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后感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内容:
1
、写作导入:
< /p>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说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言下之意,多读书
对写作大有好处。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得心应手。其实,读书
还能拓展
视野,
发展思维能力,
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p>
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读书的好处
不胜枚举,但如果你只是走马观花、囫
囵吞枣地读书,读完后没有任何印象,那
书就白读了。
所以每读完一本书 ,
我们都要写下自己读书后的感悟,
才能让每
< br>一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我们成长旅途中的路灯。
2
、写作指导:
(
1
)
什么是读后感?
所谓
“感”
,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 的
思想,
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
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
心和理想,
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 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讽刺。
读后
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但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
2
)写作注意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是
“感”的基础。读
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
得深刻。如记叙文,就要弄
清它的主要情节,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
作品人物的精神品质,
反映的社会现象,
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
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
排好感点。
只 要认真读好原作,
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
很多。
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
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
写成读后感,
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总之,
只要是 原作品的内容,
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
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
,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
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
的一个感点来写。
第四,
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 /p>
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
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
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
少不
“叙”
。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
体、形象、生动,而
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
,只
要求能引出事
理。
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
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
实际上变成
复述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p>
相反联想
(
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
) p>
、相关联想
(
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
关性
p>
)
、
相承联想
(
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 承性
)
、
相似联想
(
联想的事物之 间具有
相似性
)
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 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
用。
(
2
)如何写读后感?
A
、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
一种是缩写 内容提纲,
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
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
目可以用《
<
×××
>
读后感》
; 也可以用
《读
<
×××
>
有感》
;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
—《读
<
×××
>
有感》
,第一行是主标 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B
、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 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
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
泛,可以联系个人
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
形势,
可以 是童年生活,
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
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
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C
、
要处理好
“读”
与
“感”
的关系,
做到议论, p>
叙述,
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
要 亲身体会,
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
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
读后感中既要写“读”
,又要写“感”
,既
要叙述,
p>
又必须说理。
叙述是议论的基础,
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
二者必须结合。
?
(3)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
(1)
引——围绕 感点,
引述材料。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
“感”
,
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
“引” 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
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
文引述;材料长的,或
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
管采用哪种方
式引述,
“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写这部分内容 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
而来,
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这 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
简
字,
原文内 容往往
用
3
~
4
句话概括 为宜
.
(2)
概—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
要简练
,
而且要把重点写 出来
(3)
议—— 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
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
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
现象到本质,
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
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 p>
然
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
句子
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
观 点句
。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
就是这篇文章
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
在文中的位置 是可以灵活的,
可以在篇首,
也可以在篇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