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小学作文 >

艺术的故事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22 01:03
tags:

-全是你

2021年1月22日发(作者:大科学家)
一、艺术的定义





艺术是指用形象来反映 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包括文学、
书法、
绘画、
雕塑、建筑 、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艺术是语言重要补充方法,
就像讲话中我们会 用大声代表生气,
用笑声代表开心,
用手
舞足蹈

代表焦急或者其他 的心情来传递给对方。
所以,
每件艺术品都应该有他独特的诉求,
这种诉求就是艺术的 生命力。

1

特征

(1)
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




形象,
即审美形象。
在广义上包含审美的情境和意境,
主要是指艺术活动中能引起 人的
思想或情感活动的生动、具体、可感的人物和事物形象。形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存在方式,
艺术作品作为人的精神生产的产品,
依存于一定的物质载体,
它必须是直观的、具体的,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感性存在。形象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阿袁(即陈忠远)《咏香诗》
书法艺术 阿袁(即陈忠远)
《咏香诗》书法艺术要素,所以每个艺术形象都必须以个别具体
的感性形式出 现,把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真实地表现出来,有血
有肉,
有声有色,
使人产生一种活灵活现的真实感。
艺术形象又是艺术家认识体验生活的结
果,
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结晶,
因此艺术形象又具有艺术家审视、
体验生活时把握到的鲜活
性和具体性,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能够感受、把握到艺术形象的色彩、线条、声音、
动作,给人以 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的审美感受。



艺术形象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全过 程。
艺术家在创造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的形象。

如郑板桥画竹子,他观察、体验 竹子的形象始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艺术构思孕
育了“胸中之竹”,而磨砚展纸倏作变相最后 完成了“手中之竹”,可见竹子的形象自始至
终伴随了画竹的全过程。
艺术家不仅在创作过程中 从不脱离生动具体的形象,
其创造的成果
艺术品,

更须展现具体可感的艺术 形象,并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去打动每一个欣赏者。
因此,
艺术欣赏的过程也要通过对艺术形 象的感情来引发对作品中情境、
意境的体味。
这足
以说明形象贯穿了艺术活动的每个环 节,

形象性成为艺术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基
本的特征,
也是艺术反 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是创作主体对于客体对象瞬间领悟式的审美
创造。它是感性的不是推理 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同时,
艺术形象的创造又不能 离开理性,
艺术中的形象是有意味的形象,
是渗透了艺术
家深刻理性思考的形象。它不是客观生活图景随意照搬,
而是艺术家经过选择、
加工并融入
艺术家对人生理 解,对社会事物的态度和理性认识的外化和彰显。鲁迅先生就曾说过
:
画家
所画的,雕 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

,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另外,
艺术家从事创作活动中的理性思维,在把握时代氛围,
遴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
情 节,
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有机
统一。

(2)
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的情感,
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br>情感在艺术活动
动机的生成,
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同时,< br>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的元
素。艺术活动总是伴随着情感,这是欲望、兴趣、个性的具体的心理 表现,也是对对象能否
满足自身欲望的价值评判。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在他的《论艺术》中指出
:
文艺创
作是艺术家“

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 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
线条、
色彩、
声音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 情,
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
——这就是艺术活动。

情感主宰着艺术 活动的整个过程,
贯串在艺术创作的整个心理过程
之中。艺术活动中的“感觉”,受到“享受” 的欲望的支配,总是被对象的能引起自己愉快
的色彩、声音所吸引
;
艺术活动中的“ 知觉”往往按照情感的需要去选择并加工对象,按照
情感图式去选择与“判断”对象
;
艺术活动中的“想像”按照主体的情感要求的走向去创造
合乎自己情感和目的的形象。艺术活动中的“理 解”
往往是一种个性化的体认与感悟,通过
体悟获得对生命与人生意义的深切理解,它无疑是一 种饱含着情感的活动。



艺术家的情感往往通过艺术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现 ,
艺术家反映生活,
描绘艺术形象,

不是冷漠的、无动于衷的,而是凝聚着 他的思想情感、爱憎褒贬,渗透着他的审美情趣、审
美理想。
1937

4
月,德国法西斯发动了
40
多架飞机对西班牙巴斯克文化名城格尔尼卡
进行 狂轰滥炸,
激起了绘画大师毕加索的强烈义愤,
他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就完成了那幅
名垂画史的,

伸张正义与控诉罪行的力作《格尔尼卡》。


< br>当代著名作家巴金也曾说过
:
“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 br>在魔爪下面挣扎。
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
也陪着他们哀哭,
我一个字 一个字地写
下去,
我好象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使我的心头激动的一切。
”正因为艺术家
的心灵受到如此强烈的爱与憎烈火的熬煎,

《家》
才能使

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受到感动。

感不仅在艺 术创作中,
而且在艺术欣赏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使人在欣赏艺术
作品时 感到兴奋、满足,甚至陶醉。据说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后“,

三月不知肉味”,
完全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了。
唐代诗圣杜甫听了当时一位音乐家的演奏之后,
禁不住发自肺腑地赞叹道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

8
这些描述足以说明艺术家的创作活
动凝聚和渗透了巨大的威摄和震撼力。



在审美以及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中,
情感不仅与形象联系在一起,
也同 认知联系在
一起,是随着审美认知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其基础是审美认知。经过审美认知,< br>及其复杂的思想活动,生活中的美才能被发现、被感悟。



一个思 想空虚,
缺乏对社会与人生具有深刻认识的人是难以产生丰富、
强烈的审美情感
的,< br>因而也就不会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和出色的欣赏者。
在艺术活动中,
情感与思想认知是交< br>融在一起的。
没有情感的说教不是艺术,
没有思想的情感也不能产生艺术。
真正 的艺术活动
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

(3)
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标志。
所谓审美特性,
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结晶,
是美的创造的结果。< br>它
不仅以情动人,
更以美感人,
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享受。
艺术 作品中的形象由于集中、
浓缩了生活中的形象美,
因此比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形象更具有形 而上的审美特性。

国传统绘画中的梅花形象,往往老干虬枝,横斜逸出,凌寒傲霜、迎春怒放 ,体现了一种老
树新花、
青春勃发的审美内涵,
使人产生比观赏生活中的梅花更丰富的 美感。
艺术作品表现
生活中美的形象,使之更加突出完美,表现生活中的丑,
同样可以 化生活丑为艺术美。
艺术
家在作品中,
通过对生活丑的嘲讽和鞭笞,
充分暴露 出其丑恶的本质,
引起人们对丑的厌恶
与鄙视,
从而去消灭丑、
根除丑用以激 发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
此时的生活丑也
就具有了一定的美学意义与价值。
譬如,
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艺术作品,
通过对腐败现象的
暴露和批判,
充分揭 示了社会腐朽现象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性、
并给世人以警示,
同样达
到了化腐朽为神 奇的震撼力,使欣赏者获得了一种特殊的美感。

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的活动,具有审美特性, 而且艺术仍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
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归根结底,
艺术是人对世 界的一种精神把握的方式,
人们通过艺术达到
对世界的认识,也包含着人对自己的认识。而且, 艺术中的审美性是其最根本的本质属性,
其意识形态特征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
它使艺术 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
内涵,因此,我们说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2
、类型

(1)
绘画和雕塑



绘画和雕塑都主要运用形、色、质以及点、线、面、体等造型手段构成一定的艺术形
象。
前者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
后者则在三维空间中塑造,
造型性是它们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由于表现手段不同,
绘画种类非常丰富,
而写实与表现 是两种最主要的方式。
写实性绘
画直接模仿自然和现实事物形象,
多用逼真的手段达到 特定的具象效果;
表现性绘画侧重强
调主观精神,多采取夸张、变形、象征、抽象等手法直接表 达主体情感体验与审美需要,实
现艺术形象的创造。例如,中国画的特色不仅在于其工具材料(毛笔、宣 纸、墨色)有着很
大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它高度重视抒发主体的内在精神,强调“以形写神”、“神形兼
备”,追求气韵、传神和意境,不是向着客观世界去研究形象的物质特性,而是为着心灵需
要去触及绘画的形象性,
含蓄、
深沉地表现主体精神品质,
由此形成中国画独 特的审美意蕴。

雕塑对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性。
它以物质实 体性的形体,
在三维
空间中塑造可视、
可触及立体的艺术形象,
其审美特性是 在空间中获得的,
与雕塑有关的周
围环境也是雕塑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般来讲,< br>雕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表达:
一是清晰地
呈现,
二是含蓄的暗示。
例如 ,
现代主义雕塑便往往通过抽象与暗示来获得新颖的艺术效果。

(2)
建筑



建筑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视觉艺术,< br>它
“一般只能用外在环境中的东西去暗示移植到
它里面去的意义”,“创造出一种外在形 状只能以象征方式去暗示意义的作品”。



建筑充分体现了功用和审美 、
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尽管各种建筑的形式、
用途各不
相同,
但 它们总体上都体现了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
(Vitruvius)
所强调的
“实用 、
坚固、
美观”的原则,总是力图展现各种基本自然力的形式、人类的精神与智慧。也就是说, 建筑
在具备实用功能(可以供人居住等)的同时,有其一定的审美功能特性。它通过形体结构、
空间组合、
装饰手法等,
形成有节奏的抽象形式美来激发人在观照过程中的审美联想,
从而
造成种种特定的审美体验。如中国古代宫殿的方正严谨、
中轴对称,使人感觉整齐肃穆;哥
特式教堂一层高似一层的尖顶、
昂然高耸的塔楼,
则令人有向上飞腾之感。
北 京的天坛、埃
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等,都以风格特异的抽象造型,
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启迪。随



着当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自 觉意识的日益提高,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也越来越成为人类的
迫切需求,蓝天、绿地、水面、林荫 使人们对建筑的视觉审美扩展到了一个更大的范围。



建筑也是时代文 化精神的一面镜子,
犹如用石头写成的历史。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
谈到大教堂时, 就曾经指出:
“这是一种时间体系。每一个时间的波浪都增加它的砂层,每
一代人都堆积这些沉 淀在这个建筑物上”

面对各式各样的建筑,
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它的造
型之美 ,而且可以从中认识和感受历史的风貌、时代的变迁、
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创造。古
希腊建筑的 庄严与优美,
哥特式建筑的挺拔高耸,
洛可可建筑的华丽风格,
现代建筑光滑平
薄的立面,
后现代建筑充满隐喻的变形、
分裂、夸张的装饰,
都相当准确地反映了各 个历史
阶段的时代文化精神面貌,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

(3)
书法



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中国艺术,是从实 用升华而来的。它利用毛笔和宣纸的特殊性,
通过汉字的点画线条,
在字体造型的组合运动与人 的情感之间建立起一种同构对应的审美关
系,使一个个汉字仿佛具有了生命,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气质与 审美追求。“中国的书法,
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



具体而言,书法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姿态。草书和行书 或轻盈、或敏捷、或
矫健,隶书、楷书在安定稳重里透露着飞动流美,篆书分行布白圆润齐整、用笔流畅 飞扬,
它们各各具有造型姿态的美。在书法作品中,
笔法墨法相兼相润,
字型笔画自由 多样,
线条
曲直回环运动,
传达出各种姿态和气势,
形成了一种变化无穷的艺 术效果。
而书法家自身人
格的蕴藉,
更使点画笔墨形成一种用笔之力、
运笔之 势,
反映出生命的运动美。唐代书法家
孙过庭曾经惊叹:“观夫悬针垂露之



东晋

王羲之《兰亭序》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 ,绝岸颓峰
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 br>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王羲之的《兰亭序》,便具有一种浑然天成、洗练含
蓄的秀 润之美,“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达到了姿态美的高峰。



第二,
表情。
书法是一种心灵的写照。
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认为:
“书之妙道 ,
神彩为上”

张怀瓘《书断》也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书 法创造中,线条变化
与空间构造表现出某种宽泛的情感境界,
自由灵活地将书法家的内在气质和 个人生命情调带
入笔墨,使之成为一种人格与精神的映照。
“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 字舒,怒则
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 br>化无穷”。这种情感化的线条笔墨与鉴赏者之间产生情感对应效应,唤起相近的审美体验,
使之得 到美的陶冶、审美的享受。

第三,
意境。
意境创构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br>“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
‘字’
也表现生命,
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就 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
筋、
肉、
血的感觉来”。在 笔画形式中,书法艺术无色而具绘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而意
境深远的书法作品,
必 定体现出书法家特定的审美理想。
唐代颜真卿在精神上追求
“肃然巍
然”的磅礴之境, 他的书法端庄宽舒、刚健雄强,令人感觉酣畅淋漓、正气凛然。清人郑板
桥天性自然,其
“六分 半书”也是那样真率与活泼。有形的字迹飞动中创造了一种形而上的
神韵,使书法艺术超越有限形质而进 入无限境界。
“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
余裕”。这种意境之美,是一切中国书法 艺术的总体审美意向,也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3
、流派

(1)
原始艺术与现代艺术

原始艺术具有生硬性、
纯真性、
力感性和野性,
这既是因为原始价值关系通常是低级、
粗浅、
简单、直接和本能的, 又是因为当时人的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只能采用粗浅、简单、直接和
机械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和描述周围存 在的客观事物。

现代艺术具有高级性、细腻性、复杂性和理智性,这既是因为现代的价值关系 通常是高级、
深刻和复杂的,
又是因为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可以采用高级、深刻、复杂和 辩证的艺
术形式来反映和描述周围存在的客观事物。

(2)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就是以事物的存在状态为基本视点,来 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变化的规律;
浪漫主义就是以事物的联系状态为基本视点,
来分析 观察和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变化规律。

两者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前者重视现实状态,后者重视联 系状态。

现实主义通常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和特殊性,
只能认识具体的、
个 别的事物,
不能认识抽象
的、
普遍的事物。
浪漫主义通常着眼于事物的抽象性 和普遍性,
并对事物进行抽象和归纳处
理,各种浪漫主义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随意 性,它撇开现实生活的具体形式、
具体内容,
而不受具体逻辑条件的约束,
把一些粗俗 的、
低级的东西忽略掉,揭示人类心灵
深处最深刻和最富暗示性的东西,使艺术创作变成一种创 造性的冒险历程。

在原始社会,
人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
人只能被动 地适应世界,
人的价值关系是简单
而稳定的,
只需要通过直观感觉就可以反映出来,< br>这时最为有效的艺术方式就是以事物的存
在状态为基本视点的现实主义。
随着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人对于自然环境的直接依赖性逐渐
减弱,人不仅能主动地适应世界,而且能积极地改造 世界,人的价值关系发展成为复杂的、
多变的价值关系,
需要通过逻辑思维才能准确地反映出来 ,
这时最为有效的艺术方式就是以
事物的联系状态为基本视点的浪漫主义。

当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状态时,人的价值关系也处于快速发展之中,这时浪漫艺术较为流行;
当社会处于相 对稳定状态时,
人的价值关系也处于相对稳定之中,
这时现实主义艺术较为流
行。不过,
艺术的发展与它所反映的价值关系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
通常要滞后一段时间,< br>因此艺术的思潮和流派通常要相对滞后于它所反映的价值关系的发展步伐。

(3)
样式主义

早期文艺复兴和盛期的艺术家从自然观察和图案科学的仔细 研究中发展了他们典型的风格。
当样式主义在
1520
年(这年拉斐尔去世)成熟时, 所有具象派的问题都已解决。一系列的
知识重新被学习。
样式主义艺术家将艺术看作是他们的老 师而不是自然。
一方面,
文艺复兴
时期的艺术家从自然中寻找自己的风格,
另 一方面,
样式主义者首次寻找一种风格和一种方
法。

就样式主义绘画而言,
构图可以没有焦点,
空间可以是模糊的,
人物的特点是具有运动的弯
曲和具有 扭曲、
夸张的扭转,肢体弹性伸长;
一只手摆出奇异的姿势,
而另一只手摆出优雅的姿势;
一贯小而椭圆形的头。
这种构成充满了色彩冲突,
不像我们在盛期文艺复 兴看到的
平衡自然和丰富的颜色。
样式主义的艺术作品旨在寻求不稳定和骚动,
同样也 有对包含挑逗
意味倾向的寓言的偏好。

二、中国传统艺术

1
、定义与简介

中国传统艺术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主要代表性艺术有书法、音乐、舞蹈和戏曲等。

艺术的定义之一是,
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
形态。 而中国的传统艺术则是历代的中国画家,书法家,手工艺者,诗人,建筑师等在中国
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他们对中国人、
社会和环境的理解所呈现给我们的,
反映中国社会历史
生活的 一幅文化长卷。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
绘画、
书法、音乐、
舞蹈、
戏曲、
园林、
建筑、
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 传统服饰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
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
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 、
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
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
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 同的文化“大餐”。

2
、绘画

(1)
历史渊源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
原始绘 画技巧虽
幼稚,
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
对动物、
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 住主要特征,
用以表达
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2)
先秦历史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 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
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
疆域辽阔,
国势强盛,
丝绸之路沟通
着中外艺术交流,
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
尤其是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
其墓室壁画及画像
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 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
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
笔势 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
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
民生疾苦,
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苦难给佛教 提供
了传播的土壤,
佛教美术勃然兴起。
如新疆克孜尔石窟,
甘肃麦积山石窟 ,
敦煌莫高窟都保
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
艺术造诣极高。
由于上层社会对绘 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
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
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玄学流行,
文人崇尚飘
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
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
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
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
的机运,
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
但吴 道子、
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
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 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
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在中国,绘画的真实性在
12
世纪宋朝时已发展到高峰,尤以郭熙的《早春图》为写实
主义的巅峰,以后就开始转向主观情趣的抒发,自王维被盛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後,
文人
画 悠久的传统便延续至今。
又自北宋後,
中国绘画渐趋注重笔墨情趣的形式主义,
举例而 言
文徵明的画即意不在山水的描绘而是藉由山水来堆砌各种运笔的手法。到
15
世纪的 明朝末
年,清朝初期时,画家已经开始向表现自我方向转化,不注重客观世界的描绘,而是,八大
山人、扬州八怪、任伯年、吴昌硕等都有很强的自我风格,而不再计较再现自然的真实性。

现代画家如齐白石、
张大千等更体现出大家风范,
他们画的不一定真实,
但任何人也模 仿不
出他们画的精髓
!
(3)
五代历史


五代两宋之后,
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一,
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
朝廷设置画 院,
扩充机构编制,
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
宫廷绘画盛极一时,
文人学士亦 把绘画视作雅事并
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
故画家辈出,
佳作纷呈,
而且在理 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的
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采、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br>
绘画发展至元、明、
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 绝对的地位。文人画强调
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 示高雅,表
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
“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 情趣与
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
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植 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
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 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
由地打破时空限制,
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
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
不仅使中国传统
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 吸收。

3
、书法


中国的书法是一种独具特色的 艺术门类,
它不仅是表达观念的符号,
更是表情达意的形
态。


中国书法以毛笔、宣纸、墨和石砚为工具。书写者使用毛笔,
蘸取在砚台中磨研适度的
墨汁,在宣纸上书写。


中国书法起源于汉字,
而象形则是汉字最基 本、
最重要的特征,
它与绘画一样是以客观
物象为依据生发出来的,因而中国书法与中 国传统绘画有着一种血脉相通的联系。

书法不仅统领中国绘画,
使之在世界上具有悠 久历史和广泛传播;
同时,
书法还与文学诗歌、
与篆刻造型、与音乐舞蹈等中华民族姊 妹文化有着无法斩断的亲密关系。


书法不仅是一种表现性艺术,通过作品将 书法家个人的生活感受、
学识、修养、个性及
情趣爱好等折射出来,即“字如其人”或“书为心 画”;同时,书法还是一种实用性艺术,
常被用于题辞、牌匾。

由此可见,
书法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艺术,
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
数千年的
悠久历史, 使中国书法自甲骨文与金文开始,经过一系列演变,形成篆书、隶书、行书、楷
书、草书等不同体式;出 现了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怀素、黄庭坚等
众多杰出的书法家,
形成不同 流派,
并在不同朝代各领风骚,
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至炉火纯
青的艺术高度。

4
、瓷器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
(公 元
23

220
年)

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
始出现的。
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
瓷片质地细腻,
釉面
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
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
220

581
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
如浙江越窑等
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 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
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 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
这些窑场
就构成一个窑系,
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 br>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
其原因
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 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
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 br>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
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
釉汁纯净,
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
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
等日用瓷。 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
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 。
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
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
足的发展。
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
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
581

618< br>年)统一前的近
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 用品,陈
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
有六瓣或八瓣不等,
底有圈足。
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 产水平的
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
4
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
70
厘米,口至肩部有
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 层堆塑上覆下仰莲
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
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
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
提高工艺水平,
并结合北方的 人文特点,
导致了白瓷的出现。
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
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 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
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 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
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 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
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
所以,
白瓷的产生,< br>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
“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
575
年)范粹墓出土的
10
件白瓷器,是目前 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
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全是你


-全是你


-全是你


-全是你


-全是你


-全是你


-全是你


-全是你



本文更新与2021-01-22 01:0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79472.html

艺术的故事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