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邮件系统-苏州大学邮件系统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
论文
)< /p>
选题报告
目
录
1
文献综述
................... .................................................. .................................................. ........ 2
1.1
概念的界定
................ .................................................. .............................................. 2
1.2
本课题国外研究进展
.
................................... .................................................. .......... 3
1.3
本课题国内研究进展
.
............................................... ................................................ 4
2
课题背景及开展研究的意义
.
.............................................. ............................................... 6
2.1
研究背景
.... .................................................. .................................................. ............ 6
2.2
研究意义
................. .................................................. ................................................. 6
3
研究方法、内容
及预期目的
.
............... .................................................. .......................... 7
3.1
研究方法
................. .................................................. ................................................. 7
3.2
研究内容
.... .................................................. .................................................. ............ 7
3.3
预期目的
................. .................................................. ................................................. 7
4
进度安排
..... .................................................. .................................................. ..................... 8
参
考
文
献
.................. .................................................. .................................................. ...... 9
指导教师意见
< p>.
........................................ .................................................. ............................. 10
- 1
–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
论文
< p>)选题报告
1
文献综述
“二战”以来,世
界各国在经济上呈现出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倾向,特别是在跨国
公司和非政府组织推动下
,借助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力量,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显
著增强,经济和贸易出现了
全球化的趋势。
工业加工与贸易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加工
奠定了社会发展的物质基
础,贸易则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联系。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
进步,尤其是在经济市
场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强力推动下,加工和贸易已不再隔离开来,而
是呈现出密切的相互
关系。以贸易为目的的工业加工,渐渐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重要选
择。加工贸易不仅
给很多国家带来了发展机会,更是主导着资源在世界的优化配置,深刻
地影响和改变这
世界的经济、贸易秩序。近年来,伴随着国家产业的升级转型和国际产业
链的专业,发
展政策更加强调引导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工贸易因而更加引人关注。一些经
济学家、政
策研究人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了加工贸易相关的种种问题,取得
了很多研
究成果,对推动我国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p>
1.1
概念的界定
加工是指对货物进行再生产,即受托加工货物
[1]
。加工过
程一般委托方提供原料及
主要材料,受托方按照委托方的要求制造货物并收取加工费的业
务。广义的加工包括所
有对产品进行处理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原材料、半成品变得具有实
际使用价值或达到某
种性能要求;国际经济贸易语境下的通常限制在工业生产领域,而且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和较大的规模。本文所指的“加工”均为后者。
p>
贸易,是平等互愿的前提下进行的货品或服务交易,是一种重要的商业行为。贸易
是在交易市场里面进行的,最原始的贸易形式是以物易物,即直接交换货品或服务;现
代的贸易则普遍以一种媒介(金钱或电子证券)作贸易平等代换。
金 钱及电子证券大
大简化和促进了贸易。两个贸易者之间的贸易称为双边贸易,多于两个贸
易者的则称为
多边贸易。
[2]
p>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海关总署令第
113
号
)
规
定,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
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
- 2
–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
论文
)
选题报告
(
以下简称料件),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进料加工、来
料加
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
[3]
1.2
本课题国外研究进展
加
工贸易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以来的重
要形式,
因而吸引了大量的学者进行研究。对于加工贸易,各国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
理论。综合
来看,可以将这些理论的发展与当时社会和经济大环境是分不开的,按照历
史顺序,大致
可以分为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
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
Adam
Smith
,
1776
)首先提出经济自由主义思
想
,认为在充分自由贸易的制度下,每个国家自然会将其资本和劳动投入那些对它来说
最为
有利可图的行业。
[4]
他在《国富论》中系统地阐释了自由贸
易的原理和操作,深刻
地影响了现代贸易。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
1817
)继承了亚当·斯密的 经济自
由主义,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
称为
“比较优势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
及
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由此,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
/p>
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之前的贸易理论。
[5]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
E.
Heckscher
)和俄林(
B.
Ohlin
)(
1933
)进一步发展了比较优势学说,提出了要素
禀赋说(即“
H-O
理论”)。该学说提出了具有不同要素优势的 国家对外出口其各自优
势产品,劳动力资源要素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要
素丰富的国家出口资
本密集型产品。
[6]
这种按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划分生产活动的做法,不断在现代贸易和
全球经济活动中
得到检验:亚洲国家发展初期所依赖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正是验证
了这一理论的前瞻
性。
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亚洲四小龙”的腾飞,让人们
重新提起并完善
日本学者赤松要(
1935
)的“雁行理 论”,认为东亚国家以日本为雁头,其次为“亚洲
四小龙”,其后是中国大陆与东盟各国
,在产业和工业生产上呈雁阵排列:即日本先发
展某一产业,当技术成熟后,这些产品在
日本的竞争力转弱,就向“亚洲四小龙”进行
技术移转或转移产业,在此同时,日本产业
结构升级到另一个新的层次,由此依次传
- 3
–
< /p>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
论文
)
选题报告
递。
[7]
p>
这一理论在上世纪
90
年代之前非常有市场,但之后伴随日本 经济的停滞而渐渐
失去影响力,不过,它还是提供给我们一个考虑加工贸易转型和升级的
思路。
近几十年来,全球加工贸易迅速发展,新贸易理论突破了古典理
论以产业为对象的
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企业的贸易投资作为研究
重点,这种理论
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分析。
196 0
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
(
Stephen
Hymer
)针对美国跨国公司在
50
年代以后的快速发 展,率先提出了垄断优势
理论来解释跨国公司的行为。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可以消除东
道国的市场障碍,抵消
当地企业的优势,并借助雄厚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实现垄
断利润。这一理论被
广泛用于解释跨国公司在亚洲国家的加工贸易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
[8]
1.3
本课题国内研究进展
我
国“改革开放”以来,依靠改革自身体制和引进外资等策略,大大促进了经济发
展。在我
国的经济发展中,加工贸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关于加工贸易的研究,也
经济学界和
政策制定机构的极其关注的。
国内学者吴进红(
2010
)
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国资本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数
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外
资是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动力,为我国加工贸易
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捷径,我国
应该鼓励发展加工贸易,
从而促进我国产业技术的自主
成长与民族产业的升级换代。
[9]
曾贵(
2011
)考察了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
认为“雁阵”结构并没有在产业转移
中消失,而是由亚洲的国际间转移,转变为我国国内
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曾贵认为,
我国地理位置辽阔,各地区发展不均衡,以前必须借助
国际区域进行的转移可以完全被
我国消化,从而为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提供了条件。
p>
[10]
贺强(
2010
)通过考察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认为目前的加工贸易有以下几方面的
问
题: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企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技术水平较落后,缺少拥有自主
知识
产权的技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占较大比例,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密集型占的
比重较
小
,加工贸易行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西部加快发展还有很长的路< /p>
要走。
[11]
安占然(
2007
)分析了对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分布结构要素密集度特征及技术进
- 4
–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p>
(
论文
)
选题报告
< br>步情况,也认为外资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动力源,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技术进步,
但效果并不理想。
[12]
针对
以上问题和挑战,一些学者提出了应对策略。隆国强(
2008
)认为,国际国内
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而复杂变化,必须将加工贸易放到国际生产分工新格局和我国<
/p>
对外开放战略转变之下加以考察
,
才能准确把握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的真正内涵。他还提
出了许多建议,例如:扶持本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保护知识
产权;加强人力资源培训
,
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
循序渐进等。
[13]
曾贵(
2011
)还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各种影响要素出发,认为动力机制是加工贸
易转型升级的动力来源,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学习机制获得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并利用
创新机制把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在机制。
< br>[14]
通过上述文献的回顾,我发现国内为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介
绍,没有多角度,更深沉次地去量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后的效果。在世界经济格局化朝
着一元化发展的局势下,保证我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发展
,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更是一
个长期战略。同时,我们不应该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简单
的归为产业结构升级,而应
该围绕转型升级内涵全方位升级。
但通过收集查阅 文献资料的过程,我进一步熟悉了撰写论文所需知识面和了解加工
贸易转型升级相关领域
的研究现状,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寻求了切入点和突破点。文献综
述是跟踪和吸收国内外学
术思想和研究的最新成就,文献的研究为我的学位论文寻求了
新的研究方法和有力的论证
依据,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为今后科研活动打下基础的过
程,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以后撰
写论文提高了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助于独立工作
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