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三八妇女节的由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苏教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0-11-29 15:28
tags:九年级, 苏教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2020年11月29日发(作者:莫友芝)
第十八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
2.体会诗歌丰富而深邃的意境。
3.理解分析诗人形象,进一步认识杜甫。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2. 难点:通过叙写自己的茅屋,抒发了崇高的理想和愿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杜甫43岁时,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和人民 一起流浪,饱受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反
映当时社会现状的诗篇,因此他的诗被称为史诗。公元760年 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
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 生活,到了八月,
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于是他感 慨万
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 ,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
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
听诗人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 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
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 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 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
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1)字词
怒号(háo)三重(chóng)布衾(qīn) 大庇(bì) 突兀(wù)见此屋
师提醒:大家诵读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字
(2)解释下列字词: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 洒(散落) 冒(挂) 忍能(这样) 俄顷(一
会儿) 漠漠(灰蒙蒙的) 向昏黑(渐近,将近) 衾(被子)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
乱) 何由彻(彻晓,到天亮) 寒士(贫寒)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
齐读之后, 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
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
<三>合作探究
1.赏析第一诗节
设计问题①:作者是哪些词语描述秋风的 威力?(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卷”。)为什
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 何区别?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设计问题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设计问题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
飞扬的动感画面。
设计问题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秋风破屋”(板书)
这节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生齐读)(教师
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 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设计问题⑤:你能想象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 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
作者是什么心情?诗人站在茅屋面前的神态动作吗?请描述一下。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但是 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 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
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焦灼和 怨愤使他
不住的颤栗着。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2.赏析第二诗节
设计问题①:设计问题②: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 茅屋。可这时一
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 岁,
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29 15:2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32198.html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苏教版的相关文章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苏教版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