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北京奥运会作文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07 08:47
tags:课文理想

初中生英语作文-90大寿

2021年1月7日发(作者:史可全)


9 桃花源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二)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三)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引导学 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
人际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 理想的积极意义
和局限性。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图片)同学们, 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
“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 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
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 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
看。
(二)检查预习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 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
师归纳总结。)


多媒体显示: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
先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
性不羁。当时 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
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 “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
六十三岁去世。
他所作的诗 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
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 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
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 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
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 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 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
裕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 理想社会的愿
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
(三)诵读和复述
1.课件展示[显示课题],配乐朗读。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 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
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 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 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
述。)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四)疏通词句


1.请学生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
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
来。 (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讲解词语古 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
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 、加深理解。)
多媒体显示: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向:以前(寻向所志) 对着(眈眈相向)
(3)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不足为外人道
(4)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云、道:说
乃、遂:于是
缘、扶:沿着
3.请学生找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
(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4.学生合 作完成全文通译(老师分任务到小组,再由小组上自由分配任务到个人,共同
完成学习任务。)
5.找出文言句式的省略现象
(五)布置作业
1.初步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展示课件图片欣赏](祖国风景名胜)欣赏完这一幅幅优美的图片,无不让人心生向往。
[展示课件]有一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
也能找到美 好的因素。”
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 ,《桃
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指名配乐朗读
(积极引导,充分评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勤读诗文的好习惯。)


听了 这位同学的精彩朗读,更增添了我们对桃花源的无比向往之情,也许同学们还有更多问
题需要解决呢!
(三)时空连线。[多媒体显示]
[各位同学,我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今天我把远离我 们1400多年曾到访桃源的渔人和桃
源村里人请到了我们的课堂,现在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台 ,也许我们有许多的问题
等着他们来解答,现在请大家开怀畅“问”吧!]
众人为采访者, 另指名二人为受访者(村里人,渔人).将课文内容展现出来。(准备好渔人、
村长的服装、道具及回答 同学们的问题的答案)
学前预设:
1.渔人你是怎么进入桃花源的?桃花源 的景色怎么样?里面的人生活习惯与我们有什么不
同?……
2.村里人你好,你们桃花源里 有最高统治者吗?你们村民之间会有邻里不和打架斗殴偷窃的
情况发生吗?你们为什么热情接待了渔人, 又不让他告诉别的人?……
好,感谢两位先生为我们作耐心细致的解答。
[此环节的设计 目的是利用刚学过的口语交际“访谈”,让学生分别担任采访者和受访者(村
里人,渔人),通过一问一 答,来熟悉课文内容,这样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课文。]
(四)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多媒体显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点击课件显示:美丽、神秘、幸福
1.桃花源美在何处?请以“这里 美,你看 。”为
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齐齐。)
学前预设: (1)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
红色的彩 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
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 蝶……
(2)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3)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总结: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 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美在资 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1)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2)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3)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1)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总结:桃花源幸福表现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 检查了上节课翻译落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
了解,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内容。)
(五)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 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
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
样评价?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他们去体
验自 主学习的乐趣。)
学情预估:
问题一: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 ,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
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 的存在吗?
生l:我认为不可能存在。因为当时政治黑暗,兵祸连绵,民不聊生,是个十 分黑
暗的社会,“桃花源”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厌倦而虚构出的如仙境般的地方,它反
映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2:我认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社会动荡不安,官僚阶级贪污 腐败,人民受着压
迫,不会有这样的地方存在。并且后来渔人因失约而找不到桃花源的情节也暗示了这一 点。
生3: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即使现在还有人迹罕至的地方,何况在一千年之前呢?
生4: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因为东晋虽然是个纷乱之世,不过,在这战乱频发的乱
世之 中,人们向往和平,肯定会有人带领心地善良的人,来到这与世无争的桃源绝境。冥冥
之中,命运只让热 爱这美丽且愿意保护这美丽地方的人来到这儿,享受美好生活。


问题二: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
你怎样评价?
生l: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在当时黑暗的社
会, 有人就心甘情愿地沉沦下去,有人则努力地去争取美好的生活,而陶渊明正是这后一种
人的一个代表。他 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让大家都努力争取美好的 生活。
生2:我认为陶渊明创造这样一个桃花源,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渔人、太守和刘< br>子骥最终都未找到桃花源的情节,暗示了桃花源的可望不可即,也体现了他的消极心态。
生3:我认为陶渊明是消极逃避现实的。因为在这乱世之中,作者的心已疲倦,厌
烦了这混乱之世。想找 到那样一个世外桃源,躲入桃源之中。
生4:我认为陶渊明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要不然 他不会将桃花源写得那么美好,
宛若仙境。这说明他心中还是向往美好生活的。
(六)全文总结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 社会里,深感痛
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好,安贫 乐
道。他憧憬着那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民风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本 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无疑具 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
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 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
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处,没有 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七)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 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
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 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
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 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
不必去追求陶渊明笔下那可望不可即的桃花源,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已经涌现了许多不
是桃花源却胜似桃花源的人间仙境,不信请看:
[展示课件图片欣赏:祖国风景名胜图片]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 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当学习
的。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21世纪的 青少年,我们应当关注社会,树立


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创造更多更美的桃源。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2.写作练习 :《我心中的桃花源》(字数不限)。
(九)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桃源故事: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桃源之美:美、乐、奇
桃源情结:虚构的故事 理想的社会 情感的寄托

三、总结提升
《桃花源记》为传世佳作,我非常喜欢作者描绘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 会。对于这篇古文
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 理的。
那么这篇课文究竟能给同学们哪些知识和能力呢?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值得学习:一、继续巩固同学们课外通过查资料预习的方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文章 的总体感知能力。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大意。结合课文注释,加深对课文的
理解。再通过对作者及写 作背景的了解,对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这时能发现问题,那就
是学有所获的表现。三、对古文知识点 的识与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习文言文,必须进
行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而这篇课文的文言知 识点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古
今异义词;其二,一词多义;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 文表现突出,要在翻译时
根据意译的方式适当补出来。我认为通过对全文的背诵,是对文言知识点识记的 最好方法。
教学中我是以学生朗读与自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
撑。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
起来 ,利用刚学过的口语交际“访谈”,让学生分别担任采访者和受访者(村里人,渔人),
通过一问一答, 来熟悉课文内容,这样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课文。从而 引导学生去探讨
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活跃了课堂气氛。
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 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只有一些后进生还不能进
入状态。还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如果 学生能主动就课文思想内容作更进一步地探
讨,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反思,那效果就会更好。


10 小石潭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二)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记”的特点,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四)教学难点:
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品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学生齐读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 br>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
中不能解决 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 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
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 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扫清字


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 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
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 能力。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 )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 )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俶( )
尔远逝。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 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言知识归类,课堂练习
1、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

可 许 从
不可久居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隶而从之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乃记之而去 心乐之
清 去 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 似与游者相乐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 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
哪些不是。
(1)闻水声,如鸣佩环。( ) (2)皆若空游无所依。( )
(3)似与游者相乐。( ) (4)天涯若比邻。( )

第二课时
(一)与柳宗元同游
(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 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
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 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
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二)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石潭:环境幽静 潭水清澈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1)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样?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游鱼)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2)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3)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4)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
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 抑郁,所以
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 br>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 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
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
感情的主调,而 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
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 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
映)——寓情于景
幽深冷寂的 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
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 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
苦心情(寓情于景也)
(三)品味文章写景手法
移步换景: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
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正面与侧面: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 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
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 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 br>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
没有正 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
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 ,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
方法叫侧面描写。
动、静相结合(情景交融)
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 动。潭底石头上印着
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 一会儿
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
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三、总结提升
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无人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 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
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 到自己的处境
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 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
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 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
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
被贬的柳宗元: 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11 核舟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二)情感目标: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
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 你一定觉
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出示教学目标:(见前)
(三)关于微雕:
微雕又称米雕、细刻,有牙刻、竹刻、发刻之分。这种雕刻,是在米粒大小 的象牙
片、竹片、米粒或在数毫米的头发丝上,镂刻书画诗词等内容,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中 最精细的一门艺术。
微雕历史悠久。在西周时代的甲骨文上,就发现了仅有0.6丝米的微型刻字。
微雕工艺品的制作,需要艺人有相当高的书法功底和运用雕刻工具的熟练技巧。雕
刻时,需要屏 息静气,注意力高度集中,历来被称为“绝技”。
微雕工艺以苏州微雕为代表。苏州张毓基所刻的《 枫桥夜泊》诗和《兰亭序》象牙
米刻,字迹清晰,笔法苍劲,令人叹为观止。 (微雕工艺品展示)
(四)一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 ?它与《桃花源记》《小
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 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
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 、《小
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
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
巧匠的绝顶智慧, 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
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 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
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 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
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 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
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 化的过
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
的 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 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
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 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
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 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
面:①内容的知识性;②材料的科学性;③语言的通俗性;④表达方式的解说 性;⑤结
构的条理性;⑥功能的实用性。
(五)二读课文,划分结构,概括大意
学习课文第一段,想一想:
1、本段的大概内容如何?
概括介绍明雕刻匠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和核舟的来历。
2、本段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匠师技艺的高超?
(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木石。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学习课文第二段,想一想:
1、本段的主要内容如何?是如何具体说明的?从此可以看出来说明的顺序如何?
这段的主要 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雕刻了哪些东西。作者先
说了船舱的顶部的情况,又描写 了船舱两旁有些什么,从此可以看出是按照空间顺序
来说明的。
2、本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这段主要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 ,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
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学习课文第三段,想一想:
1、这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2、作者在写船头三人时,重点写的是谁?为什么?
重 点写了苏东坡。因为在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
因雕刻者刻得仔细, 所以作者写得就细腻,其他两人则相对简略些。其次,因核舟的
雕刻主题为“盖大苏泛赤壁云”,所以苏 轼应为主要人物。
3、从哪些地方看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例如:东坡的外貌刻画;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佛印所挂念珠之描述等都可看出。
学习课文第四段,想一想:
1、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拟人:船尾横卧一楫。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2、联系原文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 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横卧一楫。(5)
为字共三十有四。(6)苏、黄共阅一手卷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也就是说,数词+名词。而
现代汉语中 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形式。
3、本段文字说明舟尾的情况是怎样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居右者”和“居左
者”。
4、本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一舟子“若啸呼状”, 显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
自若。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 、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
更加暗示了有楫同无楫,有舟子同无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悠 闲境界。
学习课文第五、六段,想一想:
这两段各写了些什么?
第五段主要写核 舟顶部的雕刻。第六段交代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接抒发
自己对匠人技艺之“奇巧”的赞叹。
综上所述: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六)三读课文,理清顺序
思考:
1、王叔远雕刻的核舟反映的是什么主题?
盖大苏泛赤壁云。
2、核舟上除了调刻有五个人外,还有哪些事物?
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题名并篆文,为字共
三十有四。
3、本文采用什么顺序?
全文结构模式:总—分—总
介绍核舟部分是:空间顺序
(1)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
(2)先主后次——
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
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所以……
船头是主,船尾是次,所以……
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所以……
4、探 究讨论: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
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 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 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


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 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
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 刻品的主
题。
5、小结:
作者在说明中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运用空间顺序与逻 辑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
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详写船头的三人,略写中间、船尾和船背, 有利地
突出了核舟所表现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文章简洁而生动。

三、总结提升
课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文中
对核舟所刻的 人、物、字等描摹细致入微,形神兼备。
文章按总—分—总的顺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
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紧扣核舟的主题 对船头的情景进
行生动具体的描摹,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体会。

12 《诗经》二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
(二)情感目标:
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
了解《诗经》,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掌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和谐的音乐美。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 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
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 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
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 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
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 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
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 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
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 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
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 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 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 叙
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
各 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
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
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二)学习《关雎》
1. 顺畅朗读:
2. 注意读音:
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荇(xìng)菜 寤寐(w
ù mèi)
3. 有感情地朗读。
4. 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想象、交流)。
5. 译诗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亮。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6. 诗句分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 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
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 ,“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 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
不能寐;然而,大 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
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 ”,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
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 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7. 主题: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
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
了古 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8.表现手法:
这首 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
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 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诗的每一章,
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 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 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
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


起学习《蒹葭》。
(二)初读·感知
1.配乐朗读课文,体味感情。
2.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
明,水上烟波万顷 ,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
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 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
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 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
苦,不可言状。(学生欣赏、感受)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三)品读·欣赏
1.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各抒己见)
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示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
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
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点拨】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
间。正是这种多重 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
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
的 美?(学生讨论、交流)
【点拨】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含蓄。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 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
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 只写了他左右
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
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 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


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绕梁。诗 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
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 之意于言外”。
4.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5.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 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
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 朦胧缥缈之感。
【点拨】《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正如《人间词话》 所说:“《诗
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内容分析
《蒹葭 》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
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 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
地的凄怆处境。
《蒹葭》属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 长在河边的茂
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
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
静立 ,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
显现于我们眼前, 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
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 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
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 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
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 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
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 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 艰险,
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
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

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
正如方 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
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
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
章的“采采 ”,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
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 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
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 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
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 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
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 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
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 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
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 ”、“跻”、
“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 难重
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
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五)表现手法
1.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起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
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 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
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2.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
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三、总结提升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这源
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
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
与素心相通 .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犀照牛渚-就是要爱你


智窗-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文-写景作文指导


关于环保的作文题目-保尔


三八妇女节征文-泉州东湖公园


感恩亲人作文-环绕的近义词是什么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大全-如果我变成回忆歌词


谭睿玲-清扬洗发水代言人



本文更新与2021-01-07 08:4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51230.html

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教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