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初中作文 >

2019年天津卷语文高考试题(解析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21 16:55
tags:

-我们爱过就好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我和我的女友)
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I


一、(
12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寒冷的极区,人们举目瞭望,常常看到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极光 。天暮上,群星闪烁,静静地
俯瞰着黑魆魆的地面。突然,在大熊星座中
__________ _
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
最后化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光环,萦统在北斗 星的周围,宛如皓月当空,向大地倾泄下一片光华。极光形状
各异,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 光形体。极光运动所造成的
________
的瑰丽景象,时动时静,
变换莫测,是大自然这个魔法师,
以苍穹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有极光的色 彩,
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
其本色不外乎红、
绿、
紫、
蓝、< br>白、
黄,
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
___________
的手法, 将隐显明暗组合起来,一下子就变成了神奇的万花筒。

1.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瞭(liáo)望










天暮(mù)











俯瞰(kàn)



B.
黑魆(xū)魆










摇曳(yè)












萦(yíng)绕



C.
皓(hào)月












倾泄(xiè)










一模(mó)一样



D.
瑰(guī)丽











变换(huàn)莫测




苍穹(qióng)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飘洒




瞬息万变





出神入化



B.
散落




瞬息万变





鬼斧神工



C.
散落




浩如烟海





出神入化



D.
飘洒




浩如烟海





鬼斧神工

【答案】
1. B



2. A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 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字的字音 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
析字音,
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
本题中,
A
项,
“瞭望”的“瞭”应读
liào,
指远望;
“天暮”的“暮”
应为“幕”,指笼罩大地的天空。
C
项,“倾泄”的“泄”应为“ 泻”,“倾泻”指(大量的水)很快地从
高处流下,
而“泄”一般指液体或气体排出;
“一模一样”的“模”应读
mú。
D
项,
“变换莫测”的“换”
1
应为“幻”,“变幻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
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飘洒”,飘落,从上往 下散落;“散落”,分散地往下落。第一处是形容“一
缕”“彩虹光带”,“飘洒”能体现其飘拂之姿态 ,应使用“飘洒”。“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
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浩如烟海 ”,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前者形容变化快、多,
后者形容丰富,且后者主要形容文献资料。第二 处,是形容“景象”,且后面说“变幻莫测”,强调变化
之多,应使用“瞬息万变”。“出神入化”,形 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
等的技艺非常精细巧妙,好像不是人工所能制成 。第三处,是把大自然比作画家,突出其技艺的绝妙,应
使用“出神入化”。故选
A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游客文化体验、特色旅游活动需求日益 明显的背景下,利用科技创新对外宣传、深度挖掘旅游
文化内涵,扩大我市旅游业的吸引力与知名度。< br>


B.
全球
2000
多位科学家经过跨国的 联合攻关和数年的不懈努力,
人类史上首张清晰的超级黑洞照片
终于在今年面,员起广泛关注。



C.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为目的,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
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



D.
琳琅满目的远古海洋生物化石、承载“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 宋元福船”复原模型等珍宝,将
在坐落于天津的国家海洋博物馆集中展示。

【答案】
D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 ,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
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 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题中,
A
项,
“扩大……吸引力与知名度”搭 配不当,
“吸引力”应是“提高”,
即改为“提高……吸引力
与知名度”。
B
项,
“全球
2000
多位科学家经过……,
人类史上首张……”结构 混乱,
前一句的主语是“科
学家”,“经过……”是介宾短语,在句中做状语,由此可见句子中 没有谓语,这一句还没有说完,下一
句就另起话头,以“照片”为主语,属于结构混乱中的中途易辙,可 以改为“经过全球
2000……努力”。
C
项,
“旨在……为目的”结构混乱 ,
该句把“旨在……”和“以……为目的”两句杂糅到一起,
二者可以
留其一。故选< br>D


4.
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某中学文学社团准备举办以某位 作家为专题的展览。以下是该展览的版块标
题:①家道中落国势危




②别求新声于异邦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



④斯世当以同怀视



⑤万众同仰“民族魂”

2



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








A.
风凰涅槃,女神再生



B.
流亡南洋,坚持抗日



C.
我以我血荐轩辕



D.
当年海上惊雷雨

【答案】
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解答本题,
需要考生先分析题干所提供的板块标题,
找到这些标题的共性,然后再进行选择。题 干说这是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考生可以借助提供的板块
标题判断出该人物是谁,然后再进行选择。 分析所提供的五个标题来看,应是与“鲁迅”有关,“家道中
落国势危”是鲁迅所处的家国背景;”别求 新声于异邦”是说鲁迅求学日本的经历;“横眉冷对千夫指”
是鲁迅的诗作;“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是鲁 迅所说;“万众同仰‘民族魂’”是肯定鲁迅的精神价值。分
析四个选项可以发现,
A
项,
“凤凰涅槃,
女神再生”应与郭沫若有关;
B
项,
“流亡南洋” 的应是郁达夫;
D
项,“当年海上惊雷雨”应是曹禺。
C
项,“我以我血荐轩 辕” 鲁迅诗作《自题小像》中最后一句,也
与鲁迅相关。故选
C


二、(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资源是指人 类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在自然
界存在的物质(材料)和动力的天然来源。广义的资源,则是指人类用来帮 助从事一定活动、以达到一定
目的的一切要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简单地说,资源就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 一切东西。从形态上看,人类
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贮存、节约的资源,如资金、材料、能源等 ;另一类是不可贮存、节约的
资源,如时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在信息社会中,正确认知注 意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呢 ?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定向性,即有意识、有计划地达到
一定的目的。人类活动的定向性,要 求人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过程的目标。人的定
向活动是由提出的任何或某种活动计 划来组织的,而要完成这种组织活动,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心理
因素就是注意力。所以,注意是人的 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人的有目的活动和定向探索活动的前提,是人的
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注意 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要
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它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当我们的心 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
时,就是注意。注意和认识过程分不开,它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虽然注 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认识活动,
但它表现在认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内部而与这些过程不可分离 ,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它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注意力表现了人 的心理过程进行的动力特征,
是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国素。没有高度发展的往意力,就不能有 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
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3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人的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种 主要
的任务。当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记忆,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丧失。国此,注意在为进一步加工而 选择
感觉信息方面,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可分享性,而注意力作为资源是不可替 代、
不可分享的。今天,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








(节选自李志昌《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关系》,有删改)

5.
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
资源包括材料、能源、时间、信息、注意 力等,有狭义、广义之分,有的可以贮存、节约,有的
不能贮存、节约。



B.
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对人的各种心理过 程和操
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



C.
注意力决定任 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体现了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
心理因素。



D.
在情况多变、竞争激烈、信息爆炸时代,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 其从事各种思维活动,必须拥有
高度发展的注意力。

6.
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是(








A.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B.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C.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
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
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不可替代,不可分享,因此 可以和物质、能量等资源相提并
论,等同看待。



B.
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注意力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在任何时候,人的注意力都是一种稀缺资源。



C.
从注意力资源稀缺的角度看,
在某些次要的或无关的方 面,
“信息闭塞”排除了一些无谓的干扰,
可能也是有好处的。



D.
合理、有效地分配、使用注意力是成功的要素,不能合理使用注意力将会导致人一事无成。

【答案】
5. D



6. B



7.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 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如本题要求选
出“与本文意思不 相符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比对。本题中,
D
项,“ 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其……,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错误,“必须”一词过于绝对化,文
4 < br>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 br>思维活动”,选项忽略了“有效”一词,并非必须拥有,而是有了“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可以让人有效地< br>从事各种活动。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要求选出“不能体
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注意力”重要性的内容,再分析选项,看哪一项不
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从文中来看,“注意力”具有定向性,具有选择性和指向性。
ACD
三项都能体
现“注意力”的重要性,
如“右手画圆,
左手化方,
不能 两成”说明注意力不能分散;
“目不能两视而明,
耳不能两听而聪”是说明注意力具有定向性, 不能分散;“用心一也”也是表明注意力的指向性。只有
B
项,“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说听 取多方面的意见,与注意力“定向性”不一致,不能体现“注意力”
的重要性。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
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
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 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 体会。题中,
A
项,“因此可以和物质、能量等资源相提并论,等同
看待”错误,文章 第一段只是把人类资源分为两个部分,而“注意力”和“物质、能量等能源”分属两大
类,
文中 没有提到二者可以相提并论,
选项前后内容之间强加因果。
B
项,
“在任何时 候,
……”错误,
“任
何时候”这一说法太绝对,
扩大范围。
D项,
“不能合理使用注意力将会导致人一事无成”错误,
这一说法
太绝对。文章最 后只是说“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但没有说不合理使用会如何。故

C< br>。

三、(
15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衡州新学记

[

]
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 政,学者致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
乏天下,元元本本,靡 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
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些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 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 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
5
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 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
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 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 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
政于学。顾卒未 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 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
鼓之学,据潇、湘之会 ,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
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 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
?
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
兵 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 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
交驰之际,
不敢忘学,
学成而兵有功,
治有绩,
则余安得不为之言,
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
知三君之心,
则居 是学也,
不专章句之务,
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不但为科第之得,
而思致君 泽民之业。
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





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元本本

























元:探索



B.
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



C.
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符合



D.
兵其细也
















细:小事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











位卑则足羞



B.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
士不为便,而还其故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
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然学自为学
/
政自为政
/
群居玩岁自好者
/
不过能通经缉文
/
以取科第
/
既得之
/
则昔之
/
所习者旋以
废忘



B.
然学自为学
/
政自为政
/
群 居玩岁
/
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
/
以取科第
/
既得之
/
则昔之所习者
/
旋以
废忘



C.
然学自为学
/
政自为政
/
群居玩岁
/
自好者不过能通经
/
缉文以取科第
/
既得之则昔之
/
所习 者
/
旋以
6
废忘



D.
然学自为学
/
政自为政
/
群居玩岁自好者
/
不过能通经缉 文
/
以取科第
/
既得之则昔之
/
所习者
/
旋以
废忘

11.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 ①②⑥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1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 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
重视耕耘一样。



B.
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 为重新
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
作者主张 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
于国计民生之政。



D.
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 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
裂的现象。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
)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
)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答案】
8. B



9. A



10. B



11. A



12. D





13.

1
)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
)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


3
)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 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
首先应审题,
明确选择的要求,
如本题“各句中加点词 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
7
中,B
项,“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后世的为政者政学分裂,不敢与 先
王之时进行比较,“望”同“方”,意为“比较”。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 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 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本题中,
A
项,两个“则”都解释 为“就”。
B
项,第一个“于”是介词,比;第二个“于”也是介词,引
出动作的对象 。
C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D
项, 第一个“以”相
当于“于”,在;第二个“以”是目的连词,来。故选
A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 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
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
句首标志性的 词语,
句子结构的对称,
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
句子成分的省略,
叙事内容的 变化等。题中,“能通经缉文”的主语应该是“自好者”,所以“自好者”应放在后一句中,
即从“玩岁 ”后断开,排除
AD
两项;“昔”指“过去”,在句中应是修饰“所习者”,是“所习者”的定
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
C
项,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 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先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
题要求选出“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 组”,
然后要到文中圈出这些句子,
再看作者是否赞赏。
题中,(
1
)“学无异习,政无异术和(
2
)“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都源自第一段,是对
“先王之时”的回顾,在这一段的结尾,作者说“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
也”,由作者的这句话可知,(
1
)(
2
)都是作者赞赏的;(3
)“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源自第二段,是
对“后世之学”的分析,从第二段最后作者的 感叹来看,“嗟夫,后世……”,可见作者是不赞成这些做
法,且“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是作者模仿后 世言治者的话,其中暗含讽刺。(
4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
者,其来已久”源自第四 段,这是作者叙述石鼓书院的情况,只是叙述事实,不存在赞同与否。(
5
)“夫
兵之 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从“未必”可知,作者是不赞同的。(
6


“不专章句之务,而亦
习夫他日所以为政”源自倒数第二段,是对在书院读书学子的肯定,从最后“不 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
将于是而有所获与”可知,作者是赞同的。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 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
“错误”的一项,然后选项中的提示性信息快速找 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题中,
D
项,
“文章以驳论为主”错误,
从文中来看,
作者先肯定先王之时的学政一体,
接着指出后世的政学分裂,
二 者形成对比,紧跟着作者肯定三位官员重修书院的做法并对学子提出希望,可见应该是“立论”为主。
8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 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
名 、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
的 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
一 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
其 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
中,
“此……也”,
判断句;
“所
以”,古今异义,……的原因;“明” ,明了;“成”,成功。(
2
)中,“则”,那么;“安得”,怎么
能;
“为 ”,
介词,
替;
“之”,
代词,
他们;
“言”,
说 ;
“以”,
目的连词,
来;
“劝”,
劝导;
“夫”,
那些;
“为政”,
施政;
“而”,
却;
“学者”,
古今异 义,
学习的人。

3

中,
“不惟”,
不只;“望”,
愿望;“如此”,像这样;“抑”,或许;“于是”,古今异义,从这里;“获”,收获。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 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 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 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 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
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
本卷共
10
小题,共
114
分。

四、(
23
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

]
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
注]①此诗作 于公元
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 br>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9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 浓重,
“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
直到正午
才散。



B.
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 行来,层云密布,山
路崎岖。



C.
在观览通泉山水 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
了变化。



D.
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 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
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
)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
1

B

2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 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
)观览通泉山水的 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详解】(
1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
求选出“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
译诗句, 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
诗歌中运 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B
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
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

B



2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
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 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 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
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 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
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 br>(
3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 全面解读,要仔细
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 “一川何绮丽,尽
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 父”诗人借孔子叹
凤、
泣麟的典故,
表达自己“伤时”之痛,
即生不逢时的苦 闷;

“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
“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 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
10

-我们爱过就好


-我们爱过就好


-我们爱过就好


-我们爱过就好


-我们爱过就好


-我们爱过就好


-我们爱过就好


-我们爱过就好



本文更新与2021-01-21 16:5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78352.html

2019年天津卷语文高考试题(解析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