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编辑
关于《高中写作独立设课实验框架》的说明
程
翔
< p>
下面的
《高中写作独立设课实验框架》是针对高中一、二年级设计的,
与应试模式下的
写作不相同。
下面笔者对这个框架做一解说,
并欢迎感兴趣的同仁加入这项实验,
深入研讨,
不断完善。
高中写作独立设课实验框架
高一第一学期
写作单元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高一第二学期
写作单元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高二第一
学期
-------------------------------------
--------------------
写作内容
写自己
写他人
写家庭生活
写学校生活
写物
写社会、自然生活
写作文体
记人的散文
记人的散文
记事的散文
记事的散文
记物的散文
记人叙事散文
写作素养
故事·个性
故事·人性
抓住动情点
故事要典型
比兴寄托
叙述线索
写作内容
写历史人物
写历史事件
塑造人物性格
咏史、怀古
表达思想观点
社会实践
写作文体
人物传记
纪事本末
小说
格律诗
演讲词
小品
写作素养
叙、议结合
写出事件的波折
学习虚构
格律诗写作常识
观点与得体
学习幽默
可编辑
写作单元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高二第二学期
写作单元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写作内容
建言献策
语文学习心得
读书心得
家国情怀
热门话题
国家·社会·人生
写作文体
建议书
总结
读书报告
词
杂文
随笔
写作素养
突出针对性
清晰·实在
归纳·提炼
词写作常识
学习讽刺
角度·深度
写作内容
论当下人物
论当下事件
鉴赏一首诗(词)
鉴赏一篇散文
评论一部小说
评论一部话剧
写作文体
人物评论
时事评论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写作素养
学习分析
学习反驳
景与情
语言的魅力
思想·艺术
对话·冲突
一、
关
于“写作单元”的说明
关于“写作单
元”
,主要解决时间安排问题。两节连排。每学期二十周,两个学段。每
个学段十周,九周上课,一周考试。三周一次写作,一学期共六次写作,加上期中、期末考
试中的写作(考试写作的要求与学段写作的要求一致)
,共八次写作。如果完不成,可以适 p>
当减少。所谓三周一次写作,指围绕一个训练点,有“写前”的指导酝酿阶段,有书写成文<
/p>
的“写中”
阶段,
还有写后讲评、修改的
“ 写后”
阶段,体现
“一点三步单元写作教学模式”
的构想
。可以是整篇写作,也可以是片段写作。书写成文在连排的两节课内完成,
特殊情况
下也可以在家中完成。
考虑到高三的特殊性,
故此框架不包含高三阶段 的写作教学。
以一个
学段为例用图表示如下:
周
次
第一周
内容、文体、素养
写自己·散文·写出个
三
步
写前
课
时
1-2
-----------------
----------------------------------------
可编辑
性
< br>----------------------------------------------- ----------
可编辑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同上
同上
写他人·散文·表现人
性
写中
写后
写前
2
1-2
1-2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同上
同上
写家庭·散文·抓动情
点
写中
写后
写前
2
1-2
1-2
第八周
第九周
期中考试
同上
同上
三选一
写中
写后
2
1-2
p>
课时从哪里来?目前,国家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中规定,高一、高二年级语文每周
4
个学时。这显然太少了,
连阅读教学的时间都不够,写作必然被 排除在外。
这是造成目前写
作教学尴尬局面的原因之一,
政策的制定者有责任。
其实,
绝大多数高中校采取了变通的手
法,
将
45
分钟变为
40
分钟 ,
将
4
学时变为
5
至
6
学时。
从实际来看,
每周
6
学 时比较理想,
4
学时用于阅读教学,
2
学 时用于写作教学。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解决学时不够的问题。
如能解决学时问题,
p>
2
个学时的写作教学就有了保证。如能将写作单独设课,写作教学的各
项要求就能落到实处。
北京一零一中学目前实行的是
3
+
2
和
4
+
2
并存的 模式,
前者在高一
实行,后者在高二实行。
< p>
“写前”
、
“写后”
两个环节的课怎么上?这就涉及 到写作教材的问题了。
教材应解决三
个问题:
1.
写作内容及其指导;
2.
写作文体及其指导;
3.
写作素养及其指导。这是写作教学
的三条线,缺一不可。
二、
关
于“写作内容”的说明
写作内容包括
人、
事、
物、
情、
理五个方面。
高 一第一学期,
先练习写自己,
次写他人,
后写家庭之事;
期中考试在写人与写事之间任选一题。
期中考试后先练习写学校之事,
< p>次写
物,最后写社会、自然,体现综合性,期末考试在人、事、物三者中任选一题。
这些内容与
初中衔接比较紧密,
体现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高一第二学期先写历史人物,
次写历史事件,
后写文学形象。这是由实
到虚的训练思路。期中考试写一篇虚构作品,侧重表现人物形象。
这是对写人记事散文的
巩固。期中考试后,表达咏史、怀古的情怀,这与写历史人物、历史
事件相呼应,
借助格律诗的形式来完成,
将训练重点转向格律诗。
然后练习表达思想观 点和
-------------------------------------
--------------------
可编辑
实践活动,为进入高二做准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