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
【篇一:阅读作文专题训练】
学生姓名:年级:授课时间:授课老师:罗诗媛
如:
泵(水落石出)
24
小时(一朝一夕)糖果广告(甜言蜜语)
斌(
)
1256789
(
)冠军亚军(
)
炭(
)
9
寸
+1
寸
=1
尺(
)五
个手指头(
)
< /p>
小学阅读以记叙文阅读为主,而记叙文阅读主要包括
写人、记事、写景、状
物四大类。同学们,我们今天
就来学习第一类
——
写人类阅读。
?
物的个性特点或思想品质。
出题形式:
1
、文章中人物有什么特点?
答题指导:从人物动作、外貌、语言、心理、神态这些细节描写,
结合事件综合分析。
2
、人物某特点表现在哪里(哪些方面)?
答题指导:在文章中寻找这种特点的佐证,主要也是动作、语言、
神态、
心理等方面回答。
3
、人物为什么这么说( 做)
/
人物这么说(做)的原因是什么?
答题指导:这类问题多从人物性格,心理等方面着手,结合事件发
展情况回答。
【巩固练习】
(一)
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
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
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
掉信
心。
1
、用< /p>
“√”
给文中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2
、请给这个文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3
、用
“
~~~
”
划出描写环境的句子,这个句子的作用是
。
4
、文中对詹天佑的、
、
进行了细致描写,表现了他
、
、
的品
质。
(二)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 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
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
还保存着。
1
、用
“√”< /p>
给文中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2
、根据课文内容,用文中句子解释的
“
囫囵吞枣
”
、
“
张冠李戴
”
的意
思
。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3
、写出文段的小标题:
4
、课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
、的描写,表现了他
的品质。
捏糖人的老人
上学 路上,我看见一个捏
“
糖人
”
的老人。老人面前竖 起一个稻草把,
稻草把上插着一些糖人。什么
“
孙悟空< /p>
”
啦、
“
鲤鱼跳龙门
”
啦、
“
兔子
拜月
”
啦< /p>
??
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下面糖盘锅里有半锅冒着热气的金
黄色的糖稀。
老人的额头上布满皱纹,他 的手又粗又大,上面长满了老茧,就像
一个小耙子。可是他做起细活来,叫
2
人真想不到就是用他那两只手做的。只见老人用手挖了点儿糖稀,
拌了拌,那糖稀像细丝
一样往下滴。老人动作敏捷,不一会儿,就
捏出了一个
“
鸟头
”
,接着又出现一对翅膀,然后又捏了尾巴、身子、
腿、爪。最后,他又熟练地取出一颗涂上了颜色的豆子,蘸上一点
儿稀糖,嵌在眼睛部位
,真起到了
“
画龙点睛
”
的作用,再用竹棒蘸
上热糖稀粘住成品,一只别有情趣的凤凰就映入我的眼帘
??
这时,
传来了一片啧啧的称赞声:
“
老人的手真巧!
”
评语
小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叙述生动传神。全文围绕
“< /p>
手巧
”
展开叙述,
通过描写
“
老人
”
捏凤凰敏捷熟练的动作,以
“
< p>挖、拌、蘸、嵌”
等词
语,生动地表现了老人手艺的
精巧。
一次,小明看见邻居李大爷要砍掉 院子里的一棵大树,他不明其意,
便问道:
“
这棵树长得 好好的,您为什么要砍掉它呢?
”
李大爷说:
“
你看,这院子方方正正的,里面长一棵树,就好像是个
‘
困
’
字,这
是多么不吉利呀!
”
小明听后,就用树枝随手在地上写了一个字,然后说:
“
您看,照您
的意思,砍掉这棵树,住在这方正的院子里,不是更不吉利
了吗?
”
李大爷看了小明写在地上的字,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不再砍
树
了。
你能猜到小明写的是一个什么字?
3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 的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
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
寸。
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
“
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
”
于是返回去取
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打
烊了,最终他没买到鞋,
悻悻而归。有人问:
“
你为什么 不直接用脚试呢?
”
他说:
“
我宁可相
< p>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为校园文明提示语找合适的主人,把答案写在横线上。
a.
水龙头
b.
垃圾箱
c.
墙壁
d.
锻炼场
e.
食堂
f.
门
(
1
)举手投足间,别忘了我饥饿的大嘴。(
)
(
2
)天地
“
粮
”
心,惜食莫蚀。(
)
(
3
)不要让我无故流泪!(
)
(
4
)懒惰者不会在此留下矫健的身影。(
)
(
5
)该出手时莫出脚。(
)
(
6
)我的形象全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
)
4
【篇二:阅读作文专题训练】
学生姓名:年级:授课时间:授课老师:罗诗媛
1
、补充下列成语并说说这些成语与哪些历史人物相关。
三顾()
卧(
)尝(
)
入木()程门()
磨(
)成(
)
精忠()
一、文意把握
——< /p>
分层和概括层意
【方法指导】
1
、分层。
自然段一般由几 句话组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给自然段分层,
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把意思联系
比较紧密的句子合成一层,
意思相对独立的单独分层。分层时,必须理清自然段的构段方
式。
常见的构段方式有:
(
1
)总分关系。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总述全段的主要内容,再围
绕这句话从几个不同方面加以分述。包括总分、分总和总分总三种
情况
。
(
2
)因 果关系。一般段内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写
“
因
”
,一部分写
“
果
”
,两者构成因果关系。 有的先因后果,有的先果后因。
(
3
)承接关系。整个自然段都是按照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写的,
有时还有比较明显的时间或空间标志。
(< /p>
4
)并列关系。一段话中,围绕一个意思,分别写了几个方面。层
< br>与层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只是并列存在。
5
)转折关系。段内层次的意思有肯定与否定之别,并有明显的转
折词
“
可是
”
或
“
但是
”
等分开。
2
、概括层意。
层意就是段中每一层的主要内容。概括层意的方法一般有:(
1
) 直
接提取原句。(
2
)修改原句。(
3< /p>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
【巩固练习】
(一)
你看,米兰的枝叶茂 密,远看,像大型盆景中的一棵劲松;近看,
它的主干已经长到两米多高了,分出了数不
清的枝杈。米兰叶子的
形状,跟公园里种植的冬青差不多,近似椭圆形,中间还有一道不
深不浅的小
沟,这 些叶子,有的肥厚常绿,有的娇嫩青翠,都闪着亮光。米兰
的花非常奇特,像葡萄那样一
串串的。中间有一根嫩绿的主枝,大
约有一寸来长。主枝上长出无数的小枝,每个小枝上
都长了一个小
黄球,像小米粒一样。
“
米兰
”
的名称,可能就是由此得来的吧。你
可别小看这些朴素得像小米粒一
样的花朵,它散发的香气却非常浓
郁。我家放在三楼窗台上的米兰,开花时,从楼下经过
的人,都可
以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米兰花不像月季那样绚丽,不像菊花
那样多姿,不像牡丹那样华贵。然而,米兰朴素、常青,它能生活
在南国的
沃野,也能生长在北方的花盆里,它精心酿制着甜香,并
且把甜香尽量送到很远的地方。
生活中最美、最漂亮的,难道应该属于那些 缤纷的色彩和堂皇的外
表吗?本质的朴素,精神的高洁,意志的顽强,青春的常在,才是
最美好的。米兰不正具有这些特点吗?
1
、短文的第
1
自然段是分两层来写的 ,第一层写米兰的
___________
,第二层写米兰的
< p>___________。
2
、短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将米兰与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进行对比,表现了 米兰的美好品格。
(二)
威尼斯风光绮丽,是 举世闻名的水上城市。全城有
150
多条弯曲的
河道。河
道宽窄不一:大运河最宽,约
100
米;而最窄的河道,两
岸居民可开窗握手。威尼斯有桥梁
400
余座,各具风姿,格调极其
< p>不同。船是威尼斯唯一的交通工具。这里的船多式多样:集体乘坐
的、个人
使用的、出租的、浏览的、比赛的,应有尽有。河、桥、
船构成了威尼斯的三大特色。它
的独特风光,吸引世界各地成千上
万的游客。
1
、用
“//”
给短文分层。
2
、用波浪线画出前后照应的两句话。
_______
、
_______
和< /p>
_______
构成了威尼斯的三大特色,说明它是
一座<
/p>
。
(三)
我少年时代曾看到过 不少天资聪明,敏锐过人的学生。可是有些人
自以为才华超群,忽视了勤奋努力,结果他
们的
“
天才
”
一天天暗淡
下去,落得一事无成。这就应验了中国一句古话:
“
聪明反被聪明
误。
”
而相反的例子也不少见,有的人并无
“
< p>天才”
,但很有自知之明,
终日勤奋不怠,遇事寻根
究底,终于在攀登科学道路上,作出了优
异的成绩。这些事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
“
天才
”
并不可靠,只有
勤奋
才靠得住。
1
、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2
、用
“//”
给短文分层,写出层意。
二、要点概括
——
用小标题概括段意
【方法指导】
<
/p>
一篇文章的题目,叫标题。如果在一段话前加一个小题目,就叫小
标题。小
标题与文章题目的作用一样,它是对一段话主要内容的概
括与提示。列小标题常用的方法
主要有两种:
(
1
)摘录法。就是从文章的段落中去找词语、词组或短语,做小标
题。一般先通读全
文,了解主要内容,再逐段阅读,边读边看,看
看哪个词语或词组可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
内容,并把它摘录出来,
最后把几段的小标题比较整理,尽可能使它们结构统一。
(
2
)浓缩法。就 是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把主要意思加工提炼成小
标题。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了解主
要内容,再逐段阅读,概括
出各段段意,然后边读边想,找出最简练的词语、词组,使其
结构
相同,字数也尽可能相同。
【巩固练习】
(一)香甜
我从小爱吃玉米 ,玉米棒清脆可口,玉米粒又香又甜,多好吃啊!
可我家没种玉米,看到人家捧着玉米说
笑的时候,嘴非常馋。
有一次,我悄悄地溜 进邻家的玉米地,掰了
—
个玉米。
“
谁?偷我家的玉米!
”
冷不防,一个声音传来,我吓得拼命地往家
里逃去
??
回到家里,我把玉米煮熟了,谁知我咬着那不劳而获的玉米 ,怎么
也不觉得香甜,心里只是苦楚。
//
第二年,我 自己翻了一块地,种了
几十棵玉米。我每天给它们浇水、施肥、锄草、除虫,精心照料,
我想,我要用汗水冲掉这心头的苦楚。
玉米收获了,我第一次吃着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玉米,觉得格外香
甜。
//
从那以后,我不仅每年自己翻地种玉米,还种了些西红柿、黄瓜、
草莓等。我还从辛勤
的劳动中渐渐尝到了最大的甜头
——
它使你得
到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双丰收。
但愿每个人都能品尝到这份香甜。
//
1
、短文中已用
“//”
将文章分为三 段,请给这三段加小标题。
①
②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二)生命的林子
传说玄奘 刚剃发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
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玄奘想静思养神,潜心修身,但法
门寺法事应酬太繁,又感到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
年,谈经论
道却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
有人劝玄奘说:
“
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 的名寺,水深龙多,集纳了天
下的许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
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
< br>显露出来。
”
玄奘想 了许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意辞别师父,离开这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
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于是,玄奘打
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
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图后,问玄奘:
“
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
”
玄奘
说当然是太阳了。方丈说:
“
你愿做烛火还是愿做太阳呢?
”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
“
我愿做太阳!
”
于是方丈微
微一笑,说:
“
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
< br>
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 一个
山头上。这座山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三两棵松树。方丈指
< br>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
“
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
么呢?
”
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 ,就
说:
“
它只能做煮菜的薪柴。
”
-
-
-
-
-
-
-
-
-
上一篇:那一幕,让我深受感动
下一篇:白马小学走进敬老院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