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读后感 > 励志名言 >

坏蛋是怎么泡妞的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19 12:50
tags: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感恩节哪天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诗篇官方旗舰店)
2015
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古人说“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
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 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
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
章宁复见为人”
。艺 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
1.
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2.
明确文 体,不得写成
诗歌。
3.
不得少于
800
字。
4.
不得抄袭、套作。




文以载道

胡慧怡




“文以载道”出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通 书》
,这是
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的观点。当时的社会把文章作为儒学文
化的传播载体。 但是,我认为现代社会的言论自由以及文章
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更应该是作者珍视的,而不能把创作文< br>学作品仅仅当作教化工具。而文学作品中体现的道理,实际
便是作者所感所悟。因此,
“ 文以载道”也可以理解为“言
为心声”





例如,当代作家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
《人生》都
有极为相似的特点。作品中那些从乡村走 向城市的青年,也
许是作者路遥生活的真实写照。艰难的求学经历,繁重的务
农生涯,路遥辗转 于城乡之间,他正是接受了生活的种种磨
难,
锻炼出坚强的意志。
而这两部小说中的人 物形象孙少平、
高加林也都是在城乡之间徘徊,在生活难题中做出艰难选择
的坚强的新青年一代 。路遥所赋予的主人公的精神,也是他
自己一直追求的。而路遥在这两部作品中传达的观念,更是
他对城乡关系的深刻思考。




文如其人,相比路遥的苦难, 畅销书作家冯唐的文风则
迥然不同。这两位作家的文章没有可比性,但同样反映出他
们的内心。 在读过柴静《火炭上的一滴糖》后,我拜读了冯
唐的《万物生长》
。其文字的粗鄙世俗,令我不 忍再读。正
如柴静对冯唐的评价,他是个泡在世俗里的人,尽管他拥有
对于文学的敏感,但他仍 然受到非议,因为他本人也如同他
的作品,只为博人眼球,找不到更深层次的思想。




所以,一个作家倾尽毕生心血而铸就的作品,一定凝聚
了他的思想、观念 、信仰与追求。文学作品里自然会有作家
的影子。我们读者沉浸在一部文学作品中,自然能感受到作家塑造的形象。歌德有句名言: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
的人谈话。
”优秀作家 笔下的人物总是真实饱满的。罗曼
?

兰的《约翰
?
克里斯朵夫》就 是很好的例子。傅雷在其家书
中提到傅聪一直以约翰
?
克里斯朵夫为榜样。读者在阅读 这
些作品时自然被作家所倾注的情感所打动,更会为作家笔下
的人物和作家的人格魅力折服。< br>



不过,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则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
章宁复见为人”
。有时,有些作品体现的特点却不能完全代
表作者的人品。这与“言为心声” 是迥然不同的观念。支持
这一观念的作家余华则认为,不要相信“文如其人”这句老
话,越是优 秀的作家越是文和人不一样。满怀希望的作家往
往会写出绝望之书,满怀绝望的作家往往会写出希望之书 。
他笔下的人物诡异乖戾,他却是一个实在之人。但是,品读
余华的《活着》
,我却更 加相信了“言为心声”的观点。的
确,他笔下的福贵是骄奢荒诞的败家子,然而在经历人生几
番 大起大落,一次又一次亲手埋葬身边的亲人而孑然一身后,
福贵也老去了。小说通过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 ,更加彰显了
福贵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当然,余华绝对不会是福贵那
样的人,但他在小说中 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确实是他内心的
真实写照。




因 此,从“文以载道”中,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灵魂是
与作者的灵魂紧密相连的,字里行间是文人墨客心中 承载的
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思考与领悟。所以,文品即人品。




教师点评




首先,胡慧怡开篇提出用“言为心声”的 角度可以理解
“文以载道”
。接着,她分析路遥《平凡的世界》
《人生》的
人 物孙少平、高加林,结合作家的坎坷生活,得出“路遥所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感恩节哪天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感恩节哪天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感恩节哪天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感恩节哪天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感恩节哪天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感恩节哪天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感恩节哪天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感恩节哪天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12:5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69833.html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