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GY2016—2017时文选粹(一)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08 16:59
tags:2012奥运会孙杨

爆竹声声一岁除-嗨歌歌词

2021年1月8日发(作者:顾印愚)


孙杨的痛哭流涕折射出谁的尴尬
王旭
不得不说,中国代表团在本届里约奥运 会上的运气不好,担任冲击奥运首金任务的易思玲,赛前训
练时突然出现枪械故障,等到修好了比赛也要 开始了。可能是受到这个突发事件的影响,这位卫冕冠军
最终只在女子十米气步枪项目中拿到铜牌。比赛 结束后,易思玲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忍不住哭了起来。
无独有偶,同样担负冲击首金任务的孙杨,在 男子400米自由泳中尽管创造了近三年来的个人最好
成绩,但仍然以0.13秒之差输给澳大利亚小将 霍顿。走出泳池的孙杨同样没有忍住,趴在一名记者的肩
头上痛哭流涕,好一会才平复情绪。
运动员失利后情绪出现波动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你了解到中国代表团首日的尴尬状况,就会对易思
玲和孙 杨的眼泪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在首日进行的比赛中,中国队按照惯例向着奥运首金发起冲击,谁
都没有想 到的是竟然屡屡失手。先是杜丽和易思玲这两位奥运冠军组成的双保险在女子十米气步枪中失
灵,接着叶 诗文在400米个人混合泳预赛就遭淘汰,孙一文在女子重剑中获得铜牌,中国女排2比3输
给荷兰,中 国男女篮分别惨败给美国和加拿大。
在这个开门见黑的首日历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无 论是教练还是运动员。易思玲和孙杨
都泪流满面,可见他们承受的压力有多大,首金夺取的时间越晚,传 递到下一个运动员身上的压力就越
大,这是一种负能量的传递和蔓延。跟处女情结一样,首金情结是中国 人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在我们的
传统思维中,一个漂亮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首金问题上中国军团总 是奋勇争先,这枚金牌总是被
赋予超越了比赛和冠军之外的意义。
历史中最著名的首金当然是 许海峰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的惊世一枪,这是中国奥运历史上的首
枚金牌。此后的每一届奥运会 的首金,都是大家瞩目的焦点,先拔头筹总是被认为是好彩头,以及吉祥
如意的象征。有意思的是,杜丽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易思玲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的金牌,不仅是
中国代表团的首金,更是那 届奥运会的首金,这种壮举可以轻松占领世界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
占据世界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这 就是中国运动员一直在努力做的,或者正在做的一件事情。能够
达到这种轰动效应的,除了首金就是诸如 百米飞人大战这样的焦点赛事,显然前者比后者实现的可能性
要大得多。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他们没有首 金的概念,运动员把竞技场当成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尽人力听天命。并不是说西方体育人没有国家 概念,而是他们早已经走过了靠奥运会来赢得民族自尊心
和自豪感的阶段,以尊重每一个运动员自己的价 值为根基,向外衍生体育的含义。
对于像中国和俄罗斯来说,他们的社会结构决定着,奥运会是一个展 示国家形象的舞台,任何个人
的价值必须服从于集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像是一种全民动员的战争。当你 把一个体育盛会当成战场,
那么战场无戏言,所有的参赛运动员都是战士,他们背负着军令状。
这一点上,俄罗斯最近比中国表现得要狂热地多,因为他们需要维护自己日益衰落的国家形象。因为兴
奋剂丑闻,俄罗斯田径队被整体禁赛,其中还包括伊辛巴耶娃这样的名将。俄罗斯此次出战里约,是带
着 强烈的为自己正名的劲头去的,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架势。
在首日的比赛中,30 岁的老将穆德拉诺夫夺得60公斤级冠军,这是俄罗斯本届奥运会的首金。在


俄罗斯媒体 眼中,这枚金牌具有神圣的意义,因为俄罗斯总统普京是国际柔道联合会柔道八段,曾经还
担任过国际柔 道协会名誉主席,这显然是元首最期待看到的,国民最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壮举。
中国没有俄罗斯这么 极端的情绪,但仍然对夺得首金无比期待,那是所有人都心照不宣的一种状态。
也许易思玲和孙杨的教练 没有下达过什么死命令,毕竟竞技体育的瞬息万变是难以预料的,枪械故障和
只差0.13秒,已经非常 说明问题。但教练以及主管领导殷切的渴望,这是一个即将登场的运动员都能感
受得到的,不可能不对他 们的内心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易思玲和孙杨是已经夺得过奥运金牌的选手,按
理说他们功成名就,什么大 场面都见识过了,赛后仍然难以控制激动的情绪痛哭流涕。
如果说你是一个不用靠参加奥运会就可以活 着的职业选手,比如像打网球的李娜这样,你的工作只
需要养活自己和团队就可以,其他的不用过多考虑 。但如果你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那么你的身份就立
刻复杂化,你不仅要为高额的奖金房子和车子而战, 你还要为自己的主管教练和领导而战,这可能直接
关系到他们的仕途。
我特别能理解那些临场 发挥失常的运动员,运动员本身就是一个压力极大的高危行业,如果在这种
工作属性本身所附带的压力上 面加上更大的压力,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平时看起来很棒的运动员会在奥
运会上莫名崩溃。请珍惜每一个 能站在奥运赛场上的中国运动员,他们的处境远远超出竞技本身的意义,
一不小心就可能一无所有。 < br>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金牌总数第一,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从锦标主义的角度看,中国人已经完成了终极突破,曾经有人提出可以调整思路进行体育改革,从框架上做出转型,实现从金牌
大国到体育大国的转变。但令人遗憾的是,举国体制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所有人还被绑在那辆烈火战
车上向前狂奔,完全没有减速或者拐弯的迹象。
在中国的现行社会结构中,举国体制仍然是难以放弃的 一个模式,这是由社会资源的配比来决定的,绝
大部分冠军还是要靠这套流水线加工和组装。在举国体制 面前,所谓的职业体育联盟,不过是国家政策
推动下的一个变种,离真正的职业体育还差着八千里路云和 月。所以易思玲也好,孙杨也罢,他们的哭
泣非常具有典型意义,所有的喜怒哀乐,展示的都是一种国家 情绪。
这种国家情绪透着一种尴尬,而屡屡错失首金成了这个尴尬直接的展示窗口。96年亚特兰大奥 运会
上,董炯在羽毛球男单决赛中输给丹麦的拉尔森,董炯在领奖台上一度哭泣到不能自已,多少人在电 视
机前陪着他一起哭。20年过去了,中国体育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揽金狂潮,但 遇
到困难了却依然如此脆弱和不自信。
中国运动员不需要动员,只需要减压,他们需要明白的 是,这将是一届非常困难的奥运会。比如拿
孙杨来说,丢掉400米自由泳还不是最可怕的,他在150 0米自由泳中还要面临意大利人帕尔特里涅利的
强有力挑战,盖伊在200米自由泳中虎视眈眈。至于刚 刚让他很受伤的霍顿,则在800米和1500米自由
泳中都会造成很大威胁。这些信息我们在媒体上很 少看到,我们看到的是记者们笔下的歌舞升平,直到
霍顿斜刺里杀出,真爱粉儿们才发现孙杨原来没有任 何优势。
这一点上李永波倒做得挺好,这位像穆里尼奥一样的心理战大师,提前就说中国羽毛球队在里 约最
多拿两枚金牌。这个以往如此高调的人,能在这时放下身段,一方面说明他懂得审时度势,另一方面 的


确是明白运动规律是不可违逆的。像李永波这样能认清时局,并且对外释放靠谱消息的 教练太少了,更
多的教练看上去都雄心勃勃,好像他种的农田可以亩产万斤。
无论是教练还是 媒体,如果都不能用最职业的态度来面对运动,那么现实就会在你猝不及防的时候
给予迎头痛击。体育必 然有赢有输,看一个运动员是否伟大,不是看他夺冠后如何意气风发,而是要看
失利后表现如何。从这一 点上看,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出产过真正伟大的运动家。
你可能是奥运冠军,你可能取得过很辉煌的成 绩,但你未必是一个运动家。一个运动家之于体育,
早已经突破了成绩的牢笼,他们特别懂得享受竞争。 比如网球巨星拉法·纳达尔曾经说过:?没有人会对
冠军不狂热,但我告诉自己,我要的只是打出最好的 网球,至于它所带来的冠军,那都是上天的恩赐。?
尽管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很多所谓的 体育爱好者仍然只是吃瓜群众,他们热衷网上吐
槽却从未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我们的国民对于体育的理 解太浅薄,这种窘迫的现状既有积贫积弱的历
史原因,也有官僚主义蔓延下的人为桎梏。
好在 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有不少人也在鼓励失利的运动员说,你们能去里约参赛已经很好了,
能拿到银牌 和铜牌同样很棒,看到你们哭成这样我们的心都碎了。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体育是培养优秀 公民最好的方式。?让体育回归体育本身的面目,让
人性在体育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这是我们最应该 做的,只有体育以体育的面孔展现于世人面前,我
们才能感受得到的是愉悦,而不是被绑架的痛苦。
一些打着爱国主义旗号的人,未必真的爱国
公方彬
成熟理性的民族不会推崇暴力
17日,一篇《我在中国影视剧中扮演外国人》的文章引发舆论关注。文章引用美国演员乔纳森·科斯-瑞德在中国拍戏的感受:在中国拍戏,?不是杀日本人就是伺候娘娘?。
此文引来网友大量跟 贴,更多带有反思性。有网友认为这很好地诠释了盲目狂热的民族情感和仇恨
等自古至今都存在于血液中 难以泯灭的特质。其言语有嫌过重,但却引发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社会涌动着一种强烈情绪,就是以 爱国的名义,表达过激思想,抑或发泄内心积怨。于
是?虽远必诛?、?以10亿生命?对决,类似的语 言充斥网络空间。再就是?日本花巨资删除的视频,
不转不是中国人?,诸如此类的裹挟和强迫。由于网 民情绪化越来越严重,且网络暴力无底限,无约束,
导致有分量的理性分析越来越少,这是很可怕的。
暴力语言与爱国风马牛不相及
其实,暴力语言与爱国风马牛不相及,甚至相对立。因为由此而来的只能是恶果。
一是恶化国 家人文生态。不探求本源和本质,只求口舌之快的网络暴力一旦成为常态,非理性狂欢、
反智主义就会成 为主流和主导,理性和智慧就会远离我们这个民族。所谓爱国主义就异化为民族主义、
民粹主义,而这些 都注定抑制民族开拓创新能力。
二是冲击国家经济秩序。高喊贸易制裁者其实不智,围堵肯德基、毁损 日本车者,更是无知。因为
类似行为都属非理性,且不了解今日世界与经济社会规律。且不说中国在世界 上打出的旗帜是反对贸易


保护主义,更反对贸易战。仅仅从自身利益角度讲,中国是世界 经济大国中对国际贸易依存度最高者之
一。正如有人所说,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获益最大的国家有 两个,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中国,
美国在高端,中国在低端。既然我们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如果主动开 展贸易战,结果可想而知。
三是扭曲民族前进方向。中国崛起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该以什么样的价 值观支撑崛起?这是必
须回答的问题。很显然,我们的发展不应是以他国衰落为前提,更非谋得一己私利 。因为那是霸权思想,
因而丧失大国应有的道义力量。我们追求的是与世界各国共建文明,共享发展成果 。我们强调以史为鉴,
不忘苦难史,不是为了强化民族仇恨,而是为了避免重复历史。简言之,中国崛起 ,持有的一定是开创
文明的新政治观,是与世界和谐共处、平等互利的价值观。否则,崛起也便失去了意 义,甚至导致灾难。
其实,一些打着爱国主义旗号的人,未必真正发自内心的爱国。一位名叫传播小王 子的网友,就赵
微事件点评:网络?舆论看似百家争鸣,但真正获得关注和有影响力的意见是少数人的意 见,他以爱国
为旗帜,带动判断力和理性缺乏的大量网民的参与实现个人目的。?此判断很有道理。
理性爱国要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上述分析是否说明笔者反对民众表达爱国热情?当然不是!如果 国家利益受到伤害时,民众无动于
衷,就说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了内聚力、向心力。这里强调的是以正 确的方式表达诉求。实践证明,
?泼妇骂街?式的表达,只会丑化自己的形象,不会让对手损失分毫。只 有理性和智慧才让人敬服。
笔者入伍当兵之初就走上战场,先后三次参加边境作战,过程中并没有太多 的豪言壮语,只是在给
父母的信中说了一句话:?你儿子活着是英雄,死了也一定是英雄?。如果今天再 受命走上战场,这样
的语言也会省却。因为军人效忠国家、履行使命是天职,牺牲于战场是本份。但内心 深处的价值尺度一
定是、永远是珍惜生命、热爱和平,不惧战,但不轻言战。应该说,这就是理性。
警惕?政治正确?下的贴标签和大批判
非理性爱国行为的损益不难分辨,为什么问题愈演愈烈呢?主要原因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惯性 思维和既成价值系统长期影响的结果。因为我们的价值系统建构于二元对峙,精神力量源自
阶级斗争。虽 然我们一再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新政治观乃开创文明,但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要改变
惯性思维和既成 的价值系统,难度很大。特别是日本侵略导致的痛苦,刻印于民族灵魂深处,这些东西
很容易外化为民族 情绪。
换言之,尽管经济飞速发展支撑中国参与世界规则的制订,我们要有更为宽广的胸怀与包容度, 但
大量网民更愿意继续传统的阶级斗争的思维,尤其愿意坚持?政治正确?下的贴标签和大批判。这就出
现奇异现象——尽管一些专家教授活跃于网络,在别人眼里已是?公知?,却不停地漫骂别人是?公知? 。
尽管很多人对国家和社会寸功未立,甚至有的情况下已然社会负能量,却热衷于揪?汉奸?,臆造敌人 ,
大有唐吉诃德大战风车的招式。如此泛政治化、泛敌人化,导致的只能是?洪洞县里无好人?,这一定
形成社会伤害。
另一个是传统文化与传统认知原因。从民族发展史来看,我们秉承的是成王败 寇的逻辑与价值观念,
尤其是近百年屈辱史形成了一些人严重的弱国心态、怨妇心态。即使中国已经由农 业经济进入工业经济,
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但很多人的思维和价值判断囿于传统,僵化又顽固,既 不了解世界已经走到


何种地步,更不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结果必然是行为的扭曲。
引导网民需要基本启蒙和正确的历史观
要跳出当下困境,还需对网民正确引导,在更广泛意义 上对国民实行启蒙,真正弄清一些基本问题:
人类文明的主流方向、何为普遍价值、我们该走什么样的大 国道路……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树立正
确的历史观。
的确,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 但苦难并不必然导致扭曲,也会孕育智慧。全世界承受苦难最
多的是犹太民族,但这个民族走向了智慧和 创造,仅有1600万犹太人,产生了四分之一的诺贝尔获奖者,
任何民族无出其右。当我们真正跳出旧 我,实现时代跨越之时,世界便会更好接受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一种良性互动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 得以产生。
最后,借用澎湃新闻昨日社论标题:《爱国不要折腾自己人》,再加上一句:爱国也不要折 腾外国人。追
求和平发展的中国,应当也必须讲道理,且追求公平正义。
这是我们唯一可行的大国道路。
中国精英何时才能学会好好说话?
一个国家的精英或者说成功人士,应当如何与普罗大众沟通?
就这个问题,中国的精英阶层特 别是财富精英实在是没有搞得太明白,说出的话干出的事和本阶层
的掘墓人没有什么区别。
比 如,他们很喜欢炫富。在中国当下的主流文化与舆情中,充斥着《小时代》式的病态炫富。富人
不仅有钱 ,有才,还大抵心性纯良,使用的那些国际顶级名牌让他们气质脱俗超越平庸;中下阶层要么
是无所作为 ,贫贱夫妻百事哀,生活家庭工作充满着各式的不幸,要么是野心勃勃,在上位的过程中无
所不用其极。 《欢乐颂》中出生贫寒的樊胜美,似乎这些穷人的烦恼都占齐了,而刘涛演的海归女高管安
迪,则又占齐 了以上精英的亮点。
比如,他们很喜欢炫耀成功者的价值观。在这些年的一些撕逼中,一些精英站出来 批判平庸者的生
存状态,将不创业者视作胆小如鼠的loser,将追求稳定的中产阶级价值观视作行尸 走肉的等死价值观,
仿佛谁不冲冠一怒毅然创业,谁就是毛主席上山下乡伟大号召的抵抗者。
那么,某些精英要问了,我们难道没有表达自由么?一个社会难道不应该在公共舆论中鼓励与酬谢
成功者 的贡献么?
你们当然应该有表达自由。只是,你要付出一点点代价。比如,仇富情绪,社会的被撕裂。
仇富情绪自然是一个坏东西,否则和?越穷越光荣?的恶质价值观就没区别了。但是,我们偶尔也
得问问,仇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以我国某些财富精英的所作所为来看,仇富情绪就是他们最好的报 偿。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
凝视着你。
作为一个阶层,中国的财富精英的发迹毕竟没太多 年,还没学会好好说话。如果他们真的以为没有
这个必要的话,不妨看看域外。
要说自由市场 ,或者说崇尚个人成功,没有比香港更极端的了。但就是香港,在社会舆论中(比如


TV B)尚且不断安利中下层,?做人呢,最重要是开心?,?一家人最重要的是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港剧中
最好吃的地方永远都是不断发生着温暖浪漫故事的茶餐厅或者路边摊,大酒店反而基本都是富豪勾心斗
角黑帮大打出手的晦气地方;富豪的爱情与家庭生活也往往是伪善且暗战的,穷人的爱情反而是比较穷
开 心的,前些年曾大热的《珠光宝气》就明里暗里在攻击着上流社会婚姻的无趣。
而在西方,富豪的低调 似乎已成为精英阶层的一条政治正确,高调炫富是很不体面的行为。《小时代》
上映时,美国《大西洋月 刊》甚至被其中的?炫富?价值观震惊了,美国人或许神经错乱地在想,?难道
不是我们才是资本主义国 家么??也是,美国人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可是对消费主义极尽讽刺的。
在我有限的视野里,我从 未看过美国的顶级富豪敢于在价值观上表示出对普罗大众的某种优越感,
更别提鄙夷甚而攻击了。他们自 然也会鼓励年轻人创业,但谁又敢去用挑衅式的语言去?激将?工薪阶
层呢?美国的前NBA巨星巴克利 最近在接受采访时,列举了他最尊重的五个职业:教师、医生、农民、
警察、军人。这才是最政治正确的 美式精英价值观吧。
从广义上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精英,与本国的中下阶层,都存有天然的矛盾,这 也并不是什么中国特
色。对于我们更现实的问题是,为什么西方世界的精英几乎?放弃?了炫富以及炫耀 自身价值观的?权
力??
在现代社会,面对阶层分化这个令人不安的政治现实,一方面,精英 阶层自然可以通过福利与慈善
等社会公共政策?让渡?部分经济权利与财富给中下阶层,在经济上弥合底 层民众的不满,这既可以视
作现代民主社会的一种自身调节,也可以视作一种社会?修补?甚至是广义上 的?维稳?。
但除了物质与经济层面之外,在精神及价值观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意义的维稳。当一个 社会的财富精
英们享受着优渥的生活时,已经算是得了?里子?,那么,?面子?上不妨让出去吧。从这 个意义上来说,
富者的低调,精英在公共舆论上的自制与被调戏,都是安定社会的润滑剂。至少得让不成 功者获得可以
精神胜利的权利吧!你们精英虽然富,但爱情婚姻家庭生活未必有我们幸福!
在 西方,精英及成功者基本算是遵守了这个全阶层的政治正确。为了整体阶层的安全与全社会的稳
定,他们 不仅不会去炫富及嘲笑攻击不成功者,反而在价值观上向全社会传递这样一种信息:人生为何
一定要成功 ,不成功的人一样可以很幸福,甚至是更幸福。
我觉得,西方的底层社会应该是充分消化了此种信息。 他们一边在经济上通过高福利免于匮乏的恐
惧,一边在社会舆论上又免于?被攻击被嘲弄?的恐惧。英国 学者保罗·威利斯曾在英国一个小镇采访
了12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在后来的那本名著《学做工:工 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中,威利斯发
现,工人阶级的子弟实际上是自愿选择了?底层再生产?,他们 对精英社会的生活毫无兴趣,排斥文凭,
通过逃课、哄骗、嘲弄老师和好学生,创造了反抗学校教育的阶 级文化,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真
正意义上的?快乐教育?。
而在中国呢?财富精英们似 乎里子面子都想要,在物质上精神上都想凌驾于全社会的顶端。于是乎,
享受奢侈品不仅是一种高消费行 为,也成为了一种格调与身份的象征,消费着地摊货的底层也被莫名带
上了缺乏品位与粗鄙的标签;创业 也不仅再是一种单纯为了发财的商业行为,而是成为了精英鄙视工薪
阶层的自我造神过程,依稀间,创业 者不仅是经济上的成功者,更是成为了人格更为完善?大写的人?。


王朔曾有一句传说中的名言: 我最恨成功这词儿了。什么叫成功,不就挣点钱,被傻子们知道吗?
但王朔还是低估了中国的精英们。 他们不仅想把自己挣钱的事实让别人知道,还想顺便造成一种既
成事实:挣不了钱的,就是没出息,就是 傻子。
在经济上被边缘化也就罢了,在价值观上,中国的中下阶层也快被打压得精神崩溃了。舆论越来 越
热衷于塑造?出身比你好,比你聪明,真的还比你努力?式的精英偶像,越来越热衷于塑造《欢乐颂》
中樊胜美式的既穷且不宽容更不可爱的底层形象。
我真的不知道,在这个星球上,还有哪个国 家的公共舆论敢于在一则负面新闻当中清楚地标明着主
人公的各种身份标签:安徽(河南)、民工、身无 分文,不断地放大着此种撕裂社会的印象。
一个社会的精英阶层应该在价值观上主动弥合分裂,而不是 以炫富和讽刺攻击不成功者来放大分裂,
这样的过程或许被目为?虚伪?,但却是任何不希冀社会溃败的 人所应有的姿态。
?娱乐至死?不可怕,可怕的是精英已死
彭晓芸
真正的社会精 英可能在大众狂欢的挤压下,日渐边缘了。当我们的媒体百分之九十服务于俗文化时,
那么,掌握话语权 的就是流行文化及其受众。所谓的精英文化日渐萧条乃至知识分子丧失精英立场也就
是可理解的事情了。
?原创!原创!原创!这才是真正台湾的历史。我们要比的是原创,发展可长可久。?大陆娱乐节目《我是歌手》热潮席卷海峡两岸,对此,台湾?文化部部长?龙应台淡定回应,自信满满。
由于 台湾明星也参与此档节目,台湾一些新闻频道纷纷转播以吸引收视率,一时间,一档大陆综艺
节目因两岸 明星的参与而成为岛上议题。不过,龙应台提醒台湾各大电视台:?这回不是播大陆节目的问
题,而是如 果新闻频道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去播出一个综艺节目,这样是不是违背对于观众的责任!?
曾经很长时 间以独立知识分子身份行事的龙应台自然有着浓重的精英气,她强调的似乎更多的是传
媒的责任,而不仅 仅针对大陆这些节目的非原创性。
虐星文化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它建立在这样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之 上:贫富悬殊、社会阶层的分
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底层乃至中产阶层的萎缩需要一个对抗金字塔 塔尖的发泄出口,明星可能
不幸撞上了这轮时代浪潮的?枪口?。
无论台湾还是大陆,其实都 存在着相似的问题:我们正在经历着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看着精英文
化向消费主义投降而无能为力。若 要说娱乐至死,台湾媒体丝毫不比大陆媒体更高雅、更严肃,许多著
名的恶搞娱乐节目便出自台湾。另外 ,台湾的传媒甚至多次面临资本的收购、垄断而引发业界抗争。可
以说,两岸的大众文化领域有着相似或 不同层面的病症,但有一点或许龙应台说对了,台湾的文化创意
产业不逊于大陆,文化生产的机制更加灵 活,其原创能力的确有诸多值得大陆学习之处。
如果问起台湾的文化品牌,我们很容易说出一系列原创 实力雄厚的团体或个人,从蜚声世界舞坛的
云门舞集到具国际影响力的大导演李安,从对大陆影响深远的 流行音乐、偶像剧到扎根台湾本土的社区
文化营造,文化的原创力表现在小小宝岛的各个角落,渗入台湾 人的生活细节。在这种蓬勃饱满的民间
原创力推动下,台湾的政府部门甚至放弃自行设计文宣计划的工作 ,转而购买民间社团的优质创意,诸


如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就向民间组织?南村落?购买? 台北文化护照?活动创意及执行。
当?康熙来了?和?云门舞集?并存无碍时,当大量的民间文化基金 以财团法人的法定形式得以发
育成熟时,我们不敢说台湾没有文化,没有原创。尽管台北或许办不起一场 像北京奥运那样轰轰烈烈的
盛会,但没有人会怀疑台湾的文化?软实力?。
从台湾的文化创意 产业之发达,我们能学什么?从龙应台振聋发聩的三个?原创?的自信,我们能
观照什么?
文 化不是一掷千金,尽管滋养文化需要钱;文化不是财大气粗,尽管高雅艺术门槛不低;文化不是
闭门造车 ,尽管创造需要忍受孤独寂寞。
当大陆有了?经济自信?,却并没有如想象中那般发展出足够的文化自 信,这是为什么?恐怕值得
一番深思。当人们以为经济发展就是硬道理,于是硬实力也应当相应赢来?软 实力?时,我们陷入了怎
样的误区?
甚至连莫言获得国人饥渴已久的诺贝尔文学奖时,也没有 得到?这代表中国软实力提升?的普遍共
识,对中国文化的怀疑反倒由此争议更大了。学者许纪霖、肖鹰 等人在持续地对莫言现象背后的知识分
子懦弱病进行尖锐的批判,许纪霖说:?如果莫言只是孤案,其实 他不值得认真对待,可悲的是他代表了
当今知识分子的主流,我称之为‘平庸的乡愿’。而‘平庸的乡愿 ’,正是‘平庸的恶’的帮闲?。
文化虚假繁荣的表象背后,存在着文化的道德吗?大众文化的娱乐至 死、消费主义的利润狂欢背后,
并存着社会的阶层分裂与阶层混沌吗?譬如,人们应当追究电视台过度追 求收视率的媚俗姿态缺乏社会
责任感吗?中国社会无论?精英?(泛指一般的世俗成功者)还是?屌丝? 全民追看《中国好声音》、《我
是歌手》正常吗?
回答这些问题恐怕还真不能仅仅凭着道德 义愤来决定价值高下。我们还需要了解文化生产的经济逻
辑,兼顾经济利益和价值效益并不是文化本身的 罪过。文化及艺术领域的运行同时存在着?短期生产循
环?和?长期生产循环?的模式,前者期待立即获 利,后者则注重在于?文化投资?,短期内也许毫无市
场,看重的是创造力的未来价值。是怎样的社会结 构和经济结构导向了只有一种的生产循环模式呢?值
得投资的文化创造力得不到足够的社会资源,是我们 的社会资源短缺,不足以支撑,还是它们相互之间
找不到彼此呢?
如果我们期待李安的出现, 就不能不提及养夫六年的李安夫人的?眼光?和?耐心?,如果我们期
待大陆有云门舞集那样的艺术沉淀 ,就不能不关注台湾社会的商业精英、民间力量对文化事业的合力支
持。要短期效应还是等待?长期生产 ?的愿景实现?这是一个社会有无文化良心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民
间文化基金发展活跃的社会为参照物, 我想大陆的问题恐怕是创造力与投资者相互走丢了的问题,而不
是我们的经济实力、社会资源不足以支撑 文化及艺术发展的缘故。当社会资源向权力主导的伪创造力倾
斜时,必然的,那些潜在的创造力不会被发 现和激发出来,它们甚至受到遏制和压抑。
那么,富有鉴赏力的精英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全民追捧?虐 星?的狂欢?难道我们缺乏欣赏高雅与
原创力的土壤?恐怕也不是。真正的社会精英可能在大众狂欢的挤 压下,日渐边缘了。当我们的媒体百
分之九十服务于俗文化时,那么,掌握话语权的就是流行文化及其受 众。所谓的精英文化日渐萧条乃至


知识分子丧失精英立场也就是可理解的事情了。 恰如学者朱大可所言,西方社会的专栏作家、电视上的意见领袖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对大众舆
论 的媚俗倾向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这批公共知识分子需要接受受众旷日持久的考验,因而也非常珍惜
自己 的公信力,他们属于公共领域的?长期生产循环?的一部分,由此得以与点击率、收视率保持了相
对的距 离,因为他们需要对自己数十年的公信力负责,而不是一天两天的收视率负责。
而中国的?公知?似乎 由于陷入了?短期投机心理?而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公信力危机。受众不再信
任意见领袖的观点,甚至产生 了反智主义思潮,民粹思想盛行,专门与世俗意义上的精英-----成功人士
对着干,你高雅,我便要 粗鄙,你讲道德,我便要讲物质,你有钱,我便要看你落魄,你有名,我便要
看你出丑。虐星文化的出现 ,并不是偶然。它建立在这样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之上:贫富悬殊、社会阶
层的分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 度,而底层乃至中产阶层的萎缩需要一个对抗金字塔塔尖的发泄出口,明
星可能不幸撞上了这轮时代浪潮 的?枪口?。
消费明星永远都不是新鲜事,但消费到如此这般?残暴?的程度或许是个事儿。娱乐至死 也从来不
是可怕的事,一个社会总有各种心理需求,可怕的是全民娱乐至死,可怕的是耐心已死,创意已 死,精
英已死。
E时代,别让泛娱乐化消解媒体担当
当前一些影视创作在文化 上陷入了一种道德和审美的虚无主义泥淖。这不仅与电影的审美观、伦理
观、价值观相悖逆,也可以说缺 乏必要的文化底线和担当。
媒体应客观反映社会事实,不媚俗、不唯利,对民众进行正确的引导, 进而形成一种价值导向,承
担起文化传承与人文关怀的社会责任。
何为文化的力量?如何不让?泛娱乐化?消解了媒体的文化自觉与担当?
几天前,在一场以?媒介 融合时代,媒体的文化责任与担当?为主题的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部委员、中国辞书学会原会长 江蓝生的发言令人深思:
?今年8月,我见到一位1986年就到日本教汉语的女老师,她的丈夫 是个日本人、早稻田大学教授。
她说很多日本民众希望能真诚地向中国道歉,但并不知道怎样道歉才能取 得中国人民的谅解。一次,他
们夫妇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参观,参观了一天也没能看完,走出博物馆时 ,她丈夫只说了一句话,‘怎
么道歉啊?面对曾在文化上滋养过日本的国家,作为侵略者的日本是无论用 什么语言都无法道歉的。’听
了这位女老师的转述我沉默了,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是比导弹、航母、核潜 艇更有威力的力量。可惜我
们目前许多媒体人自己身在其中,却缺乏应有的认识。?
江蓝生说出了当下许多文化学者的忧虑:
以电视媒体为例,2014年,文化类电视节目集体遇冷 ,综艺节目?井喷式?的增长。进入2015招
商季,从11月中旬开始,周五晚间将有9档强势的综艺 节目。整个4季度周末,将会有18档不同类型
的综艺节目,明年的电视荧屏仍是综艺年。大量的娱乐节 目当道,文化节目处于被媒体边缘化的险境。
许多文化类节目被夹在崇尚传统文化与满足快餐式文化消费 需求之间,尴尬而步履维艰。
怎么才能不让?泛娱乐化?消解了媒体的文化担当与文化自觉,在E 时代,应值得每位媒体人自省


与反思。
?泛娱乐化?带来了娱乐的狂欢,也带来了焦虑与空虚
?90后?白领小张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 事是打开手机浏览文章,但纷繁复杂的消息流总让他头疼。
?消息太多了,看不过来。好多推荐的文章点 开一看,也都是些花边八卦,看完就忘,没啥意义?。小张
的抱怨在纷繁复杂的E时代很具代表性。
是的,这就是E时代信息传播的现状,快捷、丰富,却也往往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一点?消化不
良?。
以电影市场为例,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指出,从所谓?屌丝?电影到所谓?毒舌?< br>电影,从偶像电影到?粉丝?电影,从喜剧电影到?恶搞?电影,在近期一些较高票房的电影和较高收视率的电视剧中,这种低俗化现象不断受到质疑。例如,有的作品角色用无底线的自我糟践满足观众的
猎奇心理;有的刻意渲染对财富、地位、奢华生活的向往,不加节制地刺激观众的欲望;有的利用?粉
丝情结?,夸大?高富帅??白富美?的偶像魔力,不加掩饰地激发观众对?婚姻改变人生?的白日梦;
还有的作品主人公欺骗成性、谎话连篇,但在故事中既不受惩罚也没有完成心灵救赎……
这些现象 表明,当前一些影视创作在文化上陷入了一种道德和审美的虚无主义泥淖。这不仅与电影
的审美观、伦理 观、价值观相悖逆,也可以说缺乏必要的文化底线和担当。
影视作品的现状也折射出E时代整个舆 论场的现状:时尚媒体报道崇尚奢靡,无形倡导了消费主义;
有些媒体过度追求猎奇,低俗代替端庄,为 ?博眼球?而媚俗,以求牟利。如曾引起舆论哗然的?老外
撞大妈?事件,网上所谓的?有图有真相?实 情是无证驾驶。同时,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媒体的节目
制作方面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有信息没思想,综 艺类节目获追捧,文化类节目屡遇寒冰的现象。
?人们越来越依赖电子媒介获得信息,各类型的媒 体为满足大众多元化需求也不停为消息注水,消
费主义和娱乐诉求冲击着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北京大 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秀丽分析,这是典型的
?泛娱乐化?的现象,在?唯点击为王?的利益驱使下, 内容娱乐化、?标题党?、虚假新闻炒作等现象
的背后,是商业利益在推波助澜。
媒体应固守责任担当,不能沦为?市场的奴隶?
文艺创作不能沦为?市场的奴隶?,媒体又何尝不应如此?
媒体应客观反映社会事实,不媚俗、不 唯利,对民众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而形成一种价值导向,以
培养文化素养,承担起文化传承与人文关怀的 社会责任。
但遗憾的是,当前的海量信息中,很多新闻真假难辨,即便源于同一事实的新闻,质量 也良莠不齐。
一些商业性网站为博得读者眼球,经常断章取义,甚至选择与真实内容相差甚远的主题作为 文章标题。
还有,由于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一些新闻事件在没有得到论证之前就被个别媒体 盲目下结
论。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开放与冲突并存,这种背景下,公众会由于信息 的不确定而不安,新媒
体碎片化、浅表化、极端化表达的特点,势必进一步激发普遍的焦虑心态。?有专 家分析。
?信息泛滥的时候,我们需要权威的声音。这是主流媒体的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中国 青年政治学


院副教授万资姿指出,娱乐化的?眼球?新闻和弘扬奢靡的价值取向不应成为 报道的主流,新闻媒体报
道不能离开客观和独立的准则。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
文化自觉与担当,应是媒体永恒的责任
提及文化自觉与担当,我们总是不禁想起费孝通先生的?文 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
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 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
的位置?的观点,想到那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 大同?的理想境界。
在日前召开的?媒介融合时代,媒体的文化责任与担当?主题研讨会上,江蓝 生还回顾了钱钟书、
杨绛先生的一件往事:
新中国成立前夕,钱钟书夫妇始终固守家乡, 别人问他们为什么不走,杨绛先生说,一个人在紧要
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 我们不愿逃跑,是不愿去异国之邦,放弃自己国家
的文化。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与语言。
这就是文化的自觉与担当。今天,在E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
万资姿分析,新媒体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为更好地发挥媒体责任,?我
们首先要以专业的精神和 谦逊的态度去拥抱新媒体时代。同时,要严守传统媒体在过往实践中形成的一
整套严谨的内容生产机制, 这将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还需警惕海量网络受
众带来的虚假繁荣,对于一个 负责任的媒体来说,美誉度、责任担当比知名度和市场效益更加重要?。
尹鸿指出,?担当意识? 是更高的责任与期望。如果说?底线?是对?有害性?的防御,?担当?就
是对社会?共同价值?的建构 。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国文化发展历经磨难、曲折往复;而过去30多年,
中国又在文化准备不足的情况 下快步走过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路程;今天作为物质相对发达的世界经
济大国,我们需要进一步建设人 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国家之间、人与历史传
统之间的关系。
而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责任更加艰巨。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不少新媒体和自媒体已经自觉地 扛起了?文化担当与坚守?的旗帜,包括
?灼见??为你读诗?等微信公共账号,会精选一些代表中华传 统文化的作品推送,在泛娱乐化的大环境
中,如一缕春风,获得了不少受众的青睐。
在E 时代,既有?变?的追求,也应有?不变?的坚守。期望所有媒体能秉持文化?坚守?,让?文
化自觉? 成为媒体的永恒基因。
拯救社会道德,从唤醒职业精神开始
这几天,公众都沉浸 在对一个平凡司机的感动和悼念中。感动也已经难以表达公众心中的那份深情,
更多的是一种震撼。我们 无法不被震撼,客车司机吴斌忍受着肝脏几乎粉碎性破裂的剧痛,在被铁块击
中后的1分多钟里,换挡、 减速、停车、拉手刹、打双闪、开门,让大家安全下车,最后他倒下了。
吴斌身上震撼人 心的那种美德,到底是什么呢?那不是一种简单的道德,而是一种职业素养,是当
下社会最稀缺的品质: 职业精神。一个司机,在面临险境时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他一以贯之并内化到道
德血液中的职业精神。


也不禁想起前几天另一条让我们感动的新闻:河北保定一个卖油条的大学生,他 的油条因坚决不用?复
炸油?,而被消费者称为?良心油条?。?良心油条哥?触动公众心弦的,也正是 他身上的那种职业精
神。这种职业上的坚守,虽然没有吴斌的?伟大一分钟?那样壮烈并震撼人心,但闪 耀的道德光辉其实
是相同的——做油条的坚决不用害人的?复炸油?,正如司机危急时保卫乘客的安全, 这就是职业道德。
这几天引起微博热议的还有另一条新闻,不过它激起的不是爱与感动, 而是恨与厌恶。杭州某医院
一个实习女护士,因在微博中晒虐待新生儿的照片,言语轻佻,行为恶劣,被 网友群起而攻之——作为
一个准护士,她违背了起码的职业道德。
这个社会中的 每一份职业,都不仅是一个养家糊口的饭碗,它还有着自身一套内在的伦理要求和道
德规范。而对一个社 会的公共道德最重要的,并不是?路人的道德?(即要求一个人向与自己无关的事、
无关的人行善),而 是?职业的道德?——每个人首先要履行好职业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做好本职工作,
履行本职责任,完成 职业的使命。现代社会是在社会分工中形成的,并非一个抽象的存在物,而是由一
个个具体的职业和从业 者构成。所以,道德也不是抽象的,公共道德的核心在于职业道德。
对一个司机来说,职 业要求就是将乘客安全地送到目的地。吴斌?伟大的一分钟?中所做的,就是
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这一系 列平常看来很简单的?规定动作?。支撑他忍受剧痛来完成这些动作的,正
是内化到他道德血液中的那种 职业本能。
职业精神,并不只是一套简单的技术规范,更核心的还在于融于规范的对职业 的责任感、对人的关
怀和对生命的敬畏——有了这种精神,将这种精神变为身体中的一种本能,才能使一 个人在任何情况下
都能够超越惰性、自私、懦弱,而习惯性地作出职业反应。吴斌从业10多年来,安全 行驶100多万公里,
从未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和旅客投诉,从未有过一次违章,平凡的日常工作中已经 能看到那种可贵的职
业精神。这一次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内化于吴斌身上的职业精神以让公众震撼的方式 表现了出来。
面对吴斌以及?良心油条哥?那样坚守职业道德的好人,我们需要赞美、表 彰、致敬,但更需要反
思这个社会职业道德的缺失。一个道德的社会,首先是有着职业精神的社会;一个 道德失范的社会,首
先是从职业道德的沦陷开始的。社会秩序依赖于社会分工的有序,而社会分工又依赖 于每个行业的人,
按照这个行业的职业规范去扮演自己的角色,各行其职。
当下 中国社会的道德失范,正在于职业精神的失范:当医生的不像医生,缺乏那种救死扶伤的情怀;
当老师的 不像老师,没有了传道授业的责任感;做记者的不像记者,不甘心做一个公正的报道者。当校
长的整天想 着当官,盖房子图省钱而建豆腐渣工程,的士司机为赚钱而拒载、绕路,商人惟利是图而用
臭皮鞋做药用 胶囊,官员为了升官而不择手段……道德沦陷最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方,不是老人倒在路边
没人敢扶,而是 每个职业的道德底线都在以突破公众想像力的方式沦陷,以致走向一种职业上的互相伤
害、互相投毒:做 面包的从不吃自己做的面包,但做面包的生病时难免要吃不良商人做的毒胶囊。
?最美司 机?吴斌,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的猥琐、卑鄙、肮脏、惟利是图、不负责任和丧尽
天良。我们无法 用浅薄的感动和暂时的震撼,来掩饰?最美?之外的丑陋现实。而吴斌之所以震撼我们,
不仅在于其行为 的伟大,更在于他在失德现实映衬下产生的强烈反差,现实越是丑陋,?最美司机?越
是强烈地震撼着我 们的心灵。


拯救社会道德,从唤醒职业精神开始。批判社会的道德滑坡, 是一种时尚,但多数批评往往都是笼
统、含糊且抽象的,并没有指向具体的对象,无法成为一种能够触及 、可以把握的具体规范。而离我们
每个人最近的规范,就是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中国社 会道德的重建,并不是从?路人
的道德?做起,而是坚守职业精神。?路人的道德?具有偶然性,职业道 德却贯穿于我们日常的生活。
一个健康的社会,并不需要每个人都是高尚的人,每个人恪守职业道德做好 份内事,社会就不会坏到哪
里去。一个职业道德得到坚守的社会,虽然雷锋不会成群涌现,但?雷人?会 大为减少;高尚的情操或
许难得,但质朴的德行随处可见。

高中军训感言-巴甫洛夫很忙


复兴之路纪录片观后感-小学教师教学总结


母亲节写给母亲的信-猜迷语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猪年祝福词


三年级作文观察日记-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查理九世恶魔医务室-护理专科毕业论文


我心中的项羽-尼古拉斯狂想曲


重庆火锅网-挽留男人



本文更新与2021-01-08 16:5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55777.html

GY2016—2017时文选粹(一)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