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
传承中国文化需要更多“阿木爷爷”
目录:
1.
在广西做木工的网红“阿木爷爷”上
《人民日报》啦!
2.
走进“阿木爷爷”的榫卯世界
3.
老手艺爆红网络:
阿木爷爷和他的
“中
< br>国神技”
4.
“阿木爷爷”,老手艺自有高光时刻
5.
“阿木爷爷”海外走红启示了什么
6.
“阿木爷爷”的走红值得剖析
7.
传承中国文化需要更多“阿木爷爷”
正文:
在广西做木工的网红
“阿木爷爷”
上
《人
民日报》啦!
广西日报
不用钉子
、
胶水,
一榫一卯做出鲁班凳、
鲁班锁、
世博会中 国馆模型等木器,
“
阿
木爷爷
”
王德文的木工视频在海内外圈粉数百万,收获上亿播放量。
通过
他的短视频,
更多人见识了中国传统木匠技艺的精湛,
以及蕴藏在榫卯结构
中的古老智慧。
拥有
270
万粉丝,
单个视频点击量达
4200
万,
在 海内外互联网上广泛传播
……
最近,
“
阿 木爷爷
”
做木工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
在广西梧州市蒙山县陈塘镇一个山青水绿的僻静村庄,
63
岁的木匠王德文照例< /p>
拿出刨子、斧子和锯子,准备开始新一天的活计。
王德文正是
“
阿木爷爷
”
。
“< /p>
我就是干木工活的老木匠,
是个普通的农民,
大家喜欢
看我的视频,我很开心。只要有人对木工技艺感兴趣,我就愿意一直拍下去,让
更多人了解木工技艺,了解传统文化。
”
王德文说。
三天做一张鲁班凳,剪辑成三分钟短视频
尽管从山东聊城来到广西梧州生活了近
3
年,王德文还是吃不惯大米饭,
“
隔两
顿不吃馒头就不得劲
”
。
王德文搬来广西是为照顾孙子。
儿子娶了梧州媳妇,
有了孩子后,
王德文便与老
伴一同过来帮忙,每天带孩子
、做饭。
对他来说,和馒头一样割舍不了的还有木工活。
“
我从
13
岁开始做木匠,除了农
忙时
,其他时间都在做木工活,既为补贴家用,也是兴趣爱好。
”
王德文说,到
了广西也闲不住,今天做个小木陀螺,明天做个小马扎,手没停过。
儿子王保成曾在网络公司工作,
2017
年回到梧州创业,
做起了短视频自媒体。
“
以
前拍美食作品,点击
量一般。
2018
年底我爸自告奋勇,说要不要拍些做木工活
的视频传上网试试。
”
王保成回忆道。
“
拍视频一定要有意思,太普通就没有人看了。要做点不一样的,比如鲁班凳。
”
对于短视频拍摄,王德文有自己的见解。
鲁班凳又名
“
鲁班枕
”
,是用一整块木头经过锯、 刨、磨、钻、凿、抠等复杂工序
制作而成的,整个物件没有钉子和其他金属构件。
说干就干。画好图纸,王德文拿普通木料练手后找朋友捎来一块好看的花梨木
,
几经凿磨,
最终变为一张鲁班凳,
前后忙活了
3
天。
王保成将父亲制作的过程拍
摄下来,剪辑成
3
分钟的短视频上传网络。
视频发出不
到一天,播放量突破百万。
“
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看我干活,这让我感
觉老手艺又有了用武之地。
”
王德文说。
< p>
鲁班凳、鲁班锁、摇椅、拱桥
……
精湛的木工手艺加上有趣的创作思 路,接连几
个视频下来,
“
阿木爷爷
”< /p>
在海内外迅速圈粉。
截至目前,
“
阿木爷爷
”
账号已有
270
万粉丝,在海外也有超过百万粉
丝、超过
2
亿次播放量。
农忙时种庄稼,有空时做木匠
“
阿木爷爷
”
的一段视频里,
不用一根钉子、
< p>一滴胶水,42
根榫卯棱、
4
根榫卯柱、
1
个榫卯基,外加
27
道锁环环相扣,做成缩 小版世博会中国馆。外国网友留言
说:
“
这是什么中国功 夫?
”
“
其实都是一些基础的榫卯技巧 ,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感觉很开心。
”
王德文说。
“
我的木工技艺是
‘
偷师
’
< p>得来的,没有正经学过。”
王德文的木匠之路颇为曲折。
< /p>
他
13
岁时,家里唯一的木锅盖坏了,蒸出来的窝窝头和地 瓜半生不熟,于是请
来木匠修补。
“
我看木匠师傅敲敲打 打挺有意思,产生了兴趣,而且学门手艺也
能挣钱补贴家用,以后有口饭吃。
王德文说,当时有了拜师学艺的念头。
王德文想
学,拜师却不易。
“
那时候拜师学艺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需要跟在师
< p>傅身边帮工
3
年,没有收入,我还要干农活补贴家用,没这个条件。
”
王德文说。
然而他还是不想放弃,试
探着问木匠:
“
我就给你拉拉锯行吗?
”
木匠没有 拒绝。
此后,木匠出去做工都会叫上王德文,他也就慢慢学会了木工手艺。
熟能生巧,是王德文的学艺心得。
“
木工讲求
‘
严缝
’
。刨好的木头拼接起来,不留
< br>一丝缝隙,滴水不漏。这极其考验工匠的功力,只能凭经验,多刨掉一点,木料
就
废了。
”
王德文说,那时候木匠出工要包料,废料的损失得自己承担。
< p>
村里几个木匠,这个跟两天,那个跟三天,跑前跑后三年。
“
等到
16
岁,包括榫
卯在内,大部分的木工技
艺我都会一点了,感觉自己已经可以
‘
出师
’
了。
”
王德文
笑着说。从那之后,王德文成了家里的
“
木匠
”
,从做小马扎开始,逐渐也有客人
找他打一些椅子、桌子等大件,人们称他
“
小王师傅
”< /p>
。
农忙时种庄稼,有空时做木匠,这是王德文的日常。<
/p>
“
所以我说,我就是个地道
的农民,只不过会点木匠活。<
/p>
”
王德文说。
热心为网友答疑,传授木工技艺
在<
/p>
“
阿木爷爷
”
的视频里,
王德文只在 开头打个招呼,
便坐下沉浸到木工的世界里,
整个视频经常没有一言一语
,却详尽地展示制作过程。
“
父亲总是让我拍细节,让 大家看得更清楚。
”
王保成说,刚开始他不太同意父亲
的
想法。
“
一个视频录制下来短则几小时,长则数天,但短视频最长也就几分钟。< /p>
如果都是木工细节,
未免太过枯燥,
要是大家不喜欢看就白 拍了,
我想加一些剧
情在里面。
”
但是王德文坚持自己的想法,
“
我想让大家对木工技艺有更充 分的认识,让更多
人了解、喜欢这门手艺。尤其是看视频的人多起来以后,这个念头更强
烈了,我
感觉自己有这个责任。
”
不论是榫卯技艺,还是其他技术,王德文都不藏私。网上有私信要图纸的,王保
成会
把父亲画的图纸拍下来发过去;有提问的,父子俩也会研究过后一一解答。
“
有的外国网友留言说想学,问些技术问题,我们都会解答。看不懂的英文,我
们会用翻译软件。
”
王德文笑着说,要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榫卯工艺的 魅力,感
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传统文化里的好宝贝太多了,和那些老师傅比起来,我还差得远呢。传承传统
文化,网络是个很好的媒介。
”
王德文说,去年回老家过年时,同村人来拜年 ,
说看了
“
阿木爷爷
”
的 视频已经学会做鲁班凳,准备做一些到集市上去卖,靠手艺
挣钱,这让他感到欣慰。
在网络走红后,
曾有商业活动找上门来,
父 子俩商量过后还是拒绝了。
他们想将
精力更多花在优质木制产品的研发上
。
这个想法得到了蒙山县政府的支持,
目前
陈塘镇屯两村
已经建起
“
阿木爷爷试点基地
”
。
“
以后我还会继续钻研更多巧妙的木工技术,拍摄出来给大家看,我这辈 子就把
这件事情干好、干细致就行了。
”
王德文说,一辈 子都在钻研一个活计的人数不
胜数,
他也希望更多的手艺人能够拥抱网络 ,
用更新潮的方式展示、
传承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
走进“阿木爷爷”的榫卯世界
<
/p>
从山东聊城到广西梧州带孙子的老木匠王德文,
不用钉子、
胶水,
一榫一卯做出
鲁班凳、
木拱桥、
会 行走的小猪佩奇等木器,
让中国传统木工技艺绽放出令中外
人士惊叹的光
彩。
在广西梧州市蒙山县陈塘镇幽静的山林深处,
锯木 的沙沙声与潺潺的小溪流水声
相互应和。简陋的竹茅房前,月季花、绣球花开得正盛,一
位头戴斗笠、身着朴
素唐装的老人正一脚踩在地上,一脚踩住固定木材的绳索,锯子、凿
子、斧头、
磨砂纸
……
在他手中用得那样得心应手。
这位老人名叫王德文,正是最近走红海内外互联网的
“
阿木爷爷
”
。
传统木工技艺扎根在心中
别看
“
阿木爷爷
”
王德文已年过花甲,但他在海内外互联网上 的粉丝数量有几百
万,仅国内视频网站西瓜视频,就吸引了超过
260< /p>
万的粉丝。他做木工活儿的
视频,在国内网站播放量累计数千万,在外网的
总播放量早已突破
2
亿。
“
”
之所以被众人关注,靠的是他的绝活儿
——
熟练的传统木工技艺。
王德文是山东人,年少时父亲便去世了
。为了生计,他从
15
岁左右就开始学习
木工。
16
岁那年,王德文在给一户人家做木工时,发现这户人家的床头上有一
< br>张鲁班凳,做工十分精巧,他一下子便被吸引了。征得主人同意后,王德文将鲁
班
凳拿回家中仔细观察,了解其中的奥妙,并照着这张鲁班凳自己制作了一张。
< br>“
那样工序繁琐的传统木质家具,当时几乎没什么市场。
”
王德文说。虽然心中对
传统木工技艺充满热爱,
但因为当时家里比较穷,
王德文每天都要为了吃饱穿暖
而奔波,久而久之,对鲁班凳的琢磨也就少
了。不过,那次观察和尝试制作鲁班
凳的事,在王德文心中播下了一颗钻研传统木工技艺
的种子。
其后的时间里,
王德文一直待在山东老家,< /p>
谁家盖房子他就去做房梁,
谁家打家
具他就去做家具。
为了多挣一点生活费,
闲暇之余他会做一些木质的小凳子、
小
桌子、橱柜等,拿到市场上售卖。在那段日子里,王德文不断结识老木匠,认识
< br>新师傅,向他们取经学习。日积月累,他的木工技艺日趋成熟,在老家也成为家
喻
户晓的木匠。
花甲老木匠网上引关注
随着年岁渐长,
2017
年,已经鲜少接木工活儿的王德文和老 伴一起,跟随创业
的儿子王保成,
来到儿媳黄春美的老家
——
广西梧州蒙山县陈塘镇定居,
帮忙照
看刚刚出生的小
孙子。
2018
年,一次在照顾孙子的时候,王德文突 然萌发了一个想法:何不用自己的
手艺给小孙子制作独一无二的玩具?上网搜索材料,<
/p>
寻找适合的木材,
添置称手
的工具
……
几天捣鼓下来,
王德文用木头做出了环环相扣的苹果锁、
行走的木质< /p>
小猪佩奇、
可爱的小水车
……
一件件精致的 木器变成了小孙子手中精巧有趣的玩
具。
从那
以后,本已过着含饴弄孙生活的王德文也变得
“
不安分
”
起来,那颗少年时期
在他心中种下的种子渐渐萌芽
——
< p>他要用传统木工技艺再次制作一张记忆中的
鲁班凳。
王德文对传统木工技艺的专注和喜爱,
引起儿子王保成的关注。
王保成 是一名互
联网创业者,这些年一直和妻子在拍摄一些以
‘
三农
’
为主题的短视频。
“
既然老爷
子有这个手艺,
我们就想拍一段视频发到网上,
让海内外的人们感受一 下中国传
统木工技艺的魅力。
”
王保成说。
一段段视频上传到网络后,
王保成很快就发现,
父亲 做木工活儿的视频比他们夫
妻以前拍的视频,
受到更多关注。
< p>或许因为在日趋繁忙的生活里,越来越多的人
向往自然质朴的乡村生
活,渴望接触中国传统文化,
2018
年开始,王德文的视
频在网络上引起越来越大的反响。
视频首先在国外网站火了起来,不
少外国网友为王德文展现的
“
神秘中国技术
”
点< /p>
赞。紧接着,一些国内媒体也纷纷转发相关视频,引发一波波热议。
视频里,王德文在一块红木上画线,并通过锯、刨、凿、磨等工序,不用一根钉
子、一滴胶水,干脆利落地制作出了鲁班凳、鲁班锁、摇椅、拱桥等精致木器。
其中,因制作了由
42
根榫卯棱、
4
根榫卯柱、
1
个榫卯基,外加
27
道锁环环相
扣构成的世博会中国馆模型,王德文被网友誉为
“
当代鲁班
”
。
做精做细传播中国文化
别看视频中王德文动作干脆利落,
其实,
为了制作鲁班凳 ,
他在底下做了大量工
作,
首先是上网搜集详细资料,< /p>
并在纸皮板上反复试验,
经过许多天的研究和尝
试,最终才
取得成功。
对王德文来说,
做木工活儿看似简单,
其实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花巧心思。
他制作
的许多作品采用的都
是榫卯结构,
在展现中国木工传统技艺巧夺天工的同时,
也
非常复杂繁琐,不过王德文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