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真心英雄听后感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标卷)·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阅读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06 07:46
tags:2010北京高考语文

秋天的树叶像什么-道德经全文翻译

2021年1月6日发(作者:刘光宇)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逐题解析)
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阅读
作者: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 刘海燕
【2010·安徽卷】三、(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①罗永才被第一 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
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 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
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
拔地而起 ,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
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 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
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 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
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 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
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 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
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 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
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 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
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 翔、游戏、呜叫、盘绕,像
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 人也都是只按
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
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
真 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 递了一


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 么样的?”“要两米
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 匠人接了,放
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
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咸一
个小 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
的那块石碑去 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
匠 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
洗那石碑。匠人 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
一下,又讲:“来找俺的 ,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
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 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
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 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
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 甚有张力,生全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
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 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
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 苹捆上还搭了两件
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 只有
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
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
说自己身体有 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心担子,只把担子
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 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
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 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


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 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 很晴
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
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11.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5分)
答: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试题答案】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
能力。能力层级为 D(欣赏评价)
【试题解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概括:1、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
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
征。 3小说人物的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根据文
中作者的介绍,王 石匠是一个普通的靠洗碑为生的农村手艺人。文中罗永才认为他“手艺很
好”,下文两次石匠的劳动场景 描写确实显示了他的高超手艺。通过罗永才与王石匠的对话
及神态描写,可以看出王石匠为人真诚质朴, 没有多余的言行,没有做作的表情。通过王石
匠指点罗永才上山调整心绪,可以看出王石匠是一个善良的 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通过“在
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的神态及行为描写,可以看出王石 匠是一个心理淡定的
人,待人对事有一颗平常心。从承揽洗碑之事,有可以看出他做事讲究诚信和敬业。

1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 生机勃勃的景象。作
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

< br>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
【试题解析】要概括景物特点,关键在于看描写什么景物对象 或其哪个一侧面,其次看
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特别注意动词和形容词,然后再归纳。文中画线句中,那 山是春时的;
那春阳是暖融融的;那枯草是冒出青青的芽子的;并且那芽子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张力的。
所以这些景物共同的特征是有生机,有活力,生机盎然。
景物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对情节的作 用,对人物的心理作用,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
对小说主题的作用等方面。文中景物对情节的作用是该 景为下面罗永才心理变化提供动力,
生机勃勃的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 对人物的作用是一方面
烘托了罗永才此时的颇不宁静的心理,另一方面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有所启发 ,对罗永
才后来的心理转化起关键作用。对主题方面的作用主要暗示了生命有厚味,生活有春意;人要达观的看待世事,要乐观地看待生活。
13.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试题答案】示例:(1)碑 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 ;②“碑”
“洗碑”暗示了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悲”到“洗悲”)过程。(2)王石匠 理 由:①
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3)转变理由: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分析作 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题目可以从情 节内容的角度拟,或能概括全部情节,或能点出核心的部分
情节:可以从人的角度拟,或是主要人物,或 点明主次人物关系;可以从物的角度拟,常常
是文中反复出现的物是标题;可以从表现的主题的角度拟, 或直接就是主题,或含蓄表现主
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地点为题;可以以人 物的情感为题;还
可以综合上述信息,使用修辞取有文采的题或幽默的题。如本题根据情节取题,本文的 情节
包括订碑-看碑-运碑-立碑,这几个过程可以使用“洗碑”概括,也可以用“碑”一词,该
词是情节的线索,又能对读者强烈地提示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可以从人物角度取题,
如从王石 匠角度取“淡定的洗碑人”,该词从说人物的角度提示情节,并暗示小说主题。可
以从主题角度取题,如 “洗碑之悟”,若用“碑”也有象征义,暗示碑的纪念之意,对人的
警醒教育作用。
14.有 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


精致作品 。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述的是平 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
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 运的关注;用暖
笔、亮笔来写人生的痛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 活
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 王石匠和老
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 br>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
回大地 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 罗永才四次
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收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 br>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
容,极 富神韵。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好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试题解析】文学作品的意 蕴一般分为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去发掘;人文精神是
一种普遍的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 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
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 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值得注意的是本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如果只把自己的观点定位在“平常人的 寻常事”,
虽也探究,可能得分不高,因为这种答案本身就说明了该生的阅读鉴赏和探究水平的低下。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2010·福建卷】(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 文学类文本阅读(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5题。
春风
林斤澜 < /p>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
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 睛也睁
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 。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
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 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
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 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 ,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 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
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 。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
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 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
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粱,插山沟,灌山口, 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
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 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
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 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
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 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冰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毂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
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
人们 ,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 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


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 草原、走沙漠、扑山梁?
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 ,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
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 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选自1980年4月8日《北京晚报》)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三段,写北京春天时间短、风沙大,点明了北国春天的特点。
B.作者历经飞沙走石的北国春风,“有了别样的体会”,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
C.作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源于对北国春风和人们在春风中劳作场景的感受。
D.对比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如南国春风与北国春风的对比,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的对
比。
E.作者对北国春风欲抑先扬,把自己对北国春风的体会抒写得淋漓尽致。
【解析】本题考查 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A项、C
项在文章的第一二段和第八段都有体 现,并且分析准确。B项所说作者“感到北国春风不如
南国春风”是错误的,和作者的观点正好相反;B 项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不形成对比;E项
对表现手法的说法是错误的,对北国春风不是欲抑先扬,而是使 用了欲扬先抑。
【误区警示】考生误答本题原因,一是对文章内容不把我,而是对写作手法“对比” “欲
扬先抑”等不理解。
【答案】A、C
14.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 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请简
析。(4分)
答:
【解析】本 题考查了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答题时要从全文着手,把握住江南春风和
北国春风的特点,抓住作者的 观点态度,特别是结合原文第一二段和倒数第三段作答。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考生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握不到位,再就是表述不
规范。


【答案】北国的春天时间短,风沙大,使作者怀念的江南的春风。后来作者看到北国的< br>春风吹开冰冻,催生万物,产生了痛快淋漓的深切感受,因此怀念北国的春风。(意思对即
可)
15.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你结合文
章内容 ,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作品表现手法的鉴赏能 力。解答时要审准题目,把握题目中
的有效信息“另有一番描述”,这样就可以得到启发,和开始第三段 结合起来分析前后对比
表现手法的使用效果。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考生审题审不出答 题角度,没有注意到“这样写好在哪里”
是对手法或语言的鉴赏。另外,规范合理的表述也不容忽视。
【答案】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
感情的变 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
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 旨。(意思对即可)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2010·广东卷】(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面包
沃尔夫冈·波谢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 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
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 下身边的床,
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
的房间来到了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
她打 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 ,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
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他总是把桌布弄干净的 。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


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他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 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
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见了什么。”她回 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
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 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
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是 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
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忍受他在三皇, 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②“我
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 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回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
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
槽尝尝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人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 是有风,”他说,“ 已经挂了一整夜了。”当她躺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


刚才大概就是檐 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这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她
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 安。”“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
句,“是呀,可真冷呀。”
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 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
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 节奏均匀,倒使他慢慢进入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吧。
我 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 译)
【注】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 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
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答案】①妻子发现了丈夫的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 。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
上,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解析】答题时,可按照文章 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分析文章写了哪些人的哪
些事情,他们之间什么关系。这篇小说的主要人 物就是老夫妻俩,故事围绕半夜厨房发出的
声音展开。
【考点】考查概括小说的情节,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17.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分)


【答案】①撒谎 想掩饰自己偷拿面包的行为。②感觉妻子可能发现了,继续撒谎时的慌
乱不安。③面对妻子的宽容,感到 愧疚。
【解析】这三句话,有丈夫的语言、动作,分析其表现的心理,需要结合故事发生的大
背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和具体的情景。①处切完面包,他发现了妻子,近
乎本能地找理 由掩盖,环视四周的动作表现了他内心的慌张;②处看到妻子注意到他没穿鞋
子,估计妻子可能已经发现 他的行为了,“又说了一遍”表现了他心虚,还是想尽量掩盖;
③处面对妻子的宽容、关怀,他认识到自 己错了,“把头埋在盘子上”的动作表现了他的难
过、歉意。具体赋分如下:5分。第1句,语言和动作 的描写。表现了丈夫寻找借口意欲掩
盖真相的心理。2分;第2句,与第1句内容上重复,体现了丈夫内 心的慌张与不安。第3
句,动作描写。“头深深埋下去”说明丈夫不敢面对妻子。体现了丈夫矛盾心理。 一方面,
知道妻子确实会吃不饱。另一方面,如果不接受妻子面包,自己又饥饿难忍。3分
【考点】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8.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案】(1)主题:在物资极端句法 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
并无私奉献,才能度过困境。
(2)分析 :①在深夜的厨房,结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都发现对方“老了”,表现出相
互之间的怜惜之情。②丈夫 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③妻子发现丈夫
偷拿面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维 护丈夫的尊严而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
善意撒谎,多分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 爱。丈夫深感愧疚。
【解析】分析小说的主题,需要结合作者的身世、时代背景。如果作者我们不太熟 悉,
就要结合注释、题目及文章内容猜度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战后,人们在饥饿中,人性被扭曲。
老实可靠,三十九年没有撒谎的丈夫半夜偷窃面包,并撒谎掩盖。但妻子的宽容、关爱,让
丈夫认识到 了错误,夫妻俩最终坦诚相待。这个变化的原因就是作品的主题。
【考点】考查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把握。

【2010·湖南卷】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一朵午荷
洛夫
这是去夏九月问 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爱荷
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 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
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叶残了呢?” ”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你认为……?” ”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博物馆参观一 位朋友的画展。为
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 。沿
着南海路走过去,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
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
事,我心想。
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茏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
声中,但 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台。“快过来看!”你
靠着玻璃窗失神地 叫着。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
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 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满池的青叶在雨
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 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
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 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
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 。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
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 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
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 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
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
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


身 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
拔和矜持,我们 也随之嘘了一口气。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
烟刚好将脸上尚未褪尽的红晕 掩住。
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
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 的下午。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心里有了
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 ,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 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
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 的身架,跟
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众荷喧
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 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
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 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
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 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
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想到这里,我竞有 些赧然,
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
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 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
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 ,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
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 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
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 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
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 身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


我又回来绕了半匝 ,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
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 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
最温柔的一朵吗?
(选自普通高中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②·一朵午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有删节)
16.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4分)
【答案】明指“我”欣赏 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
“将谢而未谢” ,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午”的含 义。这是非常典型的“炼字型”题,答题就从其本义
和象征义入手来答: “午”的本义是指这朵荷花是 在午后这个时间看到的,而其象征义则
是这朵荷花像时间停留在午后,永远不会凋谢。这两点是很容易答 出来的。
17.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答 案】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
准备和心理期待。该 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
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 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其在 结构上的作用。而放在文章中间的段
落,一定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一段文字中的“诚心 ??心里有了准备的??”
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的作用就是突现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于是这 一题的4分又
可以搞定。
18.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6分)
【答案】①形 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
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 矫健美。②精神美: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
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 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解析】本题考查形象分析,分析荷花的美。考的是文章中所描绘的荷花之美 以及更重
要的一点:荷花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美。很多考生都会答到第一点3分那就是荷花天然去雕饰的优雅气质和在风雨中的坚强身影,但是出题者还故意留下一个3分的缺口,那就是托物言
志——“ 事物的精神美”。所以,我们还要答上,荷花在风雨中所坚忍不拔的身影所体现出
来的刚毅、坚强的精神 的美。这样才会拿到满分。
19.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 句话的过程中,


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答案】第一次观荷,面对 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
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 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诚心观荷。第二
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 赏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兴
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就是一 种羞耻”,欣赏孤寂也
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观照中得到升华。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 人的孤寂
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
【解 析】本题考查“伏笔的作用”:文章中埋设两处伏笔,一前一后,做什么用?就是为
了表现一前一后的变 化,表现这个变化干嘛?就是为了深化主题。而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已
经分析过,就是对人生的感悟。于 是我们可以找到两处伏笔的埋设点,惊讶地发现,原来第
一处伏笔说“那天下午一直在思索‘欣赏别人的 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
再也没有说什么”。“思索”“不说话”这两点就说明当时 的作者是一种非常迷茫、不解和
困惑,于是第一次的思绪很简单就是“不解和困惑”。而第二处伏笔呢? “想到这里??其
实孤寂并不就是一种羞耻,也不有任何罪过”,并且后面还说到“唱完后不到几天,安 静地
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收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这就说明到
这里的时候,作者已经在“生命的轮回中得到一个质的升华”。于是我们再把两处伏笔部分
联系在一起分 析,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思索结果呢?原来作者“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
再一次看荷,与前一次不同 的是不再是荷花迎接狂风暴雨而是残叶败荷所表现出来的“空虚
向我袭来”,于是作者悟出了“兴衰无非 就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这个道理。于是乎,这
两句话所体现的思绪就很明显有一个从不解到感悟的过 程。
【2010·江苏卷】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
14题。
溜 索
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 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 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
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 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
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 br>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 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
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 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
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
短小的汉 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
力,飞身离岸,嗖地一 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
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 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
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 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
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 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 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
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 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
去,淌出两滴泪,大眼 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
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 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
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 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
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 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
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 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
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 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


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 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
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 板!”方才觉出已到索
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 亲热热跺
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
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
汗,风吹 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
其境。
【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
的险峻气 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
江,蓦地心中一颤, 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解析】作用题,但角 度单一,难度较小。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
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 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
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 ,这是反衬。在答题是注意不要遗漏其
中任何一方面。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答案】(1)“懒 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
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题。这一题 型也是平时训练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
再根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答案】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解析】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 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
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①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 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
②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 勇敢;③角度三:
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 想牛
那样软弱畏缩。④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
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2010·课标卷Ⅰ】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 ,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
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 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
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 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
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 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
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 。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
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 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
五十封介绍信,他写 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
喜欢 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
他看看神父,关 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 !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
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 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


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
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 。瞧吧,瞧吧,有了我,您
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 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
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 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
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 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
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 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
法院参 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
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 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 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
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 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
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
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
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据郝运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
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 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
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 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
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 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 了”。这
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 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
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答案】CDE
【解析】C给三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
【 考点】考查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对作
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 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D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 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
心,却没有原则

【解析】人物形象通过 他的言谈举止,通过情节,通过别人的评价和议论(包括作者的
看法)来体现。结合第(1)小题CDE 三项基本上可以做出判断。
【考点】考查
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D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
分)
【答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解析】插叙在记叙类文章中的作 用至少有三:补充交代人物的性格、身份等;丰富故
事情节,使故事曲折、生动;推动情节发展。
【考点】考查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

(4 )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 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答案】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
势、官官相护、相 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
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 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 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惟妙惟肖地刻画人 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
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 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
与“ 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
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 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解析】考生要留意题干“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 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
等多方面的考虑”,是让读者选取一个方面进行综合鉴赏。鉴赏时一定要 观点鲜明(先亮出
观点),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考点】考查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 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
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F.

乙【2010·辽宁卷】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 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
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 鱼车上,他徒劳地推
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 “ 师傅
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 :“十块
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 株
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小伙子越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
两 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 。”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
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 恩。”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
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 :“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
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 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
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 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
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 ?想到这里,就打消了
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 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
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 又补了句:“看情况
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的说:“很小。”“怎 样小?”“像我这样的
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 盛水往身上”
泼,反倒比较省水。“ 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 子,想:


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 用”的一些道
理,就再没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
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
瓶。 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洗澡。”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 有的话是在
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 br>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想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
条吱吱 的响,他们默默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的开着。他看到冷
饮店,便认出了路, 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
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 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
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他支支 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
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 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
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 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
喝。小伙子很好奇的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
汽水就走。 ”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
喝完了橘子水,又 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 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
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B .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


说 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C.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 为是否让那
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
D.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 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
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 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人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
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
【答案】答D给3分 答B给2分 答C给1分 答A、E不给分
【解析】A项 骑黄鱼车的小伙子骑车迎上前,是希望主人公“他”主动招呼用车;后退
半步是因为“他”没有主动招呼 ,只好自己揽生意。E项作者对两个人物没作明显的褒贬,
意在揭示一种市民习性和地域文化。C项这样 说有一定道理,但是上海的小市民文化角度考
虑,即便“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 公“他”也有极大可能会为是否
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这是由其性格决定的。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 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②敏感,细腻,谨慎,多虑;③心地较为
善良,通情达理。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不招呼用车、讨价还价、不卖冷饮的、自制橘子水,体现 了主人公精明,节俭,
有些小气甚至吝啬的特点;对小伙子的问话的想法及应答,体现了主人公敏感,细 腻,谨慎,
多虑的性格特征;因天热不忍心再还价、想买两瓶冷饮、给小伙子橘子水喝,体现了主人公< br>心地较为善良,通情达理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
(3)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6分)

【答案】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
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要要素 ,其作用有:①交代人物活动背景;②点明事件发
生的时间(节令)、地点;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 画人物作铺垫;④渲染气氛,衬托人
物性格、心境;⑤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⑥深化作品主题。分析
环境,要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对小说氛围的创造,对 小说情节
的推动。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 4)“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
考虑。请选择一个 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答案】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 刻、丰厚。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
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引发的故事, 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
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 微妙和复杂,表现作
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
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 艺术精巧、高明。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
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 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
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 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观点三:使小说得象征意蕴含蓄、多元。①以“洗澡 ”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
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 点睛;②小说人物都
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③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 内含的
反思层次丰富,针对面广。
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 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
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为探究题,答案开放 程度较高,注意从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三
个方面选择一个方面考虑。主题涉及小市民习性、人 际关系、上海文化等,结构关注线索、
故事的展开和结尾,象征要挖掘“洗澡”的多重意蕴。注意结合第 (1)小题的选择考虑。
【考点】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对作品
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0·山东卷】六、(18分)
本题为选择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 。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
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 ,心路,手段,交
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 跪上
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出了狱,
他开了个洋车厂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
步儿,他有 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
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 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最坏的也是 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
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人和厂有地 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


──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 :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
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 ,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
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刘四爷是虎相。快七十了,腰板不 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两只大圆眼,大鼻
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个子几 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
胡子。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 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
虎妞。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 敢娶她作太
太。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刘四爷打外,虎< br>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刘家父女的办法常常
在车夫 与车主的口上,如读书人的引经据典。
在买上自己的车以前,祥子拉过人和厂的车。他的积蓄就交给刘 四爷给存着。把钱凑够
了数,他要过来,买上了那辆新车。
“刘四爷,看看我的车!”祥子把新车拉到人和厂去。
老头子看了车一眼,点了点头:“不离!”
“我可还得在这儿住,多北方口语,什么时候。我拉上包月,才去住宅门!”祥子颇自傲
地说。
“行!”刘四爷又点了点头。
于是,祥子找到了包月,就去住宅门;掉了事而又去拉散座,便住在人和厂。
不拉刘四爷的车 ,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因此,甚至有人猜
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更 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而想给虎妞弄个招
门纳婿的“小人”。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 ,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
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


这 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
祥子是另有笔帐儿。 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假若他去当
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 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
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他去擦车,打气 ,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
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中极好的娱乐。厂子里平常 总住着二十来个车夫;收了车,
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祥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初上来 ,大家以为他是向
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 那么
真诚自然,特就无话可说了。刘老头子没有夸奖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他一眼;老头子心里
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
先不提别的 ,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静静。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
是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 ;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也不怕他们,
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 以,都留给祥子听。当祥子去拉包月的时候,刘家妇女
都仿佛失去一个朋友。赶到他一回来,连老头子骂 人也似乎更痛快儿慈善一些。(节选自老
舍《骆驼祥子》第四章,有删改)
19.第一段中划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4分)
【答案】运用了口语 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或“有浓郁的地方色彩”)(1分)。
如:“土混混”、“耍滑头”、“ 松一步儿”、“紧一把儿”、“迷迷糊糊”等(1分);质朴(自然、
通俗)(1分);形象(活泼、生 动)(1分)
【解析】口语化、善用短句,对比。应举例分析。
20.第二段开通对刘四爷 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①结构上,承 上启下(1分),承接上一段对刘四爷的概括叙述,引出虎妞这
一人物形象。(1分)
②内容 上,突出刘四爷的“虎气”(性格)(1分),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可
感)(1分)。


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回答。如在上一段对刘四爷概括叙述的基础上(1分),用这一
段肖像描写使刘四爷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可感)(1分);同时,突出他的“虎气”(性
格)( 1分),引出虎妞这一形象。(1分)
【解析】通过年龄、身体状况、相貌、个头,写刘四爷的虎相, 照应上文对刘四爷性格
为人的描写,引出“虎妞”和祥子,为下文刘四爷对待祥子的态度作了铺垫和对比 ,为后来
祥子做女婿作了铺垫。
21.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4分) < br>【答案】勤劳(1分);朴实(憨厚老实、善良)(1分);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
有上进 心)(1分);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1分)
【解析】有追求,有理想;勤劳本分;保持本色,真诚自然;讲究干净;脾气好,受人
言语。
22.你认为本人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答案】示例一:祥 子。他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2分)。
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 法(2分);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1分),
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或“衬托祥子 ”)(1分)
或:首先,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祥子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2< br>分);其次,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2分);再次,还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或
“衬 托祥子”)(2分)。(仅答总括部分给2分)
示例二:刘四爷。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 ,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
作、语言等诸方面刻画了这个形象(2分);其次,刘四爷是贯穿全文始 终的角色,有了他
才引出了人和车厂、虎妞、祥子等(2分);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 刘四
爷的性格(2分)。
示例三:虎妞。虎妞尽管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人物,但性格鲜明(1分 ),且她是联系刘
四爷和祥子的关键人物(2分)。(选择分析虎妞最多给3分)
(仅选择人物而没有分析,不给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祥子。写刘四爷是为了引出祥子,侧面详写了祥子的性格。
【2010·上海卷】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7一12题。(20分)
天目山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 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


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 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
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 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
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 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
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 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
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 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
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 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④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 穿过去,纱帘瞬间
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 于路
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
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
色的树皮一片 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
⑤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 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
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 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
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
⑥那个无风无 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
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 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
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 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
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 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
条上缠绕。
⑦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 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


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 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
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 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
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
⑧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 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
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 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
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 千年。
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
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
来,手拉手围 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
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 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
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 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⑩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 ,深藏
的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
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
树冠就像 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
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 。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
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 哗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
⑾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 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
道那个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 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
棵树。
⑿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 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
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 山民说,天


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 得名“天目山”。
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
⒀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
7.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分)
【答案】形 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来源:学科网
ZXXK]
【解析 】回答修辞效果时,要回答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划
线处的本体是“双眼”,喻 体是“海潮淹没的沙滩”。显然,喻体中的“海潮”指母亲的眼泪
多,“淹没的沙滩”寄寓着母亲的悲哀 。
【考点】考查修辞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
8.第②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 (2分)
【答案】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
活动 【解析】注意段中的关键词“夙愿和仪式”,前者指长久的愿望,后者表示庄重;再思
考“长久的愿 望”是什么,为何要庄重?结合上下文不难概括。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9.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3分)
【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 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
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 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
的追念。
【解析】母亲触景生情,由林中的景色联 想到了当年的抗日悲歌,联想到了自己的青春
岁月。因此,可以回答虚实结合,也可以从情与景的关系的 角度(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
的对比)进行赏析。[来源:]
【考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10.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 60字)(3分)[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革命志士,母亲的战友;57年前被枪杀于天目山的大树下;牺牲时年仅27岁。
【解析】根据文中母亲零散的回忆,我们可以大致串出萧洪明这个人。
【考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1.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B.第④⑦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
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
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
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
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
【答案】B E
【解析 】A项“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错,据原文第11段,应当是烘
托母亲的沉重的心情。C 项“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错,这是“我”的主观感受。D项
“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错,篇末 是诘问我们“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
的内容”。F项“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错,在父 母眼里也是一种象征。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对文章行文思路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12.第⑿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 。 (4分)
【答案】表达对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现象的责问与担忧,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解析 】这一段共两个内容:借天目山的树永远坚守信念表达对我们遗忘历史,漠视英
雄的诘问;借天目山的得 名,表达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池水清冽,冬夏不涸”)
【考点】考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二)【2010·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静流
弟弟迷 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音乐.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
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 、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
个“红晴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 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
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 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
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 ,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
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理想,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 去当文艺兵,
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世浩


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愤的。他整日整 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
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 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
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着着大片大片的沉默, 黑夜般
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 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
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己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 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
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间巷烟火的不易。弟 才知道,父亲对于他
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
是无法由他来设 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 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
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 ,屋外,
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眼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
展望着他 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的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 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我的父
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的指向天空。弟头 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
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 筹款,四处
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的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 br>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
弱,实 则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 卡交
..
给了弟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 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
是他走后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12.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解析】这是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 式常常是: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
题模式: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 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
垫。
13.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4分)
(1)拍拍:
(2)喝令:
(3) 挺直:
【答案】 ①“拍拍”:表现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②“喝令”:以强硬的方式
表现 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③“挺直”: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对面对磨难的坚强决
心,又表现出父亲 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注意题干让分析它 们各自体现的父亲的心理。
需要找到该词所在的原文。主要信息在原文倒数第三段:“在弟的从容面前, 父亲接受了现
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
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比如,“拍拍”后面写的是“把退休工资
卡 交给了弟弟”,显然是异常信任弟弟;结合上文弟弟的失败和不幸,应该还包括劝勉、鼓
励之意。
14.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5
分)

【答案】 ①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生活
本身对 他的要求”);②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③父亲拿出积蓄为弟
弟买了出租车;④ 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⑤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着、坚韧。
【解析】从全文来看,开头第1段,叙述弟 弟孩提时代的理想不能实现,后来被“浮世炎
风”刮倒,从渺茫走向邪路,在整日整日的游荡中,遍尝酸 甜苦辣咸,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逐渐理解了现实,逐渐理解了父亲。从这里可以解读出弟弟与父亲由对 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的
第一个主观原因。文章中有作者直接议论的句子:“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 并非仅
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第二个主观原因,小说中也有
直接议论的句子:“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
于明白,子 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文章
第6段,父亲为四处碰壁 的儿子买出租车,父子关系释然;文章第10段,弟弟发现了父亲
的软弱,父亲看到弟弟的坚强,父子感 情加深,父子互相理解信任。全文第3段、第7段、
第9段三个承上启下的段落非常明确的叙述出父子感 情的转化过程。回答这样的问题,要注
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15.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分)

【答案】 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②独立成段,
过渡 自然简洁;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解析】考查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赏析富有 表现力的句子。注意题目让回答四个句子
在写法上和作用上的共同点,需要考生综合分析与评价。写法上 均为独立成段,均使用了比
喻,都使用了“我”的评论的口吻。作用则需要其妙处。


16.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4分)
(1)
(2)
【答案示例】
①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②成长史一个不断认识自我、 他人和社
会的过程。
【解析】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 F.文中的弟
弟是一个坚毅、执著的人,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他逐渐懂得了责任、感恩、关
心 。

会计实习论文-放不下的爱


关于祖国在我心中的手抄报-更换公章


生命的追求-政协委员述职报告


快乐的寒假生活作文-愁呀愁


牵挂作文600字-异想天开成语接龙


陪伴我成长的-学生会申请书


国庆节征文-心跳歌词


我多想作文-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本文更新与2021-01-06 07:4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47291.html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标卷)·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阅读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标卷)·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阅读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