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习计划-志愿军烈士陵园
从钓鱼岛争端反思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_论文
_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发
展中的一个重大隐患。尽管1978年签订
中日和平条约时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共识但日本毫无
信义在
实际占领的前提下加速了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日本多次组织大规模
的实地考察活动在岛
上建立了若干设施其中有平方米的房屋供水用
水槽石碑标记等还修了直升机机场。更有甚者日本还对我国
在钓鱼岛
附近海域作业的渔船和科学考察船进行武力威胁和驱赶。之于长期以
来持友好态度、对
日本宽容大量的中国日本的行为可以说是以怨报
德。 从中国方面来说在上世纪的70年代中国推行的“
民间外交”“以
民促官、官民并举”似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是从那个时代的角度
来看中日建
交中国付出的牺牲仍然是不少的。要日本人正式道歉的要
求没有坚持到底数额巨大的赔款一笔勾销中国的
收获似乎就是在亚
洲又赢得了一个战略上的支持者。可是日本为分担中国的战略负担做
了多大贡
献还值得研究。日本本来就是反苏阵营的骨干反苏阵线的形
成对日本是有利的决不是什么负担。而为了求
得日本支持中国反对霸
权主义的一句话中国则花了莫大的工夫。有本叫做《百年恩仇》的书
引用
一位外国政治家的话说周恩来是忍着难以忍受的屈辱和日本强
颜欢笑、喝香槟酒的。 随着中国务实的现
实主义外交政策的成熟中
国的对日政策由偏重于柔转向柔中有刚。一些日本人感到不适应了说
中
国的外交政策“僵硬化”。1992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
及毗连区法》首次用立法的形式
确认了中国对钓鱼诸岛的领土主权并
保留对争议地区“使用武力”的权利。有消息说2000年8月下旬
日自
卫队在钓鱼岛附近驱赶中国科学考察船与随后赶到的中国护航
舰发
生了对峙。日舰最后退却。据称这是自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战结束以来
中日军队的首次正面对
峙也是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首次以武力宣示
主权。9月10出版的亚洲周刊发表文章评论说随着日本逐步
向军事
大国迈进以及中国经济的成长壮大日本与中国开始在亚洲争霸在海
洋、在空中一场史无前
例的争霸战将决定未来亚洲政治秩序中两个国
家的命运。 本文不去试图讨论其他的敏感问题诸如历史问
题、教科
书问题等等。在笔者看来钓鱼岛问题才是中国对日关系所应该关注的
实质性问题。到底
中日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呢中国应该采取
什么样的对日政策对于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有什么样的
启示呢由于
本文涉及的是一个重大的外交政策问题本文所做一些分析和建议均
从学术的角度出发
只是学术观点和个人观点。 钓鱼岛的经济、战略
价值及之于中国的独特意义 根据《中国海疆历史与现
状研究》一书
的介绍钓鱼列岛位于台湾的东北与日本冲绳的西南部之间的海域其
中钓鱼岛最大为
4.5平方千米有淡水。岛上并生长着一种叫海芙蓉的
植物是珍贵的中药用植物。钓鱼岛上还栖息着大批
海鸟。钓鱼岛附近
海域是一个大渔场渔业资源十分丰富盛产飞花鱼等多种鱼类长期以
来就是我国
渔民捕鱼作业、避风过夜之地。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每
年来此捕鱼年收益超过2亿美元。这么一个岛自
然很有几分诱人之
处。 钓鱼岛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更主要的在于那里的石油和天然气
资源。钓
鱼岛等岛屿的海底是新三纪的沉积盆地是生成和蕴藏大量石
油的一块宝地。1969年5月联合国亚洲经
济开发委员会的“埃默里报
告”认为“台湾东北20万平方公里包
括台湾北部钓鱼诸岛附近为大油
田所在地。”估计蕴藏量为一兆美元。我国科学家估计钓鱼岛等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在737至1574亿桶之间。在石油资源日益贫乏
的今天这些石油无疑是一笔
巨大的财富。日本政府心急如焚借冲绳岛
回归日本之际宣布对钓鱼岛“重新”拥有主权。事实上美国对日
本“移
交”的也就是所谓“管辖权”而且这种移交是非法的。直到1996年9月
美国政府发言
人仍表示“美国既不承认也不支持任何国家对钓鱼列岛
的主权主张。”但是对于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的
日本来说钓鱼岛及
其附近海域的资源简直就是一块大肥肉。偷换概念也好强词夺理也好
总之不惜
代价也要拿到手。某些日本学者声称的所谓“法理依据”只是
世人皆知的一块遮羞布而已早已遭到中国学
者的严正驳斥。 还有的
学者从战略角度分析了钓鱼岛的战略价值。它不仅涉及20平方千米
海
洋国土和一半以上东海海底资源的归属而且将可能对我国的国家
安全和海上经济开发产生重大影响。日本
学者显然对这个问题进行过
深入的研究。1997年底日本的《军事家》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
题为《日本自卫队尖阁群岛计划》。文章作者、前日本自卫队教官、
研究员高井三郎对钓鱼岛的经济价
值和战略价值进行了详细的评估。
据他的文章透露现在日军仅在琉球群岛所属宫古岛上设有雷达“其监<
br>视范围达不到?6?7?6?7大陆沿岸”。如果在钓鱼岛上设置雷达的话
日军就可以对我国东南
沿海的重要目标如福州、温州、宁波等地进行
监视并对台湾本岛及海峡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从地理位置来
看钓鱼岛
与我国基隆东北的彭佳屿和日本的八重山群岛距离大致相等各为海
里。高井先生认为“如果中国控制了钓鱼岛海域便控制距大陆千米以
内的东面和南面海域。?6?7?6?7在进攻和防御两方面都处于有利
的战略地位。”有报道认为中国
科学考察船开始在东海争议海域进行
作业也说明中国方面意识到了美国在日本海对中国实施高技术打击<
br>的危险性。 显然日本人是从经济和战略的角度来看待钓鱼岛的得失
的他们着眼的不只是一岛或者
一片海域的资源而是着眼于日本在亚
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利益。对于日本来说 它力图保持住东亚唯一
海洋国家和和海洋强国的地位。现在中国海军力量日新月异日本自然
感到了威胁。一方面日本加
速其军事力量的扩充和现代化一方面则争
夺有利阵地准备冲突的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钓鱼岛问题反映的
是日
本某些右翼政治家头脑里根深蒂固的霸权思想。钓鱼岛问题牵涉的绝
不仅仅是一个什么可有
可无的小岛的问题。 撇开以上所提到的经济
和战略价值不谈钓鱼岛问题的合理解决还具有深层次的独特
意义。中
国要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必须确保国家威望不受损害。从内部来说如果
我们继续采取软弱
的态度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将会日益高涨从外部
来说必然使别的国家对中国所应该拥有的权利造成轻视。
撒切尔夫人
不顾国际国内的强大压力发动了英阿马岛战争虽然损失很大但她所
为之自豪的是确保
了英国大国威望的延续。对于美国来说它权衡再三
最后完全倒向了英国。同样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对撒切
尔夫人所做的
那一番坚决的谈话恐怕香港回归的谈判要棘手得多。以前我们提倡温
和的务实的外
交政策但有时似乎有点不分国家、不分时候的过于温和
了。其实现在韩国和中国对教科书事件所做出的强
烈反映本质原因就
是这关乎一个国家的威望和尊严的问题。恰恰在
这一点上尤其是对日
关系中我们考虑得过少看得过轻。 http:
中日关系大背景中钓鱼岛
问题的处理与反思 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步自然就是要
恢复在亚洲的主导大国的地位然后才有可能恢复世界大国的地位。后
一个目标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曾经尝试
过。中国向一些遥远的国家提供
军事和经济支持试图发挥它的影响。但是这些尝试都失败了。原因在于毛泽东时代推行的是过于理想主义的外交没有量力而行。邓小平时
代推行的韬光养晦外交为中国国
际环境的改善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
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威望的不断增长必然面临一些不<
br>可回避的挑战和阻碍。其一就是从日本发源的“中国威胁论”。即使中
国不去招谁惹谁中国的崛起
也会使某些想永居霸主之位的国家寝食
难安。对于这一点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些海疆问题的复杂
其
关键就在于大国的操纵。中国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成了一厢情愿
反而助长了某些国家
的嚣张气焰。“打狗看主人”其实有时候真正恼火
的就是狗必须先给狗两下子。狗很多时候只是气球只是
主子的牺牲
品。大可不必把狗和主人看成铁板一块的。 中日关系在经历了从1949
到197
2的二十多年的敌对之后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而得到改善。因
此从一开始中日关系的改善就不是完全自发
和独立的不是建立在真
正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中国试图借助日本来遏制苏联的扩张注
重的
是政治是所谓的“战略”。 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上希望通过宽容
和友好能触动日本人的良知认清睦邻关
系的重要。过去主导日本政坛
的是经历过战争的人共同的战争记忆使他们很难昧着良心说话。但是
这种求之于一代人的思想的外交战略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外交战略
和现实的外交利益不只是一代人的问题。正如一句常说的话人是会变
的。 拿钓鱼岛问题来说实际上是
中日关系改善中的一个最大障碍。
我们不去讨论中日正式建交前中国对钓鱼岛问题没有重视的原因。
至少我们通过思考可以对建交时中国的外交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A中
国作为一个有着儒家“礼让
三分”的传统的国家在外交上还是没有摆
脱内敛的人情传统。其实从中日建交时的大背景来看至少谈不上
中
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中国更为有利。尼克松下飞机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为美国的利益而来”
。中国在当时的谈判中实际上是处于有利地位
的。当时的美国正因为霸权扩张过度而陷入全面的收缩它主
动和中国
改善关系完全是处于全球战略的需要。而我们则事事“礼让三分”。其
实当时如果在台
湾问题上狠一把估计今天就不会有这么棘手了。钓鱼
岛问题则更反映了这一点。与中国关系的隔绝对日本
并无任何实际的
好处。中日关系的改善相反是中国做出了重大的让步和牺牲。 B中
国作为一个
重政治轻经济的国家没有认识到片面追求一时的所谓战
略盟友会给自身的实力地位带来长期的损害。中国
在很多时候有这种
“大气”。1972年9月周恩来就对田中角荣说“我们不要在这里为它 钓
鱼岛争论了。毕竟在地图上它们是你几乎找不到的几个小点。它们之
成为问题只不过是因为它们周围发现
石油而已。”不管怎么解释听起
来总有点让人联想起满清外交的一些辞令。不妨听一听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肯尼思?6?1沃尔兹的一句话“美国只要连续三年保持3的
增长率对美国的好处就要超过
英美结盟。” C中国作为一个缺乏现代
外交传统的国家外交方面
过于粗疏和注重所谓“大局”。俄亥俄州肯特
州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李洪山指出自七十年代以来的搁置
只是单
方面的搁置。原因是多方面的。日本极右派的猖獗是其一。日本政府
的纵容是其二。更重
要的原因在于搁置的非正规性。迄今为止搁置的
基础只是双方领导人一二十年前达成共识并没有任何条文
明确规定
双方所负的责任和义务更没有建立有效机制对于违反协定者进行必
要的惩罚。这为日本
极右分子在钓鱼岛上的行动提供了可乘之机。也
使日本政府在纵容极右分子活动上有恃无恐。中国政府除
了要求日本
政府拆除灯标抗议日本舰船驱逐中国船只以外并没采取更有效的措
施迫使日方公平彻
底地执行搁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反倒是中国自己
制止了1978年4月中国渔民的卫岛运动。 随着世
界格局的变化所谓
战略平衡的需要不再存在美国与中国的“友好的非盟国关系”的结束
可以料到
的是中日关系必然遇到挫折。正如我们以前分析的尽管当时
中国维护了所谓“大局”其实这种单方面搁置
的容忍行为是危险的。日
本极右势力的日益猖獗不能不让中国感到主权在一天天面临威胁。中
国
的容忍是有限的。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恐怕迟早会爆发一场中日战
争。而对于某些战后出生的日本政治家来
说他们也厌倦了把中国的好
心视为狼肝肺叫嚣所谓要“对中国说不”。中国态度日益走向温和而坚
决是对现实的中日关系的认识是抛弃了单相思的务实外交。 对于钓
鱼岛问题的处理无疑中国是采取一
种忍让的态度的。对此换一个角度
来看就要了解当时采取温和政策另一个原因为了取得日本的经济援助。对于这个问题怎么看呢现在显然不存在所谓的战略需要那么如果
<
br>因为钓鱼岛问题闹翻对中国的利与弊如何呢许多学者忧心忡忡的指
出现在日本的军费开支为世界第
二军事装备的现代化程度远远超过
中国。一旦爆发冲突中国不一定可以取胜。 http:
经济关系与主权
权利有关结果的评估 对国际关系有更深入一些了解的学者就会敏锐
的提出日本
对中国的援助和中日贸易问题。其实这个方面的分析在日
本国内已经很多了而中国国内反而分析的不多可
能因为我们觉得这
个方面确实是要感谢日本人。笔者以为为了获得日本的先进技术和援
助是中国
采取一直温和政策的主要原因。而现在日本国内一些人要打
所谓“援助牌”是极不明智的、彻底破坏中日
关系政治基础的做法。 为
了具体的分析我们引用了一些资料说明两国在经济上的关系 在贸易
关系上日本是我国最大贸易伙伴我国是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据海关
统计1999年中日贸易总额为66
1.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3创历史最
高水平。其中中方出口323.99亿美元进口337.6
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
增长9.1和19.7 在对华贷款上日本向我国提供的政府贷款约占我同
国外官方资金合作的40以上居首位。自1979年起日本共向我提供四
批日元贷款合计25809亿日
元。其中前三批为16109亿日元79年至
95年第四批日元贷款前三年96至98年金额为5800
亿日元项目为40
个。1998年11月江主席访日时双方确定第四批对华日元贷款后两年
金额
为3900亿日元项目为28个。 从上面所列的数字来看日本对中
国的援助是比较多和中国的贸易关系
也处于一种很高的相互依赖程
度。应该说如果这样一种经济关系因为政治原因而切断的话对双方都
是不利的。但是如果因为经济关系而造成国家主权的损失对中国又是
值得的吗而且正如日本龙谷大学教授卓南生所尖锐地指出的单单阅
读日本报刊和接触日本传媒人们很
容易产生如下的印象在日本大打
“ODA牌”经济援助牌的背景下急待引进日本资金和技术的中国可以<
br>说是被搞得天旋地转不得不根据日本规定的步伐行事。但即使是如此
东京还有人认为这只是手段和
作态缺乏诚意不得换取日本的经济援
助。如此下去只怕中国再如何“微笑”“感谢”都不顶用。 从日本
方面
来说援助牌已经不顾一切的打出来了。中日在海上发生军事对峙以后
日本外务省就用暂缓给
中国的172亿日元贷款为威胁。其实正如卓南
生所指出的日本的对外援助从来都是着眼于自己的政治和
经济发展。
这一点只要回想一下日本在战后以所谓援助打开东南亚市场的做法
就可以有深刻的体
会。既然如此那么日本根本就没有资格要求中国单
方面的表示感谢。中国为日本所提供的市场是巨大的日
本决不是什么
施舍者其贷款是需要归还的。相反考虑我们前面提到的钓鱼岛的经济
和战略价值与
中国现在每年得到的几亿美元的援助相比也不是小数。
日本决定禁止从中国进口大葱则被普遍认为是日本
从经济上对中国
进行遏制的表现被认为是中日对抗从政治摩擦转向经济摩擦的标志。
中日经济
关系最后将取决于政治关系而政治关系的现实是日本因为
政治的日益右倾化而对中国崛起不断加深的猜疑
军事关系的现实是
不断加剧的军备竞赛。中国如果因为经济关系而对日采取过于软弱的
态度最终
反而有可能失去这种经济援助。像日本这种所谓“永远与强
者为伍”的民族是不会把一个不断让步的国家
当成可以尊重和认真对
待的朋友的。美国把它打垮了它就老老实实天皇一到美国就道歉中国
那么宽容和友好可是朱总理还不得不严正的指出“日本从未正式向中
国道过歉” 毫无疑问因为
钓鱼岛问题而最终爆发中日冲突的话双方
都会遭受严重的损失。但是如果一味的采取让步的话可能援助和
主权
我们两样都最终拿不到。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个国
内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的问题而主权却首先是一个必须处理的国际
关系问题。没有了日本的贷款我们仍然可能成长为经济大国但
是如果
我们不断让步失去了钓鱼岛的主权或者其他边疆主权我们就永远失
去了成长为世界大国的
机会。 从日本方面来看据报道日本2000年版
防卫白皮书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是夸大说中国海
军舰船频繁出
没日本近海对日本安全造成威胁。所谓“日本近海”竟然包括中国附近
水域如钓鱼
岛海域也包括国际航道如津轻海峡而所谓“海军舰船”则
是指中国破冰船、中国海洋调查船等科学考察船
只。二是过去的防卫
白皮书只写“亚洲地区在中国导弹射程之内”这次则变成“中国拥有的
中程
弹导导弹其中70枚射程遍及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地区”强调所
谓中国导弹对日本的威胁。日本强化和美
国的军事结盟关系推行所谓
“周边事态”战略热衷于搞TMD其中包含的敌视意味可以说不言自
明。 对于中国来说必须做好心理上和军事上的准备。我们并不是要
寻求同日本的冲突但在关系主权的问
题上不能单方面让步。这还要求
我们的外交能够把握好微妙的斗争艺术。在采取坚定的外交政策和爆发冲突的极限中还有很大的余地。如果一味退让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并
没有消失反而有可能导致总体冲
突如果我们采取更为坚决的态度宣
示我们不可动摇的决心同时保持相应的灵活性做好分化击破的工作
可能更为有利。 http: 柔中必须有刚关于中国外交的一点思考
小平
同志曾经说过在国际事务中无所作为不可能。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
大国地位和大国威望。
在处理我们所面临的边疆主权问题时更加不能
无所作为。中国没有必要像六、七十年代那样四面出击空耗
国力但是
属于自己的权利一定要毫不犹豫的争取。这也不是说我们就不可以做
让步只是让步必须
是公平的、合理的。就拿“搁置争议”这一点来说中
国可以说已经做出了最大限度的让步和容忍可是如果
有的国家阳奉
阴违或者公然挑衅的话那么我们就只可以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宣示
我们的决心。因
为单方面的长期搁置、任人控制会被意味自动放弃了
主权要求。 我们总的推行的是温和的外交政策这是
毫无疑问的是当
前的世界格局的要求。我们发展自身的国力永远是第一要务。综合国
力的竞争是
长期的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确保我们权利的根本。我们现在
所采取的对美的温和政策我们所采取的全方位的
和平友好外交政策
是理性的外交政策。我们所采取的对日柔中有刚的外交方略也是完全
正确的。
关键在于坚持这些国际战略的前提下我们的外交中要多一些
就事论事的策略。我们期待并努力寻求中日的
长期友好合作但是在具
体的关系到中国长远利益的个案问题上必须有坚决的维护自己主权
与尊严
的决心和行动。为什么菲律宾肆无忌惮的屡次侵犯我国的南海
权益为什么我们建设国防的努力动辄被冠以
“中国威胁论”的帽子而
别的国家扩军备战的努力却好象理所应当中国是一个有地位、有力量
的
强国她的决心和力量应该可以展现出来起到一个威慑的作用。
再
进一步的进行思考我们在边疆主权上采取更为坚决的态度并不意味
着我们在对有关国家的外交战略就要发生重大变化。我们维持并发展
和对方在经济、技术、文化
上日益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发展政治上的合
作与对话这些都是可以同时坚持下去的。采取更为坚决的态度不
是说
马上就要断交、开战那样的话显然是非常错误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
采取不同领域、不同问
题上的不同态度。如果别的国家因为自己的片
面主张而要以终止经济、技术交流相威胁的话那我们不必示
弱于人。
何况中国手里还有很多的可以利用的进行反制的牌。使用武力是万不
得已的办法。 另
外需要注意的一点也就是日本政府经常所说的一些
对中国的不友好的行动是民间行为而不是官方行为。我
们的外交也可
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民间的观点可以适当的传递尤其是通过一些民间
交流。官民相分
的办法是有效的避免两国关系在官方层面上过分反应
但又可以宣示我们决心的办法。例如在赔偿、道歉问
题上主要由民间
出面而由官方把握可能比官方直接出面效果还要好一些。 http:
部
分参考文献不包括网上资料和英文资料 1
张延廷《钓鱼岛的主权争
执》《问题与研究》1995年7月。 2
王乃昂等《略论中日钓鱼诸岛
之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4期。 3
曹长盛《日美安全
合作关系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第2期。 4
张隆义《从安保观点看冷战后日本对中共的政策》《问题与研究》1999
年第1期。 5
林琳《从国际法论中国对钓鱼岛群岛无可争辩的主权》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4期。 6
吴辉《从国际法论中日钓
鱼岛争端及其解决前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3期。 7
吕
一燃《中国海疆历史与现状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
孙
恪勤等主编《遏制中国神话与现实》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年。 http:
小学生社会调查报告-莫言简历
初中生作文网-幼儿心理健康
小事情大道理-妈妈洗脚
人生责任-老村与老屋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刘郎织女-节约水
国庆节作文800字-大公无私造句
节约纸张-书法艺术欣赏
-
上一篇:从钓鱼岛争端反思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 论文
下一篇:钓鱼岛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