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烈故事-清明节简介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B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文解析卷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
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
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
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
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贴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
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
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
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作答选做题时,请先
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
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桅杆/宫闱 聒噪/恬静 模具/模范
......
B .清雅/菁华
旖旎/绮丽 处所/惩处
......
C .歧视/跻身 橄榄/鸟瞰
角斗/角色
......
D .赝品/鹰犬 殉情/徇私 参谋/参差
......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察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
音的能力。A项wéi/wéi、guō
/tián、mú/mó;B项qīng/jīng
、yī/qǐ、chù/chǔ;C项qí/jī、gǎn/kàn
、jü
é/jüé;D项yàn/yīng、 xùn/xùn、 cān/cēn。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
步,特别是最近400年的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
泾渭分明,不再神秘。人们不再敬
畏自然,凭借手中的科学技术,肆意改变环境。人们渐生
狂妄,争相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把一个本不算
大的地球折腾个底朝天。人类在发展中堕落,
在违背自然中自掘坟墓。忤逆自然的人类将无法在大自然里
颐养天年。
A.泾渭分明 B.肆意 C.忤逆
D.颐养天年
【答案】A ks5u
【解析】本题重点考察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
力。A项“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
楚或是非分明。可改为“一清二楚”;B项“肆意”意思为纵情任意,
不受拘束。后多
含贬意,谓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用于此处,符合句意; C项“忤逆”,指违抗
;
冒犯。D项“颐养天年”,指保养年寿,安享晚年。语段对人类的描述使用“堕落”“坟
墓”
直至“不能安享晚年”,保持手法的连贯性,使用合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ks5u
....
A.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的面积扩张,冰湖
溃决危险
性增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B.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
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
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
C.专家认为,我国人均饮茶量每天不足10克,加之大部分农药不溶于水,
茶叶中即使
有少量的农药残留,泡出的茶汤中也会农药含量极低,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D.
今年广东天气形势复杂,西江、北江可能出现五年一遇的洪水;省政府要求各地要
立足防大汛、抢大险、
抗大旱,做到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
安全。
【答案】B <
br>【解析】本题重点考察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句式杂糅,研究发现的是后文的
三种情况,
而“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语是前文的中的三种情况,此“三种情况”既已经
作为“研究发现”的宾语,则
不可再作引起的主语,可去掉最后一句;C项关联词语使
用不当,本句主语为“茶汤”,前一个分句的主
语是“茶叶”,将“即使”调至“茶叶”
的前面,使之成为让步状语;D项逻辑顺序错误,“排查在前、
排险在前、预警在前”
应该改为“预警在前、排查在前、排险在前”。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
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
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
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
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①⑥②④⑤③
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①⑥②⑤③ D.④②①⑥⑤③
【答案】C
【解析】本题
重点考察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作此题宜结合排
除法,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
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
顺序。④提出“人们的习见如何”总观点,①单独
解释“艺术家”,乃“分说”的一部
分,语段为“先总后分”的结构,所以,④应为最先;④先提及“艺
术”后提及“科学”,
所以,在分说“人们的习见”的部分,需要先阐明“艺术家”,后阐明“科学家”
,因此
①紧跟④;而这种观点是被反对的,因此,“这种观点”指的是④①⑥,接②顺理成章;
接下来再按顺序分述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共同点;所以排序最恰当的是④①⑥②⑤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陶澍,字云汀,
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
①
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
吏治积弊.巡南漕,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
.
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
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
br>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
实,灾
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
水,保障农田。各县
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
②
不假贷,岁歉备赈,乐
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
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
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
,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
翎。
江
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
淞江为最要。治吴淞
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
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
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
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十九年,卒。遗
.
疏上,优诏轸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
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
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
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
br>【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
轸:痛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陶澍就擢巡抚
擢:提升
.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ks5u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含义的能力。做题时需要根据上下文,
并结合语境来确定实词义项,力求做到“信达雅”。举,兴起,发
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出为川东道 B.
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
结为婚姻
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
C. 灾民赖之无失所 D.
澍毅然以身任
..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
第一个“为”是动
词担任,第二个动词。B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沙洲阻水
;
C项第一个“所”是名词,处所,第二个“所”是所字结构,不译;D项均是介词。ks5u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3分)
①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
干的
要求,再用排除法;①表现陶澍政治操守;②表现陶澍应对水灾所采用的策略;⑤表现
陶澍
见义勇为的性格特征。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
堤坝以防止水
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
秋收后量力捐献,
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④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由原文“先是洪泽
湖决,漕运梗阻,
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
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
澍。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4分)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3分)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3分)ks5u
【答案】(1)年
成不好的话就把准备好的粮食用于救济,丰年再捐献,大体上像“社仓
法”,却又避免了“社仓法”的弊
端。
赈:救济。(1分)乐岁:丰年。(1分)略:大体上、(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
分)
(2)(陶澍)最先编修了《安徽通志》,表彰忠孝节烈来勉励民风(改良风俗)。
旌表:表
彰。(1分)以:(表示目的),可翻译为“来”。(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
分)
(
3)(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但已经患上风痹症,来不及完
成这项工作。
病:患病。(1分)竟:完成。(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
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翻译时要结合上下句读懂大意,抓住
古汉语特殊句式及重点实词和虚词等。(
1)“歉”,粮食歉收;“乐岁”,丰年;“去”,
除去;(2)“旌表”,用表彰;“以”,目的连词
,用来;翻译时需要补充被省略主语;
(3)“已”,后来,“风”,中风,“竟”,完成。此句中“于
淮南”句为倒装句,翻译时
需要调整到正常语序。
文言文参考译文 <
br>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被选任庶吉士(官名),传授编纂修书
知识,后升
任御史、给事中。陶澍弹劾治河的工人不合格而被滥予任用,以及外省吏治的诸
多积久相沿的弊病。视察
南漕时,革除不好的惯例,招工疏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任川
东的道台(官名)。总督蒋攸铦推荐陶
澍的治理能力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被提拔为巡抚。安徽公库款项,经过五次清查,都没有头绪
。陶澍从任
藩司开始,就核实档案,分别给他们弹劾的弹劾,赔偿的赔偿,豁免的豁免,于是三十多年<
br>的纠缠不清的事情,一下子就被厘清了。江边发生水灾,陶澍买了十万石的粮食赈灾,仔细
核对赈
灾的细目,受灾民众因此而受益。又怀远初次出现涨水,水流被沙洲堵塞,陶澍一并
将它们凿开,并引导
水流入淮河。淮河流经的地方,陶澍告诫民众修筑堤坝贮存河水,用来
保障农业用水。每个县都在乡村设
立储备粮仓,命令民众秋收后量力捐出公粮,捐粮不经过
官吏之手,粮食不能出售,不能与别的商品交换
,也不能借贷给别人,收成不好(就把粮食
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
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
的弊端。
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
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
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
道光五年,陶澍被调任到江苏任职。一开始洪泽湖决堤,漕运不通,协办大学士英和上
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论并阻挠他。陶澍毅然承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船,他能体恤商家的艰难,所以得到了商人的热烈支持。海运开通之后,被皇帝
重赏赐予
花翎。
由于太湖水流不畅通,江苏多次遭遇水灾。陶澍上书说:“太湖下游在吴淞江和刘河、
白茆河,其中吴淞江是最重要的。治理吴淞江又是以通海口为最重要。”于是把海运节省下
来的二十余万
的银两用于治理吴淞江,选择贤能之人来负责事务,到了道光八年竣工。陶澍
当初巡视南漕时,就条分缕
析陈述利害上奏皇帝,到这里就先疏通徒阳河,要依次发起刘河、
白茆、练湖、孟渎这些工程。后来在总
督任上,和巡抚林则徐戮力同心疏浚诸河,吴中人称
他们做了利在数十年的好事,此语在《则徐传》中有
详细记载。
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br>后来咸丰年间才最终施行。道光十九年,逝世。临终奏表,皇帝下诏褒奖,称他“实心任事,
不避
嫌怨”。
陶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让他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在江南治理河水,漕运,管
理盐铁贩卖上面成就斐然,也依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这些人的帮助。和左宗棠、
胡林翼在未
做官时就认识了,他们结为儿女亲家,他们后来全都成为一代名臣。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①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②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
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使用对比(映衬)手法。(1分)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
鲜明对比(上句中
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
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2分)
或:使用渲染手法。(1分)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青豆),悦目
愉情的情操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2分)
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向并列)的手法。(1
分)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
(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向)组成,使
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2分)
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
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
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
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
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
“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一晴生意繁”意思: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
“一晴生意繁”体现在: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
雨
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逸。③村庄里门户紧闭的
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
蚕事正忙呢。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
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
练的概括。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论
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家贫,________,_
__________,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1)有朋自远方来,不知而不愠;(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4)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偏向于对初中诗歌的默写考查,考
察范围广,考生
需要在精准背诵的基础上,认真仔细地辨识形近字和易错字,如“愠”“是
故”“庇”“假”“藏”等。
只是难度较之往年高考,又低一档。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illectual Responsibil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
br>的,都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
的结晶
,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
识机会的人,都可说
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
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
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
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
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
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是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所
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
加以特别的注意。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
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
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
一知半解,不足
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
要
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
而
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
死者,不知多少
;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
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
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
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
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
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
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
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
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
后,苟无新事实、
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
它更
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
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
的
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
捕
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
还铁锁琅珰,饱
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
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
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
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
受过去时
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
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
己天然的禀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
的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
“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
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
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
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
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
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
抱负,才配做知
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1
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
给5分,
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
C.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E.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答案】BD
【解析】A项据原文第一段,“负起知识的责任”与“养成道德的勇气”均为“
建立新的
人生观”的前提条件,而并非是后者的目的。C项绝对化表述错误,原文是“体现负责”,并非“就是负责”;E项是为了说明“对负责的思想负责”,根据当段中心句可知。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样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
B.从艰苦困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C.某科学家经过严
密的论证,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虽然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但他
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知识
分子。
D.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这样的人就配称作知识分子。
【答案】A
14.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
的不同意思。
....
(4分)
【答案】第一个“负责”:经过了事实的检验与逻辑的论证。(2分)
第二个“负责”:对真理的扩充、推动(捍卫)。(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题目关键词回溯原文,找
到答题区域在第四段以及
第五段。
15.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
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
<
/p>
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
的责任”。(4分)
【答案】①袁隆平研究出水稻育种新技术,为社会提供了“负责的思想”
。②他努力推
广科研成果,做到了文中所说的“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③他立志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
的粮食问题,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为“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
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
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
“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合“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
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
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
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
穿过
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
男主人公李慕白就
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
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
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
句‘留得残
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
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
油纸
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
啊。
③其实,我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
大片荷塘,每年莲藕
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
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
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
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
,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
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
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
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
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
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
头来,双腿一蹬,用
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
到荷叶
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
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
在荷叶撑
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
发出“泼剌剌”的一声
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
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
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
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
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
甜香的花香藕,
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
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
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
一瞄,手指一勾,
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
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
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
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
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
扑鼻,有清热解暑
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
,随
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
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
不同,肉香中
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
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
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2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6.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开头点明季节,描写了优美的风
景,营造了古雅的意境;(2分)引出下文,为写
荷叶作铺垫,同时映衬了残荷之美。(2分)
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17.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
【答案】①夏日的新荷光鲜洁
净,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与水中的生物相映成趣。②夏日的
荷叶为孩童在水中的玩耍增加了无限的乐趣
。③夏日的荷叶既能食用,又能包裹食物,具有
实用价值。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题时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文章
内容,梳理结构,再寻找目标语段,
圈定筛选范围,最后提取要点组织语言表述。
18.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
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
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6分)
【答案】第
②段中成年的“我”被残荷吸引,联想到“雨打残荷”的诗意美,产生留恋之意。
(1分)
第③段中初中的“我”没有留意残荷,也没从“雨打残荷”中听出诗意。(1分)
分析4分,
能从“人生简历”(如文学作品的熏陶,审美经验的积累,人物身份或心境的变
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符
合清理,思路清晰可得4分。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示例:在少年时代“我”的眼里,新荷光
鲜洁净,又能用于游戏,所以“我”喜欢新荷;而
枯萎的残荷,但从外表来看,不能吸引“我”,后来经
过文学作品的熏陶,特别是《红楼梦》
中对残荷诗意的描写,加上人生经历更加丰富,“我”逐渐拥有了
审美的眼光,因此能够欣
赏雨打残荷的诗意美。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需要有个
前提,就是了解对残荷审美不同的背景,其次从文章中得出
二者的不同感受是什么,再次确
定二者为何会感受不同,作者的感受来自他的生活经历等,最后分点表述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
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
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
“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
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
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
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
——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
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
感谢和深深致敬,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绍德: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
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
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
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
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
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
乏甘坐“冷
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
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
摞成果,十几篇论文、
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
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
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
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
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
“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
,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而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
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
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
的是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
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
编》,他做的工作大
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
社借了
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
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
上陈先生是
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到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
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并
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
文化氛围有关。不
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
也起
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当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
果,而不要去追
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
损害学者。
记者: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
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
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
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当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
良心、主张社会的公正,绝对是有好处
的。但是,学着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
学着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
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
“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
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
暴露自身的不
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19.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5分) 【答案】①做学问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②对学问要有兴趣,热爱学术,
才能耐
得住寂寞。③媒体与学者之间应形成良性关系。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求,通读
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的合理相关
的句子,再加以提炼。访谈在记者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
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
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
要点即可得出答案。
20.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
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4分)
【答案】①媒体追逐
学者的私人生活,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会影响学者专心治学;
(2分)②在传播学术成果时,
一些学者将名利和传播挂钩,成为“媒体学者”,失去学术
界限,降低学术影响,暴露自身不足。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本题在采访之
初即提及,在
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视
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是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静”,
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
21.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
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答案】①秦
绍德针对目前学界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倡导“寂寞出学问”的传统治学精神。
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旦
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所以说“关乎复
旦,又不止于复旦”。(3分) ②文中提到的浮躁现象,不仅是学术界存在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都普遍存在而应重视的问
题。精心
求实的作风,不仅时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应重视的问题。静
心求实的作风,不仅时
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应学习的,所以说“关乎
教师,也不止乎教师”。(3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题的答案有一定
的开
放性,作答时也应该紧密结合文章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以下是一家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请将这一信息改写成正式的招聘启事(以“本公司”
开
头),要求内容准确、层次清晰、表达得体。不超过75个字(含标点符号,电话号码占两
格)。 帅哥靓女,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室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有没有驾
照?会不会粤语
?快来看哦,我这儿找人啦!这是个中日韩三国合资公司,马上要在“2010
亚运会”举办的地方广州
开业咯。现需要行政秘书3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哦!要是有意,
可以电话168168,8月31日
面试,海心大厦908,不见不散哦。
【示例】本公司为广州的一家中日韩合资企业,拟招聘行政秘书
3名,要求本科毕业,熟练
使用办公软件,又驾照,会英语粤语,电话168168.8月31日海心大
厦面试。
内容完备,给3分,层次清晰,给2分,第一层是公司情况;第二层是招聘条件(学历,技<
br>能,语言);第三层时联系方式,面试日期与地点。表达得体,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
对现有信息进行概括归纳提炼表达的能力。它要求把一段话的主要内
容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本题设置
为一则招聘启事,那么在上述要求的前提下还需要注意
招聘启事的正确写法。招聘启事正文主要包括用人
的单位、部门、业务、目的、对象、条件、
待遇、询问事宜、联系办法、联系
时间等项内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特别是介绍本单位
情况和应聘待遇等事项,不要言过其实。一般为
表示诚意,待遇最好写清楚,以便应聘者自
我衡量。所给材料用语不够庄重,口语化过于明显,宜改为较
正式的书面语表达。因为材料
未提供待遇问题,且有字数限制,所以,做题时仅需将口语改为书面语并适
当调整内容顺序
即可。
23.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华南七中学生会举办了一个“四季花卉”
摄影作品展,请你为作
品展写一段前言,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
于60个
字(含标点符号)。
【答案】内容与摄影展相关,给2分;语意连贯,衔接自然,给2分;修辞手法,给2分。
【
示例】如果说植物时人类生活的伙伴,花卉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瞬。在这色彩汇集的花园
里,我们得观赏
到桃花的娇艳,荷花的雅致,菊花的高洁,梅花的坚韧,领略到大自然的美
妙。
【解析】本题
考查考生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及准确、鲜明、生动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材料要求写前言,做题时注
意要开门见山,直接提示作品展的基本信息;言简意赅,围绕标
题介绍作品展功能、目的及意义。字数控
制在要求范围内。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
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
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
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
他外甥女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
娜刚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的
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前,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
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
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
选角度,自拟标题,自
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略
【解析】该作文题是对
往年广东高考作文出题方式的一次重要突破,完全开放式的命题方式
让考生耳目一新。材料中的核心内容
是“生活在哪个时代(时期)好”,也就是说,考生可
以选择“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或者飞向未来,或者
“活在当下”,只要能写出“某时代特征
以及时代魅力”,那么文章的立意就完成了。审题的难度也相对
较低。
构思方面,考生可选择贴近现实,贴近日常生活的兴奋点,将个人的志趣充分表达出来。可穿越时空,将自己超越现实条件,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表达出来。此外,结合现实与
理想的关
系,表达自己思考。(引自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少华教授)
20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