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小学作文 >

芝加哥“热浪”的社会学启迪——《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解剖》读后感(周雪光)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21 05:48
tags:

网隐-适合女生朗诵的诗歌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许小婉)
周雪光:芝加哥

热浪

的社会学启迪
——
《热浪
:
芝加哥灾难的社会解剖》读后感


1995

7
月中旬
,
一场高温热浪袭击了芝加哥。
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左右
(7

14
日至
20

)
,

700
余人因为高温中暑而死亡。芝加哥一度成为“死亡城市”
(the city of death)
。下面是芝加哥居民惊心
动魄生死经历的几个镜头
:
玛格丽 特〃奥蒂茨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个小型的幼儿园。星期五
,
她开着自己福特大客车带着十个孩< br>子去一个有着空调的电影院。看完电影后奥蒂茨带着孩子们回到幼儿园。每个人都筋疲力尽
,孩子们很快
就午睡了。一个半小时后
,
奥蒂茨回到她的福特车准备去接其他孩子。 当她打开车门时才发现
,
有两个男孩
被遗忘在车上
,
他们已经死于高 温。
(Klinenberg , 2002 :6)

星期六
,
停尸房的
222
个床位已经全部占满
,
但仍有数百具尸体无处安放。刚刚运来的尸体散放在办
公室的各处
,
许多尸体已经做了 死亡诊断
,
但因为找不到亲属而无人认领。当地一肉食公司的老板自愿提供
他的冷藏车 队来暂时存放尸体。星期五第一批红黄相间长达
48
英尺的车辆到达
,
它们 很快就装满了
;
但仍
然有许多尸体没有地方安置。周末又调来了更多的车辆
,
最后共有
9
辆大冷藏车。这些车辆停放在停尸房
的车场
,
被 警车、电视台电台的新闻车、殡车、私人车所簇拥着。这些情景出现在电视画面和报纸图片上
,
传遍了世界。
(Klinenberg ,2002 :8 - 9)

以上两个片断摘自社会学家埃里克·克兰纳伯格
( Eric Klinenberg)
对这一事件的研究之作《热浪
:
芝加哥灾难的社会解剖》
( Heat Wave : A Sociological Autopsy of Disaster in Chicago) < br>。(注
1

在医学上
,
为了查明死亡原因
,
常常需要对尸体进行解剖分析。而这本书
,
正如它的标题所示
,
从社会学角度
对这一重大灾难事件进行了“社会解剖”。书中体现的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关切
,
社会学 的审视目光
,
学术的
严谨思路
,
扣人心弦的写作
,
令人印象深刻
,
在学术界和公共政策界产生了很大反响。

对芝加哥热浪这样 一个重大灾难事件
,
社会学可以提供怎样的理论思路和分析工具
?
这个事件 的来龙
去脉反映了一系列有关紧急事件的应对措施的问题
,
我们从组织学角度应该有怎 样的反思
?
这两个问题是
我写这篇书评的着眼点。



一个好的研究首先要有好的问题。
我们不妨从克兰纳伯格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出发。
在芝 加哥的热浪事
件中
,
为什么许多人在孤独中死亡
?
为什么死亡率在不同社会群体
(
性别、
种族、
社区
)
中有着明显的差异
?
为什么只有一街之隔的两个社区在热浪中的死亡率差别巨大
?
这些问题使得我们联想 到了法国社会学家
涂尔干的经典著作《自杀论》。正是在这本书里
,
涂尔干提出了“社 会事实”应该从社会群体层次进行研
究解释这一社会学基本思路。围绕着这些问题
,
《热浪》对这一灾难的多方原因从不同层次——从个人的
生活环境、都市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市政府< br>,
直至公共领域中新闻媒介机构——进行了逐步分析。

这本书除了前言和结论两个部分外
,
共有
5
章。第一章以“在孤独 中死亡”这一观察开始
,
从受难者
个人层次的生活环境入手讨论。在热浪中死亡的人们 大多是老人。他们年迈体弱
,
难以承受自然灾难的肆

,
这仿佛是人 们易于接受的常识性事实。但是
,
克兰纳伯格追问
:
为什么这些老人会在孤独 中死亡而无人
过问
?
为什么他们不愿离开自己的房间去寻找更为凉爽的空间
,
或者寻求街坊邻居的帮助
?
为什么许多人
在如此炎热的气温中仍然门窗紧 闭
,
甚至严封重锁
,
以致警察和社会福利人员需要大力破门方能进入死者的公寓
?
运用社会学长期积累的研究成果
,
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回 答了这些问题。第一、人口的变化。
美国社会的一个严酷事实是
,
越来越多的人过着独 身生活
,
越来越多的老人在孤独中渡过晚年
,
他们常常疾
病缠身,
失去室外活动和社会交往的能力。第二、文化的演变。由于犯罪率的上升
,
社会 恐惧的文化悄然滋

,
使得人们趋于闭门自守。而美国人的个人主义、私生活的价值概 念在老人中尤为盛行
,
更加剧了这种孤
立独处的趋势。第三、在贫穷、暴力、疾病盛行 的区域里
,
社会生态恶化、社会公共场所消失
,
从而剥夺了
老人社会 交往的生态空间。第四、随着年龄的增长
,
老人
,
特别是没有子女的男性老人
,
更易于失去社会网
络和社会支持的资源。

在克兰纳伯格笔下,
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孤独无奈的老人
,
没有社会资本、没有社区、没有社会关系< br>,

自己的亲人抛弃
,
在抢劫、贩毒、斗殴等各种暴力活动的逼迫下不 得不退回自己惟一所有的私域——自己
的房舍以求自保。例如
,
一位老人在访谈中告诉 作者
,
她一年中只离开自己的公寓
6

,
其中
3
次是因为一

1
个社会福利团体在生日、
感恩节、
圣诞节 这三个时节组织的关怀老人的活动
(

51

)
当一个社会如此
抛弃老人时
,
我们也可以质问这个社会是否也抛弃了人性。

但是
,
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过着如此的孤独生活
,
并不是所有的 社区都经历了如此的暴力和衰落
,
也不
是所有的社区在热浪中都经历了同样的高死亡率 。在第二章
,
作者从社会群体的层次上对这一事件进一步
加以解剖分析。他首先用统计 资料说明
,
在芝加哥的不同地区
,
热浪中的死亡率与种族构成、年龄构成、社
区兴衰以及犯罪率有着明显关系。随后
,
作者把我们带入了两个地域邻近但种族不同的 社区进行比较分析。
在热浪中
,
一个以黑人为主的社区和一个以拉美种族为主的社区有 着迥然不同的遭遇
:
黑人社区的死亡率
高于芝加哥市的平均死亡率
5

,
而拉美族社区的死亡率仅有芝加哥市的平均死亡率的一半左右。为什么
这两个社 区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呢
?
有人从这两个种族的不同文化来解释
,
认为 拉美族文化更为注重
家庭关系
,
从而得到更多的亲情支持
;
有人从两 个种族对高温适应的身体素质来解释
,
认为拉美族人以前生
活在热带地区
,< br>身体对高温气候比其他种族更有适应能力。

克兰纳伯格认为这些解释都经不起推敲:
独自生活的老人的比例在拉美族社区
(31 %)
高于黑人社区
(24 %)
由此可见
,
孤独生活本身并不是导致 热浪中死亡的令人满意的解释。而且
,
黑人种族以前也在高温
地带生活过
,< br>所以从体质上解释牵强附会。他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
指出社区的经济活动、商 业环
境的演变对这两个社区的不同遭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芝加哥城市自
50

60
年代开始了工业衰落的过

,
导致这个黑人社区中 经济生活、商业活动凋敝不振
,
居民随之离去
,
留下了大片空旷荒废的地段< br>,
为犯罪
活动提供了极好的场所。在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下
,
无法离开 这里的老人只能退却困守在自己家中。黑人
社区中的教会组织原本扮演了加强社会关系的重要角色
,
但人口流失和经济活动的衰落使得教会的资源也
随之枯竭
,
对当地老人的 关怀往往力不从心、爱莫能助。这些正是“社会孤独再生产”
(reproduction of
social isolation)
的重要渊源。与此相比
,
只有一街之 隔的拉美族的社区却有着十分不同的命运。从书
中的照片我们看到
,
在这里广告招牌铺 天盖地
,
街上车水马龙、商店鳞次栉比
,
行人熙熙攘攘
,
老 幼相持游玩
,
邻里欢聚谈笑
,
整个生活空间呈现着安居乐业的景象。繁忙的街 道、密集的人口为社会资本的产生提供了
极大的便利。而有着极大权力的拉美族教会组织对新来的移民和 只说西班牙语的居民尤为关注
,
开展一系
列活动帮助他们融入社区生活。这些条件都为 社区居民
(
包括独居老人
)
的社会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生
态环境
,
使得老人在热浪袭击灾难中得到街坊邻里和社会福利机构的关注和帮助。

在第三章和第四章
,
作者分别对城市中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对这一高温天气灾难的应对措施进行 了分
析和批评。他指出
,
在整个应对过程中
,
芝加哥市缺乏应对重大 灾难所应有的设施准备
,
而组织的失败是关
键所在。“市政紧急事件反应系统要求行政 管理者不仅要信任在第一线发回报告的官员
,
而且要将有关重
要信息上报给有关的决策 领导层。医务工作人员抱怨说
,
在热浪期间
,
消防部门内部的分工以及消防管 理机
构在处理公共健康危机方面的经验不足堵塞了信息渠道
,
延误了市政有关部门的应 对措施”
(

133

)

由于信息渠道不畅
,
上层决策者起初对灾情的状况估计不足
,
没有及时决策。例如
,< br>消防部门的官员没有及
时启动紧急应对方案
,
调集周边地区的救护车和医护人员
,
延误了拯救生命的关键时间。克兰纳伯格进一步
指出
,
这些暴露出 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政府近年来推行的“政府改革”措施把公共服务设施转移
到私有公司经营< br>,
受市场机制支配。这样做的结果是
,
那些有着“市场能力”即有着资源的(
富裕
)
老人群
体有了更多的机会
,
却更不利于弱势群体使用公共资源。
< br>如果说
,
在前几章的分析讨论中作者还在用同情的目光审视人际关系的萎缩、社区的衰落 、社会福利
机构的无奈
,
那么当他把目光转向市政府
(
第四章
)

,
他的分析和批评则变得严峻尖锐、毫不留情。他对
当时以戴利(Daley)
市长为中心的市政府的指责尤为尖锐。他这样写道
,
戴利市政府 花费了大量的资源来
塑造一个为市民服务的好政府的形象
,
在这种形象工程的投资上戴 利政府与芝加哥历史上的任何政府相比
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
,
现在的市政 府并不是建筑在实际政绩之上的
,
而是
“通过公共形象制造出的政府”
(go vernment by publicity)


在这一背景下
,热浪灾难中的不良表现会给政府的形象抹黑
,
因此市政府部门极力否认政府决策的失
误。在事故发生后
,
市政府的各个部门互相推诿责任
,
淡化事件的严重程度
,
把人为的失误归咎于自然灾难。
在克兰纳伯格看来
,
公共媒介机构 也应该承担道义上的责任
(
第五章
)
。它们为了追逐盈利
,
在热浪灾难过
后不久就已经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有利可图的新闻了。当时
,
一些新闻工 作者试图通过回访受害者来帮助这
一城市重新思考反省这一事件。但是当这些访谈调查资料收集好时已经 是秋冬之交
,
电视台的经理们认为

2
读者对夏天发生的事件已经 没有兴趣
,
不愿在新闻节目中给以引人注目的位置
,
最后只能草草收场。这些 做
法加速了对热浪这一灾难的社会遗忘过程。



克兰纳伯格在第 三、四章中讨论了社会服务机构
,
特别是市政府
,
在应对紧急事件中的一系列 失误
,

要从政治角度分析批评政府官员为了政治利益而相互推诿责任
,为了维护“效率政府”的形象而一味地淡
化事态的严重性。在我看来
,
对于这些应 对措施严重失误的反省还可以借助于组织分析的角度。如果我们
把这些问题仅仅归因于政治利益冲突和政 治运作机制
,
反而会限制我们的分析视野
,
限制改进组织设计的
可能 性。

各种正式组织
(
如政府、
公司、
学校
) < br>在不同程度上都需要面临和应对各种紧急事件
,
这可以说是无法
避免的现实。然 而我们注意到
,
正式组织在紧急状况应对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弊病却常常十分雷同、反复
出现
,
并没有因为“组织学习”而改进。例如
,
关于
1986 < br>年美国“挑战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调查发现
,
造成
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组织设计上 的问题
:
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
对可能发生问题的后果估计不足
,
决策
过程中各部门合作不利
,
各环节的信息不沟通甚至歪曲
,< br>等等。因此
,
美国宇航总局
(NASA)
进行了一系列组
织 上的改进。
但是
,
时隔
17
年后
,
关于
“ 哥伦比亚号”
航天飞机
2003
年失事的调查发现了几乎同样的组织
失败原因。有关美国
911
事件、
2004
年飓风袭击新奥尔良等紧急事件对应失败的调查报告也一再发现类< br>似的组织失败原因。
(注
2

在克兰纳伯格有关芝加哥的热浪事件应对 过程的分析中
,
我们看到类似因素的
再次呈现。当我们第一次发现
(
或读到
)
这些因素时
,
还可以把它们归咎于一个具体组织的失误和问题,

可能为发现这些导致组织失败的具体因素而兴奋
,
但当类似的问题在 不同的组织不同的情形下不断重复出
现时
,
那么我们就不应该一次又一次地感到震惊< br>,
而是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
:
这些现象是不是反映了更为深
层的组织机 制和过程
?
我以为
,
这些现象和问题反映了科层制正式组织的结构在追求效 率和适应环境两者之间的深刻矛盾。
如果不能从这一角度来认识这些矛盾
,
那么组织设 计上的改进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难以防患于未
然。我的基本命题是
,
正式组织大多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运作
,
这种常态运行的状态在本质上无法
(
也不可

)
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科层制组织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它的等级结 构。在“理想模式”中
,
组织内部由
上至下有着明确的上下级职责管理
,在同一层次上
,
各个部门分工明确
,
各司其责。这种组织结构的优势是< br>充分利用分工所产生的效率。也就是说
,
各个部门由于关注的对象事务单一化
,
管理人员的技能也可以相应
地专业化
,
效率化。例如
,
芝加 哥市把高温救助的责任放在消防部门
,
即是这样一种组织安排。在这样的组
织结构中< br>,
正式组织常常采取松散关联的组织结构
,
使各个部门之间或部门与环境之间保 持一种若即若离
的关系
,
给予下属部门更大的处理问题的权限
,
使它 们更好地适应当地情况。在克兰纳伯格笔下的芝加哥市
社区管理上
,
我们也时常可以看 到这种情形。例如
,
市政府将公共机构权限下放
,
给各个社区及其公共管理< br>机构更大的灵活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社区管理上
,
这种分权自理的结构可以针对当地的情 形进行有效的处
理。

与此相应
,
随着分工的专业化
,正式组织中的日常工作大多在规章制度的轨道上运行。
从这个角度来看
,
正式组织 的结构可以说正是将行政事务处理加以规章制度化的程序。而稳定的组织规章制度进一步保证了
组织内部 不同部门之间在常态状况下的关联和合作。

分工精细、松散联接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化一方 面促使不同部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
可以更好地适
应本地情况
;
而另 一方面
,
这些组织结构特点同时导致了信息的部门化
,
利益的部门化
,
组织行为的程序化
,
增加了部门间在非常态状况下协调的困难
,
使 这类组织难以适应与常态状况不同的突发事件。换言之
,
一个
组织越适应此时此地的环 境条件的同时
,
它就越难以适应突发的事件。

组织成员在日常工作中所产生 的习惯和期待也是组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同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和
组织反应能力。 组织学家魏克对一次火灾应对措施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讨论这些问题
(Weick ,2001 :100 - 124)

1949
年的夏天
,
美国
Mann Gulch
森林地区发生火灾
,
在救火过程中
,
当大火

16
个消防队员袭来时
,
当时的领队、
一位经验丰富的消防队员道奇
“向 其他的消防队员呼喊让他们扔掉
工具。随后更使大家吃惊的是
,
他在他们面前点燃火< br>,
然后命令大家在燃过的地方趴下。没有人听他的话
,
大家都向山梁上跑去。道 奇伏在自己燃烧后的灰烬中生存下来
,
另外两个人跑过山梁得以生存
,
而其他
13
人没有来得及跑过去就被大火吞噬”
(Weick ,2001 :101)
。这个事件恰恰反映了组织常态运作与紧急状

3

网隐-适合女生朗诵的诗歌


网隐-适合女生朗诵的诗歌


网隐-适合女生朗诵的诗歌


网隐-适合女生朗诵的诗歌


网隐-适合女生朗诵的诗歌


网隐-适合女生朗诵的诗歌


网隐-适合女生朗诵的诗歌


网隐-适合女生朗诵的诗歌



本文更新与2021-01-21 05:4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76688.html

芝加哥“热浪”的社会学启迪——《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解剖》读后感(周雪光)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芝加哥“热浪”的社会学启迪——《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解剖》读后感(周雪光)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