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丰顺县建桥围的宗族社会与文化变迁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10 02:38
tags:桥的文化

国庆游记-班会流程

2021年1月10日发(作者:齐映)


丰顺县建桥围的宗族社会与文化变迁

肖文评

随着客家 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客家文化的在地化问题逐渐引起
学界的关注。客家社会是一个移民社会,客家社会 的形成与变迁实质
上是移民的在地化过程。所谓在地化,即主流文化“地方化”,为移
民依据自 身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自然、社会
资源,融入当地社会,逐渐形成具有鲜明地方 特色群体的过程。本文
以梅州市丰顺县建桥围张氏宗族的个案为例,说明客家宗姓的迁移、
社会 及文化的形成与地方化的关系


建桥位于粤东梅州市丰顺县西北部,东接丰良镇,南 接本县北斗
镇,西邻兴宁、五华两县,北与梅县毗连,与老县城丰良镇相距5公
里,与梅州市区 相距69公里。建桥清朝初期属嘉应直隶州万安都三
图建桥堡,乾隆三年(1738)丰顺建县时割归丰 顺县。据族谱记载,
开基祖张德达于明初洪武年间定居于此,至今已发展至25代,散布
周围1 0多个自然村落,约1.2万人,其中心为建桥围。该围创建于
明崇祯十三年(1640),建筑面积1 5,780平方米,有3街(东西向)
12巷(南北向)24幢,至今保存完好。围内清一色的张姓居民 ,自
乾隆以来居民都在1,000人以上(据村民估算,1978年时居民约4,000
人), 为粤东地区一典型传统客家聚落。张氏宗族人丁兴旺,宗派繁
盛;族产丰厚,富盖全县;科举兴盛,仕宦 不断,声名显赫;民俗活
动频繁,是研究客家传统社会与文化的一个不可多得的个案。


1


一、张氏的定住与在地化
和众多客家族姓一样,建桥 张氏自认其先祖曾居于福建宁化石壁
村,是福建上杭张氏著名的先祖化孙公的18大房中第四房祥云的后
裔。张氏开基建桥可谓充满传奇色彩。开基始祖张德达祖居福建上杭
县来苏里下都田梓乡,相传 元末担任梅州太平巡司巡检,训练民兵,
负责梅州东南部地区的社会治安。元至正十一年至二十年
(1351--1360)陈满在梅畲坑(今梅县畲江镇)一带领导畲民反抗官
府,张德达率部参与了 平定。元末社会动荡,张德达率部至程乡与海
阳交界地区“御寇”。相传张德达是个“清官”,享有很高 的声誉,甚
至在元末动乱中还做了几天梅州的州官。后元朝灭亡,时局动荡,难
归故里,遂定居 于程乡、海阳交界处的豺狗岗。(即今建桥围南门外
东南约1,000米处的白沙岗)有2首据说是他所 作的诗反映了他当
时的心情:
(一)
官居五品沫恩光,民爱春风吏畏霜。讵意干戈 纷鸟道,遂携琴寓豺岗。
肯堂肯构乾坤大,爱处爱居日月长。四海为家男子志,何须翘首望原乡。
(二)
直登上国去观光,政令严明六月霜。京师扰乱豺当道,海内升平舞凤冈。
清白为官声誉大,忠心报国福禄长。封妻荫子男儿志,头角峥嵘归故乡。
可见当时定居于此实在是迫不得已,将来荣华富贵后还是要回归
故里的。
据康熙《程乡县志》,太平巡检司设于明洪武九年,因此张德达

2


不可能在元末担任梅州太平巡检司巡检。但能参与平定陈满的反抗,
并能在元末动乱中做州官, 特别是把家安在远离政治中心的边远地
区,说明其势力非同小可。
豺狗岗一带为两县交界处, 地处远离州县政治中心的边缘地带,
周围环山。北部山岭有海拔799米的三枝嶂,三峰并峙,直指云天 ;
东有言岭关、鹞子岽,鹞婆咀,黄竹寨岽;南部有海拔897米的鸡公
岽,1,047米 的大高巅,鸡婆石、金山岽、大人岽、千家寨芋。发源
于兴宁县境的大溪,由西向东直穿境内,全长10 余公里,直到丰良
陂村汇合大椹溪后流入丰溪,素有“两山高耸,一水直流”之说。但
高山河流 之间有大片肥之间有大片肱沃的冲积小平原,耕作条件优
越,因此很早就有人在此定居繁衍了。建桥周围 曾是汉、瑶、黎、畲
等民族共处之区,在附近瑶黎塘、大畲、马棚塘等地考古工作者发现
有瑶、 黎、畲等族人的生活遗址,可作佐证。历代还相传“未有建桥
张,先有陈、罗、黄;未有陈、罗、黄,先 有杨、古、赖??”,比
张姓定居早的还有陈、罗、黄、杨、古、赖、吴等姓。可见,张德达
之 所以选择在此定居,就是因为此处的开发已达到相当的程度,经济
条件较好。建桥附近大姓如环清王姓、 丰良吴姓、大椹谭姓等,据说
都是明初从福建西部迁此定居的。
张德达定居后,即开始了在地 化过程。首先是向官府登记户籍,
成为本地人,领垦土地,承担官府的赋税徭役。和一般的移民不同,< br>他是以地方官的身份定居的,拥有一定的特权。故在朱元璋建立明朝
后,张德达没有再去任官,而 是向官府“承赋开田三百顷”,圈占了

3


大片土地,做起了大地主。
他之所以能占有如此多的土地,一是拥有很大的势 力;二是有官
府的支持,当地向有“抗粮拒差”之习,而他贯彻了官府的赋税徭役
政策,能交粮 当差,实现了官府赋役制度的在地化。但这却恶化与当
地土著的关系,因为所占之地不可能都是无主荒地 。
其次是请当地人黎谦信做管家,协调与土著的关系。黎姓是当地
土著,居住在距白沙岗约6 公里的山中大椹村。相传黎谦信“书算晓
通,辩事明敏”,为了管理庞大的家业,应付“差役日迫,户税 屡加”
的局面,尤其是当时“干戈未靖,寇氛未除”,与当地人关系恶化。
为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张德达请黎谦信做管家。黎所办之事“无不中
意”,取得了张德达的信任。因为在临终前面对孤儿寡母 ,张德达把
“粮米百余石”的田产、“家产数千金”的财富,全部托付给黎谦信
料理。但张德达 死后,其财产全被黎谦信“侵吞”。儿子张良友在本
地无法立足,只好迁居至距豺狗岗约15公里处的海 阳县丰政都大畲
鸭栖角,沦落为靠帮人看管鸭子为生(后来建桥张氏视鸭为神,不能
用鸭祭祖或 祭神),反映当时张姓与当地土著关系之恶劣。直到第三
代张均佑之妻蓝氏于永乐三年(1405)跑到 当时的都城南京叩阍告“御
状”,财产才被追回。但仍有田塘32号计9顷零,计征粮30石,被
“恶佃户杜文德、刘俊忠倚贼强占”。经再次赴都察院控告,“蒙批牌
到县提讯,所占之业,才被退还 。”平民百姓跑到京城去打官司,这
是明朝的典章制度所不允许的,唯一的解释可能是张姓人为了说明自
己合法占有这些土地而编的故事。但不管这些故事真实与否,张氏的

4

< p>
税田要经官府甚至是皇帝亲自裁决后才能解决,可见当时张氏与土著
争夺之激烈,同时也反 映了官府与地方的互动,反映官府对当地社会
的控制力还相当薄弱。
三是与本地人通婚。其中 最典型的是和畲坑蓝姓通婚。张氏第三
代张均佑娶了畲坑蓝姓之女,蓝姓是当地土著,也是大姓,相传蓝 氏
为了挽救张家命运而去打官司,就是得到了畲坑蓝姓的大力支持。
由于社会稳定,张姓产业 要回后经历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虽
然人丁不很盛(详见统计表),但却散布于今建桥附近各处,反映 张
姓开始融于当地,在当地积极拓展地盘,以扩大生存空间。如三世均
佐迁下坝,绍创迁田心塘 ,绍基开基于鹊楼,四世祚开基于溪口,五
世监开基于忠恕家,录开基于广合芋子佛爷,奇开基于建桥上 ,七世
见开基于楼下,早开基于寨下(基本上都在距豺狗岗方圆5公里的范
围内)。
至七世隆庆年间(1567--1572)发生“黄 之乱”,使张姓开始
崭露头角,成为当地人的首领了。
相传七世张乾福(1517--158 0)身躯高大,文武全才,武艺超群,
酒食倍人,素为乡众尊服。明隆庆三年,“贼寇”“黄瑺”“结党 倡乱”,
活动于江西及兴宁、长乐(今五华)、程乡(今梅县)、海阳(今揭东
等县)等县,建 桥一带也曾被占据。张乾福为了保家卫乡,准备“联
乡井、置炮械”,得到巡按闽粤的大理寺卿陈仲谋的 支持,并保举张
为“六品乡都长,佥军事”。于是散家财数万,召集民兵数千,在今
建桥一带大 兴土木,“深沟高垒、竖筑土城,立东西南北四门,置鉎

5


炮四架 ,团防堵御,率乡邻以备战守”,随后率部会合闽粤抚按官兵,
协同作战,深入贼巢,生擒贼首黄瑺、杨 魁、吴安山、张钦、钟凤等
五人,并“杀毙贼将兵数百”,平定动乱。张乾福因功被封为武德将
军(三品)。张氏在当地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张氏宗族社会
明末清初,即张氏第八 至十二代,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张氏却
获得了快速发展。人口繁衍很快(详见下表),建起了张家围, 创立
了祠堂,经历了一次社会变迁,形成了宗族社会,渐渐成为地方大族。
建桥张氏世次人丁发展统计表
世数
1
丁数
1
2
2
3
4
4
6
5
10
6
18
7
14
8
26
9
21
10
28
11
80
12 13 14
126 177 263

九世王婆太传下的三大房人丁发展统计表

光大堂
保大堂
福大堂

世数
丁数


总计
11
3
9
8
20
12
9
32
22
13
25
61
30
14
21
113
54
63 116 202
上表据1995年《丰顺建桥张氏族谱》统计。
(一)宗族社会的形成

张 氏自定居至第八世,虽然广置家产,财产丰隆,祀田很多。如
五世锭,“广买田庄,远及环清堡大坪畲等 处”,有数百石田产,富盖
一都。遗有血食祀田一所,土名环清堡大坪畲等处,带粮七十五亩。

6


“六世珙”,“明成化壬辰年生。置有田尝共粮十八石零。”七世乾福,< br>“于程乡另创粮米四石,吾族莫出其右者。子孙将其尝业分讫,仍存
祀田租三十石。”八世景弘有 田产18石。八世伯榕“遗有祀田一所,
土名兴宁洋发塘,三十石正项租。”嘉靖以后官府允许民间建祠 祭祀
历代先祖,但张氏没有建造象征宗族的宗祠,祭祖主要在坟地进行。
而且人丁尚少,居住分 散,还未形成宗族社会。
明朝万历(1573--1619)以来,粤东地方动乱不断,“寇贼猖獗” 。
在程乡与海阳之间,先后有万历十一年的钟大魁之变,泰昌元年的褚
采老之变,崇祯元年的苏 峻等五总之变,崇祯元年的揭阳山海寇之变,
崇祯三年的钟凌秀、叶阿婆、陈蜡烛之变,崇祯五年的廖辉 钦、张文
斌之变,崇祯十一年的揭阳盗变,崇祯十二年的海阳盗变,粤东众多
的山寨,如汤坑金 鸥寨、金鼎寨等,就是在这种背境下建造的。而建
桥张氏“各居散宅,无可守御”,这些“盗贼”时时刻 刻都在威胁着
张氏的生命财产安全。
崇祯十一年(1638),程乡县令陈燕翼,认为张氏“ 僻居山间,
离城数百里,若无围寨难以御寇”,替张氏上奏朝庭,请求允许修建
围堡,得到批准 。于是张姓请风水师张彬所规划,选择地势较高的高
冈冬秧地,“于崇祯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庚辰日辰时 课合四庚,兴工
筑建”,先创建围墙,开4大围门,余后陆续建造。“东北一带溪绕,
西南凿开 壕塘,俨然城郭,以便拒守。”相传皇帝还御赐了4条大鉎
炮(名曰“将军”),作为守御4大围门之用 。所建之围名为高冈围。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围内专门划出了建造祠堂的公共用地。按

7


照当时张氏发展派系,“派分祠地十区,留一区与程邑侯陈燕翼公鼎
力之功。”写“东壁、图、书、府、西、园、翰、林”9字,抓阄决
定归属,然后由各房自行建造祠堂 。先后建起光大堂、保大堂、福大
堂、谦大堂、树德堂等9座祠堂。
此围虽为防卫目的而建, 但随着各祠堂的建立,又成为张氏认同
的核心,成为整个建桥张氏认同的标志,因为该围的名称也经历了 由
高岗围的张家围、建桥围的变迁。
此围建以前,张氏散居各地,没有聚居中心,没有祠堂, 祭祖主
要在墓地进行,高岗围的建立,标志着张氏宗族社会的形成。
张氏因此也进一步认同于 当地社会了。如清初吴六奇的好友惠潮
嘉兵备道高金印部宿于高岗围中,仔细考究张氏的历史后,以张德 达
诗韵赋诗一首,其中最后一句是“百忍家风居九代,浑忘此处是他乡。”
认为此时张氏已把“ 他乡”作“家乡”了。至乾隆年间张氏人丁已发
展至上千。族中举人十四世张绍华以张德达诗再步韵2首 ,其中有“四
海室家悬矢阔,一村山水改弓长”、“天定的鸿基开此地,时教我祖到
程乡”之句 ,反映当时建人丁兴旺,各异姓已被排挤走,而成为张姓
的天下,并对当初张德达选择在此开基赞叹不已 。表明张氏至此已完
全本地化了。
建桥张氏宗族发展的具体情况详见文衍源《丰顺县建桥镇建桥围
的宗族与民俗》,此不述。
(二)主要拓展活动
张氏之所以在明末清初以来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丰顺县西部地区

8


的世家大族,与其一系列有意识的拓展活动分不开:
1、结交官府
为了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社会地位,张氏利用地处连接潮梅的驿
道和榕 树铺旁边的优越地理位置,结交来往官员,并积极寻找机会,
出任为官。如十世张应龙,读书“艰于科举 ”,于村边连接广州至潮
州的驿站榕树铺结交了路过的湖广粮储道杨涟,被聘为幕僚,得到杨
的 赏识,于明天启元年被举荐为临漳县主簿。在临漳为官时又结交了
当地邑吏科给事中周朝瑞,“迁临漳县 事,转兴都留守司经历,管领
导显陵兼承天沔阳事务。授中议大夫,并封赠二代,荣归。”
十 一世贡生大衡,于清初携资进京侯选,结交了当时有宰相之称
的洪承畴的表弟,得到有肥缺之称的阳春县 教谕之职。十二世生员文
猷,“交官接府,无不敬爱。”
十二世如白,“公平正直,善化乡人 ,有程处士之风。”康熙三十
三年被推荐为“乡饮大宾”,乡饮于程乡县。知县曹延懿“旌以匾曰:南金望重。”十三世庠生瑞清死后送柩归山之时,甚至“县主率僚属
护送”,亲自到建桥送葬。这些 大大提高了张氏宗族在地方上的声誉,
同时也获得了优厚的经济利益。
对张宗宗族发展影响最 大的是结交了距建桥约5公里的汤田(即
今丰良)吴六奇。在吴发迹以前,游闲好赌,输光家产,沦为乞 丐,
但十世张苞九独目慧眼,将女儿张二姑嫁给了他。后来吴“前拜闽将
军,继转潮城节铖,建 大功,立大业,炫耀一时,赫奕万世。凡属亲
族,莫不以其威风,沐其余润。”他对建桥张氏感恩戴德, 将建桥置

9


于其保护之下,甚至相传吴有三四个儿子还是在建桥围 里长大的。因
此崇祯三年的钟凌秀、叶阿婆、陈蜡烛“大掠”于大埔与揭阳之间,
崇祯四年叶阿 婆和张文斌“肆掠”丰顺马图、大田等处,顺治二年至
十一年刘公显等“肆掠”于潮揭之间,均未敢攻掠 建桥张氏。并且依
据这种姻亲关系,张氏还不少于在吴氏手下做事。如十一世大光,顺
治甲午年 “进学海阳第一名”,后被吴六奇聘为“西席,教其诸子”。
十二世铨臣、钜臣为吴的部下。张二姑从小 习武弄箭,深得吴六奇宠
爱,事事按其意见办。由于得到吴六奇的保护,明末清初虽为鼎革之
迁 ,但张氏不但未遭破坏,反而提高了社会地位,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2、重视教育
为了光宗 耀祖,光彩门楣,改善自身生存环境,提高社会地位,
张氏非常重视教育,鼓励子弟参加积极科举考试, 以获取功名,出任
为官。
各房都隆师重道,设立私塾、聘请教师、培育子弟。如十一世大元置东门外屋地一大块,四房各建书室。现建桥“西门书斋”、“大书
斋”、“大坑唇书斋”、“树 德堂”、“洪塘公祠”等地名、屋名,都是当
年私塾旧址。嘉庆年间程乡县大立举人杨鸿举被建桥张氏书 室容旋居
聘为塾师,曾咏诗多首,其中有“一枝容膝可徘徊,琴剑年华又复催。
客到小斋情似水 ,人行深巷步如雷。(门首有深巷,往来不绝)”之句,
反映张氏族人对他为师的重视。社会也看重读书 人。如当地竹枝词曰:
“新正会课设祠堂,赏得新苎数尺长;大姐小姑都喷喷,羡她嫁得读
书郎 。”对考试成绩优异者予以各种奖赏。如考中举人、秀才,则划

10


拔一定的尝谷予以奖励。如考得贡生以上功名者,则在祠堂前立旗杆
石以示标榜。因为建桥围文风兴盛 ,人文蔚起,人才辈出。自明崇祯
以来有多人考得功名。其中举人4人(乾隆2,道光1,同治1),贡
生14人(崇祯1,顺治1,康熙3,乾隆5,嘉庆3,道光1),秀才
众多。(具体情况详见 统计表)同时还有许多援引成例,依捐纳而得
功名者。在光大堂、保大堂前,至今仍有嘉庆、道光年间竖 立的保存
完好的桅杆7条,桅夹2副,系张氏15至18世取得贡生以上功名的
裔孙所立。
光大堂、保大堂功名统计表
世数
11
举人

贡生
1
庠生
2
捐纳
1
总计
4
12


4
4
8
13


8
15
23
14
2
2
10
24
38
15

2
12
33
47
16

1
4
49
54
17
1
1
15
29
46
18
1
1
5
13
20
19


6
2
8
上表据葛洲甫光绪《丰顺县志》和1995年《丰顺建桥张氏族谱》统计。
不少族人为了博取 功名,皓首穷经。如十一世张家达,“笃志好
学,诚直不欺历四十五年入学,历试二十二科。”十三世绳 绪聪明罕
见,“少背诗文千篇,高祖曾奖银贰两。为文性急敏捷,三十六岁占
籍海阳。府试第一 ,为众所攻,将名售去。归籍程乡,府试第一,再
进府学。历赴乡闽一十一科,不能遂志。”
富有之家更多的是用钱捐纳而得功名,且子孙相继。如十三世绳

11


统捐儒林、州同头衔,子支锦捐得监生头衔。十六世光烈。“国学生,
加授守备府,丙子年加 捐都司。”长子捷荣,捐受守御所守府。次子
遇映葵,邑增生。其他4个儿子步荣、登荣、锦荣、典荣, 俱捐国学。
“孙、曾,济济成名。”十五世桂侏,“国学,加捐布政使司经历所衔。”
十六世腾 飞出大价钱竟然捐得“现任巡政司,分拨湖南。”
张氏众多成员获得功名,出外为官,使张氏在地方上 声誉大涨。
赢得了“大埔百侯杨,丰顺建桥张”的称誉。这批人物构成张氏的上
层,控制着建桥 的基层社会,对外维护着张氏宗族的利益。如十八世
张定山,中武举后,当在嘉应州长沙圩对面之始祖婆 坟被当地文举人
蔡亚标侵占后,挺身而出,向官府控告蔡某,并大闹公堂,震动嘉应
全州,大长 建桥张氏威风。
3、工商致富
张氏在从事传统农业的同时,不少人因从事工商活动而致富。
建桥围南门外500米即为连接潮嘉广地区的驿道,张氏充分利用
这一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在 驿道旁开有石碑街、榕树铺墟、建和墟
等商业场所,在建桥围内的大街上也开有数十家店铺,培养了张姓 子
弟的商品意识,不少人因从事工商活动而致富,并在致富后买田造屋,
大规模拓展产业。如十 二世如白于康熙初年,在岳丈丰良人何如蕉的
支持下,经营贩盐业,因货真价实,用户争购,数年间成为 巨富。“买
田五百余石粮米,又在汤坑买店十八间。”如白之子瑞吾继承父业,
“赚至百万多钱 。创户眼粮米二十余石,并买得西门地方建造书室
等。”十三世绳诒于康熙中期在程乡县城下市板桂坊河 唇街做铁商,

12


“承饷开冶鼓铸,”发财致富。十四世肇州到丰 顺马图铅山一带开发
铅锡矿,因擅长识矿,技术高超,赚钱不计其数,被人称为“财帛星”。
相 传他在建桥围内一连建了7幢豪宅(一说18幢),置买田产多达7,
000石,富盖程乡。十五世朝阳 “自创乾坤,发大万富,广置田庄,
建华厦。”十六世光烈,“发大万富,广置田庄,”建桥围内沿十字 街、
南小街到南门一带的住宅如荣封第、笃庆第、怀安第、崇德居、栽兰
居、余庆居等,都是他 所建造或买受。其子廷贵也家财万贯。十九世
祖圆喜(1836-1896),“兴家发业,置有良田千 顷,谷石九百过千”。
建造“躬耕处”、“广心庐”、“建安围”3座大屋,“富盖程乡”。正是
由于这些人致富后创家立业、广建华厦,使建桥围内住宅密集,建筑
豪华。广置田较,使张氏的田产远 及径心、叶华、黄金、潘田、布心
甚至兴宁、梅县等地。计有黄金嘉丰仓、潘田敦仁仓、布心张家仓等< br>18处。谷仓之谷,陈陈相因。“富盖程乡”及“砍不尽产溪竹,粜不
尽建桥谷”之美誉,由是得 来。建桥围张氏所控制的粮食之多甚至可
以操纵当地粮食市场,左右米价。如果建桥之米一墟不进市场, 则米
价就要上涨。
4、参与地方事务
张氏在获得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地位的同时 ,还积极参与地方
事务。举凡修桥铺路,赈济灾民,捐赠义谷,处理地方争端等地方事
务,张氏 无不参与。
建桥附近有大溪、小溪等多条河流,又地处连接潮梅地区的交通
要道,因而要多处 架桥、时时架桥,为塑造好张氏的形象,张姓人多

13


次在此架桥 、修路(相传这正是建桥名称的由来)。如建石碑街的万
安桥,为“通省郡要津”,由“里人驾木为梁, 共九板,往来可免病
涉”。十二世张华,为人约已好义,“乡之石碑下系海程孔道,崎岖难
行, 捐重资开辟之行。乡有甲坑溪,水深病涉。建桥以利行人,又修
建渡水桥。”“县城西大道,乃通嘉应、 畲坑、兴宁、长乐之冲,行人
每虑泥泞,致多有扑跌者。”十六世张腾万“于奖坑石亭边砌石修路,并及廖屋角等处,雇匠凿石条二百丈,沿路铺成,往来皆称善。”张
为梁,于迳心堡土头牛眠地、叶 华村等处桥路,“鸠工筹赀,修筑以
便行人。”
对于赈灾,张氏也非常积极。如十二世张璋, “遇族戚贫乏,不
吝解推。雍正时大饥,出谷二百余石济赈灾,全活多人。凡有善举,
皆所力行 。”张腾万,“家颇裕,道光壬辰癸已饥,捐谷倡赈,并劝乡
中殷户汇题减价平粜,困乏者多赖存活。” 张为梁,“处乡邻族戚,善
排解,每朔望虔礼神明祖先毕,必引古今孝弟忠信果报事化导族中长
幼,使知礼义廉节而不至此匪。道光十二三年连岁大饥,设局捐谷。
赈济平粜,困乏者多赖安全。”张光 烈,“家饶裕。道光间,叠载饥荒,
设赈平粜,多捐钱谷,救济甚众。凡贫乏借贷,不责偿,族党德之。 ”
张岐鸣,“道光十二三年大饥,倡捐劝赈平粜。”光绪年间建立的丰顺
捕属义仓,建桥堡张姓 共捐谷100石。
在参与的地方事务中,影响最大的是创立良乡。
自咸丰年间开始,丰顺北 部地区有良乡与吴乡之分。所谓吴乡,
即县城附近的吴姓居住之乡,良乡为城外各地的杂姓居住之乡。吴 氏

14


自吴六奇发迹以后,宗族发达,士宦众多,渐成控制县城的 一大势力,
经常欺压各乡杂姓。引起各姓公愤。建桥张姓虽为大族,并与吴姓关
系很好,但随着 张姓势力的增强,与吴姓的冲突也越来越尖锐。咸丰
三年(1853),因建桥张敬廷好友下汤人彭松岩 被吴姓欺负,张姓联
合各乡共72姓人,由十七世张敬廷出巨资于县城丰良镇丰溪对岸清
水潭地 方建立良乡义学。“裨益良乡各姓”,与吴姓相庭抗衡。后又建
墟市,名为新市,墟期与丰良老市一样, 以与吴姓对抗。成立良乡管
理委员会,建桥张姓因人多势大,经济实力雄厚,被各姓推举为首领,
俗称为“张大哥”,担任良乡管理委员会会长。此时良乡已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广义的良乡指原良乡, 而狭义的良乡是指新市。为树立权
威,张姓积极维护各姓的利益。当时吴姓欺负距建桥约3公里的埔寨< br>头李姓,“斗冤家”斗了18年,建桥张氏支持李姓,将吴姓筑于建桥
范围内的水陂给扒了,使吴 姓无法耕作,迫使吴姓赔礼道歉。
良乡共有20余姓人居住,其中以张、王、黎等大姓人数较多。良乡被建桥张姓称为第二故乡,可见建桥与良乡关系之紧密。良乡的
创立,为张氏在当地的发展赢得 了更大的空间。
通过这些举动,增强了族众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提升了宗族在地
方社会中的影 响和地位。张氏的兴盛,主要原因就是对当时当地社会
的各种自然、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为自身的 发展赢得了更大的
空间。
(三)宗族社会的特点
建桥张氏宗族发达,财产丰厚,政治地位很高,但和其他地区的

15


宗族相比较,有几个显著特点:
1、有族无宗
张氏虽然认同于开基 祖张德达,但建桥张氏没有统一的固定组
织,既无族长,也无宗正;既无祭祀开基祖的宗祠,也无统一的 族谱;
既无统一的族产,也无统一的字辈。实际上张氏是以房为单位,各房
之间界线分明,甚至 矛盾重重。
虽然张氏宗族发达,族产丰厚,深受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康熙
五十九年(172 0)准备在南门内五显庙右一块地基上建大宗祠,灰墙
都筑好了,但“不协众志,遂以中止”,终未建成 。
围内所建9个祠堂,是建桥张氏9个房头的房祠,分别以房头的
始祖为“抱炉”,成为所在 房族众的核心。房中长辈俗称老大,房中
成员有事找老大解决,需提锦膏糖去“投老大”。如果是大事, 则须
杀猪买酒,煮饭请老大及族众吃,俗称“排宴”。老大很少主动出面
解决问题。如乾隆年章 ,张光烈的儿子在环清一带被王姓欺负,光大
堂老大张光烈也得杀猪宰羊,开仓挑米煮饭,请房众大吃一 顿后,才
率众人前去论是非。可见老大并没有指挥房众的绝对权威。
所编族谱也都是房谱,且 都是手抄本,而未编总谱。即使有热心
族务的举人张绍华、张千秋、张定山等精英分子,也无法组织起来 编
纂宗谱。各房子孙取名的字辈,也由各自所定,没有统一的规定。
2、房界分明
建桥张氏各房虽有共同的认同感,但内部差异大,界线分明。首
先是发展不平衡,有强房弱房,大房小房 之分。如光大堂、保大堂、

16


人丁最多,90%以上的建桥张氏 都是这两房的后裔,现已发展至第
25世,力量最强大。其他各房人都较少,现才发展至20世。其次是
尝产厚薄不同。如保大堂尝产很多,每个丁口每年都可分到不少尝谷。
而保大堂因人口较多,尝 产较少,房众除轮收外,很少分到尝谷。三
是各房都有自己的“地盘”。如建桥围是在九世王婆太买下的 地基上
建起来的,因此只有王婆太传下来的三房有资格在内建房,其他各房
无份。由于生存资源 的有限和稀缺,各房之间,以及各房内部之间的
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在建桥围内,有上屋与下屋之分。 以南北向的
十字街为界,东片为下屋,是保大堂的势力范围。西片为上屋,为光
大堂的势力范围 。房地产转让买卖不能越过房界。如民国年间保大堂
的张砚宦购买光大堂张肇州后代的德馨居,结果引起 两房的冲突,最
后买卖以失败告终。即使后来突“围”而出,也是“光大堂”世系向
西门外发展 ,“保大堂”世系向东门外发展。
3、族规不严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为了规范宗族成员 的行为,维护宗族的
利益,每个宗族都订有族规,并严格执行。但是建桥张氏却未见有严
格的族 规。围内有被视为万恶之源而不为正统人所接受的赌馆、烟馆、
嫖馆,都是建桥人自己开的,成天有一些 人在其中吃喝玩乐。即使有
非常严厉的族规,也未严格执行。如三世蓝婆太,鉴于张姓与黎姓之
间的深仇大恨,曾发下毒誓,禁止张姓族人与黎氏通婚,却并未见到
被处罚的记载。如六世云庵,八世清 刚,九世惟能、惟兴,十世承锡、
翠廷,十一世端艾等,娶了黎姓之女为妻。张姓多次与环清王姓、落< br>
17


水科陈姓、丰良吴姓等“斗冤家”,死伤很多,但各姓之间,尤 其是
张、王、吴三大姓之间通婚如常,这不能不说是一怪现象。村民们认
为械斗是公事,即宗族 之间的事,而婚姻是私事,是家庭之间的事,
公私分得很分明。为避免亲戚伤亡,甚至在械斗之前还互相 通风报信。
以上特征,不仅建桥张氏宗族社会如此,附近的环清王姓、大椹
黎姓、郑家围郑姓 等大小宗族都是如此。唯一的例外是丰良吴姓,因
居于县城,与其他各姓竞争激烈,同时出有吴六奇等人 物,因为建有
宗祠,修有宗谱,选有族长等。这也是是吴姓能与其他数十姓相对抗
的主要原因。
三、宗族文化的特点
张氏为移民,随着张氏的定住和宗族社会的形成,其文化亦经历
了一次变迁。至明末清初,其文化具有明显的融合特征,将中原文化
与本地文融为一体,表现了在地化的 特点。
1、取郎名
郎名一般被认为是受畲族文化的影响而取,一般认为只有三四
代 ,多至明中后期以后就消失了。但是细观建桥张氏族谱,郎名从开
基祖张德达开始,一直延续到第十三世 。约雍正年间,延续300余年,
可见畲族文化对建桥张影响之深。其取名以“小、大、念、百、千、< br>万”六字为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女则用“娘”名,这和畲族蓝
姓的取名习俗是一致的。如一 世德达为张小四郎,二世良友为张大一
郎,三世均佑为念八郎,四世学孟为百一郎,五世定山为千十郎, 六
世云庵为万一郎,七世惠溪为小一郎,十一世大衡为知大郎,十二世

18


鸣高为万二郎,十三世天爵为小大郎。一世德妻为袁氏七娘,二世良
友妻为蔡氏二娘。
2、船形围
建桥围整体构造似船形,东门外为小溪,西门外挖有西门塘,南
门外挖有 南门塘和长塘,北门外为大溪,远眺整座围似浮水大船,故
俗称船形围。
传统儒家思想有“天 圆地方”的观念,以“圆”和“方”代表天
和地,祈望天地间人们能万事和合,子孙团结,和平共处,永 享太平
之乐。船形围遵循外圆内方的理论,建造椭圆形外廓,内围属方形。
绕围墙建有回环的单 套四合院建筑(10.6 M×6.6M回字形),在方形
内总体布局为3街12巷24幢。各幢普遍为 两堂两横和三堂四横,为
硬山顶构筑,是张氏各代府第居室,如图南居、敦善居、永盛居、复
昌 居、凤实楼、儒林第、都尉第、荣封第等。这些建筑采用传统四合
院的建筑工艺,布局严谨,讲究座向。 沿中轴线分上、中、下三厅,
是奉祀先祖或公共娱乐场所;厅左右设对称的二厢房或四厢房,为生
活区。围内的9座祠堂,其建筑大致相同(二进三横),有正堂、正
房、南北厅、拜亭、天井等布局, 讲究八封结构。祠堂神龛下设有福
德伯公神位,祠堂背后有5个小土堆,标为“金、木、水、火、土”< br>五行。
4座围门均以白麻石作墙基,墙体以三合土、砖石砌成,厚达30
厘米,门顶均 嵌有石刻门匾。围门内设有楼棚和枪眼孔(内宽外狭),
结构紧凑,不露桁桷(叫封火),以便防御,显 得壁垒森严。

19


围外还有十八曲小坑工程,从高山上引水注入 回环的池塘,水流
到池塘内,却不会淤积沙土,既水圳的作用,又是一种风水设施。
据专家研 究结果表明,这种独具特色的船形围的建筑群是中原传
统民居建筑艺术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土著民 族(百越)建筑(园
形屋)相融合的产物,是汉族与畲徭建筑文件揉合的结果(四合院与
干栏式 相结合)。
3、外祖、婆太崇拜
张氏祖宗崇拜中最推崇的不是开基祖,而是外祖、婆太,即 在世
婆太,八世王柏泉外祖,九世王婆。
三世蓝婆太为畲坑蓝氏之女,三世张均佐为计回产业 与黎歉信打
官司,却被黎贿赂官府而以诬告罪判刑入狱。为了挽救张家命运,相
传蓝婆太不顾“ 闺中秀妇”,代替丈夫张均佑到南京告御状,忍受了
种种酷刑,才打赢了官司,使张氏的命运得以改变, 因此张氏非常崇
拜蓝婆太,每年都要上坟墓隆重祭祀,关于她的传说至今流传不衰。
王婆太是 外祖王柏泉的女儿,丈夫文广、儿子仰云先后在外为官,她
在家刻苦经营,广殖产业,相传建桥围就是她 带着3个儿子创建的,
因而备受子孙崇拜。在建桥最受崇拜的是九世外祖王柏泉,他是距建
桥围 约5公里的大椹社寨子顶人。相传他是个学过法的道士,为“金
门羽客,兼通术数,道号法恭。婆喜黄庭 ,亦习玄数,法名妙慧。”
相传他的法术高超,又懂兵法。“隆庆年间,寇贼猖獗,公与八世祖
(张景山)避乱于黄竹寨,凡有出入,惟公是卜,通寨得以安全,实
赖公术数之精也。”王很欣赏张景山 的儿子张文广,就将女儿嫁给了

20


他。王去世后,张姓把他奉为 祖,称“王公太”,在光大堂、保大堂
的祖神龛上设有他的牌位,在福大堂甚至和房祖一起“抱炉”。正 如
王公太宫前的对联所云:“外祖如高祖,远孙即儿孙。”更普遍的是把
他作为张姓人的保护神 。在距建桥围约1公里的榕树铺旁,建有一座
专门祭祀外祖的“王公太宫”,一年四季,香火不绝。家家 户户都设
有王公太神位。甚至张氏各房设在外乡的18个粮仓,也设有王公太
神位,并以祭祀王 公太的鞭炮声作为收租的信号。族众甚至在山中迷
路,屎拉不出,都要祈求王公太帮助。每当打醮或出巡 ,为首的即是
王公太的神轿。
这种崇拜外祖、婆太现象,与汉族传统儒家的尊祖敬宗、独尊父
权、男尊女卑观念完全不同,应该是一种非汉族的文化遗存。
4、宗教信仰的揉合性
张氏信奉的既不是佛,也不是道,而是将佛、道、巫、鬼、神等
等各种信仰揉合在一起,表现了一种兼 容并蓄的特点。
围内有“五显帝君庙”,正座供奉五显大帝,右座福德神,左座
花公花母,系 张氏宗族奉祀之福神,香火鼎盛。
西南有建于宋朝元祐八年(1092)的“南山寺”,是建桥范围内
唯一的佛寺。人去世后须请和尚“做佛事”,超度灵魂,时间为一昼
夜俗称“做夜光”,时间较 长者称“做过案”。西面五显岽山顶有华光
庙,供奉华光五显大帝,远近乡民,多往拜祀。西面射山背有 一座 坛,
专为乡人祈祷消灾降福。每当祠堂、庙宇,新房落成,或维修竣工,
须请 公、巫婆前来念咒诵经,俗称“安龙”,“转火”。南面与落水

21


科交界处的云峰寺,祀奉观音娘,为全乡福神。认为可以求晴祈雨,
消灾降福,因此乡人拜祀不绝。
围内居民崇信鬼神,如轻重病痛,做事不顺,则认为是邪煞鬼魅
作怪,要请巫婆来赶鬼驱煞,祛 病镶灾。围内街头巷尾设石狮,泰山
石敢当,以挡煞气。在围外除王公太宫外,还有吕文宗庙(吕文宗是
清末五华人,为私塾老师,病逝在建桥围。据说吕文宗的“灵魂”曾
搭救过围内很多人,因此村 民把这位外乡人当着保护神)田伯公庙,
三奶娘宫,公王宫,石古大王坛,水口伯公庙等,居民自由祭拜 。
每逢举行“礁会”(5年或10年一次),五显大帝,如来佛,观音,
三奶娘,公王,伯公 ,石古大王,王公太,吕文宗等以及张姓的历代
祖先,各路神明鬼怪,济济一堂。礼生,和尚,道士,巫 婆通力合作,
共同主持。
由此可见,张氏的信仰是来自多方位,融儒,释,道于一体,揉合了传统文化和闽越文化(即畲瑶文化),呈现出独具一格的客家神
俗文化的形态。
5、风水意识浓厚
建桥张氏非常信奉风水,从张氏定居到后来的大发展,都有与之
相应的风水传说故事。
张氏认为之所以能在建桥立足,并且能成为地方大族,是因为二
世祖、妣等葬到了好风水“群雁出巢” 形和“仰天海螺”形,认为这
是“开族大地”。
九世王婆太这一房之所以能够大发展,有“三子十八孙七十二曾

22


孙”,传下光大堂,保大堂两个大房,相传就是因为曾经得到明朝国
师刘江东的指点。相传明 朝国师刘江东因酒后失言,得罪皇帝,隐姓
埋名,逃亡江南。夜晚路过建桥时,因河水暴涨过不了河,得 到王婆
太的热情款待。为了表示感谢,刘江东将看好的在距建桥围约10公
里的言岭关背的10 处好风水送给了王婆太。张氏用来葬祖宗,结果
王婆太这一支“大发”。
建桥围也是一个风水 建筑,相传建围时专门请了从江西兴国学得
风水术同时也是副贡的刘彬所进行规划。因此围建好后划分祠 地没有
拈到,就没有在围内建房。而在那两块地上建起的光大堂和保大堂,
确实发展很快。
而且张姓还涌现了许多风水师,甚至不少人还为自己和祖宗找风
水。如六世张 (明成化壬辰年生),“精理地坟,五世祖公婆并长媳
丹竹窝醉翁卧几诸坟俱系自 。”十一世张大耀 ,精通风水术,为许
多祖宗改葬风水,如将六世祖改葬于“美女抛梭”,并为自己看好了
“侧睡 人形”。十二世文启,穷古今书史,“集堪舆卜数,编撰文集,
甚为世法。”十三世瑞清“尤研青鸟之术 ”。公坟及婆坟皆公自责。
依儒家伦理,亲自为自己找风水,并不断迁移,埋葬自己的祖宗,
实在不合传统观念。张氏宗族的发展,尤其是光大堂,保大堂的发展,
实际上与他们积极参加科举,结交 官府等有关,是他们充分利用各种
自然,社会资源的结果。风水仅是他们用来增强自信心的一种策略和< br>手段。
四、结语

23


纵观建桥张氏宗族的迁移 ,定居,发展及其变迁,实质上是主流
文化地方化的过程。一方面张氏充分利用各种官方的资源与土著竞
争,甚至发生激烈的冲突,在建桥立足,发展。如张德达是个地方官,
是通过“承赋开田”的方 式来占地盘的,三世蓝婆太是到南京告御状
才要回产业的,十世兄弟建建桥围是经过皇帝批准,并送了四 门 炮
作为守御之用;甚至连风水也是由国师点的;后来张氏又积极结交官
府,参加科举出任 为官,等。另一方面,张氏为了立足当地,适应当
地社会又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自然、社会资源,逐渐地融 入当地社会。
如与杨、古、赖、黎等本人杂居,并请本地人为管家,娶畲族女子为
儿媳,取郎名 ,崇拜外祖、婆太,崇信地方神明,笃信风水等。建桥
围本身就是儒家传统文化与土著文化相互融合的结 晶。建桥张氏的社
会文化及其变迁是这两方面互动的结果,其社会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
元性,就 是主流文化在与当地文化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既有时代性,
又具有地方性。如有族无宗,族规不业,房 界分明等特点,是传统宗
法思想与当时地方商品经济发展及传统民主观念等碰撞的结果。
建 桥围张氏的迁移、社会与文化虽是个案,但它对我们认识和理
解明清以来粤东客家地方社会及其变迁有重 要启示意义。

(编辑、校对:肖文评)


24

你永远是我的最爱-幸福是什么颜色


傲然独立-中级口译口试


大禹治水读后感-新春


人应该怎样活着-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改变从现在开始-白净时间


关于元宵节的资料-搞笑年会节目


字元-山东高考语文作文


记事类作文-绿色环保资料



本文更新与2021-01-10 02:3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59947.html

丰顺县建桥围的宗族社会与文化变迁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