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读后感 > 励志名言 >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21 18:40
tags:

-前台文员的工作内容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绝秘策反)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

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由于其 地理环境、
生活方式、
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具有的特殊性,
呈现
出独特的审美取 向。
本文分析并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是以
“中和”
为核心,以虚实相生
为 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
以借景抒情、
追求意境为传统音乐的最高境界。
本文对于我们在 民
族音乐风格把握和深化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中和虚实相生意境

所谓中国传统音乐就是中国人运用本 民族固有方法、
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和手段创造的具有
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是我国民族 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中,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
在世界音乐美学中成为公认的精致优雅音
乐。
究其根源,
这是与中国文化所形成独特 的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古代艺术审美
由于其地理环境、
生活方式、
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呈现出的特殊性,
与西方审美有着迥然不同
的风貌。
中国传统音乐中 其审美取向与西方音乐的音色厚重、
表现力强、
追求戏剧性冲突不
同。中国传统音乐以 其简练、音色含蓄、淡泊、不渲染为主要特征,在艺术表现中,更多地
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
在 内容上,
受道德因素支配,
注重借景抒情,
追求意境,
以平淡天真、
幽静深远,空灵传神为艺术目标。

本文就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审美特征来进行探讨,
目的在于使表演者和广大听众更好的把握
和理解传统音乐作品中的审美特征。
热爱中国本土文化 艺术,
为弘扬和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
色的音乐而努力。

一、
“中和”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核心思想

“中和”审美也称“和”,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凝聚,中国远古先民
把自己与宇宙天地视为一体,认为 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并在天地的相和中求得生存幸福,
滋生了以和为美的思想观。儒家从中推出“中和 ”之美。它的基本特征就是追求人人相和,
天人合一,社会大同。
“中和”审美常被作为是中国 古典美的理想来描述,贯穿于中国各门
类艺术中。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
“和 ”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国语·郑语》载:的“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说明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
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 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

孔子评价
《关雎》

“乐 而不淫,
哀而不伤”

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
“和”
的情感态度 。

汉代《乐记》从“德音”
“中和”来看“乐”之美。
“乐者,天地之和也 ”
。要求在情感表现
上处于“中和”状态,
“乐而不乱”

“乐而不 流”

“刚而不怒”

“柔而不慑”
。既包含人与自
然的“ 和”
,也包含人与人的“和”
,也有音乐内部结构的“和”


唐代 白居易对琴乐审美上视恬淡、平和为琴乐的音乐审美情感特征,以“淡”
“和”为其审
美标准。

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
以“和”为美首先表现在音乐作品的题材上,
在传 统音乐作品中经
常出现山、水、月、渔樵等这类以自然为主的音乐主题,如琴曲《流水》
《渔舟唱晚》

《关
山月》
,琵琶曲《夕阳箫鼓》等众多曲目。这些音乐 大都带有文学性标题、标示。如琵琶曲
《夕阳箫鼓》曲谱中带有文字性小标题,
《夕阳箫鼓》又 名《浔阳琵琶》
,是一首著名的琵琶
文曲,李芳园之《浔阳琵琶》有“夕阳箫鼓、花蕊散迥风、 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
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 十个小标题。著名
的丝竹合奏《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此曲改编。

从这些作品的标题 、
标示中我们就能看出,
作品不仅诠释了自然美,
也展示了人的精神境界
和追 求,使天、地、人达到了统一和谐。追求人与人的“和”
,体现出一种独白自娱的一种
超越之情 ,自得其乐,这是道家的自然音乐观。

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上。
中国传统 音乐对”和”的重视,
使中国传统音乐在音程
配合、
节拍、曲式结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 特色,这和西方音乐完全不同。中国传统音乐具有
多种变奏体系及曲式,统一中求变化,它是一种散体性 的、线性的,也就是“多段连缀体结
构”
,它的图示是
A

B

C

D

E

F
,甚至更长。它不追 求内在的一种张力,而是更多考虑
的是一种自然的融入。
所以它展现的形式,
在形态上 来看,
主要是体现在一种多段连缀原则,
是一段一段的,不讲究材料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很自 然的一种流露。

如琴曲《流水》
,曲式是多段体,乐曲用古琴特有的“滚”

“拂”

“绰”

“注”等奏法表现
了从空谷滴泉到淙淙 小溪汇成浩荡江河,
继而汇成汪洋大海的自然界的壮丽景象。
每一段都
有自己的音乐旋 律,
但是音乐之间又有种联系,它这种联系,
不是靠逻辑,
不是靠结构来进
行 整合的,
而是自然的一种发展和变化,
是情感的一种需要,
变化的需要。
中国 传统音乐的
结构不同于西乐的精确计算,犹如国画,重在写意,追求神似,达到了极高的美学境界。
二、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

虚实原是一种道家的审 美观,是庄子抬出来超越儒家的“礼乐”

“仁义”
的更高人生境界和
人格理 想。特点即在于,它鄙弃和超脱了耳目心意的快乐.即以“无”为本,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至乐无乐”
,引申到审美上就是要求人们超出有,从有限的形象进入 到无限
的意蕴去体会那感官感受不到的东西。
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
“性无伪则不能自 美”

那么庄
子强调的却是: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突出的是自然 。

这种虚实结合的境界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诗歌、书法、绘画、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
艺术最具特色、最有民族个性的艺术精神显现。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他们受老庄哲学的 影响,
在艺术中不局限于去刻画一个单个人体或者物体。
相反,他们要追求是一种从有限到无限 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在这种所谓的“象外之
象,
景外之景”
中间,< br>抒发他们自己的感受。
在音乐中就要求要留有必要的空白,
引人遐想,
创造出此 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前一个“象”
“景”是实像、实景,后一个“象”

“景”则是虚
像、虚景。所谓实景,是指艺 术家运用文字、线条、色彩、声响、动作、表情等直接表现出
来的实际存在的形象,
它能为欣赏 者通过感官直接认识和把握。
所谓虚景,
是指艺术作品借
助实境的描绘间接地暗示、< br>象征而表现出来的形象,
它不能直接由感官把握到,
必须通过想
象才能感受到。

这种虚实结合的特征,
给欣赏者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的余地。
欣赏者在想象 和联想中,
进一
步补充、丰富作品的整体意境。王国维说:

‘红杏枝头春意 闹’
,一个闹字,意境全出。
”这
就是虚实相生的妙处:
“红杏枝头”是实写 ,
“春意闹”却是虚写。这一“闹”字你可以想象
成色彩的浓艳,花朵的繁密,
“千朵 万朵压枝低”
,缤纷灿烂,如火如霞;也可以想象出一幅
充满动态美的画面,
虚实相生 在音乐中最为常见。
音乐以流动的音响表达宽泛而朦胧的意象,
音乐的音响既没有可视可见的形 象,
又不具备明确的表意功能,
不能给人提供像绘画和诗歌
那样明确的内容。音乐主要 是通过一定的旋律、节奏、和声等构成的听觉形象(实)
,让欣
赏者临听音乐时想象出它所表达 的景物和情思(虚)
。在空灵的音响中获得弦外之音,声外
之境,进入超乎于声音的审美意境。 例如,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
,就是以流水似的琵琶
音,幽咽的箫声,沉静的钟鼓声等,让人 感受到“江楼钟鼓”

“月上东山”等优美情景,营
造出春江月夜的迷人夜景。

音乐家们非常讲究创造音乐的
“虚境”

特别是中国的代表性古琴音乐,
琴家往往讲究淡静、
虚静、幽静等静态的美,在“静”中追求“大音希声”的意趣。中国传统音 乐有极强的时间
流动性,音乐以蜿蜒曲折的旋律线条为主,不追求和声的空间立体感。
很多音乐 在节奏、节
拍处理上带有随意性。
如古琴乐谱只记音位与奏法,
演奏者可以自由处理节 奏,
“随心所欲”

-前台文员的工作内容


-前台文员的工作内容


-前台文员的工作内容


-前台文员的工作内容


-前台文员的工作内容


-前台文员的工作内容


-前台文员的工作内容


-前台文员的工作内容



本文更新与2021-01-21 18:4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78586.html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