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秋-窗花剪纸

2020
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 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 效;在草
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
.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
一
)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①
呼应着
“
一带一路
”
倡议,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延伸,诗歌 创作也开辟出了一条
朝向海洋的航线。
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
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
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 。
②
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当曹操面对大海时 ,首先征服他的是
大海对日月经行的容纳: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
”
但是,曹操在《观
沧海》
中对海洋的书写也预示了诗人的位置与书写范 式:
一种海边眺望式的感性书写。
这种
书写一直延展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意味着诗人的立足之地仍然是
坚实的陆地。
诗人用想象中的春暖花开遮蔽了对大海 本身的恐惧,
拒绝了直接面对大海不测
的幽深与辽阔。
这种对于海洋的眺望式书写构成 了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
在眺望
中,海洋成为陆地的中断而不是延伸,作为陆地的限 制而不是开放。用黑格尔的话说,
他们
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③
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是
真正地 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
“
一带一路
”
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 来新的机
遇与挑战。
《三沙抒怀》
《诗遇三沙》《海天集》等诗集的陆续出版,展示了 诗人们跃过陆
地的边界,朝向海洋,投身大海的积极努力。诗人们终于摆脱了眺望式、观光式、想象式的
海洋书写,
而真正让海洋作为一种诗歌元素内化为诗人的生存视野,
从而在诗歌中带来 一种
全新的生存空间感受与诗歌审美经验。
④
朝向海洋的诗歌创 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诗歌中,海洋成
为祖国的具体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 地感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
“
祖国在此,
有了颜色、气味、形状和声音
/
蓝色的系着白浪花飘带的祖国
/
贵重的被波浪簇拥的乡土。
”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无垠的大海的蓝也是我们贵重的乡土。
⑤< br>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
“
海与诗
”
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 系。海洋在拓展诗
的经验疆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激发诗歌本身的形式与语音的潜能。诗人蒋浩的作品《 诗》
是一首典型的
“
海之诗
”
。在诗中,
“
诗与海
”
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诗歌采用
的体例具有波浪般的片段性、一种海 水涌动的语法和一排排浪式的句群。
“
岛是这颗心脏。
波浪是,
船也是。”
诗人不再仅仅把海洋作为一个观光的对象,
而是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
重新展 开诗人的语言和诗人的世界。
⑥
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诗 歌审美经验的体验。当诗人被命运驱使,来到
大海之中,
他总会从大海里获取他所寻找的东西。
许多震撼的瞬间会楔入诗人涌动的生命的
潮汐中。
这样的瞬间,
要求诗人更新 自己的诗歌语言与诗歌经验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
或者说,为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找到一种恰当的 诗歌表达。如果再用以前的
“
风、花、雪、
月
”
的诗意经验模式,显 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
⑦
当一个 诗人敢于站在大海边上,敢于出海,敢于像海燕置身于海洋的风暴中,他才不会
辜负这个新时代。
(
摘编自田一坡《微博关注:橙子辅导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诗歌审美方式的嬗变促使诗人们拓宽诗的题材,把笔触伸向大海去抒写海洋意象 和海洋
经验。
B
.从李琦和蒋浩的作品看,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 通过海与诗的互喻,能更新我们对祖国的
认知。
C
.当诗人跃过 陆地的边界,投身大海之中,那些震撼的瞬间总会使他找到一种全新的生存
经验。
D
.当诗人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而不是观光对象时,诗歌语言就不再是以前的
“风花雪月
”
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就提出了
“
朝向海洋的诗歌 创作
”
的背景与意义。
B
.
②
至⑥
段从不同角度提出分论点以论证中心观点,各段之间构成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C
.在论证对待海洋的态度上,作者列举《三沙抒怀》等,与曹操和海子的诗形成对比。
D
.文章最后指出诗人们要敢于置身海洋的风暴中,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收 束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只有摆脱眺望、观光、想象式书写,让海洋内化为诗人的视野,才能带来全新的诗歌感受。
B
.
诗人如果恐惧大海,
拒绝直面其幽深辽阔 ,
就容易造成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
C
.
想 要很好地应对商业化、
全球化、
海洋化的生存新秩序,
就要摒弃传统的诗意经验模式。
D
.
“
一带一路
”
的倡议为海洋诗歌 创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可见时代呼唤诗人也造就诗人。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
6
题。
材料一:
思维导图,
英文是
The Mind Map
,
又叫心智导图,
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 图文并重的技巧,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使
主题关键 词与图像、
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
读、思维的规 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
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
无限潜能。思维导 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
我们知道发散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
每
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
不论是感觉 、
记忆或是想法
——
包括文字、
数字、
符码、
香气、
食物、
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
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
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
中心主题,
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
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
而这些 关节的连结可
以视为你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
材料二:
思维导图利用图像、
分支和关键词等元素,
充分调动全脑来记录和表达思想,
它有四大原理,
分别是图像原理、发散原理、收敛原 理和主动原理,它有四大要素,分别是图像、颜色、线
条和关键词。
思维 导图的结构也很简单,
主要结构是中心图、
主干和分支,
除了中心图、
主干和 分支之外,
还有关键词和小图像。
中心图占据了思维导图的中心,
是将思维导图的主题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
“
图像+文字
”
的形
式表 示出来;
主干也叫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
它与思维导图的中心图相连,
是信息组织的主
要几个大的方面;
一级分支下面又有二级分支,
是每一个大方面下的几个小方面。逻辑层次
非常清晰。主干和分支以线条的形式表现,关键词写在线条上,简洁明了。
关键词和分支旁边可以画一些小图像,
加以颜色等,
就可以更好地刺激大脑 ,
印象更加深刻。
材料三:
从 系统思维的要求来看。
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工具。
主要原因是:
思维导图表面 上
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
但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
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树形结构 。
而现
实中的系统绝不会都只是树形结构这么简单,
系统的结构是非常多样的,
并且有的复杂系统
很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
会非常复杂。
所以,
如果 凡事都用思维导图,
那么我们其实
是曲解和简化了原本的系统。
不少人把思维导图既当作自己思考某个问题的起点,
又当成了终点。
当把一张思维导图画完时,
就以为已经大功告成、
万事大吉。
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 是这样一
个简单、
可控的过程,
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
它使人们忽视
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 习惯。
所以对待思维导图正确的做法是:适度地使用它,
把它作为思维工 具之一,
而不是全部。以
问题的本质、
本原为起点和终点进行思考,
思维可视 化的形式应依不同问题的性质而自由变
化和创造,不必拘泥于思维导图的结构和风格。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而又极具实用性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可以将人们的发 散性思
维进行形象化展示。
B
.人类的发散性思考方式决定,进 入大脑的每一种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
向外发散出无数的关节点。
C
.材料二的
“
思维导图图例
”
具备了图像、线条和关键词 三大思维导图要素,但是颜色这一
要素展示得不够充分。
D
.材 料三认为
“
思维导图不是一种理想的思维工具
”
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比较 简单,是
浅尝辄止的思维成果。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
能有效提升人的左右脑的机能,
协助人们实现科学与艺术、
逻辑与想象之间的平衡发展。
B.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是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
“
图像+文字
”
的形式表示 出来的,主要呈现
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
C
.思维导图 实际上还是一种树形结构,而现实思维系统却复杂多样,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
的组合,树形结构只是其中 之一。
D
.思维导图并不能表现思维的全貌,但作为一种工具,它能将思 维可视化,因而可以大大
激发我们大脑的无限潜力。
6
.根据材 料信息,按序号补齐下面三则材料中所述的思维导图的空缺内容。
(6
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
9
题。
最幸福的事
张爱国
课堂上,钟老师问:< br>“
同学们,你们认为让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
“
受到老师的表扬最幸福。
”
刚刚受到钟老师表扬的李大雷第一个站起来,得意扬扬地说 。
“
最幸福的是考了第一名!
”
张明明说着还挑衅似的 看了看李扬
──
这两个孩子一直在学习上较
劲,而上周的考试,张明明获得了第一名。
“
最幸福的是过周末!
”
陈志磊似乎有些不好意思,< br>“
因为
……
因为周末,外婆会为我做很多好
吃的。
”
孩子们哄堂大笑,陈志磊真是个
“
贪吃鬼
”
。
“
今年春天,我爷爷的腿好了,又重新能挑水的时候,我感到最幸福。
”< br>龙小刚进入了回忆状
态,
“
去年下大雪之后,有一天我爷爷摔了一跤,躺在床上 不能动。我奶奶又挑不了水,每
天都逼着我和她一起抬。地上滑,好几次,我和奶奶都摔破了手,还摔坏 了几只桶呢。那时
候,我、爷爷、奶奶和弟弟真苦啊,舍不得喝水
……
所以,爷爷腿好 了,能够一跛一跛地拎
水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幸福!
”
“
你爷爷奶奶真笨!看我爷爷奶奶,建了个大水窖,趁天晴把水窖挑满水,就够一家人过冬
了
… …”
说话的孩子还想取笑龙小刚,被钟老师制止了。
“
去年,邻 居莲奶奶病了,睡在家里好几天没人知道,我最先发现的,是我给她儿子打了电
话,她儿子才从外地赶回 家里带她治病的,不然她就死掉了。
”
班上有名的
“
调皮鬼
”
刘洋大
声说,
“
现在莲奶奶总夸我是好孩子,还常常给我糖吃。要我说,我才是最幸 福的。
”
孩子们显然不屑。
“
这也算幸福啊?哼!
”
“
我还帮一个老爷爷打过电话呢
……”
“
我也是
……”
“
我也有一次
……”
“
我那次帮了一个小妹妹打电话,她想她爸爸妈妈了
……”
教室里哄闹起来,钟老师拍了拍讲桌,启发孩子们再换换角度。
“
我最幸福的事是在今年暑假。
”
柳静尽力说得有文采一些,
“
我坐了两天一 夜的火车,到了
我爸爸妈妈打工的深圳
──
啊!深圳真大啊,比我们镇上大多了。那天 晚上,我爸爸没上班,
带我到大街上
──
啊!
深圳的大街真亮啊,
各 式各样的灯都有。
逛完街,
爸爸还带我吃了肯德
基
──
啊,肯德基真
……”
“
嘁!深圳算什么?
”
同桌郭童很不服 气,
“
深圳有东方明珠塔吗?有海洋世界吗?有世博园
吗?没有吧?但上海都有。我暑 假去的时候,我爸爸妈妈一整天都没上班,带我看东方明
珠
……”
“
老师,郭童撒谎!他根本就没看到东方明珠塔。
”
一个叫刘洋的 同学站起来,又冲着郭童叫
道,
“
我爸爸打电话和我说了,你爸爸刚走出工地不远就迷 了路,然后随便找个地方说是东
方明珠塔,你其实连东方明珠塔的影子都没看到
……”
“
我看到了,我看到东方明珠塔的塔尖了,我还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好几天呢。
”
郭童气呼呼地
反驳道,
“
你嫉妒我,因为你爸爸妈妈从来都没带你去过那 儿
……”
“
你们别吵了,
要我看,
去深圳,< br>去上海都比不上我去我姑姑家幸福。
”
杨鑫博眉飞色舞地说,
“
姑姑和 姑父都忙,很少在家,我一去,就能和我表哥整天打游戏、上网,想玩什么就玩什
么。
”
这时,钟老师叫起很少发言的郭素素,问:
“
郭素素,你来说说最幸福 的是什么。
”
“
我
……
其实我觉得每天都很幸 福。
”
郭素素淡淡地说,
“
每天下午放学后,爷爷坐在院子里抽
烟, 奶奶在厨房里烧饭,
妹妹和我一起写作业。等爸爸妈妈从地里回来了,
全家人就坐在一
起吃饭
……”
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郭素素还在说着,突然,不知谁哭出了声,一个,两个,一大片。
(
选自《微博关注:橙子辅导小小说》
)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钟老师这一形象文章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通过他制止孩子取笑小龙、启发孩子们转换角度思考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教育有方。
B
.小说设计孩子们围绕帮人 打电话而引发争议的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塑造乡村孩子们乐
于助人、朴实善良的群像特点。
C
.小说善于运用短句,这既符合孩子们口语表达的特点,结构简单,句意明晰,也 使文章
具有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特点。
D
.孩子们对幸福的理 解虽然各有不同,但都真实地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作者并没对
孩子的幸福观作出直接的褒贬评价。
8
.郭素素的发言为什么会引发一片哭声?作者以 此作为文章的结尾,蕴含了怎样的情感和
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
分
)
9
.文章主要采用孩子们的对话来进行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
(6
分
)
2010中秋-窗花剪纸
2010中秋-窗花剪纸
2010中秋-窗花剪纸
2010中秋-窗花剪纸
2010中秋-窗花剪纸
2010中秋-窗花剪纸
2010中秋-窗花剪纸
2010中秋-窗花剪纸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09:4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69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