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怎样做番茄炒蛋2019年高考语文部分省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19 12:54
tags:

庾公造周伯仁-雨中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异世之魔武传奇)


高考满分作文

| 2019
浙江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及
满分范文

浙江卷

1
高考真题

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
分)有 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
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 己的想法,
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
“作家”

你的生 活就成了一部
“作品”

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 你的看法。注意:
①立意自定,
角度自选,
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
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
名师解读

命题解码

2019
年浙江省高考 作文题一如既往采用材料作文的方式。把作家与读者之
间的关系作为一种比喻,
意在让考生思考 并探讨自我与他人、

主体与客体、
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

材料 中的三句话呈现出两个层次,让考生展开思考讨论。第一层次是
文学创作中作家与读者的关系,第二层次 则是由此引申出的对生活中自我
与他

人、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他者关系的思考。实际上,作家与读者的关
系,既

可以理解为一种比喻,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起兴,其重点都落在主体
与客体的关系上。因此,文题既能够考 查考生对两个层次之间主次轻重的
辨析能力,

即审题能力,又能考查考生对自我与他人两者关系的理解与思
考,还能够考

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文题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写“论述类文章”,但 从“谈谈你的看法”这个
要求来看,仍然倾向于写此类文章。

审题误区

2019
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由于出题者把材料中的前面两句话说得非
常正式,有 的考生粗粗一看,便忽略了第三句最为要紧的话,误

以为要讨
论作家、
读者 及作品,
于是便大谈作家与读者的关系、
作家与作品

的关系。
尽管 这样审题也没有错,但对于考场作文的写作来说却明显增加了难度。
作家与读者的关系是一个专业化程度 很高的话题,高中学生要把它讲

清楚
是很难的。

第三句话用“假 如”一词引出,语气相对较为弱化,并且在逻辑上多
少存在一些瑕疵。有的考生便把作文题理解为“走自 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吧”

“创造生活”“不忘初心”“坚持”等一些平时可能练习过的题目;
1


也有的考生

抓住“如何对待”这个所谓的关键词,大谈“温柔对待”
“善< br>良对待”“真诚对待”等等;还有的考生则把读者理解为“国家”,把作
家与读者的关系,理
解为“我”与国家的关系,大谈为国家、为社会做
贡献。

审题出现偏 差,固然与题目有关,但也与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有
关。就文体而言,虽然没有规定“论述类文章” ,只要求“明确文体”,
但很多考生仍然没有掌握好相应文体的写作要求,在论述类文章中夹杂着
不少的

叙述文体,有的干脆就写成记叙文。这是文体选择上的错误。

因 此,考生要加强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准确把握作文材料的内涵与要
求,同时要加强相关文体的写作训 练。

(命题解读:庄平悌)

3
满分范文

感激地倾听,执着地坚持

浙江一考生

萨特说:“我是个百依百顺 的孩子,至死不变,但只顺从我自己。”我
们生活在千万个个体聚集的密集丛林,倾听他人的建议便好像 为我这株小草
拨开一片迷雾,让我感受遥远的阳光,但这丛林的声音太密集,我必然要仔

分辨哪个声音在真正地帮助我。
我会感激每一道声音,
但我更会坚定自己
的方向。

“读者”千千万。新媒体时代,我的生活这部“作品”彻底地展现在了
世 人的眼前。我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被人追逐。不论是早晨路上拈起的第一片

落叶,
或傍 晚因焦虑而落下的最后一滴泪,
只要我想,
这一切都是
“社交网

络”
上成就我这个形象的素材。随之而来的,则是纷繁的各方评价。

倾听是 好的。领导者的智囊团是社会运行的螺丝刀,矫正每一处偏差;产品
的用户反馈是企业家的指南针,完善每一次决策;
狂傲的青年人的父母

是海
岛上的灯塔,为迷途之人指引方向。难以想象,没有人倾听的世界将会

陷入
何等的偏执、纠结与混乱。可是人们未曾料到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苦于
无人帮助,而苦 于言海茫茫,话语纠缠,失去了可倾听的清晰而坚定的建议。

那么先倾听自己吧,像卡尔维诺 笔下的柯西莫一样,先爬到树上去吧。每个
人都只能看到我的一部分,只有我看见我的全部。像鲁迅弃医 从文,以笔为
刀枪警醒世人;像程开甲从数学到核物理,扎根大漠创造“两弹一星”;像
2


达尔文放弃剑桥的神学课程,坐上轮船探索物种起源。当我们找到了自我,
找到了唯一坚持与奋斗的目标时,我们再去倾听他人吧。

我感激我的“读者”,他们永远愿 意为我的生活思考,并总是提出良善的指
导;但我更是我自己,笔在我手中,纸在我手下,如何给这世界 书写一部富
有价值的“作品”由我来决定。我愿意在这丰富多彩的世界中认真地探

寻 真
理和品行,
我愿意在这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奋斗与奉献,
我愿意在这变幻
< br>无常
的虚拟网络中坚持与前行。我的读者,是我的父母、我的老师、我的朋友,
或互联网 上不知姓名的某人,
我愿意听你们告诉我如何实现我的目标,

我愿
意听你们告诉我如何适应变幻的时代,
我愿意听你们告诉我如何坚持我

的理
想与信念。

我创造我的生活,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价值;我倾听我的读者来确认我的
确创造价值。

阅卷现场

本文具有极强的思辨性。题目就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看似矛盾,实则侧重后者。“倾听”前加“感激”,表明了“倾听”的态度及其重要性。不仅


“倾听”他人,更要“倾听”自己,或者说,先“倾听”自己,再去“倾
听”

他人。而这才是文章所要论述的核心。这也体现了考生对自我与他人、
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刻 把握与理解。

论证极富力度。文章一开始便引用萨特的话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会
感激每一道声音,但我更会坚定自己的方向。”接着便围绕“倾听”与“坚
持”

展开论述。“倾听是好的。”考生以简洁而形象的语言论述“倾听”的
种种好

处,然后笔锋一转,论述“倾听”所带来的纷扰和困苦。因“言海茫
茫,话语纠缠”而“失去了可倾听 的清晰而坚定的建议”。此其一。其二,
“我更是

我自己”“只有我看见我的全部”,“我”的生活由“我”创造,
“我”的作品
由“我”决定,并结合鲁迅、程开甲、达尔文等人的事例加以
论证,从而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 力量。

通篇语言简洁精练、优美醇厚,富有感染力。比如,用“我们不苦于……,而
苦于……”
一句话就把
“倾听”
带来的困扰讲透了。
而一连串的

排比句
“我愿意……”
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与态度,又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

步深化,是在阐述“我”到底
如何“决定”“我”的“作品”。貌似抒情散文的笔调,实则建立 在充分论述的基
3


础之上,故而具有内在的意蕴和感染力。

(点评教师:庄平悌)

高考满分作文

| 2019
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及满分
范文

上海卷

1
高考真题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 音乐
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
材料 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
800
字。(
70
分)

2
名师解读

命题解码

2019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结 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
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
说理能力。

2016
年开始上海
高考作文出现的“现象类”
“泛现象类”材料不同,
2019
年高考作文材料探讨
的是人的认知方法、规律。因此,审题、立意上都与往年高考作文存在一定 的差
异。首先,在审题上要求考生认真读懂材料,明确考题要求。往年高考作文材料
中都会出现 明确的“关键词”,例如
2018
年的“被需要”,对于考生而言


为容易把握。
但是
2019
年的作文写作如果盲目从材料中抽取关键词,
例如

“音
乐”“中国 味”等,则可能出现偏题、套作等情况。通读材料,理解材料中句子
之间的逻辑关系,
并对材料 进行整体把握,
明确材料的问题指向是正确审题所需
的基本能力。材料以“音乐”为例,是
探讨的依据。“由此”表示前后分句存
在着因果逻辑关系。这里追问一个“为

什么?”就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性、
独特性往往可以通过与同类事物的比较而得到凸显。< br>“比较”,这个关键词的获
取是建立在考生对于材料理解、

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也是
2019
年上海高考作
文在审题上难于往年的地 方。还有一个重要的关联词“从而”,更容易为考生忽
视。
“从而”同样也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 的关联词,且有表示“进一步行动”的
意思。
“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句话启 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熟
悉事物的独特性并

非是认识事物的终点,还需要形成一个由无意识感知到有意
识探寻的实践活

动,不断深入探求事物的独特性,同时提升自身认识事物的能
力。
审题误区
考场作文中 ,考生偏题、套作现象并不少见。其主要问题是过于依
赖习惯性思维,盲目地从材料中寻找关键词,无视 材料的表述及写

作要求。例
如有的考生抓住“中国味”泛泛而谈,以并列式的结构依次谈了

音乐中的中国
味、饮食中的中国味、服装中的中国味等等,事例丰富,语言流畅,然而全文不
提 认知事物的方法,与材料要求相去甚远,属于偏题作文。同样,有的考生能抓
住材料的论题,谈论人的认 知方法,但是所论述的方法

却是要全面认识事物、
要不畏惧困难、要持之以恒等,完 全无视材料的内容,同样属于偏题作文。除了
未能理解材料造成的审题错误之外,
还存在着未能 完整理解材料的审题偏差。

4


少考生未能注意到材料“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样一句话,由
此导致议论缺少丰富的层次、立意不够深刻等问题。
(命题解读:谭荣生)

3
满分范文

在比较中重塑独特的自我

上海一考生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经济的一体化促使文化正在冲破国家、
民族的壁垒。
在频繁的国际文化合作交流中,如何不迷失自我,并向世界展现属于

中国的独
特文化味,是我们需慎重思考的。

首先我们要对自我有深刻的认识 ,什么是独属我们的中国味?以音乐为例,
要认识音乐的“中国味”,需要我们广泛地接触、聆听中国各 式的曲调,

辨析
我国不同民族乐器的差异,体会悠扬的乐曲中传递的文化情怀。

当然,
这只是我们认知中国味的方式之一。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
接触了
不同风格 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聆听过西
方音乐强烈的节奏感,感受过西方 音乐对于力度、强度的极致追求,

我更能感
悟到中国音乐独有的柔和委婉、细腻淡然。
“中国味”的音乐尚虚

无、讲韵味,
追求空灵的意境,
这些教科书上的抽象的文字,
在聆听、
比较异域音调之后变得
具体而真切。因此,除了深入探究自身特点之外,接触各

具特色的同类事物更
能唤起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加深我们对自

身独特性的认识。

认识音乐如此,
认识其他艺术门类,
乃至世间万 物皆是如此。
如果我们在认
知的过程中仅仅将目光锁定于所要认知的事物本身,感触和认知终究 是

有限且
浅层的,我们会受自身见识、感受所局限,为传统的观念、固化的标

签所左右;
而广泛地接触各具特色的同类事物,将认知对象放到一个更为纷繁复杂的背景
中,对 事物间的差异性进行感受和比较,才能获得对事物最为

鲜活、直观的感
受和认知,才能更为准确地定位认知对象。

而当我们通过比 较对事物的独特性有了深刻感知之后,
我们方能获得动力和
方向,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它。认 知不是目的,将认知的结果转化为

实践,
从而进一步寻找、发展事物的独特性才是最终的目的。任何不具特性

的趋同注
定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想要在文化界限日益模糊的当今世界中拥有足够的
文化自信,仅仅对所谓的独特性沾沾自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

要以谦虚、开放
的心态去审视存在的差异,在不断地挖掘、融合的过程中重

塑出无以替代的独
特的中国文化。重塑中国味的文化如此,塑造一个独特的自我也是如此。
< br>在比较中寻求自身的特点,
在接纳、
重塑的过程中成就
“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br>。

阅卷现场

文章立意高远,文化气息浓郁。跳开具体的现象,以文 化解释“中国味”,十分
贴切。以“中国味”为切入口,上升到认识事物的层次,层层相
扣,层层递进,
有梯度,有坡度,有力度。而“认知不是目的,将认知的结果转化为实践,从而进一步寻找、发展事物的独特性才是最终的目的”的总结,切中肯綮,给人以深
刻的启示。
(点评教师:谭荣生)

高考满分作文

| 2019
北京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及满分
范文:文明的韧性

北京卷

5


1
高考真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
抄在答题卡上。(
50
分)


1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 经风雨,


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 种
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


的韧性。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

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
的思考。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
)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2019
年,我们隆


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
欢庆共和国
70
华诞。
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

考的学生,你会赋予
2019
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
2019
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
式。

2
名师解读

2019
年北京高考作文试题满分
50 < br>分,有两个不同文体的备选题目,一
个是议论文“文明的韧性”,一个是记叙文“
201 9
的色彩”。设置两个不同
文体的题目供考生选择,显示了命题者的人文关怀:充分尊重每一 位考生,为

每一位考生搭建了平台,使之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

北京卷从
2015
年开始命制二选一作文试题,
并且明确要求是写记叙文。

2016 年开始,两道试题就固定为一篇议论文、一篇记叙文。此种试题样
式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要明确 文体意识,使文体特征鲜明,要让学生写


么像什么,也要让学生能够选取自己喜欢的文体写,并写出特色来。

两道作文题所涉及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明的特点,关注
2019
——


今所处的时代,学生更多考虑的应该是社会、祖国发展等方面。试题中包


对文明的思考、对当今时代的感悟,所表现的应该是宏大主题,需要学生巧
妙设计,细致剖析 。

一、文明的韧性

命题解码

本题考查“文明的韧性” ,考生不仅要对“文明的韧性”有明确的认识,
还要对如何激发文明的韧性、复兴伟大祖国有足够的认识 。高考试题通过对
6


文明的韧性进行定位,来引导考生理解并思考文明的韧性与

祖国发展的关
联,体现了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的命题宗旨。

考题由提示语 (楷体字)、题目和文体、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这三部
分各自的功能显豁、相互融合,形成一道完整的 试题。考题的楷体字部分共
有四句话:
①第一句话是对
“韧性”
这一概念的解 释。
②第二、
三两句叙述


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风雨、绵延至今是因为其具有“韧”的精神,且每


关键时刻表现得更为明显。③第四句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提示了文
明的韧性在今天的 时代意义。
提示语为试题做了铺垫,
既有对概念的解释,


给出了思考的方向,有助于考生作答。

第二部分明确了题目和文体。题目 为“文明的韧性”,要求写议论文。
明确文体要求,
是对考生提出的限制。
考生如果文 体意识淡薄,
写的不是议


文,那基本上就落入了四类文。
第三部分的写作要求凸显了文体特征,强调观点、论据和论证这三个方面,
对于议论文的教学有着明 确的引导作用。

总体而言,考生需要全面理解文明的“韧性”,既要写出其具有“柔软弹性”
的一面,又要写出其具有“坚实刚强”的一面,还要突出其在关键时

刻所起
到的作用。

考生可以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写起,无论是古巴比伦还是 古印度和古埃
及,
他们的文明都仅存于史书了,
而只有中国的文明绵延至今,
虽历经战乱


王朝的更替,仍然生生不息,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明具有韧性。其韧性


表现在对其他文明的包容中,也表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更表现在历
史的关键时刻无数 中华儿女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过程中。

在融合变迁中保留最根本最纯粹的文化精华是其柔软弹 性的一面,但是
在遭遇外力打击的危急关头,总会有无数仁人志士站出来为文明续脉。
因此,< br>
中华文明才能够历经千百年的磨难而传承至今,
由此才能够水到渠成地得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文明的韧性。

审题误区

1.
审题失误,脱离主要概念。题目上明确要求写“文明的

韧性”,也明< br>确地给出了对于“韧性”这个概念的阐释,但是很多考生对“文明的韧性”
的理解依然不到位,直 接套作备考过程中的“我和我的祖国”
“新

时代新青
年”“奋斗”“拼搏”“爱国”等,也完全无视题目材料中所给的提

示——
“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
国人的品格 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举例多引入“感动中国十大人

物”,
7


但并没有指出所引入的人物与“文明的韧性”之间的内在关联,所举的例子
与文题要 求差之甚远。

2.
分析片面,缺乏辩证思维。“韧性”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柔
软和弹性”,另一方面是“坚实和刚强”。很多考生注意到“柔软和弹性”

< br>个方面,
对此谈得较多,
能够提到传承、
包容、
互鉴等方面;
但是对于
“坚

实和刚强”则认识不多,分析更少;对于“每逢关键时刻”理解得不够 到位,
因此对这个方面就没有提及。
这样,

“文明的韧性”
的认识 就较为片面,


能够做到辩证地分析。还有的文章则只有“文明的韧性”这样的词语,只


开篇、结尾提到文题,内容与题目并没有实际关联。

综上所述,考生对概 念不仅需要有清晰准确的认识,还需要有更为深刻
辩证的理解,
在对文章观点的深入阐发中,< br>更要见思想。
从评卷中发现,



考生有一定的素材积累,
但是在作文中未能将其与所要论述的道理进行很


的关联。因此,考生在积累素材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具体例子进行多角度分
析,并结 合观点恰当运用,为论证观点服务。

二、
2019
的色彩

命题解码


2019
的色彩”要求考生写记叙文。这里的“
2019
”时间

指向非常清
晰,给出了明确的提示:在这个时间背景下,有“隆重纪念五四

运动
100

年,
欢庆共和国
70
华诞”

这些都是

2019
年”
国家层面意义 上的大事件,
也表明命题人希望考生们能够重视社会生活,关注这个时代所

发生的大事。
之后的“色彩”范围更广,无论是哪一种色彩,只要能够与


2019
”这个时
间点扣合,写出其独有的象征意义就可以了。

这道考题同样呈现三个部分,分别为:提示语(楷体字)、题目和文体、
写作要求。
考 题的楷体字部分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对
“色彩”
进行了简单的

阐< br>释,
并引出不同的色彩具有
“不同的意义”

第二句话通过给出
2019
年中


两件大事,
提示考生关注
2019
年的重大社会事件。
第三句话提出具体要求:
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 的学生,
你会赋予
2019
年哪一种色彩,


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这句话中蕴含的丰富信息需要考生解读出来:①
需要以考生的视角来看; ②最好给
2019
年一个具体的背景,越有社会影响

力越好;③构筑这几点之间的关联,关联要自然,感受和认识要紧扣所给出

2019
的具体背景,其色彩也需要紧密扣合。

第二部分明确了题目和文体。题目为“
2019
的色彩”,要求写记叙文。
记叙文特别需要有一定的叙事性。
要有叙事性,
就少不了讲述故事情节,



8


材料中所强调的三个点

2019
“色彩”
“考生视角”
如果都能够相融是最


的,如果有较为丰富且典型的细节更好。

第三部分的写作要求比较清晰具 体: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思想健康”紧扣主题和 立意,对



2019
”和“色彩”内涵的把握要求较高,其他几 个方面都是常规要求,
只要平时多关注即可。

审题误区

1.
审题不准确,故事缺元素。对题目中的两个元素


2019
”“色 彩”
没有全面准确的理解。有的考生虽然选择了颜色,但是“红、黄、绿”写了
一堆,并不是一 种颜色,违背了试题中选择一种色彩的要求。还有的考生只
是纯粹地讲故事,

2019

没有任何关系。
例如他种了花和草,
就认为

2019

是绿色的,
并没有交代绿色与

2019
”< br>之间有什么关联。
如何看文章与

2019

是否有关联呢? 如果掐头去尾略去时间,
只看故事,

套成哪个时段的都可以,
这样的文章就 没有扣住题目要求中的“
2019
”这个

特定的时间背景,也属于
审题不准。

2.
选了色彩,文体不对。 还有的考生虽然选择了色彩,但是文体意识欠
缺。
因为记叙文的叙事性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写成了议论文,
文体不对,



都是评为四类文。同样,虽然写作要求中提到的表达方式中有抒情,但是


并列式安排结构,总—分式书写
每一段,通篇抒情的文章也是要不得的,

因为其缺乏深入思考,更多的是一种铺排,一种炫彩。记叙文的最大
问题就

是考生不会编一个合情合理的故事。很多故事的内容前后脱节,
呼应不上;还有的完全是叙述,缺少描写 ,更缺少动人的细节。编故事能
够把主题元素都放进去,
有逻辑性,
并且耐人寻味,< br>真的需要不断地学习。
当然,适当地

阅读一些相关书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毕飞宇的《小
说课》。

(命题解读:章玮)

3
满分范文

文明的韧性

北京一考生


9


韧,《说文解字》里将它 解释为“柔而固也”。韧性,是物体柔软坚实,
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衰,靠的就是 这种文明的韧性。
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为明显。
< br>文明的韧性蕴藏在汉字中。汉字是世界上仍在大范围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汉字得以流传至今,很 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字具有这种文明的韧性。从最早描
绘物象的甲骨文,到渐趋整齐的大篆,再到始皇统一 简化字体的小篆,

去繁
就简的隶书,规矩严整的楷书,飞洒活泼的行书,笔画连绵的 草书,再到新
文化运动提出简化汉字,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使用简化汉字。顺势而变,

应时
创新,文明的韧性使得汉字经久不衰。

文明的韧性蕴藏在中华文化里。 无论是汉唐国家一统、文化繁荣的盛大
景观,
还是五代十国社会动乱、
文化发展停滞的 衰微气象;
无论是春秋战国


期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还是始皇焚书坑儒,汉武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


华文化发展虽历经坎坷,但也经久不衰。正是因为有了中华文化这片沃土,
中华民族精神得才 以涵养;有了这一宝贵的民族精神,中国才能够克服重重

磨难,历经五千年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明的韧性蕴藏在民族精神中。五代十国 时期,中华大地政权林立,社
会动乱,“爱好和平,渴求统一”的精神让中国重归一统;近代中国,国家


崩离析,
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促使无数有志青年为争取国家独立、
民族解


而持续奋斗;当代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天下大同,互
帮互助”的精神让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
维护

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文明的韧性也蕴藏在中国人的品格中。顺而 不从、和而不同是中国人典
型的性格特征。因为善良淳朴,所以国人待人接物很随和,但国人也有自己< br>的

“韧性”,不是盲目跟从别人的见解;我们讲求包容,努力寻找各事物间
的共

性,但同时也鼓励多元化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走具有自己特色
的道路。
如今中国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
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展路上,
既有合作共享之柔,
也有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固;既有兼容并包之柔,又有中国特色之固,刚柔相济方增新篇。

激发文 明的韧性,柔而固的中华文明必将引领中华儿女实现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驰而不休,久久为功。

10



阅卷现场

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考生从《说文解字》的定义说起,提出“韧”
的概念,并顺势提出观点: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不衰,靠 的就是这种韧

性。
之后继续强调,“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为明显”。

主体部分的论证阐释主要有四段,每一段均为总—分结构。起语均为本
自然段的中心句。这四个方面分别 是:文明的韧性蕴藏在汉字中、中华文化

里、
民族精神中、
中国人的品格中 。
四个段落的内容,
巧妙地呼应了作文题


给的提示,也由实而虚,逐渐升华。

结尾两段阐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 要激发这种文明的韧性,有高度。
尤其是
“合作共享之柔、
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之固”< br>与
“兼容并包之柔、
中国


色之固”并举,体现了考生缜密的思维,把柔与刚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再


强调关于“韧”的理解,力透纸背。

例证充实,阐释稍欠。以第二自然段 为例,考生紧扣“文明的韧性蕴藏
在文字中”,从甲骨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最后


简化汉字,
一气呵成,
语脉连贯。
修饰语的运用准 确且富有表现力,

“去

繁就简的隶书,规矩严整的楷书,飞洒活泼的行书 ,笔画连绵的草书”,句
式整齐,颇具气势。令人感觉遗憾的是分析仅有一句“顺势而变,应时创新,< br>文

明的韧性使得汉字经久不衰”,其阐述稍显不足。主体段落中的另外三个
自然

段也都存在这一不足。另外,在“每逢关键时刻”这一点上阐述得也还
不够。

(点评教师:章玮)

高考满分作文

| 2019
河南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及
满分范文

河南卷

1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

夜寐,
洒扫庭内”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 统,
绵延至今。
可是现实生

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

11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

劳动太占时间了!”

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

也有的说:
“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

别人去
做好了!”

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
面向本校
(统称
“复兴中学”

同学写一 篇演讲稿,


议大家
“热爱劳动,
从我做起”,
体现你的 认识与思考,
并提出希望与建

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 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
名师解读

命题解码

先从命题的角度进行简单的解析, 掌握命题的方向。聚集命题材料的限
制性:
主题限制——
“热爱劳动,
从我做 起”;
文体

限制——倡议性演讲稿;
情景限制——面对复兴中学学生;内容 限制——针对中学生中存在的不重视
劳动的现象。

2019
年,教育部把“立德树人”明确地写入了高考考试大纲。“立德树

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9
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的写作话题是“劳动”,这个

话题直接聚焦“立德树人”,真正体现了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考查思维能


方面,
2019
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延续了
2015
年以来的命题思路——在
立意

方面不为难学生,要求考生围绕“劳动”而谈,都有话可说,但要真正
扣紧

所给的“任务”,表达出深度的思考并非易事。这就使得试题具有了明
晰的区分度。从评卷情况看,一方 面,考生有话可说,跑题的极少;另一方
面,佳

作也偶尔露峥嵘,很好地展示并区分 了学生的能力。‘’另外,“劳
动”这一话题可以说极普通,极平凡,每个人都应该对其有

所接触、理解和
思考。但是,有爱劳动的人,也有避之唯恐不及的人,更多

的人可能习以为
常而麻木无感。所以,这是一个极其有区分度的话题,不但

能考查出考生的
文品,更能考查出考生的人品,是一个极具创意的命题。

再从考生写作的角度做个分析。

1.
内容上,先引用两句名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出自《左传·宣

公十二年》,说明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衣少食。“夙兴夜寐,

洒扫庭 内”
出自
《诗经·
大雅》

歌颂了勤劳持家、
勤劳致富的传 统。
历史

上,
12


作为传统农业国家,
中国人的幸福和美德都与劳动密切相关。
这体现了

高考
命题对传统的责任感——享受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
但不能忘记传统

农业
文明中的精华。回顾历史,对照现实,列举了同学们的三种说法:劳动

与学
习是否对立?人工智能的发展能不能取代劳动?拥有了金钱,
自己是否

就不
必再参与日常劳动?这代表了处于社会变革中的青少年常见的对于劳动


不同认识。
这就是考生要面对的具体问题,
也就是
“任务场景”

包含了考


要完成的写作任务。补充说明的“此外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

象”,扩大了考生写作的范围,是为了避免个别考生对这些“常见”的问题


有思考而无话可说。

这体现了高考作文的命题原则。第一,要让考生都有话可说。试 想,如
果一个人对劳动完全无感,
那还能怨怪别人吗?第二,
有良好的区分度。



能够对劳动有所思考、
有所感触的人一定是有着丰富人生体验,对生活怀


热情的人,
尤其是能够发现劳动之美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创造 力的人。
在这


点上,“劳动”这一命题做到了大智若愚、大象无形。

2.
形式上,
延续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材料+明确的任务要求。


次的任务在形式上特别清晰——倡议性的演讲稿,实用性非常强。这体现了

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要求考生能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另外,想写好这

篇文章,
考生除了发表自己的观点外,
还要注重作文的格式,
注重行文时内


和形式的逻辑关联。

3.
区分度上,
对劳动的真诚理解和倡议的激情感染会给考生的作文标示

出清晰 的梯度。前者考查了考生的“德”,后者考查考生的“才”。而那些
或激情呐喊,或无病呻吟,或应付了 事的文章也会原形毕露。


4.
对材料中“劳动”概念的理解可能狭义化。材料中“夙兴夜寐,洒

扫庭
内”指向体力劳动,“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科技进步


么快,
劳动的事,
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

也有将学习等脑 力活动和

“劳
动”对立的意味。这固然可以给部分考生提供展示独立批判性思维的机

会,
但也会使部分保守和胆怯的考生将“劳动”概念狭义化,仅仅局限于论

述简
单的体力劳动。

审题误区

1.
文体错误 。本次作文是演讲稿的形式,倡议性的内容。部分考生受题
干中“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 影响,写成了倡

议书的形式。

2.
演讲的语言特色不明朗。开头有“亲爱的同学们,我演讲的题目

13


是……”,结尾有“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但缺乏演讲的现场
感,

语言也缺少鼓动性、针对性、互动性。

3.
将“劳动”概念狭义化。所列举事例多是家务劳动、班级值日等体力
劳动。

(命题解读:郭成杰)

3
满分范文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河南一考生

亲爱的复兴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好!现在,让我们来好好谈论一下劳动这个话题吧!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可现实生活

中,也有一些同学不愿意劳动——有的说劳动浪费时间,有的说让人工智能

劳动去吧,有的说花钱搞定就好了……

劳动真的这么令人生厌吗?

当然不!真相不是这样的。

首先,劳动是身体的需要。

没有劳动 ,
就没有健康。
记得有一部科幻小说
《大林和小林》

大林因


误入王宫,
成了一名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巨胖,
从不爱劳动 到不能行动,


后活活地被自己的体重固定在床上,痛苦不堪。小林虽然贫穷,然而精灵


怪,
轻捷灵活,
快乐自由。
神医华佗说
“人体欲得劳动,
但不当使极耳”



是,
他创制了
“五禽戏”

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
制作了一套健身操,
从而


证了自己高寿而健康的人生。生活中,高寿老人无不是热爱劳动的人,他


总是生命不息,劳动不止。

不劳动,将臃肿;多劳动,才健美。

同学们,
开始劳动吧。
在学习之余打扫一下卫生,
或许你将从
“扫一

屋”
的劳动中体验出“扫天下”的道理。

其次,劳动是幸福的前 提。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中华民族向来以勤
劳智慧著称,当然也从来不

缺乏好逸恶劳的人。然而,好逸恶劳的人必然会
发现自己远离了幸福。因为

没有劳动,就没有充实的人生,就没有自信的底
气,就没有自豪的资本。


瘫、
啃老,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幸福从何谈起!
记得在华山峰顶之上,崎

岖险路的尽头,巨大石壁之上书写着四个大字“劳
极乐极”——这是登山的

真理,也是人生的真理。唯有劳极,才能乐极。马
云劳极,于今乐极;马化

腾劳极,而今乐极;任正非劳极,而今乐极。

14

庾公造周伯仁-雨中


庾公造周伯仁-雨中


庾公造周伯仁-雨中


庾公造周伯仁-雨中


庾公造周伯仁-雨中


庾公造周伯仁-雨中


庾公造周伯仁-雨中


庾公造周伯仁-雨中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12:5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69856.html

2019年高考语文部分省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