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汴京城卖刀

几篇经典的哲学文章
尔也会用到一些相 关的科学知识。
另一方面,
人们对科学的理解
还是非常有限的,
尤其是对科学 知识的价值依然存在种种误解。
从
认识上看,
科学是 一种探寻和求解科学问题的认知活动,
而科学问题
很可能起源于人类面对自然产生的迷惑和敬畏 。
粗略地说,
人类的认
知活动可分为两类,
即自然认知和科学认知。
自然认知就是一个人在
日常环境中进行的认知活动,
它直接凭借人自身的感官获取外在的信息并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表达和推理,
相应的知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常识。
科学认 知一般是在经过筛选或控制的环境中进行,
认知者除了
运用自己的感官和自然语言外,
还需要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和符号系统
的形式表达。
不过,
只有当利用自然认知所获得的 常识不足以帮助人
们理解和把握自然现象时,
科学认知的必要性才会真正凸现出来。
因
此,
虽然科学知识通常是以常识作为先导和前提条件,
但科学认知的
特性使得 它往往超越于常识。简单地说,这种超越体现在:由于科学
认知可以借助仪器去研究人类感官所不能直接 观察的现象或事件,
因
而科学知识中包括许多常识中没有的研究对象,
其中不少仅仅靠 常识
甚至无法想象,
如物理学中的电子和正电子;
科学家发明超越于常识
的种 种假设,
并试图对常识所描述的现象作出解释,
从而达到更深更
系统的理解;
科学依仗特殊的技术或通过控制研究对象所处的条件对
假设进行严格的检验。
这表明科学知识比 常识更为系统和精确,
具有
更深刻的解释力和预言力,
而在有效运用方面却需要更多的 付出,
并
且对应用的环境也有更严格的要求。
这些差异导致科学知识与常识在
人们的行动中担任的角色或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
- 6 -
不过,
科学知识与常识的差 异并不否定两者之间存在共性和连
续性。这种共性尤其表现在价值方面:科学知识和常识均要求为真,< br>并且两者对于人们的行动而言都可以是有用的。
当然,
在真的程度和
效用的大小 方面,科学知识与常识之间往往存在显著的差别。
人
们从事科 学认知的基本目的就是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自身,
这就决定
了科学知识应当描述所认识的现象并 且对它们作出解释或预言。
而这
样的描述、
解释和预言能否成功取决于作为科学知识核 心的理论或规
律是否真的表征了认识对象的结构和过程,
也就是说科学理论或规律
是否 为真。因此,从认识上说,真是科学知识的内在价值。不过,一
个理论或规律的是否为真只有通过经验的 检验才能确证或否证。
由于
这样的检验一般来说是有条件的和有限的,
所以,
科学知识的真实际
上只是似真,即一定程度上的真,而这也就意味着它是可错的。
科学知识的另一个价值就是实用。因 此,它是一种工具价值。
这种价值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有些科学知识可服务于进一步的科学< br>认知,如科学观察和测量;
二是用于实用的行动,尤其是作为技术活
动的基础,
体现在相关的知识对目标的实现是否有效。
以下所要探讨
的主要是后一种情况。
在人类的认知和实践活动 中,
真与实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两个可
彼此分离的价值。我们知道,在科学知识体系中,许多知识 是真的或
可能为真,但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
或至少没有直接的实用价值
)< br>,例
宇宙
- 7 -
学中的大爆炸模型;与此相对照,在人们的行动中,大量有用的
信念并不为真,甚至迷信和谎言 对于目标的实现也可能有效。不过,
在与科学相关的实践活动中,
科学知识的真与有用可以达到 内在的统
一,
由此而展开的行动也更为理性和可靠。
三
理性行动的科学依
据
在人们的行动中,
如果一种知识的实用价值是基于 它的真而产
生或强化的,我们就认为这两种价值之间是内在统一的。那么,科学
知识的真和有用 何以可以实现内在的统一?关键在于,
在适当的条件
下,科学理论或规律可以转化为展开有效行 动的规则。例如,我们知
道一条关于水的物态的简单定律:
“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 的沸点
是
100
摄氏度
”
。
这就使我们可获得如下一条规则 :
“
如果想获得沸水,
就应该将水加热到
100
度
”
,或可得到另一条否定的规则:
“
倘若不想
让水沸腾,就不要将水加热到
1 00
度
”
,而这两条规则在我们达到目
标的行动中可用并有效。
当然,
在许多实 际的人类行动中,
将科学理论或规律转化为实
用规则的过程比上述例子要困难和复杂得多。这是由科学理论或规律
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由于科学理论在普遍性、
抽象性和表达 形式上超
越于常识
(
那些充分数学化的物理科学理论更是如此
)
,所 以理解和掌
握这些理论一般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而同样具有挑战性的是如何通
过分析 、
计算,
将理论或规律变成在具体行动中可以运用的操作性知
识和规则。通常,
这种计算和具体化的工作量十分巨大,以致在大多
数日
- 8 -
常情况下,
基于科学知识的行动实际上并不可行。
正如上述喝水
的例子所表明的那样,
倘若真的根据牛顿力学的定律来确定喝水的具体规则和知识,那么,我也许在尚未喝到水之前就干渴死了。
由此看来,
在一个理性行动中,
采用何种 知识取决于行动者从
所选知识中可能的获益和运用这些知识的付出。
也就是说,
在目标 设
定的情况下,
只有当收益与付出达到某种最佳的平衡时,
知识的效用
才是最 大的。
对于科学知识而言,
行动中的收益取决于理论或规律能
够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合适 可用的知识,
而付出则取决于获得和运用这
些知识的难易程度。
因此,
科学知 识的效用可以规定为可用知识的适
合度与简单性的乘积。这样,在一个行动中,对于实现目标来说,可< br>用的知识越适合并且使用越简单,
则知识的效用越高,
相应的行动也
就越理性。
下面,
我们来分析科学知识可用于人们行动的几种情形。
第一
种情形是日常行动,包括日常生活和许 多日常工作。在这种情形下,
行动者通常为个体,
且绝大多数目标可以利用由自然认知获取的经 验
常识而达到。与科学知识相比,常识虽然不那么深刻和精确,但是这
种深刻性和精确性对于行 动的成功而言并没有多大影响,
而更易于获
取、
掌握和使用的特点使得它为了行动或行 动中运用时效用更高。
因
此,在日常行动中,如果运用常识就能成功地达到目标,那么相应的< br>行动就是理性的,
倘若换作科学知识反而会变得不那么理性。
第二种
情形是发生 在科学和技术活动中的行动。
这些行动的主体既可以是个
体,
也可以是由个体构成的科 研团队,
而行动的目标则是作出科学发
现或
- 9 -
技术发明和革新。
在这种情形下,
行动者 主要是运用现有的科学
或技术的专业知识来设定目标或达到设定的目标,
而凭借常识一般来说是不能实现的,甚至连目标都无法产生。因此,行动者的理性行动
必须基于科学或技术的知识,否 则将是非理性的。例如,在社会上总
有一些人,
他们并不具备科学的专业知识,
而寄希 望于凭借常识甚至
迷信来解决深奥的科学问题,
如此展开的行动就是非理性的。
第三种
情形是为了设定目标和达到所设定的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运用
常识来展开行动,
但如果运用科学知识则不仅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而
且在当下的条件下是切实可行的。在 这种情形下,一般来说,基于科
学知识的行动比基于常识的行动更为理性。
例如,
假设 有甲和乙两名
游泳运动员均希望提高运动成绩,
并且两个人在当下的条件下均可以
或者 只凭经验常识或者可利用身体力学等科学知识来改进身体运动
的姿势和动作。
现在,
甲 选择凭经验常识,
而乙则选择运用科学知识,
则相比较而言,
乙的选择和相应的行动更 为理性。
这是因为我们已经
知道,
运用身体力学等科学知识展开行动比单凭经验更能提 高游泳成
绩。
可以看出,在探究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 系时,上述
第三种情形最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当面临属于这种情形的问题
时,
我们 才需要分析和选择究竟是或主要是运用常识还是科学知识来
展开行动。在这种情形下,行动的主体既可以 为个体也可以是集体,
但从科学知识应用的实际角度看,
所需考虑的主要是后者。
人类 社会
中,
在实施具体的行动之前,
如何作出理性决策从而能通过行动实现
目标 ,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行动过程。对于个体而言,当需要且能
够运用
- 10 -
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
郦全民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近年来,
知识、
理性和行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已成为
一个国际性的前沿课题。
这项研究的升温反映了 人类在面对日益不确
定的环境和未来时,
迫切需要更好地理解自身行动和把握自己前途的
愿望,
而采用多学科整合研究的方式,
则有利于将这些传统上主要由
哲学研究的问题 引向深入和具体,
从而获得更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的答案。
目前,
涉及这项 研究的学科主要包括哲学中的认识论和心智
哲学、逻辑学、对策论、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经济学等,并 且已有
不少研究成果公开发表。①
不过,笔者注意到,
在这项研究中,一个学术上重要且具有现
实 意义的方面却几乎被所有研究者忽视,
那就是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
之间的关系。
究其原 因,
主要在于以往的研究者并未意识到或不承认
科学知识与常识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
因而在考察知识、
理性与行动
的关系时通常笼统地用常识来代表所有知识。
然而,科学知识与常识
虽然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或具有共性,但前者并非是后者的简单延
伸,事实 上在许多方面超越于后者。结果,与常识相比,科学知识与
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就呈现出新的特性。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 :
当有人试图仅仅运用常识来达到一个深奥
的科学目标时,他的行动将不会是理性的;与此相对 照,在个人的日
常行动中,
如果只需凭借常识就足以达到目标,
而有人却偏偏要用复< br>杂
- 1 -
的 科学理论,
则他的行动也就不那么理性了。
由此引出的一个有
意义的问题为:
在什么条件下,
一个行动者基于科学知识的行动是理
性的?笔者将主要从哲学的视角就这一问题 作些探究。
一
基于知
识的理性行动
探究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
首先需对其中所涉及的
知 识、行动和理性等概念进行必要的阐释和界定。
传统上,知识被定义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即,
“
一个人知道< br>某事
P
,当且仅当
(1)
她相信它,
(2)
它是真的 ,并且
(3)
她的信念得到
辩护
”
。②而在当代认识论中,这个定义 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废弃。拒
绝的理由是多方面的。哲学家盖梯尔
(E.
Gettie )
所提供的反例表明,
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信念并不一定就是知识。
③常识也告诉我们 ,
知
道什么与相信什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个信
念,但并不相信 它,反之亦然。例如,我知道
“
人死后灵魂可以上天
堂或下地狱
”
, 但我并不相信它,而我可以相信
“
存在着外星生命
”
,
但却并不知道 。因此,用信念来定义知识并不恰当。拒绝上述定义的
另一个理由是,
将知识仅仅理解为命题性 信念显得过于狭窄。
事实上,
对于一个认知者或行动者来说,
获取技能性知识和亲知同 样必要甚至
更为基本。④
鉴于运用信念和真等概念定义知识遇 到的困难以及
单纯考虑命题性知识的局限,我们有必要从新的角度来阐释知识概
念。
一 条可行的进路是将知识与认知联系起来加以分析,
因为动态地
看,知识恰是认知过程的产物。当 我们知觉、思考、操作或评价某个
对象时,我们就
- 2 -
在从事认知活动。
在活动中,
我们获得所探询对象的 信息或形成
关于对象的观念和身体图式,
而这些信息、
观念和图式可统称为知识。以这种方式所理解的知识既可为真也可为错,
既包括经验技能也包括
理论假设,
从 而更符合人们对知识的直觉,
同时亦可克服将知识仅看
作命题性信念的局限。
以下,< br>笔者将从这种宽泛的意义上来使用知识
概念。
虽然每个人每天都在展开各种各样的行动,
但要给
“
行动
”
概念
一个恰当的定义或给出合适的阐释却并不容易。
直观上,
行动就是指
一个人有意所做的事情,
也就是说,
如果一个人所实施 的动作是无意
的,
比如打个哈欠或随便移动脚步,
一般并不认定为行动。
困难 在于,
这里的
“
有意
”
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在行动哲学中它 至今仍是一个颇具
争议的概念。
撇开对单独某个概念的定义,
哲学家倾向于阐释构成行
动的一般模型。
在当代英美分析哲学中,
对行动结构的阐释是一个活
跃的研究 课题。不少哲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行动总是基于某种理由,
而构成理由的是两个基本要素,即愿望和信念 。例如,当一个人产生
想喝咖啡的愿望,并且拥有不远的街角处有一家实惠的咖啡店的信
念,这 样就可以说明他朝咖啡店走去的行动。在这种阐释中,知识的
概念并没有直接呈现,但愿望是以某些知识 为基础的
(
如知道咖啡可
以喝
)
,信念在一定条件下就是知识,故分 析行动的结构实际上离不
开知识。
不过,
笔者不准备 采用愿望和信念来阐释行动及其理由,
主要原因是一个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美好的愿望,
但不一定 触发行动或
成为行动理由的组成部分,
而信念概念也过于宽泛和模糊,
无助于我
们界定
- 3 -
和 分析理性行动。
另外,
研究行动理论的哲学家主要着眼于个体
的行动,
而探究 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时,
所要关注的行动
者不仅包括个体,
更多的是由个体 构成的集体或组织。
基于这样的考
虑,
这里选择更有利于分析知识、
理性与行 动之间关系的目标和手段
概念。在日常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目标是人们想要达到的状态。当作
为 个体或集体的行动者设定某个或某些目标,
并且为目标的实现选定
相应的手段时,他
(
或他们
)
所做的就可认为是
(
有意的
)
行动。由于 目
标的设定和手段的选择均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
而行动的展开又可以
是一个获取或运 用知识的过程,
所以说,
知识与行动之间存在着密切
的关系。
不过,虽然行动者的行动总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但对
于一个具体的行动而言,并非 只要选择与行动相关的知识就是理性
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想喝放在面前桌子上的一杯水,为了达到
这个目标,我可以运用常识,如只需
“
抓住杯子的柄,稍微用点力,
往嘴边送
”
等,就能展开有效的行动而实现目标。当然,假如我愿意,
也可以运用牛顿定律来先 计算我的手用力的大小和杯子的重心等,
然
后再根据这些知识实施更为精准的行动。
但 如果为了喝上一口水,
我
真的做这样一番费力的计算,
那么,
我的行动能否算 作理性的?恐怕
不是,我显得太傻了。
因此,
在确定一个行动是否为理性的时,
应该考虑设定目标和< br>达到目标所采用的知识是否恰当。鉴于此,这里采纳哲学家邦格
(M.
Bunge)< br>提出的关于理性行动的定义:一个行动是理性的,
“
当且仅当
(1)
对 于设定的目标是最适当的,
(2)
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基于最合
适的
- 4 -
相关知识加以选择或决策
”
。⑤从中可以看出,理性行动预设了
行动者是自由的,
也就是说它以自由行 动为前提。
这种自由体现在行
动者能够对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进行选择,
这样,如果一个行动者
的行动是基于某种因果的必然性或处于某种外力的控制,
那么,
相 应
的行动就没有理性可言。必须说明的另一点是,定义中运用了
“
最
”
字来修饰
“
适当
”
和
“
合适的知识
”
, 这似乎意味着采用了两分法的分类
原则,将行动分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不过,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出于< br>规范性的考虑,
意指理性行动应该满足如此这般的条件。
而在实际评
价中,我们通常是在程度上比较的意义上来使用理性概念,
确定有限
资源下两个或多个行动中哪个 更为理性。
为 了简单起见,现在假定所要达到的目标已经设定,这样,实
现目标的手段可依赖的知识仍然是多方面的,
可以是一个从常识到最
精确的科学知识的谱系,
而究竟哪些知识对于行动而言最为合适 ,
则
依赖于目标和可用知识的效率。那么,究竟在什么条件下,人们运用
科学知识展开 行动才是理性的呢?为此,有必要了解科学知识的价
值。
二
科学知识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
科学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
而与科学紧密< br>相连的技术则时刻改变着人类发展的轨迹。
虽然任何一位受过学校教
育的人或多或少学过 一些科学知识,
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专门的科学
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机会其实并不多。通常的情况 是依赖有效的常识,
偶
- 5 -
最适当的科学知识来进行决策并实施计划,
那么他的行动就是理
性的,这样 也就能更好地实现目标并在工作或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
功。不过,在集体决策中,需要且能够运用科学知 识作出计划和行动
通常来得更为重要和可行,
因为与基于常识相比,
由此展开的行动更
可能获得成功。这里不妨举一个运用科学知识取得辉煌成功的范例。
普遍认为,
在当今 美国的金融市场中,
最为成功的投资者是西蒙斯
(J.
H. Simons)
和他领导的团队。西蒙斯原本是一位著名数学家,
1982
成
立投资公司。
他领导的团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几乎所有成员来自于数
学、
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科学领域,< br>并运用科学计算的结果来进行
投资。⑥在变化多端的金融市场,人们既可以根据经验常识来投资,
也可以运用相关的科学知识来投资。
倘若只是一次投资,
那么单凭常
识甚至靠 撞大运也有可能比运用科学知识精心计算而实施的行动获
益更多,但是,
如果是一次次不断投资 ,则利用科学知识就能持续地
作出比常识更准确的预测和决策,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分析至此,
我们 就能够给出一个行动者基于科学知识展开理性
行动的两个条件,即:
(1)
在设定目标 和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运用科
学知识比运用常识将更为成功;
(2)
在考虑效用的前提 下,获取和操
作这些科学知识是可行的。
这两个条件中,
第一个条件说明在行动中需要科学知识,
而第二个条件则表明能够在切实可行的范围内运用这
些知识。
在上 述例子中,
将科学知识运用于投资比经验常识或其他知
识能获得更多的盈利,
同时在考 虑成本的前提下获取和操作这些知识
又是可行的,
故西蒙斯和他的团队所展开的基于科学知识的 投资行动
是理性的。
- 11 -
值得指出的是,
两个条件主要是着眼于科学知识与常识为了行动
和在行动中 所起作用的比较,
并且预设了运用常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
够获得成功。
如果相对于设定 的目标,
运用常识压根儿不能展开行动
或者不能达到目标,而只有运用科学知识才有可能,那么 ,问题就变
得十分简单:
在这样的情况下,
惟有基于科学知识的行动才是理性的。
四
理性行动与审慎原则
上述分析告诉我们,
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科学知识展开行动是理
性的。
但是,
一个行动是理性的,
并不表明它就是正确 的。
这是因为,
一个设定目标或为达到目标的行动是否正确,
不仅需要考虑其中所基< br>于的知识是否合适,而且还取决于这些知识的真的程度。另外,不论
行动者是个体还是集体,行动 的实施均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展开,
并反过来对社会环境发生作用。
因此,
一个行动 的正确与否还需要由
社会规范
(
如道德规范
)
来评判。这里,笔者不 准备进一步探究行动与
社会规范的关系,而是想着重就科学知识的真对行动的影响作些分
析。< br>
如前所述,在将科学知识作为行动依据时,实现的进路是将
真的 科学理论或规律转化为有用的规则,而这里的
“
真
”
是有程度的。
确 实,科学知识并不是真理的化身。在某种意义上,可错性倒是更能
反映科学的本质,
因为诚如波 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所表明,
那些永真
的理论并非是科学的。
⑦实际上,
科学 认知的特质不在于它总能获得
真的知识,而是存在着自我纠错的内在机制。因此,一个理性行动并
不要求
- 12 -
所基于的科学知识为真,
而一个成功的理性行动也不能保证所运
用的科学知识为真,所能确认的 只是知识的有用性。
< br>科学知识的另一个特点是不确定性,这也与理性行动密切相
关。
科学知识的这种不确定性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已有科学知
识本身的不确定性。
如果一种科学理论或规律是 概率性的,
或者提出
的科学假设还没有获得充分的确证,
那么,
基于这样的科 学知识的行
动能否成功也就包含不确定性。
实际上,
在人类面对复杂的自然和社
会环境实施此前未曾经历的行动时,
所能依据的往往就是不确定的科
学知识,如气象学、生态 学或社会科学的知识。二是已经获得充分确
证的科学理论表明,
对某些现象的发生我们事实上无 法作出准确的预
言,例如地震的发生。这就意味着至少在当下的科学水平上,我们无
法依据科学 知识来对行动的正确性作出恰当的判断。
我们知道,
在当
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人类既迫 切需要展开行动
(
如解决全球变暖问
题
)
,而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又具 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
如关于全球变暖的
原因
)
,于是,引起了许多全 球性的危机。通常,需要对那些重大问
题作出决策并实施行动的主体是政府或者全球性的组织。
那么,
在这
种情况下,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是必要的?
笔者认为,一个必要的原则就是审慎原则,也就是说,在决 策
和行动前对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系统和周密的审察。
可以看出,
使用
这条原 则的基本前提是:为了理性地行动,常识无济于事,而科学知
识虽然可达却具有不确定性。
这并 不是说人们不能采用行动,
而只是
想指出,
如果要提高行动的理性程度,
就需 要在行动前或行动中周密
而
- 13 -
细致地审视,这样,就能减少行动可能带来的风险。事实上,当
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 经为我们既遵循这一原则又能提高行动的理性
和正确程度提供了必要的认识成果和认知工具。
一 方面,
当代复杂性
科学的研究表明,
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发生的许多现象,
如前面
提到的地震和金融危机、
社会动乱等,
由于它们本身具有各种复杂性
(
如内在的随机性
)
,
我们事实上难以对它们的行为作出准确预测
(
特别
是无法作出长远的准确预测
)
;另一方面,人类所发明的认知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
却使得我们能够对这些现象的变化趋势以及
可能出现的后果在一定 程度上得以预料。
目前,
最有效的认知技术就
是计算机模拟。
所谓计算机模拟 ,
简单地说就是把表征实际系统的计
算
(
或称数学
)
模型在 计算机上进行运行,以期通过对这种运行过程和
结果的研究来达到对实际系统的规律和变化趋势的认识。
尽管在计算
机中运行的计算模型实质上属于符号操作的过程,
但它们却十分类似
于真实的实验,能展示出稳定的结果,具有可复制性,并能对错误过
程进行修改。鉴于复杂系统一般具 有很强的
“
个性
”
,我们难以或无法
在实验室中对它们加以控制或复 制,
因而通过将这些系统模型化并在
计算机上实现便成为研究它们的基本手段。
正因为 如此,
计算机模拟
已经在气象学、大地构造学、信息生物学、医学、经济学及核物理、
天文学等众多科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获得的知识可以作
为人们的理性决策和行动的 合理依据。
不过,
由于这些知识实质上是
模型输出的结果,
因而是间接的知识 ,
它们对实际系统的结构和变化
过程的表征往往是近似或粗粒化的,
所以,
运 用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
风险。显然,对于
- 14 -
当今人类而言,
科学知识、
理性行动与风险之间的关 系是一个极
其重要和复杂的问题。
在此仅仅是将这一问题提出,
待日后进一步研
究。
- 15 -
知觉经验是否有表征内容
王华平
山东大学哲学系
本文要讨论的是知觉经验有没有内容 的问题。
这个问题
就其提问方式而言很当代,
因为其中的
“
内容”
概念完全是当代意义上
的。传统上,内容被说成是与形式相对的。比如说,装满水的水桶 具
有内容。然而,
当我们说报纸具有内容时,我们并不是说报纸具有像
水那样的质材料 性的东西,而是它具有可理解的有语义结构的东西。
这种用法才是
“
内容
”< br>概念的当代用法。
内容的当代用法有两个显著特
征:第一,内容可真可假;第二,一个有 意识的心理状态的内容可借
由那个心理状态传达给认知者,
因此,
有意识的心理状态的 内容一定
是认知者认知上可达及(
accessible
)的。这样的
“内容
”
概念,正如克
雷恩(
Tim
Crane
)所说 ,是当代哲学的行业术语,它的引入是发生
在
XXXX
年代广泛的心灵哲学运动的一部 分。
[1]
作为结果,知觉经
验具有内容这一观点
(简称内容观)
得 到了普遍承认。
但哲学无共识。
近来,不断有人站出来反对内容观①,特拉维斯(
Ch arles Travis
)和
布鲁尔(
Bill Brewer
)是他们中 的典型代表。我将表明,特拉维斯和
布鲁尔的反驳是不成立的。
不过,
他们的反对意见 也给我们带来了一
些正面的启示。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内容观只有在吸收了他们所主
张的关系观的部分见解后才是认识论上适切的。
最后,
我给出了一个
强健的(
robust
)的内容观。根据这个内容观,知觉经验具有某种呈
现
模
式
(
modes
of
presentation
)
下
的
罗
系
素
命
题
(
Russellian
proposition
)内容。
一、内容观
在当代心灵哲学中,
“
内容
”
是与 表征(
representation
)或意向
性(
intentional ity
)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表征或意向性指的是心理
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指向他物的能力。②
典型的具有指向性的心理状
态是信念(
belief
)
。 当一个人持有某个信念时,其信念状态就指向他
所相信的对象。
这就好比是路标在指示方向,< br>路标被设计成指向某个
目的地。通过这种指向性,
目的地以某种方式得到了体现。在此意 义
上,我们说路标是目的地的表征。同样的,具有指向性的心理状态,
当它指向某个对象时,< br>我们就说它表征了那个对象。
能够表征对象的
心理状态即表征状态,
它将对象表 征得所是的样子即表征内容。
信念
和愿望
(
desire
)
是典型的表征状态,
它们的内容就是跟在动词
“
相信
”
或
“
愿望
”
之后的
that
从句所表达的东西。这些东西不同于原始感觉 ,
它们具有语义结构,
语义结构保证了内容可真可假。
由于表征状态总
是将对 象表征成某种样子,所以它必定具有内容。反过来,如果一个
状态具有内容,
那就表明它携带了 关于其他事物的有语义特征的信息
(因为内容有真假之分)
,
因而就是表征状态。
表征状态有两个显
著特征:第一,
表征对象可以是并不存 在或不可能存在的东西,例如
喷火的龙、
“
圆的方
”
等等。因此,成 为一个表征对象并未对该对象的
实在性作出任何承诺,而仅仅说它是被指向的目标。当然,表征对象完全可以是实际存在的东西,例如一棵树、一个人等等。第二,表征
内容具有准确性条件(
accuracy
conditions
)
。前面说过,表征对象有
可
- 16 -
能实际不存在。
当表征状态 指向某些实际不存在的事物、
关系或
性质时,我们就说它指涉失败。例如,我相信草席上有一只 猫,但实
际上那儿并没有猫。然而,
即使在指涉失败的情形下,也总是存在特
定的条件 ,即准确性条件,
使得某个状态可以指向那些事物、关系或
性质。比如说,
当草席上确 实有一只猫时,我信念状态的指向性就得
到了实现,其内容反映了世界实际情况。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内 容是
准确的。准确性条件很重要,塞尔(
John Searle
)说:
“< br>理解表征的关
键是满足条件(
conditions of satisfaction
)
。具有适当指向的每个意向
状态都是它的满足条件的表征。
”[2]
塞尔所说的
“
满足条件
”
即准确性
条件。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有两种方式可以确定一个心理状态
是否具有内容:
第一,
它是否有准确性条件?第二,
它是否表征状态?
由于内容必定具有准确性条件,
所以,
对前一个问题的否定 回答构成
了内容的否定性判据。由于表征状态必定具有内容,所以,对后一个
问题的肯定回答构 成了内容的肯定性判据。
具体到知觉经验而言,
这
两个问题分别是:第一,知觉经验具 有准确性条件吗?第二,知觉经
验是表征状态吗?
先看第一个问题。
从常识的角度看,
这个问题的答案 是肯定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区分真实知觉、错觉与幻觉。当周围环境
就是知觉经验呈 现给我们的样子时,
我们就说知觉经验是真实的,
否
则就是不真实的。
不真实 的知觉又分为错觉和幻觉。
一根半浸在水中
的棍子看起来是弯的,但我却知道它是直的。这种情 况下,我会说我
的知觉经验是错觉。我服用了一片
LSD
之后突然看到了我妈妈,但< br>我的妻子却告诉我妈妈仍然呆在千里之外的老家,
这时我明白是自己
产生了幻觉。
当我做出这样的区分时,
我似乎是在对知觉经验本身做
出评价:它有时是真实的,有时是部分 虚假的,有时是完全虚假的。
这相当于说,知觉经验依其所发生的情形来看,有时是准确的,有时
是部分准确的,有时是完全不准确的。因此,知觉经验是有准确性条
件的。
再看第二个问题,
知觉经验 是表征状态吗?对于这个问题,
可
以采用类比的方式来回答。
由于信念是典型的表征状 态,
所以如果我
们能够确认知觉经验是功能上相似于信念的心理状态就可以了。
常识< br>印证了这一点。常识告诉我们,
“
知觉给予我们以环境的信息
——
它< br>使得我们形成关于我们周遭环境中事物情况如何的信念(或作出判
断)
。这一显见的道理 体现在日常习语中:我们通常会相信我们所看
到的东西。我们所相信的是事物如此这般
——我们的信念具有命题
的、意向的或表征的内容。因此,如果我们相信我们所看到的东西,
我 们的经验不也应该具有某种类型的内容吗?事实上,
我们通常看到
天正在下雨,听到汽车正在驶 来,等等。这些说法难道没有支持知觉
的主要功能是表征世界这一观点吗?
”[3]
的 确,知觉经验具有信息负
载功能,它与信念一样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造出两个论证:准确性论证和类比论
证。它们分别表示如下:
准确性论证:
(
1
)知觉经验有准确、部
分准 确与不准确之分;
(
2
)如果知觉经验有准确与不准确之分,那么
它就具有准 确性条件;
(
3
)没有准确性条件的状态不具有内容。其结
论是:不能确定知 觉经验不具有内容。
- 17 -
类比论证:
(
1
)
知觉经验具有与 信念相似的功能,
即表征世界;
(
2
)具有表征功能的状态是表征状态;(
3
)表征状态具有内容。其
结论是:知觉经验具有内容。
类比论证和准确性论证告诉我们,
内容观是对的。
二、关系观
内容观得到普遍承认是
XXXX
年代之后的事,在此之前,很
少有理论可以兼容内容观。
传统经验论认为,
知觉经验 是对观念的感
知。
观念是心灵依赖的实体,
它只是作为认知的心理活动的对象时才存在。正常情况下,观念与产生它的外部事物存在对应关系。因此,
我们可以借助观念认识外部世界 。
后来的感觉材料理论基本上继承了
观念论的思想:
感觉材料与观念一样被认为是知觉 的直接对象;
当感
觉材料所具有的性质与它所表征的外部事物符合时,
我们就通过它真
实地感觉到了外部事物。
按照这样的理解,
知觉经验本身是不具有准
确性条件 的,
因为它是认知者与知觉对象之间的关系。
尽管传统经验
论与感觉材料理论也谈论表 征,
但表征被归于知觉对象而不是知觉经
验。所以观念论与感觉材料理论是反内容观的。
另一种代表性的
传统理论是里德(
Thomas
Reid
)的知觉观。里德认为,知觉经验由
感觉和判断两种成分组成。感觉是没有对象的,< br>“
在感觉和感觉到
(
feel
)
感觉之间没什么不同;
它们是同一个东西。
”[4]
作为原始感觉,
知觉经验就是纯粹的质料性的所予(
the Given
)
,
根本就不表征世界,
因而是没有内容 的。但另一方面,知觉经验作为判断又是有内容的,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汴京城卖刀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汴京城卖刀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汴京城卖刀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汴京城卖刀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汴京城卖刀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汴京城卖刀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汴京城卖刀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汴京城卖刀
本文更新与2021-01-20 17:0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74609.html
-
上一篇:迎国庆活动方案迎国庆黑板报设计
下一篇:关于挫折的哲理短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