甘 泉,流进
了他们的心田。

⑤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 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是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安:安 定。居:居住生活。乐:愉快、快乐。业:生
产劳动或工作。这句话的意思是:小高相信,经过战士们的 努力,岛上环境条件差、生活艰苦的面貌一定
会改变;他也相信,小昆虫一定会在祖国海岛上安居乐业的 。句子表面上赞扬小昆虫,实际上是小高内心
的表白:自己热爱祖国海岛,决心用双手把海岛建设成美丽 的家园。句子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⑥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这句 话形象地写出了小昆虫已经在海岛安居乐业,同时生动、含蓄地反映了海岛战士爱岛如家、安居
乐业的爱 国情感。与课题相呼应。

(2)
对词语的理解。

碧空如洗:青蓝色的天空像洗过一样的明净。碧空:青蓝色的天空。

矮墩墩:形容矮而粗壮。

信号:用来传送消息或命令的光、电波、声音、动作等。信号兵指担任观察或传送信号的战士。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课文指作者想搞清小高纸箱里的秘密。

瓜秧拖蔓:瓜秧的茎蔓已经开始拖爬了。秧:植物的幼苗。

人工授粉:用人工的方法,把植物花朵雄蕊的花粉传授到雌蕊上去,使它结果。

精灵:机警聪明。本课指蝴蝶等昆虫,这是岛上战士对这些昆虫的心爱的称呼。

二、教学目标

1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守岛战士在 艰苦的条件下热爱海岛、改造海岛的高
尚品德。

2
.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建议

1
.教学本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向家长了解有关农业生产常 识,特别是有关昆虫与瓜果蔬菜的收获
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种植专业 户家的大棚,进行人工授粉的实践,积
累农业生产劳动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农业生产劳动的感情。

2
.教学时,可先重温詹天佑、季羡林等老一辈的爱国热情。也可以出示中国政区图,从中 发现我国
领海上有大大小小许多岛屿。让学生知道,为了保卫祖国,解放军战士就驻守在那些远离大陆、 生活条件
十分艰苦的海岛上。
课文条理比较清楚,
可引导学生按照作者对小昆虫叙述的 这条线索,
来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带着守岛战士是怎么表达对祖国的爱”这个问题进一步体会 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有所感悟的
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最后理解课题的含义。教学结束 时,可以让学生谈谈:海岛的今天会是
怎样一番景象。

3
.在学生交流读书 收获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海岛战士的印象。谈的时候要引
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 容进行,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尽量避免泛泛而谈。组织学生认真研读体现人物
品质的重点语句,从中体 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语句的理解,加强朗读指导。如,“他笑嘻嘻地说:
‘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 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这个句子,要读出小高
的自信。可采用多种朗读 形式,来调动学生读的兴趣。

4
.课文中关于“西瓜不平常的来历”这一部分,属于 插叙。插叙是在顺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可以
帮助展开情节,
突出人物品质,
丰富课文 的内容。
教学中,
可以先让学生认真读读这一部分,
然后想一想,
如果没有这 段内容,对于理解课文会有哪些困难,让学生从中体会插叙的作用。

5
.随着社会经 济的飞速发展,驻守海岛的生活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改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
就近参观战士的营房 、生活设施。重点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今天的海岛战士,在生活条件改善的情况下,
是怎么表达对祖国的 热爱的。、

四、教学案例

体会人物情感感受语言魅力

师:从刚才的交流看,同学们对海岛战士尝瓜的情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我们就重点来学习这部
分。 请每位同学再仔细地朗读课文第
13
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学生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师:现在,谁来告诉大家,读了这段话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么样的情景?

生:我看到了战士用两个手指捏着西瓜往嘴里送,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

师:你们平时吃西瓜会用这样的姿势吗?你对战士的举动奇怪吗?

生:不奇怪。这表明战士们是多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西瓜呀!

师:继续。

生:我看到了战士在高兴地看着西瓜。

师:战士们拿到瓜不是往嘴里送,他们先要看看,是不认识吗?

生:不是。这是他们 好不容易在海岛上收获的第一个瓜,就像刚诞生的婴儿,他们要好好地看看。

师:你看到了战士的喜悦。

生:我看到了战士把瓜放在鼻子下开心地闻着。

师:那份瓜香就随着呼吸进入到了战士的体内,多么激动啊!

生:我看到了战士一边吃,一边在啧啧称赞。

师:是吃吗?再看看。

生:哦,没有用“吃”,用的是“咬”。

师:想想这“吃”与“咬”会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觉得“吃”很随意,而“咬”字 有种用力的感觉。吃西瓜是不用那么用力的,我觉得用“咬”
写出了战士舍不得很快吃完。

生:我还感受到战士是一边吃,一边在品味。

师:他们还一边在啧啧称赞呢。会说些什么呢?

生:这瓜真甜。

生:多好吃的西瓜,我从来没有吃到过这么好吃的西瓜。

生:瞧,这瓜,肉多嫩!汁多鲜美!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战士一边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一边还会想起什么吗?

生:想起了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海岛田”时的情景。

生:想起了他们小心地给每一朵花人工授粉那笨拙的样子。

生:也想起了台风过后,小瓜被打掉后的那份伤心。

生:还想起了他们对最后那个西瓜的呵护。

师:想着这些,让我们再来看战士尝瓜的情景。请大家第三次朗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朗读。)

五、相关链接

博士政委守西沙
(
节选
)

──网络采访全国人大代表、海军驻西沙某部政治委员

【政委】:各位网友大家好! 今天到人民网与大家交流非常高兴。很愿意回答大家所提出的问题。也
欢迎大家有机会去我们西沙看一看 。

【网友】:政委,西沙是不是你的世外桃源?

【政委】:从地图上看西沙在北京的正南方,约
2 000
多公里,处于南海中部、北 纬
15
度左右的位
置上。大约有
31 000
平方公里的海域。它由
30
多个岛礁和浅滩组成。现在西沙海域的全部岛屿都是由我
们管辖。西沙自然风光非 常美丽。椰风海韵,空气清新,年平均温度在
26
度。西沙经过十几代军民的共同
建设 ,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蛮荒小岛成为一座座海上花园。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得到了
极大 的改善。
交通状况也比过去便利许多,
特别是信息化建设取得巨大的进展,
现在能通程 控电话、
手机,
并可无线上网。

【网友】:岛上蔬菜能有多少产量?岛上可以上网吗?

【政委】:西沙属于珊瑚岛礁 ,不适宜种植蔬菜,但是我们靠战士带土上岛和舰艇运土上岛,垫出了
34
亩菜地。目前有相当 一部分蔬菜能够自给,当然遇有风浪和台风,蔬菜的种植受到影响时,还需要大陆
补给一部分。

【网友】:请问战士思想状况、文化生活、生活待遇如何?大家能安心守边吗?

【政 委】:在西沙服役最容易感受到什么叫爱国,因为爱国主义在西沙体现得最为具体,最为实在和
真切。< br>目前,
广大官兵思想是稳定的,
业余文化生活也比较丰富多彩,
虽然不能和大陆 特别是大城市相比,
但是苦中有乐的乐是其他人很难体会到的一种乐。

【网友】:一 些文学作品或记实文章说西沙很苦,简直不是常人呆的地方,请问现在好些了吗?淡水
和蔬菜充足吗?< br>
【政委】:西沙主岛饮水主要靠雨水,其他各小岛都要从大陆运水。蔬菜供应可以部分自给。

【网友】:请问嘉宾,西沙能不能上网?能不能打电话?能不能建一个直播网站,让我们见见真正的西沙风景。

【政委】:西沙所有岛屿的官兵都可以和家里直通电话。西沙永兴岛开通了联 通和移动。西沙内部的
网络已经建成,中央电视大学八一远程教学网已经在西沙开通。西沙医院可以通过 网络请北京专家同步可
视会诊疑难杂症,甚至指导手术。西沙每天可以从卫星下载当天的图文信息。
【网友】:如果让你在那干
20
年,你高兴多?不高兴多?

【政委】:
我已经服役
36
年了,
再干
20
年的可能性不大 。
但是我愿意送你一段歌词以表达
我和西沙人的情怀。
“为什么我们守着清贫谈富有, 为什么我们远离欢乐不言愁,
为什么我
们抛洒青春不吝啬,豪饮孤独当美酒。为什么,为什么, 不要问我为什么。你不说出来我也
不开口。太阳疼爱我,月亮抚摸我,还有一支钢枪沉默在肩头。”
8*
中华少年

一、教材阅读

1
.课文简说。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 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
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 的坚强决心。

全诗共
8
个小节。第
1
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 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
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 “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
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 大地生长的希望”。第
2

3

4
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
展开:第
2
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
3
小节写祖国 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
4

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 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
5
节是回顾中华母亲
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 继承先辈的志愿。第
6

7
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 br>决心和豪迈情怀。第
8
节是全诗的总结。

综观全诗,结构清楚,过渡 自然,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在感情节奏上,全诗句式匀整,节奏鲜明,
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 的节奏韵律。
8
个小节一韵到底,朗诵时显得铿锵、悠远、激情。在方法
上,本诗把直 抒胸臆和借物(景、境)抒情融为一体,反复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突出了诗歌直接抒情的
特点,每个小 节中景的选择(如,“碧波环绕的宝岛”)、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莲”)、境的再
现(如,“军 舰长风破浪”)都极具匠心而融情,使无形的情感有了有形、有声、直观、可感的载体。

另外 ,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
的美丽、 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
这些意象 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 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
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 。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
.词句解析。


1
)对句子的理解。

①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
/
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是 本节的小结,也是对
2

3

4
小节的一个概括。屹立在世 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
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朗诵时应充满感激、自豪 之情。

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
/
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
/
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
长城
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这两句巧妙过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一句承上,是对
2

3

4
小节的总结,“更不忘她
承受的千灾百难”
是启下,
领 起本小节诗句的内容。
后面选择的两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
告诉我们落后就会 被挨打。朗诵后三行要低沉缓慢。

③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
/
要做火箭去推 动飞船,
/
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
/
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这四个排比句和前面四个“不”字
句 形成鲜明对比,再加押“
an
”字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中华少年的爱国之心、自豪 之情尽情
流露。


2
)对词语的理解。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立地顶天:也作“顶天立地”,诗歌是为了押韵而变换。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蹒跚学步:学走路时,摇摆不稳的样子。

强悍:强壮勇猛。

阳关 道:原指古代经过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来指通行便利的大道。比喻有
光明前途 的道路。

艳阳天:指明媚的春天。

二、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
.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三、教学建议

1
.本诗是一首朗诵诗,适合于分角色表演朗诵。

2
.本文是本单元“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篇课文,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用朗诵这 种形
式,也可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学中,应安排各种形式的朗诵。


1
)自由朗诵。这是分角色朗诵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 了
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 br>(
2
)分角色朗诵。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配朗诵,可以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全班 分角色朗诵。


3
)表演朗诵。为了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可以采用化装表演 朗诵,把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装扮
成藏族、高山族、蒙古族、汉族少年,配上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 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
怀。

3

读后,
组 织学生交流朗诵后的体会。
可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
也可交流对诗句表达特点的感受,
还可交流内心情感的体验。鼓励学生谈自己真实的想法。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读全诗,自然达到“情动于中
而形于外”的境地。

四、教学案例

以读激情交流明情

(四学生化装成藏族、高山族、蒙古族、汉族的少年,进行表演朗诵。)

师:同学们,感谢他们精彩的表演。在他们激情满怀的朗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我感受到他们作为一位中华少年,是那么自豪。

生:我感受到他们长大后建设祖国的决心非常大。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适合婚礼播放的歌曲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适合婚礼播放的歌曲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适合婚礼播放的歌曲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适合婚礼播放的歌曲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适合婚礼播放的歌曲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适合婚礼播放的歌曲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适合婚礼播放的歌曲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适合婚礼播放的歌曲



本文更新与2021-01-21 06:1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76783.html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语文教师用书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