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税务硕士-鸡鸣狗盗的典故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在
1928
年成立的原国立武汉大学物理系的基础上发
展、
演变而来,
其历史可追溯到
1893
年自强学堂的 格致门。
我国老一辈著名物理学家查谦、
桂质廷、张承修、李国鼎、周如
松等先后在这里研究执教多年。经过八十多年、几代人的
努力,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涵盖物
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
技术、生物医学物理五个学科门
类,有多个突出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我国最有影响的物
理院系之一。
学院现设有物理学系、材料物理系、微电子系、基础物理教学与实验中心。武汉大学
p>
电子显微镜中心、武汉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挂靠在本院。凝聚态物理和无线电物
p>
理是国家重点学科,
物理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国家级示范中心,
物理学是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高等学
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人工微结构教
育部重点实验室、核固体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
室。
学院现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
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置的本科专业有物理学基地
班(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含物理学拔尖人才培养弘毅班,中法理学、工学本硕连
读试验班,彭桓武班,天眷班)
、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湖北省战略新
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班。
学院有一支以中青年骨
干教师为主体,人员年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现有教师
9 7
人,其中教授
58
人,副教授
32
人,博士生导师
65
人。有
1
位中国科学院院< /p>
士,
1
位
973
项目首席科 学家,
4
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4
位国家杰 出青年基金获得
者,
12
位中组部青年千人,
< p>5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
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 p>
承百廿年武大辉煌,展九十载物院风华。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
学物理科
学与技术学院正以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针,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以新大楼、
新平台为契机,
汇聚人才、交叉融合、凝练方
向,团结、务实、和谐、奋进,不断增强学院的综合实力和
核心竞争力,力争早日建成具
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物理学院。
物理学类培养方案
(一)物理学大类
1
.
大类名称
物理学类
2
.
大类培养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创造、创新、创业”
(
“三创”
)教育理 念,贯彻“加强基础、分类
培养、通专融合、个性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学校人文底蕴
深厚、学科门类齐全,多学
科交叉培养人才的办学优势,
培养适应经济和 社会发展需要的
“厚基础、
宽口径、
高素质、
强能力”
,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复合人才。
3
.
大类平台课程
普通物理一、普通物理二、普通物理三、普通物理四、数学物理方法、电动力学、量
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普通物理实验一。
4
.
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
140
学分
5
.
学位授予:按专业授予
物理学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材料物理专业: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6
.
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p>
按本培养方案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并在德、智、体方面达到毕业要求,即可获得毕业
证,另通过英语
CET
-
4
即可获 得学士学位证。
(二)专业
1
.
物理学专业:
①专业代码:
070201
②专业名称:物理学
③培养目标:
了解物理学的历史、
发展规律、 p>
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系统、扎实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验技能。经过基础研
p>
究或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毕业生能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科学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
p>
知识创新能力、较广泛的学科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
p>
德修养和全面的文化素质,成为能在物理、电子和材料等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技术研
p>
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④专业特色和培养
要求:本专业除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物理学、数学基础理论
知识外,还要求对物理
学的新发展、近代物理学在高新技术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物理
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
和新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基地班实行导师全程指导制。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素养:
a<
/p>
.
系统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b
.
系统地学习物理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熟练的实验技能 ;
c
.
掌握系统的数学、计算机等方面 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d
.
较熟练地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e
.< /p>
了解相近某一个专业如材料、
微电子或信息科学及相关应用领域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f
.
了解物理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 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g
.< /p>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最新参考文献的基本方法;
p>
h
.
具有归纳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论文、参 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i
.
需要进行物理 学科某一领域科研工作全过程的初步训练,并在分组训练中培养团队
协作精神;
j
.
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方针 、政策和法规;
k
.
学习不少于十学分 的人文社科课程,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l
.
经过系统地思想教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⑤主干课
程: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原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大学物理实验、
理论力学、热
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
双语
(全英文)
课程:
力学
Mechanics
;
热学
Thermal
Physics
;
电磁学
Electromagnetism
;
光学
p>
Optics
;原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Atomic
Physics
and
Nuclear
Phy sics
;理论力学
Theoretical
Mechanics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Thermodynamics< /p>
and
Statistical
physics
;电动力
学
Electr odynamics
;
量子力学
Quantum
Mechanics
;
固体物理
Solid
State
Physics
;
群论
Group
Theory
;计算物理
Computational< /p>
Physics
⑥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普通物理实验
(一)
、
(二)
、
(三)
,近代物 理实验共
9
学分,毕业论文
6
学分,科研训
练
4
学分、物理前沿科技
3
学分 ,生产劳动
2
周,总计实践环节不少于
35
学分。
2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①专业代码:
080704
②专业名称: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③培养目标:
致力于培养适应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及相关领域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
具有良好的道德修
养和全面的文化素质,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掌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的基础知识,获得
熟练实验技能和初步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前瞻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在电
子材料、电子器件
、集成电路与电子系统等微电子方向及其他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
学研究、技术开发
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④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的特色如下:
1
、
物理与电子融合,
学生发 展前景广阔。
学生既具备宽厚的物理知识基础又拥有扎实的电子技术技能,可在电子、信
息、物理、材
料等多领域继续深造或参加工作,发展空间广阔。
2
、学习与探索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与创新精神。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综合性实验、实践类课程、本科生科研、专
业竞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专业实践
、
探索学科前沿,
提升实践能力,
激励创新思维。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素养:
a<
/p>
.
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
b
.
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和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较系统地掌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的
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及应用技术,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c
.
具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能恰当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工具,初步具备 解决微电子领
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复杂问题的能力。
d
.
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发现、辨析本专业相关领域的现象 和问题,表达见
解。
e
. p>
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f
.
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g
.
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能通过不断学习 ,
适应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
⑤主干课程:
普通物理、
电路分析、
电磁场与电磁波、
模拟电子线路、< /p>
数字逻辑电路、
信号与系统、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
件物理。
专业下设微电子、
电子科技两个方向。
微电子方向的建议选修课程有:
近代电子材料、
微电子工艺原理
及实践、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
电子科技方向的
建议选修课程有:工程随机数学、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
光电子技术。不
分方向专业选修课程有:电子设计自动化、
Matlab
电子技术应用、高频电< /p>
子线路、激光原理与技术、通信原理、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红外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p>
等。
⑥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普通物理实验
(
一
)
,
微电子工艺原理与实践、
模拟电子线路实验、
数字电子线路实验、
电子设计自动化
实验、微机原理及接口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实践性内容,并设置了涵盖
微电子领域多个
方向科研训练、生产劳动、毕业论文等。总计实践环节不少于
35
学分。
3
.
材料物理专业:
①专业代码:
080402
②专业名称:材料物理
③培养目标:本专业培
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
有系统的、
较宽的物理学、
化学、
材料科学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验技能,
基本 的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能力,受到初步的工程基本训练,具有现代材料
科学与技术专
业知识,能适应发展新材料和改善材料性能,开拓材料新应用的专门人才。
④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材
料科学是一个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学科,也是二十一世纪的四大前沿学科之一。
材料科
学与技术(试验班)属于理科的技术科学类专业。它以物理学、化学的基础理论和
现代科
学技术为背景,
通过物理、
化学、
材料等专业方面的学习和实验训 练,
培养厚基础、
宽口径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交叉型人才。与传统
的材料类专业相比,本专业学生除
了具有材料科学方面的知识以外,更具有扎实和全面的
物理学与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以
适应当前高技术新材料的飞速发展。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素养:
a<
/p>
.
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
b
.
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和化学基础知识,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知
识、研究方法及应用技术,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c
.
具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能恰当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工具,初步具备解决材 料领域
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复杂问题的能力。
d
.
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发现、辨析本专业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 表达见
解。
e
.
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f
.
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g
.
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能通过不断学习,
适应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
⑤主干课程:力学、电磁学、光
学、热学、大学物理实验、理论力学、量子力学、固
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学
、材料物理制备技术、新型功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