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重阳节的诗歌-安全黑板报

重庆
2006
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语文及答案
来源:考试大
语文试题卷共
8
页。考式时间
150
分钟。第
1
至
11
题为选择题,
33
分;第
12
至
25
题为非选择题,
117
分。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
1.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 .
答第
1
至
11
题时,
必须使用
2B
铅笔 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答案标号。
3.
答第
12
至
25
题时,
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
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
规定的 位置上。
4.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
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豁
免
附和
蛊惑
人心
祸
起萧墙
.
.
.
.
B.
遏
止
.
C.
菁
华
.
D.
撕裂
.
扼
要
.
矜
持
.
鄂
伦春族
.
泾
渭分明
.
厄
瓜多尔
.
惊
世骇俗
.
趔
趄
烈
火金刚
骂骂咧
咧
.
.
.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的一组是
A.
慰藉
销毁
矫揉造诈
瞠目结舌
B.
焦躁
坐标
变本加厉
缘木求鱼
C.
颠簸
竣工
关怀备至
顶礼摩拜
D.
盘绕
静谧
哄堂大笑
迫不及待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
A.
A.
奶奶在城里呆了许多年,
很少出门,
从 不逛街。
有一次乡下的亲戚来了,
她竟然毛遂自荐
,要带他们上街去玩。
....
B.
B.
午后,我独自在花间小径上穿行,猝不及防
地 被一只蝴蝶在面颊上点了
....
一个触吻,一时,心头掠过了几许诗意般的遐想。
C.
C.
李老汉是一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只是一句< br>安慰的话,他也睚毗必报
。
....
D.
D.
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给予关爱,让
它“心绪”良好,它就会投桃报李
,令你心旷神怡。
....
4.
下面句子中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
认识。
B
.新牌坊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缓解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
C
. 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
5
、
6
月份。< br>
DD
D.
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
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 br>二、(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5
~
7
题。
文化危机深 化到一定程度,
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
。
所谓文化转型,
是指
.. ..
特定时代、
转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
模 式所取代。
在这种意义上,
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
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
历史现象,
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
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还是特定群
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
都
不能算作文化 转型,
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
文化理念、
价值体系、文化习 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
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令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 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
型,
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 业文明条件下的自
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
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 的
现代化。
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例如,
我们生活世界 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
文化特质、
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 化,
一
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
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
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
的裂变与危机。
再如,
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
之中时,
他也 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
同样,
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
的不同的生理时期,
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
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
所说的文化转型。
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
也
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 、
语方符号、
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
即使
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 转型。
应当看到,
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
一方面,
同文化 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
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和革命期。
在文 化模式的剧变期中,
文化
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
如果说,
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
变时期中,
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
文化转 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
而引起的质变。
另一方面,
文化危机和文化 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
文化危机是文化转
型的过程,
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 。
即是说,
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 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
还是社会精英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 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5.
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
的一项是
...
A.
特定的时代、
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B.
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的转变
C.
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
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
批判
6.
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A.
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
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C.
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
D.
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
变
7.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
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文化的碰撞和转变
C.
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
D.
文化危 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
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
来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br>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8
~
11
题。
< br>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
人已
.
去 ,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
闭户,张灯窃读。
.
授堂邑县尹。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
寒所迫,不得已而
为盗耳;既加之 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
.
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 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
.
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 ,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
丞相拜住。拜住袖
其疏入谏,其略曰:
“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
.
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
小,
所系者大;
所乐者浅,
所患者深。
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
以喜奢乐近为戒。
”
帝大怒,
既览而喜曰:
“非张希孟不敢言。
”即罢之,
仍 赐尚服金织币一、
帛一,
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
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
.
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 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
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 得,民
大国。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万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
又刻十贯 、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
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粜,因上章 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诸,
为
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
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
.
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民不堪
命,旧尹莫敢诘问
.
B.
拜住袖
其疏人谏
.
C.
特拜
陕西行台中丞
.
堪:忍受
袖:藏在袖里
拜:拜访
少:稍微
D.
止宿公署,终日无少
怠
.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
人已去,追而还之
.
其
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B.
昼则默诵,夜则
闭户
.
贾人夏则
资皮,冬则资絺
.
C.
不得已而
为盗耳
.
位尊而
无功,奉厚而无劳
.
D.
为
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
身客死于秦,为
天下笑
.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A.
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
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
的一项是
...
A.
A.
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 公允,深得老
百姓景仰和称颂。
B.
B.
元宵节,
英宗 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
张养浩直接结皇帝上疏,
劝以
“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 意见。
C.
C.
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 猾”利用换钞盘
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
张养浩政事 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
同失去父母。
四、
(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8
分)
12.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
1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
4
分)
(
2
)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4
分)
13.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
6
分)
新雷
张维屏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安全黑板报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安全黑板报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安全黑板报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安全黑板报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安全黑板报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安全黑板报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安全黑板报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安全黑板报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08:4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69273.html
-
上一篇:初三励志演讲稿600作文5篇
下一篇:初三励志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