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童话故事作文300字2012浙江高考论语复习资料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20 20:55
tags:

柳州中考网-学会感恩主题班会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第七区)
2012
高考《
〈论语〉选读》复习资料


一、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概述】
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
使民 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


均贫富
:孔子所 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
,是
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 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1.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
“富之”
后< br>“教之”

一方面又宁可去
“食”

“信”

二者有没有矛盾?
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
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但他又主张治国 以“礼”

就要重视“教化”
,使百姓能遵守“礼”
,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 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
的基本准则,如“信”

“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 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
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

2.
孔子说 “均无贫”
,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
思是否相同? 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
(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
该得到的部分)< br>,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
“均”

“平”的解释矛盾吗?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 出的重
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
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
这 种思想。
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
“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只有这种解
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相一致。

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 口号之意不相同。
孔子之意就是朱熹理解之意,
因为孔子是极力提
倡以“等级制”为核 心的“礼”
。和《说文解字》解释也不矛盾。因为《说文解字》是字面
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 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平”

“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
“公平”
,它也有“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
,事实上只有“相对公平”
,孔子所说的也类< br>似“相对公平”
,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

3.
你认为“政”和“德”

“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
,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
“德”与“刑”
,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 法、途径,
即“德治”与“法治”

“礼”
,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 是“德治”的基础。孔子所

,
“礼”的核心是“等级制”
,要求人们在自己 所定位的等级中安分守纪。
“礼”从纵(上
下级、长幼辈等)
、横(夫妇、兄弟、朋友 等)两方面规范、约束人们行为。










二、

《克己复礼》
: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概述】
在这一章里阐 释了克己复礼的思想

同时表明了礼与仁的关系

孝悌与仁的关系等。

克己复礼

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
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礼 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
心去执行这些规 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
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 别的兼爱、博爱。

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 ,一个人只有做
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 到
对他人有仁爱之心?

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

【课文解读】

1.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在孔子看来,
“礼”
,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
;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
了“仁”
,也无所谓“礼”了。本节语录,围绕这两方面展开。

2.
宋儒说 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

“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

答:
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
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
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
约.孔子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 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
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 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
是臣下和子女应尽的义务。后世的“君叫臣死,
臣不得不死”
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
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
不讲君父 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
制度推向了极致。

3.
孔子说的“觚不觚,觚哉!觚哉!”字面意思是什么?其背后的含义又是什么?

答:觚是一种饮酒器,后来觚被改变了,
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其背后的含义是孔子
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的现象发出的感慨。孔子认为,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
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
甚至是神圣不可及侵犯的。
在这里,
孔子慨叹当今事 物名不副
实,主张

正名

。尤其是孔子所讲,当时社会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的这
种状况,是不能容忍的。

4.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孝悌是仁的根本。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儒家认为,忠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 忠为目的。在家中实现了孝悌,统治者内部就
不会发生

犯上作乱

的事情;
再把孝悌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
民众也会绝对服从,
而不会
起来造反 ,
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悌与社会安定有直接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
都主张以

孝悌治天下


汉代就是一个显例。
他们把老百姓禁锢在 纲常名教、
伦理道德的
桎梏之中,
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孝 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
务的,
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
抛弃封建 糟粕,
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
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概述】
在这一 章里主要表现的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同时也包含着儒家与道家
(隐者)之间的思想 碰撞。在礼崩乐坏,社会无序的背景下,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
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忧国 忧民,
担忧这个时代,
这种忧虑是一样的,只是出世与入
世,担当与逃避是两种不同的 人生观,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都有一定的局限,这一点是
本章的重点。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
“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
己 “不敢不报”?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沐浴指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它典礼前要 进行斋戒,
以示庄重和虔诚。这里孔
子在报告哀公前斋戒,表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
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
另一方面也说明
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
孔子的举动带有
“谋事在人,
成事
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报”
,反映了孔子无 可奈何的
心情。

2.
你对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精神 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柳州中考网-学会感恩主题班会


柳州中考网-学会感恩主题班会


柳州中考网-学会感恩主题班会


柳州中考网-学会感恩主题班会


柳州中考网-学会感恩主题班会


柳州中考网-学会感恩主题班会


柳州中考网-学会感恩主题班会


柳州中考网-学会感恩主题班会



本文更新与2021-01-20 20:5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75170.html

2012浙江高考论语复习资料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