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小学作文 >

端午节休息论大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美育意义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19 10:32
tags:

嘎子印象-七字成语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仙剑奇侠传四小说)
论大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美育意义

陈昌茂

(青岛滨海学院商学院

山东青岛

266555



【摘要】
当代大学生素质问题因“啃老 族”等现象而备受关注。本研究从知情意结构出发,
认为由于高等学校至今没有建立起大学生美育的有效 形式和长效机制,
遂使美育成为高等教
育存在的一块短板。
通过反观中国文化的美育传 统,
结合旅游美育的基本原理,
提出当代大
学生实施“行万里路”旅游美育方式,期望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素质问题的解决,克服短板效
应。

【关键词】
“行万里路”;旅游美育;知情意结构;大学生素质;


关于当代大学生素质问题,
社会上有多种议论:
有的对北大等名校为什么几十年培养不
出一个大师提出质疑;
有的对大学
“少年班”
的天才,
为什么只成为教授而 没有
(哪怕一个)
成为有创见的行业领军人物而“伤仲永”;
有的感叹大学生精神萎靡 不振。特别令人痛心疾
首的是,大学生毕业后在“啃老族”队伍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
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
一是,但都有“隔着纱窗看晓雾”的意味,剪不断理还乱。所以,面对 这一社会问题,本文
也仅仅立足于知情意结构理论,
着眼于大学生美育的不足,反观中国古代“ 行万里路”
的旅
游美育传统,对大学生素质问题的解决做一点可能贻笑大方的探讨。

一、对古代中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再理解

在中国,
“读万卷书、行 万里路”是一句口头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上升到学理解
释,通过文献检索,主要有三种书面理解: 第一,体验书中描述的情景;第二,积累实践经
验。第三,
从知识走向见识。应该说,这些理解 都是想当然,既没有起码的望文生义,
更没有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论解读。于是乎,这一优秀的美育传统 ,没有得到当代教育
界和美学界的重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自董其昌[< br>1
]的《画旨》:
“画家六法,一曰

气韵生动



气韵

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 路,胸中脱去尘
浊,自然丘壑内营。”可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要达到“胸中脱去尘浊”,那 么
应该怎样理解“胸中脱去尘浊”的意思呢?

1
、从老庄的

虚静

说来理解

“胸中 脱去尘浊”,源于先秦时期老庄的“虚静”说:老子认为,人要修身养性,就要

致虚极,守静 笃

。通过“涤除玄览”,即消除心中杂念,以虚静的目光去“看”身外世界。
后来, 庄子进一步指出,要达到

虚静

,就要做到“心斋”与“坐忘”:以无知、 无欲、无
求的心态去面对物象。因此,
“胸中脱去尘浊”,用今天的美学术语来说,就是摆脱利 害关
系,以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去感受大千世界。所以,
“行万里路”的本义是通过旅游审美来获
得美感经验,从而产生创作灵感。

2
、从荀子的“解蔽”说来理解

“胸中脱去尘浊”,源于荀子的“解蔽”说:
《荀子
·
解蔽》认为:
“心何以知?曰:


一而静

”。“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 ;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
也,然而有所谓静。”用今天的话语来说,人对外在环境的 反应,无不受“心灵”的左右,
因此,解蔽人的心灵,可以通过“虚一而静”即审美体验来实现。所以, “行万里路”的要
义,就是通过旅游审美,让心灵从层层包裹中解放出来,达到创作自由。

3
、从宗白华的“空灵”说来理解

“胸中脱去尘浊”,还可以从当代美学家 宗白华的“空灵”说得到理解:宗白华认为:灵
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
是美感诞 生的时候。
------
最重要的是心灵内部方面的

嘎子印象-七字成语


嘎子印象-七字成语


嘎子印象-七字成语


嘎子印象-七字成语


嘎子印象-七字成语


嘎子印象-七字成语


嘎子印象-七字成语


嘎子印象-七字成语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10:3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69532.html

论大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美育意义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