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12篇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10 05:40
tags:有关中秋的作文

送二元使安西-电影机器人总动员

2021年1月10日发(作者:穆恩之)


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12篇

中华,一个多名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 族,五十六支花,
五十六个名族是一家......”每一个地区都各自具有特色的风
俗。以下 是XX整理的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12篇,欢迎阅读!
【篇一:汉族饮食文化】
汉族 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
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 族的饮食结构
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
的饮食惯制。一日 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
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 生产
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主食
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 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
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 br>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
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汉族 主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采,米
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大
米 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汤
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 主,馒头、包子、面
条、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
陕西锅盔、 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


桥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
菜肴
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到
多方面的条 件影响。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
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 带民间的蛇
餐蛇宴。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
和其他有关民族的食 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虽然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 味的
差异和区别。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
调味、烹调技术的不同要求 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
素。
各地在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 区性的菜
肴类型,最后发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
洋洋大观。
八大菜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气候、
物产和风俗习惯的差 异,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饮食原料、烹饪
方法、口味爱好也不同,因而形成很多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
地方菜系是在地方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每个菜系都
融合了很多不同地方、不同民族 的菜肴特色。如北京菜,就是融
合满、蒙、回、汉等民族菜肴发展起来的菜系。一个主要的菜系,
往往又派生出几个分支,如粤菜就有广州、潮州、东江等地方菜。


中国的大菜系究竟有 多少?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四大
菜系说、八大菜系说,也有十大、十二大菜系说。其中公认的 有
四大菜系,即川菜、鲁菜、粤菜和苏菜,其他比较著名的还有京
菜、沪菜、闽菜、湘菜、浙菜 、徽菜等。
“川菜”是四川菜系的简称,以成都风味为正宗,还包括重
庆、乐山、江津、 合川等地方菜。川菜选料讲究,操作精细,品
种繁多,风味独特,鸡、鸭、肉类多,鱼类较少。素以豆瓣 酱、
糟辣椒、花椒、红油、蒜泥、陈皮、香醋为主要调味品。口味的
基本特点是酸、甜、麻、辣 、香,油重,味浓,具有浓厚的四川
乡土气息。主要调味方法有干烧、干煸、鱼香、酸辣、椒麻、怪味、红油等。传统名菜有樟茶鸭子、香酥鸡、麻婆豆腐、宫保鸡
丁、怪味鸡、干烧鱼翅、干煸鳝鱼、 鱼香肉丝、回锅肉等。
“鲁”是山东菜系的简称,主要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
发展而 成。其特点是选料考究,刀工精细,调味适中,工于火候。
烹调技法以爆、炒、烧、炸、熘、焖、扒等见 长。调味中多咸、
鲜、酸、辣、五香、酱香、葱香、蒜香等味。色泽上讲究明汁亮
芡,擅长用糖 色调色,故菜肴色彩鲜艳,多呈金黄色或枣红色。
传统名菜有九转大肠、汤爆双脆、德州扒鸡、奶汤鱼肚 等。
“粤菜”是广东菜系的简称,由广州、潮州、东江等地方菜
发展而成。其基本特点是 选料精细,原料和调味品种类繁多。动
物性原料除鸡鸭鱼虾外,还擅长使用蛇、狸、狗、猴等野生动物。
烹调技法上吸取了西方菜肴之特长,擅长煎、炸、炒、焗、炖等。


口味以清淡、 生脆、爽口著称。传统名菜:烤乳猪、盐焗鸡、脆
皮鸡、蚝油牛肉、生炆狗肉、豹烩三蛇等。
“苏菜”是江苏菜系的简称,是由扬州、南京、苏州等地的
地方菜发展形成的。其特点是选料严谨,做工 精细,配色协调,
造型美观逼真。以烹制河鲜、湖蟹、菜蔬见长。烹调方法擅长炖、
焖、蒸、烧 、炒等,着重用汤,讲究原汁原味。风味特点是清鲜、
滑嫩、爽脆,肥而不腻,淡而不薄。传统名菜有蟹 粉狮子头、松
鼠桂鱼、荷包鲫鱼、拆烩鲢鱼头、脆鳝、凤鸡、煮干丝等。 【篇
二:汉族丧葬习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
段进行。
殓,就是给 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
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 布帛,
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
材称“寿材”,男棺刻有 “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
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 br>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
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 ,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
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 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
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 多达


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
而亲朋好友 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
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 小功、织麻
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
同而穿不同的丧服, 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
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 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
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 时,古代汉
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
变为哀乐。亲朋好友 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
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 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
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
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 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
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
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 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
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 br>“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
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 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


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 苦悲
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
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 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
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 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
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
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
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 ,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
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
连起码 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
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
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 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篇三:朝鲜族民族风情】
鲜族风情:朝鲜 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是歌舞、服
装、民风、民俗都极有特色,是我国56个民族大花园中一朵 鲜
艳亮丽的奇葩。
鲜族人爱整洁,身上的衣着和屋里的器具,总是收拾得真正
干 干净净,整整齐齐的。鲜族人喜欢睡火炕,炕面上铺着油漆过
的厚纸板,进屋就脱鞋,然后不论是主人和 客人,都在炕上盘腿
而坐。喝茶和吃饭时,都在炕上摆放着一张小饭桌子,茶饭都摆
在小桌子上 。鲜族人极讲究礼貌,待人友善,民风淳朴,极好客。


鲜族人无论男女老少,一律 都穿白衣,故有“白衣民族”之
称。男人的裤子裆大腿肥,便于盘腿打坐;上衣斜襟无钮扣,用
一条长布袋束腰,在外衣上面喜欢套一件带钮扣的深色坎肩。妇
女的上衣短小,下面的裙子宽而又长。上 年纪的女人基本上是白
衣素裙,年轻姑娘则是五颜六色,鲜艳靓丽的裙袄。鲜族人有自
己独特的 造形的鞋,鞋的样子很像一只小船,鞋尖上翘,穿脱都
方便。妇女承担着家中繁重的劳动,家里和地里的 活女人都能干。
她们都习惯用头部顶水和其他物件,而不是用肩挑和挑手提。
朝鲜族几乎 人人都能歌善舞。人们说“长袖善舞”,鲜族人
喜穿长裙长袖衣服,舞起来自然是好看的了。连老大爷、 老大娘
几步简单动作的舞蹈,也非常优美动人。女人经常出来表演的,
有长鼓舞、红绸舞;男人 经常表演的是帽子上的大长穗舞。洋琴
和木琴、手风琴,是伴舞的主要乐器。朝鲜的民歌优美动听,像< br>《桔梗谣》、《春耕谣》等,则是让人百听不厌的。
朝鲜族的民族体育,更有其悠远的历史 传统,在民间极其普
及,其中,跳板、摔跤、荡秋千是他们的长项。男子比较喜爱的
是摔跤,主 要是民族式的角力,不许用拳头和脚伤着对方,也不
用背部着地计较输赢,只要将对方摔倒即算是结局。 女人则喜欢
跳翘翘板和荡秋千。每逢端午节和中秋节,年轻的女子都要穿得
漂漂亮亮,成群结伴 地做跳板和荡秋千游戏。荡秋千最是她们的
拿手戏,她们能像燕子般地凌空飞舞,并在秋千板上做出各种 舞
姿动作,坐在四周围观的男女老少,一边为她们喝采,有的也在


一边饮酒唱歌 为之助兴。
拔河是鲜族一项古老的比赛项目,每次比赛规模都很大,经
常是村与村、队与 队之间在节日里举行,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
人,周围参观的人更多。因为鲜族人是以种水稻见长的民族 ,因
拔河的绳子都是用稻草搓成的,直径可达2米多粗。赛完之后,
得胜者将绳子抬回村去,然 后全村的人摆酒席庆贺。抬回去的赛
绳被认为是吉祥之物,人们多用它纺织些器物使用,以作将来办事吉利的预兆。 【篇四:满族的民族风俗】
长白山是金、清两代女真族在中原所建皇朝的 发祥地,因之
聚居的满族人是很多的。而自1894年日本呑并朝鲜之后,许多
满怀亡国恨的朝 鲜人纷纷渡过鸭绿江、图门江来到长白山定居,
因此这里的鲜族人也很多。解放后,我国政府在长白山北 麓建立
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山南建立了宽甸满族自治县和长白朝鲜
族自治县。所以,长白山 也与云南大理、贵州苗岭一样,是民族
风情十分浓厚的地区。
现在,我们先介绍一下满族 的民族风俗。满族人男女老少日
常穿的服装主要是旗袍。旗袍在清朝曾作为国服在全国推行,它
的特点是圆领、大襟,四面开,右边大襟上缝有扣绊。女式旗袍
的禊开得大而宽,便于做激烈活动和马上 动作。袖口上配有箭袖,
很适合于游牧骑射民族的生活。满族妇女不裹脚,清朝时妇女都
穿一种 高跟木底的“旗鞋”。因底跟安放的部位不同,又分为
“花盆底”和“马蹄底”两种。鞋面上用彩线绣着 各种花鸟图案,


走起路来让人感到飘飘摇颤摆,如同风摆杨柳和水上浮萍一般。
满族也是一人酷爱歌舞的民族,有许多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
歌、民谣和民间舞蹈,例如男子 常跳的动作大情绪激昂的蟒式舞,
女子喜欢跳的软柔洒脱的笊篱姑姑舞等。关于笊篱姑姑,民间还
留传一个传说,说有一个年轻貎美、心地善良的笊篱姑娘,在邻
里之间普行善事,深受人们喜爱。有一 天,她进山里采蘑菇,不
幸走麻达了,七天七夜没有能够从大山林里走出来,终于冻饿而
死。死 后,哪个女子有了不幸遭遇,都要烧香向她祷吿,从苦海
之中给指出一条能够生活下来的路。
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萨满,在满语中含“激动不安”和“狂
怒之人”的意思,是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 配下所形成的一种
多神崇拜。萨满教没有庙宇和神祠,也没有专职的掌教和祭主等
神职人员。信 奉此教的人们,在族人中自发形成一位“察玛”,
主管每次祭祀天地、山神、土地和祭祖、许愿等重大活 动。谁家
有了难有了病,便请“察玛”到家里来跳神,以驱邪除气色鬼。
因为,人们相信察玛是 可以沟通人与神之间关系的使者,具有天
神附体的能力。
萨满教,有自己独特样式的法衣 、法具。法衣中最重要的是
神帽。帽为圆形,四周套有黄色乡花布罩,顶端是用铁丝弯成为
九个 序列排开的圆形帽顶,上边是用铁镶着铜铃和飘带,帽沿上
缀着串珠和穗子。而神袍,则是用犴皮或鹿皮 做成的大袍子,袍
身长可过膝,身上披挂着赭黄色腰带,腰带下垂到脚面上,在前


胸和后背处挂着铜镜,在领口和袖口之处镶有云纹图案的花边以
及小锒铛等饰物。神鼓,是椭圆形的单 单面皮鼓,鼓面多用狍皮
和鹿皮制成,鼓槌长约尺把,是用鹿大腿骨包裹狍皮制成的。
每逢有祭祀和治病等活动时,察玛便要穿上法衣,手拿神鼓
为人表演跳神活动。一般来说跳神都 在晚上 举行,人们围着一
堆筹火,察玛手击神鼓全身抖动,为们表演各种精彩的动作。由
于鼓声激昂, 再配以法衣上各种锒铛的响声,造成一种相当的神
秘的氛围。察玛饰演大神,他一边跳一边唱着词语,或 是诉说天
神的威灵,祖先的品德、功绩,或者是诉说病人贡献遭遇的邪祟。
这时,还要配以一个 “二大神”,要在一旁帮腔回话,与大神有
问有答,把氛围渲染得更加浓郁,把情绪更加推向激烈。有的 大
神还要当场表演一些绝技,或是呑剑,或是赤脚走铡刀,或是吃
火炭等等,以示神的威力。最 后,是飞快急速的旋转,鼓声疾如
暴雨同,法衣挥舞得让人头晕目眩,最终是在一片让人惊心动魄
的“哩哩”声中,大神昏迷晕倒在七八个大汉的手臂中,然后再
慢慢地苏醒过来。这意味着神已从察玛 的凡身肉体中离去,跳神
活动至此结束。
满族人还有尊老敬祖的风俗,家里边每有重大的 喜事,例如
结婚、生子、升官等等,都要把祖先牌位请出来放到祭坛上烧香
上供,并把族里老人 请过来设宴款待。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因
罪流放到黑龙江古塔的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中对满族的 这
种宗教风俗早有详细记载,曰:“俗尚鬼,有疾必跳神祈禳,名


曰插马,头带 铁马,衣彩衣,腰围锒铛,手摇扇鼓,跳跃转折,
神来则口呑火,胸穿箭,足履刀刃,全不畏怯,疾亦每 每得愈。
乌喇插马,虎头熊皮,其形更怪。又家中顶神,以绸帛细条扎如
佛手状,名曰祖宗,凡 岁时荐新,必以跳神祭之,有好事则还愿。”
满族人最崇拜的人物是三国时期的关羽,称他为关老 爷,因
为历史名著《三国演义》已将关羽渲染成集忠、义、勇武于一身
的非凡人物,这很符合满 族人崇尚武功、恪守信义的传统道德观
念,在清朝入关之后,更加把关公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封他< br>为协天大帝,甚至连人们生活中最关紧要的钱财大事也要他来掌
管,人们拜他为武财神,因此关公 庙宇在天下各地最多,在满族
聚居的地方更是少不了关老爷庙。 【篇五:长白山奇特的民
风民俗】
山神节:由于长白山盛产人参,虽然清初严设禁令不准 人们
进山采挖,但是私采的人还是与年俱增的,特别是康熙后期,山
东、河北农民大量破产,这 些破旧产农民为生活计便翻山过海来
到长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区采挖,络绎不绝。进山采挖人参,俗称“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危险的劳动。既要躲避官府的缉拿,
又要与严酷的大自然环境作斗争, 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几人
组织起来集体行动。领头的叫“把头”,人多时再设个“二把
头” 。进山时,先由把头领着大伙祭拜山神爷,烧香摆供,磕头
许愿,祷词曰:“山神爷老把头在上,弟子进 山取货,请给指路,
让我样开眼,拿了大货,发了大财,回来一定杀鸡宰猪给你还愿。”


放山季节一般是开始于农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间,这时的采
参叫作“放芽草 市”,也叫“放扫帚市”,六七月叫“放红榔头
市”。由于放山是在农历三月开始,故而人们将每年的农 历三月
初十,作为山神爷把头节。山里农家,特别是进山挖参的人都要
烧香上供,给山神爷把头 过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举杯庆祝。祭
祀时,还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祷告词,曰:
“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跨海来挖参,三天吃了个喇喇蛄,
挖不到人参不甘心!”
人参节 :近几年来,长白山区的抚松、浑江、通化等市县,
常于每年七、八月间举行人参节。届时,全城张灯结 彩,载歌载
舞,展开一片以人参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富
有浓厚的山区特色和 风韵,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是外地人见所未见
闻所未闻的。因此,每年节日期间吸引来大量游客,其中有许 多
外地的以及国外的客商趁此机会来洽谈生意要,协商各种投资与
开发项目。
在人参节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莫过
于“摹拟式深山采参活动” 。参加这项旅游 活动的人,事先都
要穿上当年放山人的服装,带上蚊帽,背上背筐,分头地拿上剪
刀、快斧、铲 子、鹿骨、签子、索宝绲、铜钱、红头绳等器具,
然后由把头带领进山,按照事先设置好的路线进山挖宝 。当把头
将他们带到预定的地点后,把头在前面用索宝棍拨开草丛放“头
棍”,在他旁边的三把 头放“二棍”,然后一字排开每人相距十


米左右,放“三棍”、“四棍”,最边上的人叫 “放边棍”。这
样的并排前进寻找,叫作“压趟子”。按照当年的老规矩,压上
趟子后,人们便 不准说笑打闹,必须聚精会神地寻找。有谁发现
了人参,便高声喊:“棒槌!”这叫作“喊山”,别人听 见后,
立即接问:“几品叶?”这叫作“应山”。喊山人发现瞅准后,
马上回答说,三品叶或者 是四品叶、五品叶。
按照当地人的习惯,管人参都叫棒槌;人参鸟叫棒槌鸟。几
品叶是指 人参枝几簇对生的叶子而言。品叶越高,人参的生长年
限越长,价钱也就越高。如果发现有数棵人参生长 在一起的,便
叫“几品是堆”或“几品叶片”。
喊山过后,大家便赶凑过来,由把头带领挖参。挖之前先用
两端拴铜钱的红头绳将参系住
,然后用树棍支个架子将人参罩住,这才能动铲子破土挖参。
遇到参须子要特别小心谨慎,一根也不能挖 断。挖断须子的参,
便不那么值钱了。等到把须子周围的土用鹿骨签子都剔除干净后,
便由把头 将人参起出来,然后有人剥下附近的桦树皮将它包好。
整个采参过程,规定十分严格,操作十分谨 慎,也带有一股
神秘的色彩。摹拟采参活动,也必须完全按照这个规程来做,因
此也就倍感到有 味道,而且,由于事先在旅游路线上都栽埋下了
人参,所以参加者一般都能找到人参的,因此操作起来情 趣盎然,
决不会扫兴而归,一棵也找不到的。 【篇六:蒙古族的民族
起源】


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好习俗从古代一直
流传到现在。蒙 古族的待客礼仪是有客必待,不分远亲还是近亲,
不管常客还是初来的人,均以满腔热情,真诚相待。
客人来到蒙古包,主人会从蒙古包里出来迎客,如果来的是
长辈,全家人都要出来迎接。迎 接客人时,主人一律服装整洁,
戴帽或扎上围巾,绝不会光着头。
主人中有长辈和老人时 ,来客要在院子外下马,牵马进院子。
同样客人是长辈或老人时,主人要接过马缰,晚辈要向刚见面的< br>长辈施礼请安。这都是因为蒙古族有尊老爱幼的习俗。向老人行
礼,男人和女人也有差别。在克什 克腾旗一带,男人把双手置于
脐部鞠躬或打千妇女则在作打千姿势时,双手扣在右膝上。行礼
的 同时问好“乌博格腾豪赛尤?”或“阿木日赛汗白努?”意
思是问长辈及兄长好。长辈、老人也要以鞠躬 形式回礼问好:“阿
木热白努”或“门都萨乌吉白努?”即你好,平安。对于孩子来
说,没有出 嫁的姑娘或不到年龄的孩子不行跪礼。同辈之间只需
半跪请安即可。不论客、主,都要让长辈和老人先进 屋。按称呼
礼让“毛热勒吉嘎他”!长辈也谦让客人:“哈玛乌贵,宝!宝!”
互让几次长辈进 屋。
进屋后,主人要让客人上边坐,若主人是老人,则客人请老
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 以西为尊,所以总是长辈老人正面而坐,
男人做西边,东侧则为女主人或媳妇专坐的位置。不论主人、客
人,在得到长辈的允许之前,一律半坐待主人吩咐坐稳时,方可


盘腿就坐。
宾主落座以毕,便进一步详细问好。从老人们身体健康,孩
子们平安,牲畜兴旺,草场繁盛 ,一直问到邻里太平。被问的人
照例回答很好很好!互相问安时,即是某方有些不如意的事情,
也的等到以后的长谈中才慢慢说明,在当时是不允许说一些不吉
利和不顺心的事情的。至此,迎客礼仪告 一段落,大家拥坐蒙古
包,开始谈日常之事。 【篇七:裕固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裕固 族为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集中聚居在肃南
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共有1。3万人,主要居住在 肃南裕固族自
治县。裕固族是一个有着悲壮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历史上,裕固
族曾有过各种称呼 。元朝称为“撒里畏吾尔”,明朝称为“撒里
维吾尔”,清朝称为“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 建国
初期称为“撒里畏吾尔”。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
其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民族 传统在中华文明史上魅力无穷。
裕固族姑娘
裕固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一年四季 逐水草而居,常年居
住在帐篷里。随着季节的变化和畜场的转移,帐篷经常移动。他
们的帐篷由 六根或九根杆子支撑。有些是用牛、羊毛织成褐子搭
盖而成,有些是用白帆布做成,并且上面缀有传统图 案。一般依
照地形,选择避风向阳的地方搭盖。帐篷内部正上方为佛龛,进
门右边为女客的座位 ,左边是男客人的座位。
裕固族牧民的饮食以酥油,糌粑乳制品为主。一般每日一饭


三茶,即每天喝三顿酥油炒面茶,吃一顿面片或米粥,有时也烙
饼吃花卷等。裕固族热情好客 ,每当家里来客人,先用奶茶招待,
在碗内放酥油、炒面、曲拉、奶皮,然后沏上煮好的奶茶。茶后以手抓羊肉、青稞酒款待。招待尊贵客人时,不仅献羊背子,还
要献全羊,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裕固族习俗
裕固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戴头是裕固族妇女婚前必
经的 仪式。所谓戴头是将一副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
等饰物编制的头面,系在准备出嫁的姑娘的发 辫上。戴头面之后,
姑娘就到另立的一顶帐篷里,由舅舅、客人和代表姑娘唱歌的人,
对唱歌曲 。 送亲、迎亲仪式复杂,婚礼十分隆重,富裕人家结
婚宴客常要连续数日,一般牧民也要宴客两、三天 。女方送亲的
客人要由男方招待一天,临走时需送客人肉份子。特别要给重要
的客人、女方家长 送一份上等礼品:羊背子、羊胸叉。 新娘和
送亲的客人骑着马,一路上边走边唱歌。男方在途中铺一毡 毯,
备一只羊的肉,喝一些酒,表示迎亲,称为“打尖”。 新娘进
入大帐房后,先献哈达给设 于房内正上方的佛龛,新郎新娘磕头,
新娘取一碗酥油奶茶敬婆婆。仪式完毕后,新娘返回小帐房,揭< br>去头帕,新娘的父亲和户族中的人向男方的亲家和邻居致意请求
对女儿多加关照。随后将陪嫁的物 品摆到大帐房中供客人鉴赏,
接着就是盛大的宴请。
裕固族民俗


裕固族信奉喇嘛教。他们的丧葬因地区而异,有火葬、土葬、
t葬三种形式 。裕固族禁吃尖嘴圆蹄的动物,如马、驴、骡、狗
和鸡、鱼等。 裕固族每逢虎、狗、鼠、蛇日不搬房子;逢初一、
十五烧香拜佛之日不出卖牲畜。 户族辈份严格,晚辈禁叫长辈
名字,俗人禁呼喇嘛的名字。 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祭祀
点 格尔汗活动和喇嘛教的宗教节日。“点格尔汗”是古萨满族信
仰习俗。“点格尔”在裕固语中是“天”的 意思,“汗”是神的
意思,“点格尔汗”即“天神”。 【篇八:仡佬族节日】
祭山、吃新、过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祭山节
农历三月,春山明媚, 春雨融融,春燕归来,万物复苏,是
春耕生产的关键时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的村寨为单位各自组织。
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长房世袭 主持;多姓杂处的寨子,则轮
流主持,每年由数户共同当值,用拈阄方式确定当值者,主持人
面 对神树,恭恭敬敬地献祭,呼请名山神来享受祭物,并祈祷山
神保佑全寨清洁平安、五谷丰收、六畜兴旺 、男子会犁牛打耙、
女子会纺纱织布、多生子女。
神树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视为神圣之地, 备受爱护,人们不得
放牛马去践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树木,也不能随意进山砍柴割草,
客观上起 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吃新节


每逢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各地仡 佬族要采摘新庄稼祭
献祖宗,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吃新节”,又叫
“尝新节”、 “献新节”。在这一天,人们从田里采摘黄熟的少
许新谷煮饭,先祭祖,后自食。其意义是纪念开荒辟草 的祖先和
庆祝丰收,表达欢喜之情。吃新节日期的选定,各地不大一致,
在贵州安顺、平坝、普 定一带,大多是在农历七月间头一个辰(龙)
日或戌(狗)日举行。
吃新节要到田地里摘 一些新熟的粮食作物、瓜果等,无论摘
到谁家的,都不会受到阻拦。贵州普定仡佬族于农历七月初七过< br>吃新节,一户出一人在寨老带领下到寨子附近田地里摘取新熟的
瓜果各自带回家祭祖,祭祖时,以 糍粑作为供品,并用糍粑捏成
谷仓、牛、犁耙等形状,连同嫩玉米、酒一起祭供祖宗。广西隆
林 磨基仡佬族吃新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要拿酒、肉和新
米饭到田头祭祀。祭后要在田里选出最大最长 的三穗稻谷和两穗
小米,拿回家挂在炉灶口,而且在此以后才准吃新米或新玉米。
过年
最早仡佬人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以十月为年节,嘉靖《贵州
图经》载,仡佬“每岁以秋收毕 日为岁首”。清《安顺府志》载,
仡佬“以十月为岁首”。清代以来,仡佬族人渐仿汉人以腊月三
十至正月初一为过年,原先十月为岁首的习俗渐渐废止。
年节时期向后推移,并吸取一些汉族过 年礼仪,但仡佬年的
传统习俗仍有不少留存下来。各地仡佬族过年,要打糯米粑供祖。

< br>糯米粑有大有小,数量有多有少。各寨、各姓氏,甚至在同一村
寨集体举行和各家分别进行两种, 但以各家各户分别进行的多。
除夕,各户以丰盛菜肴、酒饭陈列于堂屋神龛前的方桌上,
燃香烛纸献清祖宗后,全家男女老幼欢聚一堂吃团圆饭。 【篇
九:民风民俗】
苗族大 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
海南、广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 水绕,大小田坝
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
他们拥有自然崇 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宗教形式,
苗族传统社会则迷信鬼神和巫术。苗族人对某些奇特的自 然景物
认为是灵性的体现,如果遇到,就会对其顶礼参拜。他们大多数
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极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
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而另一种则是恶鬼,
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 恶鬼,会带来厄运、灾
祸。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或枫树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
们当作祖 先来崇拜。
他们的饮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
则以油炸粑粑最为 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为鲜美。
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辣椒骨 、苗
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介绍完饮
食,就要介绍服饰了。在苗 族,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银饰。银


饰的种类也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小银 花坠……
这就是苗族,一个独特的民族。 【篇十:苗族民风民俗】
大家好,我是少数民族——苗族的小姑娘。今天,我就带大
家走进我苗族,了解我们苗族的民风民俗吧。
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
海南、广西等地。苗族居住 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
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和的气氛。
苗族人还认 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
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而另一种则是 恶鬼,
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霉气、厄
运、灾祸。有些地方的苗 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枫木为
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很有意思吧!
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
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 统社会则迷信鬼神
和巫术。苗族人对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认为是灵性的体现,如果
遇到,就会对 其顶礼参拜。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极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他们的饮 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
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 为鲜美。
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汤、辣
椒骨、苗乡龟凤汤、绵 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介绍完饮食,就要介绍服饰了。在我们苗族,不管男女老 少,


都爱戴银饰。银饰的种类也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
小银花坠… …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苗族,我们的民风民俗是独具一格的。
【篇十一:端午的民风民俗】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据说这个节日是在古代时流传下
来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这一天会进行包粽子、赛龙
舟等许多有趣的活动。
端午节的早晨,长辈就会起早贪黑的将艾叶、蒲草、桃枝贴
在门上。常听大人们说,端午节 会有鬼在街上流荡,也许这是驱
鬼辟邪,不让这些鬼为非做歹吧!按照我们这的习俗,端午节要
包粽子。我们全家人都开始准备包粽子的材料,等各种准备工作,
做好这些之后,我们就洗好手开始包粽 子了。粽子一般用黄米或
糯米做成,把包粽子的竹叶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叶子把粽子
包成三 角形,粽子包好后,放到大锅里,慢火煮几个小时。煮好
后,打开锅,芳香四溢,竹叶的香味,粽子的清 香,使人忍不住
要多吃几个。接下来便是赛龙舟了,龙舟花样可多了,有的龙舟
头有些摇摆不定 ,有的像极了活灵活现的真龙,有的船身有着各
种样式的条纹,在江里随着鼓声自由翱翔。赛龙舟需要队 员们的
同心协力、奋力拼搏。它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奋力拼搏的精神,
也宏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 优良传统美德。
中华民俗源远流长,这不是迷信,而是传统习俗。我们应该
去尊重它、保 护它。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成为民族的和谐,为经济


的腾飞做出贡献。 【篇十二:民风民俗】
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小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
这里 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
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 俗就是其中的亮点
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 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
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 人大吃一顿。
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
整只清炖,出锅装 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
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 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
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 口的夹心,
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
宵节时,什么事都围 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
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 晚,
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
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 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
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
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 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


二的地方特色。

为了自己的梦想-手机不可以掉到马桶里


关于战争的作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写景作文-端午节安康


拔苗助长作文-小学体育组工作总结


运动会加油口号-层出不穷的近义词


写祖国的作文-mama歌词


中学生作文网站-收费员


四年级作文写景-建设银行实习报告



本文更新与2021-01-10 05:4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60358.html

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12篇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