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担架-委托收款凭证
名人勤奋学习的几个小故事
刺股悬梁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
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
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
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
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凿壁偷光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
车胤用纱布做成一
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
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
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
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
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墨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
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
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
王羲之
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海伦?凯勒
有一本书,你们看过吗?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勤奋好学的故事》。这本书里
面记载着许多名人刻苦学习
的故事,我就讲一下里面其中的一个:海伦?凯勒相信大家都知
道吧?她是美国的著名的女作家,她小的
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弄得她双目失明,耳朵也失去
了听觉。当海伦七岁时,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
,帮助她学习。可是,海伦看不见,
也听不见,怎么学呢?所以这位教师想了一个办法:先拿一个洋娃娃
给她玩,然后在她的手
心上,写上洋娃娃这个词儿,这样海伦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了。因此,海伦很快
就喜欢上
这种学习的方法。从此以后,海伦就用这个办法学习,她一个一个地记,日积月累,她学会了不少的词。你可以想想,海伦作为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啊?但她不
怕困难,
以惊人的毅力在学习、在生活,终于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现在,人们的生活
条件和学习条件好多了
,不必再 “凿壁偷光”,更不必模仿“刺股悬梁”的做法,但古人那
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好好
学习,而且我们都是健康人,比海伦?凯勒强多了,只要
我们学会不怕困难,不半途而废,刻苦学习,立
志成才,就一定会成功。
周恩来这个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不过,今天的青少年没有见过周恩来,对他了解的并不
多。
周恩来生于1898年3月5日。他从小就热爱祖国,追求真理。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以后,周恩
来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的建设呕心沥
血,艰苦奋斗,立下了不
可磨灭的功劳。他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一代伟人,开国元勋,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离开我们20多年了,但是,他的光辉形象、
他
的伟大精神、他的高尚品德,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周恩来是我们的楷模,我们永远学习
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
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
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
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
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
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
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
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
脯
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
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
而读书的。
”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
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
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
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
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
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
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
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
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
家说
:“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同学们,你们现
在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志向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
习,从小立志。立志就是树立一个
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
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
意义。
周恩来小小的年龄,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俗话说,从小看大。周恩来小的时<
br>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后来的学习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尝到了生活的艰
辛和社
会的淡泊,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他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地思考,逐
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
志向,渴望中华腾飞,下面,我讲几个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
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
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
县的职位,但前任
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
家业就逐渐衰落。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
二,
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老三周贻奎长
期有病,老四周贻
(),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
母蒋江氏。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
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
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
县知县,
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世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
丧嫁娶,
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处理
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
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
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
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
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从
小陈氏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
宋诗词,万氏还给他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
和团。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
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
一篇《念娘文》,
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
的道
路。”“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周恩来从乳母
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
听。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
么用瓜籽
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有一年冬天,周恩来
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
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
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
冬天怎么能种呢?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
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
很。后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妈妈把
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
活的。”周恩来在天津读书
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
处去看看,临
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保重身体!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
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
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
,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含着眼泪
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
经常出入于当铺,
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
向亲戚借钱。可有的亲友在周家
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却没有一个人帮忙,
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
市无人向,富在深山有远亲”。
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
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
当时他还很小,没有锄头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
长得好大好
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粮。人民间的贫富之分,使周恩来认识到是社会黑暗造成的,从此,
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
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
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
让侄儿陪他
喝几盅。
周恩来来到沈阳是夏天 ,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
到美丽的岸柳,看不
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
修道,
先让他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
致(
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
学校里有钱人家
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
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
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学校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
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
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
文、书法和
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
br>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
烈的爱
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
文成绩》一书。有一
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
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映历史上热
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
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邹容的《革命军
》等著作。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
《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记》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思想。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老师在他的作文上批
语:“教不如此,不足以
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
言文章。”
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
br>心甘情愿。”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
分朴素,夏
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但是,
他对别人非常关心。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
走
到床前,端水喂药,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知道
周恩来非常节约,连买书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
了,你的生活
也不宽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钱呢!”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
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
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
纵横。
周恩来在东关
模范学校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一开始他从淮安到沈阳很不适应。
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风呼
啸。别的同学在外面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他却宁在火炉旁,
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
句空话。于是,他下决心好好锻炼身体。
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
从不间断。当时,都是土路,无
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
上气来。他还积极
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这
种运
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连球门都没有。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
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为了赢几个
球啊!”那个
同学不理解:“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
报效中华啊!只要能煅练
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很大。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
俄战争的战场。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用暑假多
看些书,
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
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
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
俄国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
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
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
何殿祯的
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
孩子。这位老先生还带着孙
子陪周恩来去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
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日俄战争的悲惨
情景使周恩来震惊。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
静的村子里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枪声。日本兵
和俄国兵在这里打起来了。日军在烟龙
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国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被打死
,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
的父亲被俄国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枪杀了。何老先生做
梦也盼着祖
国强大,满怀热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
br>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对子,他说了上句:“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想了
想对
了下句:“誓做中华的主人。”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
恩来身上看到
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来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
“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伟人周
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这鸿鹄之志。
鞠躬尽瘁全心为人民
同学们可能不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特别时行戴毛主席像章
,毛主席像章越来越大,
越来越精致,到现在我也还保存着“两毛巾”毛主席像章。这充分反映了广大人
民群众对毛
主席的爱戴之情。
敬爱的周总理胸前也戴了一枚毛主席像章,但是他戴的不
是当流行的圆形毛主席像章,
而是一种长条形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章。这枚纪念章上,13的地方是毛主席
头像,23的地
方是毛主席书写的“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有一回,周总理去广州,宾馆里的女服务员
胆
子挺大,要跟周总理换像章。那时候,如果能得一枚好像章,可是一件了不起的收获。周总
理
笑着说:“你喜欢我戴的这枚,好啊,那就送给你。”一听这话,姑娘赶紧自己动手摘下了
周总理戴的像章,又把自己戴的那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给周总理别在胸前。到了晚上,周总
理又把那枚
毛主席头像纪念章摘下来,仍然换了一枚为人民服务纪念章戴在胸前,这枚毛主
席为人民服务纪念章一直
戴到他去世。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可是,充分体现了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鞠躬
尽瘁
全心为人民,是敬爱的周总理伟大一生的光辉写照。这里,讲几个周总理生前把自己置身于
人民当中,与人民同甘共苦,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吃穿冷暖,把全部的爱献给人
民群众的故事
。
和老百姓一起坐公共汽车
1954的冬天,周总理听说北京的公共汽车很拥
挤,老百姓坐车很困难。一天下午五点
多钟,正是人们下班的时候,周总理对秘书和卫士说:“群众反映
现在坐公共汽车很拥挤,
等车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咱们去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通告保卫部门。”
周总理一行三人来到北京图书馆附近的汽车站,人确实很多,等大家都上了车,周总理
才最
后上去。车里人很多,已经没有座位,周总理往车里走了走,抓住吊环,汽车开动了。
一开始,人们都没
有注意。过了几分钟,一位乘客发现了总理:“哎呀!这不是周总理吗?”
顿时,车里沸腾起来,许多人
站起来给总理让座,不少人往他身边挤,有的人还把手伸过来
要和总理握手。秘书和卫士都非常着急,怕
把总理挤倒。周总理挥着手大声说:“请坐,请
坐,别挤!”这时,一位乘客挤过来,握着总理的手激动
地说:“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
坐公共汽车?”周总理笑着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吗!”
有的乘客非要让总理坐下,
总理坚决不肯,一直站着和大家亲切地说着话。总理向他们在哪儿工作,住在
哪里,生活怎
样,每天上下班坐车要多少时间。车走了几站以后,秘书和卫士劝总理下车,说:“情况也
就是这样了,咱们赶紧回去吧!”总理还坚持坐下去,下了车以后,总理又上了无轨电车,
在寒
冷的夜晚走了大半个北京城。
情况搞清楚了,总理很快召集有关部门同志负责研究解决交通拥挤
的办法。他还提出许
多可行的具体建议。比如,画出人行横道线,在繁华路口的马路中间设安全岛等,就
是周总
理提出来的,都是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