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语文作文专项训练:人与自然专题
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们打着“人定胜天”的旗号,把自然放在人类的对立面,以主观的、利
己的、粗暴的
手段破坏自然的状态,攫取自然的成果。结果招致了自然界的强烈报复。在严峻的
现实面
前,
人类终于认识到了如何与自然相处。
人与自然,
本来就是一个 整体,
在浩瀚的宇宙中,
人也只是其
中的一分子,
人类没有任何理由凌驾于自然之上,
肆意破坏自然界的规律。
自然是应
当敬畏的,人类与自然当和谐相处。
1.
对工业化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重视。
2.
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认识自然界,保护环境。
大自然对人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大 自然给了人类生存的物质能源,
带给人类心灵上真正的
舒坦,带给人类视
觉上的和谐,无论今天和未来,人类需要清澈的江河湖海;需要茂密的森林、
草原;
需要头顶上挂着朵朵白云的蓝天。
不止如此,
人类最初接受的启蒙教育 也是来自于大自然。
对于人类而言,大自然的赐予太多太多,惟有时时感恩,不断反思,
才会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请你就“人与自然”的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800
字。
“人与自然”话题:环境
对
“人与自然”
的认识,
目光要着眼于未来,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
因为话题较大,所以需要在构
思上用一番工夫,选一个精巧的角度。
1.
金刚石与石墨同出一源,但却表现为如此不同的形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
请以
环境
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 p>
思路领航
论述环境与人的关系。
环境影响着人们性格的形成、
思想的成长和发展等,
但人并不是一味
地受环境影响,他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周围的环境,
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
环境可分为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中存在着污染、
被滥砍伐等问题,
社会环境中也
有风气的好坏问题。可以针对任一种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石墨在高温高压下可以变成金刚石,
二者元素的组成相同,
但却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可见困
苦
环境对于人的磨炼作用,由此可以得“红梅生寒土,贫家出英杰
和
自古纨绔少伟男
的结论。
老虎在森林中称王称霸,
但被人捉住 送到动物园的笼子后只能服从驯兽师的训练,
最后变得
和他的邻居
--
名贵的波斯猫一样温顺。二
人
之间的对话表现出老虎深深的失落感和对自由的向
往。
性情内向的小王大学毕业后被分到某机关,与人打交 道的必要性迫使他不得不改变他的性
格。改变之后他觉得周围的天空广阔了许多,环境教
会了他团结、宽容的道理。
例文:环境与人
关键构思:
由
《晏子春秋》
中的话引出人世间受社会环境和 小的环境氛围影响两方面展开论
述。
《晏子春
秋》中有句话,
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意思< /p>
是说水土条件对植物生长的重大影响。
植物如此,
人何尝不 是这样式呢?所不同的是:
人不只是
1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多的还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大自然创造了人,但发
展和形成人的是社会。
社会环境,
从 广义上可分为大的社会环境和小的环境氛围。
大的社会环境是指国家的政治状
况、社会形态乃至国际形势等等。社会这个大舞台能造就英雄,也可以毁灭人才。社会稳定,就
会有治国安邦者应运而生;
局势动荡,
有可能乱世出豪杰,
< p>也可能小人得道,无德之辈鸡犬升天。
盛唐的诗坛,值开元盛世,浪
漫、田园、边塞各路诗人自领风骚;历经安史之乱,杜甫才会写出
那么多深刻地揭露和批
判黑暗现实的不朽诗篇。
否则,
他那
现实主义诗人
的名号又何从谈起?
再说,
历史上哪一次 农民起义不是源于统治者的暴政,
要是统治者稍稍贤明一些,
农民们一定会
去过男耕女织的舒心日子,才不会以血和生命为代价奋起抗争呢!
如果说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还不能说明许多具体问题或 者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得到印证的话,
那
么小的环境氛围则直接关系到每一
个人。小的环境氛围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居住区等,主要
表现为人对人的影响。
一个人的秉性,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家庭之中,亲人共居,朝夕相处
,家庭成员之间
相互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俗话说,
有其父 必有其子,讲的就是家长对孩子性格的重大影响。周
昭王崇尚武功,喜好远游,子承父志
,他儿子周穆王理旬如出一辙,竟远涉山水到瑶池会见了西
王母。居里夫人治学严谨,生
活简朴,这直接影响到她的女儿,要不怎么会有母女共捧诺贝尔奖
的科坛佳话呢?近来被
多种媒体介绍的
怪人
辜鸿铭,由于生长在国外,受 洋人的歧视侮辱,故
而虽是满肚子洋墨水,
却极为主张中国复古,
到民国时还留着一尾大辫子,
这是他所处的环境造
成了他孤僻怪
异的性格。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 以群分。为什么会这样呢?现实中,不同追求的人往往容易结成一个
个小圈子。换言之,
即就是环境对人思想道德的影响。一个人若性情高雅,他所结交的人中一定
不乏名士高人
;
若是一个恶贯满盈的奸佞之徒,
一定会有不少狐朋狗友、
蝇营狗 苟之辈在其周围。
很少见有人能跟三教九流各个层次的人都能打得火热。孟子之所以说<
/p>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说
不
定就是由其母带其三迁中受到的启发。另外,
一傅众咻
< p>的故事说明环境对人语言的影响;鲁
迅先生说
农家之 子早认犁,兵家之子舞刀枪,秀才之孱子舞文墨
,强调的是环境对人职业的影
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 /p>
由此看来,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不容置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谁也
不可否认出污泥而不染者有之,
也不可否认一世英明的刘备有个糊涂到极点的儿子 刘禅,
更不可
否认文革中荒廖的血统论使多少人蒙冤受屈,
凡事必有例外,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
话说回来,
就
当前社会来看:大的方面,整个社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我们拥有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环境,
可以一心一意不受干扰地好好学习。可小的方面,确有一些地方不尽如人意。比如说一些父母,
整天逛舞厅,打麻将,对孩子的负面影响相当大。为会么〈孟母三迁〉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中
国人视为家教的经典范例呢?就是因为孟母深知环境对其子的影响,
不辞辛劳迁 家三次,
为的就
是给孟轲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今人或许应从中得到些启示
。
我不否认具有独立创造精神的人 。
但是,
从严格意义上讲,
任何人也不能完全脱离他所处的
大的社会环境和周围各种环境氛围。
天马行空
< /p>
是不存在的,也绝不可能的。
环境与人的关系可谓重矣!
人们常说的抓住机遇,就是
善于抓住大的社会环境和小的环境氛围给你不常有的机会和有利因
素,尽量避免和排除环
境中常常出现的不利因素,同时,积极主动地创造能够施展才华的环境
2
氛围。这样,才能无愧于人生,无愧于时代!
“人与自然”话题:挑战与适应
2004
年岁末的印度洋海啸,
已造成至少
20
多万人死亡,
另有
50
多万人受伤,
100
多万人流
离失所,<
/p>
近
200
万人缺少必要的食物、
洁净的水和卫生医疗 服务。
面对像股市行情一样时时更新
的伤亡数字,我们震惊,我们哀伤,
我们叹息??灾难过后的今天,我们最需要改变的,是对大
自然的征服欲和人类至上主义
的旧观念。
联合 国《减少灾难的危险》报告还指出,
1990
年,世界上共发生
2 61
起自然灾害,受灾人
数为
9000
万 ;
2003
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卜升至
337
起和
2
.
5
亿。
13
年 间,全球受灾人数几乎
增加了
3
倍。报告援引一些专家的 观点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从中
K
期看,洪水、干旱、
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将会增加,强度也会增大。面对如此不确定的人类安全形势,
除了在吃足苦头后、煞费苦心地去建立“事后诸葛亮”式的预警系统外,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
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
几千年来,人类大肆挥霍着地球上有限的资源,不遗余力地试图去改造世界,可 是到头来,
几千年的文明积累抵不上大自然的一次震怒。它几于只用了一瞬间便唤醒了人
类关于洪荒的记
忆。在人自然的暴怒面前,人类所有的力量都显得不堪一击。人类面对自
然界的困惑在于,我们
几乎町以掌握绝大多数规律,
却总是在少量异常事 件面前被摧毁得面目全非。
因此,
面对生养万
物的大自然
,
人类永远都不应该妄自尊大,
千万不能被贪欲和霸权迷失了心智。
在大自然的漫长
历程中,
人类还处在摇篮里。
印度洋的 海啸摧毁了我们的家园,
但也给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
机会。在大自然
的生态中,人类其实只是很小的一环,我们将自己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并且相互
争斗,可
是在大自然的愤怒之下,我们终于有机会搁置争议,共同思考今后的生活。这是一场灾
难
,也是一个契机,相信人类能够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有所醒悟。
[
相关资料
]
①警世的特大洪水:
1998
年夏季,长江、松 花江、嫩江流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给当
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空前的经济损失
。仅嫩江流域的齐齐哈尔市,农田受灾面积达
79
万
多公
顷,冲毁房屋
60
万间,转移灾民
72
万多人,许 多工厂因内涝被迫停产,全市经济损失达
61
亿多,而全国因此次特大洪 水所造成的损失,更是以数百亿计。造成此次特大洪水的主要原
因是过度的毁林开荒,严
重地破坏了地表植被,加快了水土流失,减弱了森林截留蓄水功能,造
成了平原河床的泥
沙淤积。②频繁的沙尘暴:每到冬春两季,高压气流便呼啸着席卷一路沙尘,
一年疯狂肆
虐多达几十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③无情的“非典”盛行:
2003
年春夏之交,突如其来的“非典”横行于中华大地,数千名同胞身受感染,数百人丧失生命;旅<
/p>
游中止,交通受阻;宾馆停业,饭店关门;集会取消,出差减少;疫区学校被迫放假,许多
工作
被迫延期。④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鸟是人类的益友,能抑制虫害蔓延,有助于农业
生产并保护
生态平衡。
由于我国近三分之一的草原已成为沙漠,
森林数量减少,
造成许多鸟类和野生动物栖
息场所大面积的破坏,
现已有十多种珍贵的野生动物相继灭绝、
多种珍贵动物濒临灭绝。
⑤令人
忧虑的环境状况:我国耕地人均不足
1
.
5 9
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
47
%;水资源为世界人均
淡水占有量的
1
/
4
,且 被严重污染;沙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17
.
65
%,还有
43
%的土地面
临沙漠化威胁,荒漠化面积占
国土总面积的
27
.
2
%,受影响人口近¨乙人; 在大气方面,每年
3
排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等物质近
10
亿吨,酸雨面积为国土面积的
29
%,是世界上粉
尘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
[
思考提示
]
环境用灾难告诫人们:
人类要重新审 视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
绝不能幻想自己是大自然的主
宰,
以
“万物之灵”
自居而为所欲为。
如果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 /p>
环境必然以洪涝、
风沙、
疾病、
干旱、酸雨
等灾害报复人类。众所周知,森林具有无法替代的铲土保水作用,它通过树冠、树干
和枝
叶缓和降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击,减少土壤流失;又因森林植被的残落物和林木的庞大根系,
使森林土壤形成涵水能力很强的孔隙,
落在林地的雨水能迅速下渗贮存起来。
据 统计,
森林土壤
根系空间达到
1
米深时,
每公顷森林可贮水
500
至
2000
立方米。
这样,
每
2000
公顷森林的贮水
量,至少相当于一个
100
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更重要的是 森林蓄水不受地形限制,而。目
-
保
蓄水分和调节水分的
作用是通过动态平衡来实现的,民谣说: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时
能蓄水,旱时它能吐。
”因此,人们称森林为“绿色水库”
。应该强调的是,森 林在特大暴雨下能
起到削弱洪峰缓解险情的作用。
1975
年河南驻马店地区的洪汝河、沙颖河和唐白河流域连降特
大暴雨,
3< /p>
天内降水量达
800
至
1000
毫米 ,使板桥和石漫滩两座水库大坝决口,造成了极大的
灾难;
而同一条件下 的薄山、
东风两水库,
却经受住了洪峰的冲击,
没有出现险情。< /p>
据事后调查,
认为水库的安全与否,
与上游的森林植被状况 密切相关。
那两座被冲毁水库上游的森林覆盖率仅
为
20
%,而安然无恙的两座水库上游的森林覆盖率高达
90
%。正因为 如此,前两座水库每年因
暴雨淤积的泥沙最高可达
40
厘 米,使库容日减,终于酿成大灾。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使地表
裸露,除了造成水土流失
外,极容易造成扬尘天气。更可怕的是沙尘还会传播种种疾病和瘟疫。
这令人恐怖的景象
,
正是神圣大地被践踏与破坏的结果。
还有那工厂烟囱冒出的浓浓黑烟,
污染
了洁净的空气导致酸雨形成,
腐蚀了城市建筑,
吞噬了农业成果;
工业污水,
污染了清澈的河水,
毒死
鱼虾。
此情此景 似乎在无声地警诫与昭示着人类:再也不能破坏环境了
!
必须警觉,应以更大的决
心与毅力,去保护已经遍体鳞伤的地球母亲
!
[
文题设计
]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被破坏,
使人类 面临不断来自大自然的灾难性报复,
山荒岭秃,
沙尘肆
虐
,空气污染、土地沙化,江河废流、疾疫频仍??。请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话题写一篇文
章,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文体、字数不限。
[
写作提示
]
面对大自然,以万物灵长自居的人类的习惯姿态是“ 欲与天公试比高。
”有人爬上了高山,
就说“征服”了高山,有人游过长
江,就说“征服”了长江;有人飞跃了黄河最狭窄的部分,就
说“征服”了黄河;有人越
过了沙漠,就说“征服”了沙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像意大利女探
险家,独自穿过塔克
拉玛干沙漠时,跪倒在沙漠边:
“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感谢它允许我
通过。
”什么时候,我们能留一分敬畏给自然
?
人与自然话题
:
挑战与适应
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
干被称为
死亡之海
,
以前还从未有 人徒步穿越过它。
为了征服它,
身强力壮正值盛年的中国著名探险家余纯
顺不幸遇难。
据报道,
余纯顺选择六月份横穿大漠,
遇
< p>4
难地距大本营只有
1.4
< p>公里。专家推测,遇难的主要原因是炎热、饥渴和迷失方向。
不久
,
52
岁的欧洲女性卡拉,只身一人,历时
20
天 ,于
1998
年
11
月
18
日从南向北穿越
成功。她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没 什么危险,一切都很正常。
据报道,卡拉的背囊睡袋是专门研
制的,重量轻,保暖性强。背囊上的太阳能电池,可以为携带的卫星电话、定位仪等提供电源。
她带的药片食品
--
长效蛋白,吃一片可以长时间不用进食。为了这次 探险,她两年前就进行了系
统的调查。
比如选择冬季是为了避开春天的沙 暴、
夏天的高温及秋天的大风。
冬天虽冷但可以通
过保暖
服装来克服。选择冬季,是成功的主要原因。卡拉说:
我不挑战自然,我是千方百 计地
适应自然。
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
对待自然有个挑战与适应的问题。
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意义,
挑战,
表现出人的精神,
适应,
表现出人的智慧。
请 以
挑战与适应
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思路领航
1) <
/p>
挑战与适应是面临问题时的两难选择。挑战,固然是一种精神;适应,也不仅仅是一种
策略。余纯顺和卡拉的故事说明了挑战与适应都是一种美。
2)
可以虚构一则两人登山的故事,一个选择平坦的路,一个选择陡峭 的路,从不同选择、
不同感受中抒发自己的感想。
3)
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上,有大批生物因不适应环境而绝迹,有的则顽 强地活到了今天。可
能写一则童话故事,
写动物中的某一种
(如长寿者乌龟)
是怎样为适应环境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
4)
人类对待自然界也有个挑战与适应的问题。如愚公移山的故事;移 山便是一种挑战,而
搬家则是一种适应。挑战固然精神可嘉,但却破坏了生态环境,在环
保问题日益重要的今天,我
们应选择适应。
5)
面对机关工作日复一日的枯燥和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我们 该适应这一切还是向
这样的环境挑战?适应便只能等老,
挑战却没有对象 ,
生活如此无奈,
我们如何抉择?可虚构一
篇小说表达当
代青年的思考。
例文:登山的启示
关键构思
1.
以徒步登山与 坐缆车两种不同的登山方式来比照人对大自然是挑战还是适应这两种姿
态。
2.
结合登山的过程写
我
心理活动的变化。
北
京西郊的灵山,风景秀丽,是人们避暑的好地方。每年夏天都有许多游客来此玩耍。灵山
的主峰海拔
2030
米,高过五岳中的泰山、华山、恒山和衡山,也是北京最高的 山峰了。灵山主
峰东西走向,面南的一边十分陡峭,地形也比较复杂。不仅山脚有未经砍
伐的原始林区,山腰有
温带的草原地形,快到山顶时,更是怪石林立,峭壁叠嶂,十分不
利于攀登。相对来说,山北则
比较平缓,没有大的起伏,还专门安装了缆车,所以人们往
往愿意驾轻就熟,顺着旅游开发好的
路线一路欣赏过去。
5
-
-
-
-
-
-
-
-
-
上一篇:关于人与自然作文150字优秀作文
下一篇:人与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