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审美赏析
杜甫(712-770年),字子 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
野老、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 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
后的第二年八月,这时的诗人已经五十岁。这首 诗通过茅屋
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愿
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 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以及无时无
刻不忧国忧民情感。具体分析如下:
诗人首先写道: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
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秋高风怒号。”首先点明八月易于产生大风的季节,交
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 —八月。诗人在“秋高”后缀以“风怒号”,
写出了风云突变,狂风骤至,不但风速很快,而且风势极猛 ,
风力极大。其中“秋”字也很有意义,暗示了“秋高”夜晚的寒冷,
为后面写诗人“家境”营 造了环境。诗人接着“风怒号”而铺展,
从四个方面具体表现风力之猛。首先,“卷我屋上三重茅”,“ 三
重”即多重。也就是说,屋上三重茅草卷起。这是从厚度重量
的角度突出了风力大。其次,“ 茅飞渡江洒江郊”,“渡江”即飞
过江去。也就是说,卷起的茅草飞渡到江边。这是从距离突
出 风力大。再次,“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上
句写茅草被风刮得高高的,有的挂在林梢,从 高来突出风力
大;下句写茅草下沉塘坳,落在池塘中的茅草也沉入水中,
从风的旋动来突出风力 大。这样铺展开来,突出了风大,而
风愈大,愈显得茅屋破之惨状。
诗人接着写道: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
这里,诗人接着茅屋上的茅草吹走了,四处飘散而来。南村
一群孩子看到遍地乱洒的 草,争着“抢”茅草。诗人大声制止
也无效,孩子们一闪就躲进竹林中去了。这里,我们看到的
调皮的孩子,也看到了年老体弱的诗人。面对“茅屋为秋风破”
的诗人,知道茅屋来之不易,一面想去抓 那些飘落的茅草,
一面呵斥行动敏捷的拾草小孩。诗人通过人物的行动描写,
把一位年老力衰, 行动迟缓,声音嘶哑,心急如焚的想象栩
栩如生描绘出来。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在这样一个让人心痛画面中,诗中虽
然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面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来描< br>写调皮而不懂事的孩子,但诗人的感情指向,不在于孩子,
而全出于“惜茅”。也就是说,诗人通 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
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其实,
我们也可以 这样理解,在诗人看来,只是一群顽童,甚至也
可以这样认为,之所以“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 得”,
表明了孩子们“抱茅草”的执着,也是因为也是穷人家,占点
便宜也是很正常的。同时, 诗人这样写,就为后面茅草无法
收回而天又下雨,给诗人的家带来更加严峻的处境奠定基础。
是啊,诗人在写作上,步步推进。人们常说,损船偏遇顶头
风,破屋又遭连夜雨。诗 人在叹息声中,又迎来了新的灾难。
诗人写道: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
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
少睡眠,长 夜沾湿何由彻?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是环境描写,但也
是诗 人心情的表现。写风停了,天上下起了雨。屋上的茅草
没有了,屋漏难眠。秋天的夜晚,一家人都难以入 睡。诗人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29 15:2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32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