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专题20 文化传承最全话题-冲刺2020年高考语文时新热点作文素材库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21 18:34
tags:

-毕业后的日子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掌家小农女)
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解题

文化传承包括: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 词歌赋、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字汉语、传统
中医、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 文化、衣冠服饰、古玩器具、饮食厨艺、传说神话、中国对
联等。

文化传承话题角度

一、优良的民族精神

1
.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孟 子,“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苟利国
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都以一种强 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民族、国家危难之
际勇于担当。

2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勾践选择卧薪尝胆,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 胤囊萤,孙康映雪……他们为崇高理想、正义事业
尽心竭力地奋斗,正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3
.不负我心的独立精神

我们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不得开心颜”的铮铮之语中感悟了“谪仙人”的凛然决心。他曾
名纵一时,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却终究 不愿为权贵所倾,卑躬屈膝,出卖自己心灵,“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专心于自己的梦想 ,依赖于自己的本心。

4
.不屈不挠的坚守精神

陶渊明东篱采菊 ,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
正是他们执着而顽强 地坚守传统、历史、文化、人格、良知,中华民族才得以血脉相传、生生不息。

二、优秀的道德品质

中华经典古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 品质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
丑的过程中,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写作打下 坚实的基础。尾生抱柱、曾子杀彘,
留给我们一个个重诚守诺的典范;廉颇负荆请罪,顾全大局,与蔺相 如冰释前嫌,团结一心,传下知错能
改的佳话。

三、深刻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文人,崇尚宇宙、敬畏自然、思考人生、关注心灵,因此在他们的文章中显现出深刻的哲
学思辨色彩,引人深思、值得寻味。教材中有不少充满哲思的佳作。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之后的

1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的无拘无束、
绝对自由的逍 遥境界,
体现的正是道家哲学的本质内涵。
《秋水》以神奇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描绘了河伯和海 若的形象,告诫人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宏观地
看待问题不做井底之蛙。
《邹忌讽齐王纳谏 》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远及近,由小到大,层层深入,
强调了类比联系、迂回推理的重要性。王 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一次半途而返的游览生发开去,点明“而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 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阐述了
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 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苏轼在《赤壁赋》中由水与月的消
长盈虚之变生发出人生须臾、宇宙无穷 的感慨,更由此阐明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传达一种
旷达自适的处世哲学。这些朴素的哲学 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传承中最具民族性的内容,既能帮助
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凝重的历史反思

中国古代史学 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凝重的历史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
神财富。如节选自 《史记》的《完璧归赵》和《鸿门宴》,让我们了解到在历史事件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作
用。《阿房宫赋》 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体恤民
意而亡国的历史教 训,
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警告。
苏洵的
《六国论》
认为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
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
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祸
患常 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苏轼的《教战守策》认为当今之严重
危险 ,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天下虽平,不敢忘战”,居安思危,能逸能劳,方可以
御不 测之患,因而主张平时教民习战讲兵。这些文章无不体现古代历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古
讽今 ,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拥戴,绵延历史。

五、高雅的审美情趣

中华民族对美有独特的感受和追求。文学大师们在一篇篇精美绝 伦的文字中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丰
富多彩的审美情趣。《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的愉悦、淡泊之美;《赤壁赋》
在清风、明月、饮酒、赋诗的诗情画意中流淌着旷达和超然的情怀之 美;《项脊轩志》满载着归有光“多
可喜,亦多可悲”的细腻真挚的亲情之美;
《祭十二郎文》 饱含着骨肉分离字字血泪的至爱亲情之美;
《石
钟山记》凝聚着清雅、深沉之美;《孔雀东南飞 》歌颂了爱情忠贞之美;《陌上桑》赞颂不为权势所屈敢
于斗争的秀外慧中的女性之美……这些空灵而丰 富、
至真而至纯的审美情趣,
无不体现出深沉的美学积淀。




2
文化传承写作素材指点

1
、文化传承与传播

2
、文化自信与担当

3
、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关系

4
、乡规民俗、民风、民族特色

【经典名言】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领导人曾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领导人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思路领航】

“文化传承”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其内容浩 如烟海,要想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内容都涵盖是不可能
的,所以,写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居高临下”探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写作时从文化传承对一个家庭 、民族和国家的
重要性的角度去展开思路。贯穿古今,例举引以为豪的文化传承以及它们与中国乃至世界 现代文明的关系
及其影响。
同时,
又对濒临流失的文化产生诸多思考:
我们在 走向世界的时候,
却忘却了自己的民族根基,
“我们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

从文化传承的繁荣到文化传承的“流放”,再到当下对文化传承的弘扬与传承,考生可拓展思路,通
过深刻、尖锐、凝练的思辨,阐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对一个民族的危害。这样的文章需要考生拥有
强烈的感情和张扬的个性,文章的语言需要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

2
“化虚为实”以“具体”诠释“抽象”。“文化传承”是较抽象的概念,写作时,化概念为万象,
用具体的文化形态——诗歌、文物、绘画、书法、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民族匠心(茶艺、京剧、刺绣、
剪纸、皮影戏)等去诠释抽象概念的内涵;甚至也可以写家风。但不论怎样写都要回到作文所给的材料内
容及含义的范围上。

【经典论据】

1
、守住传统民俗:


3
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一 项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
20
个动漫形象中,
19
个来自海外,本< br>土动漫形象只有一个“孙悟空”,

中华民间习俗、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凤翔 泥塑、木板年画、
千阳灯盏戏、凤县民歌……这些深深扎根于宝鸡民间的文化传承如今都面临着失传的危 险。从
2016
年起,
陕西宝鸡市财政每年都将拨专款
40
万元用于 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华阴老腔”亮相春节联欢晚会,
“中国苏绣”走上国际时装周, 走向世界的“南京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步伐铿锵。

2
、各大开幕式上的中国元素:

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充分向世界展示我们文 化的博大精深:水墨画,淡雅却意味无穷;焰火,璀璨英
两夜空;缶声,悠扬悦耳……开幕式中的“中国 元素”集中代表了中国文化传承的精髓,而整台开幕式,
因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中国与世界的完 美结合,创造了“奇观感”的恢弘中国气派和东方神韵。

G20
开幕式上从“茉莉花 ”到“欢乐颂”、从“春江花月夜”到“天鹅湖”,

古琴、中国鼓与大提琴共
同演奏 的《高山流水》,九支曲目,九种形态,绘一幕“光影山水卷”,汇一首“世界交响曲”。国家一
级演员 徐宁这样评价这场演出:“以天为幕、以山为景、以湖为台,在表演中,我看到水、光、乐的三者
完美融 合”;中国艺术院研究院研究员宋宝珍则评价,《春江花月夜》《梁祝》《天鹅湖》《欢乐颂》不
仅仅是 文化内容的经典,
而且是艺术形式上的经典。
“中外不同的名曲剧目在西湖上共同演出,
寓意深远。

3
、电影里的中国元素:

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 在中国和美国都取得了很不错的票房,但是,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
的,为什么电影是别人制作的 ……尽管在国内,“花木兰”的故事妇孺皆知,但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却被
美国抢了先。
美国迪 斯尼公司制作的
《花木兰》
系列动画片,
在全世界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可联系当下如《欢乐喜剧人》、贾玲等恶搞花木兰事件对比思考:在倡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
任何文学艺术都该“谨言慎行”,不随便否认历史,不轻易抹黑正面人物。创作者、表演者要有分寸,监
管部门也要严格把关,千万别让粗俗、低俗、恶俗的文艺作品大行其道,毒化社会。)

4
、央视大型纪录片《我们的中国梦
——
记住乡愁》:

2 015
年开播至今已经第四季,抒发中华儿女不忘故土、落叶归根、思念家乡、守护家园的赤子之情,< br>透视中华儿女继承民族优秀传统、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文化密码和精神基因,表达中华儿女致力于实现伟< br>大中国梦的内在动力和必胜信心。领导人指出,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让< br>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个人的乡愁可以寄托在很多东西上,而央视的纪录片《记< br>住乡愁》选择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记录的内容不同,但镜头下事物承载的东西是不变的,< br>那就是萦绕在亿万中国人心头的乡愁。所以我们期待,
《记住乡愁》能够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 ,成为
中国人释放乡愁的又一个出口。”(《人民日报》)


4
《记住乡愁》
第三集
《明月湾村——讲和修睦》
向我们讲述了太湖深处西山岛最南端明 月湾村的故事,
展示出中国和文化传统的一个当代活标本。而第九集《街村口村——自尊自强》,讲述的 是祖国东北边陲
少数民族赫哲族的故事。赫哲族人口极少,他们的乡愁,就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这部 百集大作像是一
部长长的气象万千的画卷,可贵的是它引领我们走进普通的院落,走近淳朴的乡民,从他 们讲述的那一段
段的天事、地事、人事,感受到这一民族文化的温度和硬度,更像是一座巍巍的人生精神 的坐标。《记住
乡愁》力图打捞那些影响人们日常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道德观念,这些融化 在人们日常生活
中的道德伦常,
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
也绵延着文化传承在 当下的回响。
这是一种信仰与坚守,
使得文化传承的脉脉细流静静地流淌在每个普通个体的心间 ,维系着宗族之根、血亲之根、文化之根。
——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记住乡愁,就是记 住祖宗。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记住乡愁,就是
记住根本。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5
、《我在故宫修文物》:

文化传承呼唤“现代相遇”
(也可用于工匠精神)

绘有
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金丝刺绣满满的万寿屏风、面容肃穆安详的木雕菩萨像……精
美绝伦的 文物,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却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我在故宫修文物》讲
述的,是 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这部
3
集纪录片在聚集了大批年轻人的弹幕视频网站,收获超
过百万次点击,跻身热门搜索。而片中的故宫工匠,则成了新生代的“男神”“女神”。
擦掉黄花梨箱柜铜组件上的锈,显出黄澄澄的光;一个个齿轮的调适,大座钟上的野鸭终于能扇动翅
膀;颜色已经黯淡了的瑟,一层一层刷上新漆后华彩焕然……用目光穿透时间,用指尖对话历史,文物修
复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充满了专注与从容。这或许就是“燃”,纯粹地、执着地、充满敬畏地做
一件事。正如一位纪录片导演所说,“好内容和新人类之间并不存在隔阂”。

而关键之处在于 ,需要与文物修复一样保持“匠心”,才能制造更多“文化的相遇”。“空口袋立不
起来”,一些热衷大 投资、大场面的文化产品,即便全是高清航拍、数字特效,也难掩内里的空虚和苍白。
好的文化产品,总 能找到有共鸣的视角、发掘有故事的人物、展现有深度的思考,这样才能让文化传承与
现代表达“美美与 共”,以“工匠精神”收获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不要低估年轻人的鉴赏力,如果你认
为他们“接收不到 ”,可能只是因为你不够好。

很多时候,我们对文化传承的表现,还是汲汲于各种符号:卷轴 、瓷器、昆曲、武术……要知道,失
去了时代的连接、缺少了情感的沟通,这些不过是一堆零散的符号、 呆板的素材,即使挂满了折扇、脸谱
和中国结,也不过是仿古街的纪念品摊位。如果历史只剩下戏说,止 步于胡编乱造的穿越剧;如果传统只
剩下皮毛,演变成空洞乏味的实景秀,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市场,更是 让文化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新一代

5
的年轻人成长起来,
向他们传递中 国传统的器物之美、
精神之美、
价值之美,
才能与来势汹汹的“日风”“韩
流 ”“美剧”对抗。

精美的大座钟,
即便是上百年前制造的,
在匠人的精心呵 护下,
仍然可以运转如常。
我们的文化传统,
同样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去发现、去呵 护、去激活,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当此之时,传统越来越
受到重视。但一些人打着“传统”的旗号 ,或是为了上项目圈钱,或是为了吸眼球博名,造出一些莫名其
妙、徒具形式的文化垃圾,反而让传统“ 污名化”。“为往圣继绝学”,终究是要落实到实践之中去。领
导人强调,“要系统梳理文化传承资源,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
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如何让文化传承活起来?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能力。文化的长河里,既需要
大 国工匠沉心传递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也需要优秀导演用心建构当今时代的文化方舟,才能让文明古国
的 河流绵延不绝、源远流长。当修复无痕的文物被送去展出,网友的弹幕纷纷感叹,“看到这里居然泪
目” “表白修文物的男神女神”“致敬中华文化”。这些情难自禁的年轻人们,或许不会真的投身文保事
业,
但对于文化传承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
肯定会有更多理解和认同。
一部纪录片,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可谓殊为不易;而更多的文化产品,如若能有同样的效果,那就善莫大焉。
(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 精
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

6
、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

千年智慧照耀现代生活,传承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国际气象 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专家认为,这次成
为人类非遗代表 作,
除了表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
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由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
——
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应用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
据已 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
让更 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同时,创造条
件确 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
积极 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6
从“端午节”申遗的成功,到“清明节”“除夕”的公共假期,到“二十四节气”,其实在 每个中华
传统节日中,都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都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都携带着传统美德的基因, 如果能真
正领略到这种情怀和精神,对于文化传承将会非常有益。

(在之前我国入选 “非遗”的还有昆曲、古琴艺术、南京云锦、中医针灸、端午节、中国剪纸、篆刻、
京剧、皮影戏、珠算 等三十多项。
2018

1

26
日,中国正式推荐“良渚 古城遗址”作为
2019
年世界文
化遗产申报项目。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说“中华民族是 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良渚让我们找到属
于整个民族文化的‘根’。” )

7
、从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再到经典咏流传:

一场净化国人浮躁的文化盛宴

央视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成为两会代表 委员讨论的焦点。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北
宋文学家苏轼的
《定风波》

元 代画家王冕的
《墨梅》
……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水乳交融,
令人耳目一新。
中 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委员提出的“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提案,获得
17
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曾经《中华诗词大会》带热了收视率,冠军武亦姝也上了微博热搜排行榜,《中
国诗词大会》刚刚落幕,董卿酝酿筹备近
1
年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正式开播。在 《朗读者》中,每
期根据主题,
回顾古今诗词、
文学经典、
电影桥段,
通过人们饱含深情的朗读,
以舞台视觉语言辅助呈现,
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之美、声音 之美、情感之美,并引发共鸣,受到各方关注。事实上,悄悄火爆
起来的还有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 ,一封信、一位演员、一张讲台——精简到不能再精简的《见字如
面》被网友们戏称为“素颜”节目,却 在豆瓣上拿下高达
9

5
分的惊人分数。嘉宾们没有撕名牌,没有斗
嘴,就是在读信,从古代到现代,从亲情、友情到爱情,齐齐地通过书信一一还原,把故事还原,把真相
还原,把人物还原。

实际上,

2013
年至今,
文化类 综艺未曾缺席过,

2013
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2014
年的
《中
国成语大会》,再到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文化 类综艺节目一步步走来,被
观众所熟知,这类节目不乏寓教于乐的娱乐因素,但更多的是温暖和温度。< br>
“高而不冷”是这类节目特色,此前文化类节目不是没有,《百家讲坛》火了很长一段时间,央 视的
《开讲啦》,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都可 以说
是文化类节目。陕西诗词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刘炜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坦率地讲,对 于学
界人士来说,《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简单了些。但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正是因为简单,很多 诗词
他们也很熟悉,能参与其中,这才显示了节目并不是阳春白雪,也有耳熟能详。”


7
对于《朗读者》的火爆,也许制作人董卿在札记中的知而设问能回答这个问题— —“你有多久没有朗
读了?”“很久了吧。”同样类比到《见字如面》可以说“你有多久没有写信了?” “你有多久没有读纸
质书籍了?”……答案相比都是一样的——“很久了吧。”有学者说,这也是为什么 《见字如面》《朗读
者》这类文化类节目让我们如此推崇的原因。人间情感突显文学之美,人文情怀加深 节目厚度。在书信、
诗词、文章的背后,那些故事和情感,总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有人也不赞同现在这种以文化传承博眼球的综艺节目。但让观众在电视荧屏上邂逅“诗与远方”,以
传播文化传承为出发点的文化节目,至少,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有人肯读,有人肯听,有人和我们一起回
忆,那真的是再幸运不过的体验了。

文化节目受到热捧,正是文化传承再一次复兴的大好时机 。这些年我们教育者为了推广文化传承也做
了很多工作,提倡国学、重视书法、语文改革……传承文化传 承,让经典浸润我心。当我们不断地亲近经
典,真正地进行经典传播时,我们找到了更利于扎根的沃土, 这个沃土是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源头。

而更能带来启发意义的是,从几档节目的热播能够看出 ,其实文化与娱乐并不矛盾。在清晰的赛制、
良性竞争的氛围中,好的内容不仅不会被遮蔽,反而会焕发 出更富有朝气的生命力。正如一封封触动人心
的书信、一段段不因岁月流逝而失去光泽的文学作品可以跨 越时间的长河、空间的隔阻,与今时今地的观
众心灵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一定能获得更长久的 生命力和更广阔的空间。

周国平说过:我们的国民素质,差就差在缺乏人文精神。提高国民素 质当然不能依赖综艺节目,但真
正优质的综艺,就是有这种追求。在今天太多无聊无趣的节目泡沫中,白 玉微瑕的《朗读者》、《见字如
面》出现,堪称惊艳。即使这是娱乐泛滥的时代,浮躁不堪的时代,我们 需要的,也绝不仅仅只是质量低
劣的麻醉剂。

在物质生活主导文化思想的境况下,人 心浮躁而至心灵空虚,信仰缺失,以物质衡量个人能力已经成
为当下共识,国人在并不了解西方文化的情 况下,以物质而观文化,个人主观崇尚者众,又因无意从物质
世界跳出看精神内涵而至精神匮乏,道德迷 失,信仰匮乏。游离在叹息与希冀之间而不觉!

中国千百年来,文化主导思想,精神决定成就 ,文化繁荣如宋朝,是民族之幸,精神昌盛如汉唐,是
国家之幸,历史是过去,文化却是过去现在和将来 。有学者感慨中华如此优秀之文化遭遇而今的落寞,也
定当悲痛不已!

文化浮躁的突 出表现,就是整个社会都急于求成:普通人期待一夜成名,渴望一夜暴富;地方管理动
辄宏观战略,贪大 求洋,不再扎实肯干、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科研人员不肯再刻苦钻研、兢兢业业;企
业经营者不再诚实 劳动、诚信守诺、合法经营;甚至于一些社会决策也只顾眼前利益,忽略可持续发展的

8

-毕业后的日子


-毕业后的日子


-毕业后的日子


-毕业后的日子


-毕业后的日子


-毕业后的日子


-毕业后的日子


-毕业后的日子



本文更新与2021-01-21 18:3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78566.html

专题20 文化传承最全话题-冲刺2020年高考语文时新热点作文素材库的相关文章

专题20 文化传承最全话题-冲刺2020年高考语文时新热点作文素材库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