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北电力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服务于国家转变经 济
发展方式、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
是
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
< br>径;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
服务三大功能有机
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支撑和有效手
段。
因此,
教 育部号召全国教育系统要站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
历史新起点上,
力争用
5
年左右的时间,
逐步实现“创业政策比
较完善、
创业教育基本普及、创业平台较为健全、
创业氛围更为
< br>浓厚、创业成果更加丰富”的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目标。
第二条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 力、
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措施。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
“
十二五
”
期间实施
“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
< p>革工程
”
的意见
》
(教高
[2011]6
号)
、
《教育部关于做好“ 本科教
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教< /p>
高函
[2012]5
号)
、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
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
[2012]1
号)
、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 p>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
教办
[2010]3
号
)
、
《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的意见》
(教高?
2007
?
1
号)
、
《关 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p>
2007
?
2
号)的文件精
神
,为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
科学研究、
技术开发、
创业实践等创
新活动,
量监控,特制定本办法。
p>
第三条
我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 划工作的指导思
想是:以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学 生的社
会责任感、
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 /p>
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
< p>标,以兴趣驱动、突出自主、注重过程、引导创业为原则,以问
题探索、<
/p>
课题研究、
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为载体,
以获取科学方
法、
知识和体验为内容,
以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实验和创业活动
为形式,以时间有余地、场所有保证、经费多方筹措、政策积极
引导、
机制彰显自由为条件,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培养高素
质创新创业人才
。
第四条
我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 训练计划的工作思路是:
健全组织、搭建平台、营造氛围、规范管理、有效实施。
健全组织:
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 p>
专
家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教务处负责计划的 实施
组织工作,
各院系负责本院系计划项目的实施工作,
大学科技园
负责“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
搭建平台:
依托专业学科优势、
各类实验室资源、
大学科技
园和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开放各级各类实验室,搭建政策平台、
研究平台、创业实践和孵化平台、信息化平台。
营造氛围:<
/p>
学校制定配套办法及奖励措施,
着力营造创新创
业的校园文
化环境和氛围,
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激励教师积极指
导。
加强管理:
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营造 创新创业环境、
精心
设计实施方面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以学生自主创新实
验和创业活动为主,
从参加训练项目的态度、
研究能力和创新精
神的发展、
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
研究成果质量和创业项
目的市场前景等方面评价训练项目。
大力宣
传推广,增强示范辐射作用。
有效实施:
训练计划项目由学生提出或学生和导师拟定或导
师提出学生选择,以兴趣、自主、过程、可行为主导,使学生学
会实践
探究、技术开发、市场推广、总结反思、改进提高。多方
筹措经费保障计划实施。
第五条
我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工作,要从制
度、经费、师资、条件等方面入手,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打造成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推器、
大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
源地、
大学生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的熔炼炉、
大学生优秀成果的
培育沃土、
大学生专业学习和成长成才的实践乐园,
构建出具有
我校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营造出适宜发展创新创业意
识与能力的人文氛围和科技环境,
探索出一条开展大学生课外科
技活动的成功之路。
第六条
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按照
“自主选题、
自
主设计、自主
实践、自主管理”的要求,通过“自由申请、公开
立项、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
由大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
师指导下,
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
自主进行实验方法设计、自主
开展研究工作、自主实施创业实践活动。以“研究或实践
过程”
为主,强化实践能力和个性培养,兼顾“研究或训练成果”
。创< /p>
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重在让大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创造、
实验研
< p>究、创业实践的过程,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
第二章
组织与管理
第七条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行学校和院系两级 管
理。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核心就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
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级别分为国家级、省市级、校级,项目内
容分为
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
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
个人或团队,
在导师指导下,
自主完
成创新性实验方法的
设计、
实验条件的准备、
实验的实施、数据
处理与分析、
报告撰写、成果
(
学术
)
交流等工作。
< p>
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
在导师指导下,
团队 中每个学
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
通过编制商业
计划书、
开展可行性研究、
模拟企业运行、
进行一定程度的验证
试验,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 br>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
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
下,<
/p>
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
(
或创新性实验
)
< p>的成果,提出一项具
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
动。
第八条
校级管理由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 小
组、
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家组、
学校大 学生创新
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
学校大学
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任组长,
成员由教务处、团委、学生处、产业处
、科技处、资产处、财务
处、大学科技园、工程训练中心、部分院系负责人组成。其主要
职能是组织协调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制定政策,搭建平台,
组
织项目申报和评审,
举办学术沙龙,争取社会支持等。
办公室设< /p>
在教务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学校大学生创新
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家组成员由领导小组
聘任,对国家级、
省市级、校级 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进行评审、检查和验收,并提供指导意见。
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是由领导小组聘
任
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家,其职责是:组织和开展创新、
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指导院系创新、
创业教育的课程建
设、教材建设、教学
内容改革,指导院系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
动等。
第九条
院系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组,< /p>
由教学
院长(主任)
、
3
~
5
位专家、小组秘书组成。其主要职能是负责
搭建创新创
业实践平台、
组织项目指导教师,
负责本院系大学生
创新
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评审、运行、验收,并向学校推
荐校级、省市级和国家级项目
。
第十条
学校要推动大学生创新 创业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
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的宏观层次、
营造创新创 业教学环境的中观
层次、精心设计实施的微观层次等多个层面开展工作。
第十一条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 略
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
生,
要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校园里形成推崇创新、
尊重创业、
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努力营造能创新、
敢创业、
创成业的良好
环境。
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顶 层设计,
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
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
分体系,建立多层次、
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第十二条
努力建设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促进教学与
科研互动,
促进教师与学生互动,
提 倡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研
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注重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
思维方式。
努力建设以能力为取向的实 践模式,
通过加强实践教
育和创新创业教育,
着力培养学 生的创新、创造、
创业精神和实
践能力。
第十三条
引导各专业教师、
就业指导 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
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
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 、
就业指导
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一方面 ,
支持教师到企业
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另
一方面,
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
创业成功人士、
专 家学者等作为兼
职教师,逐步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
伍。适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或研究所。
第十四条
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
建立创新创业课程
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精心打造
“企业家进 校园”
、
“创
新创业大讲堂”
等精品讲座 ,
举办实战色彩浓厚的创新创业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