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生死抉择

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
【篇一: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
电子媒介的发展与童年的消逝
——
《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
摘要:
现代科技在短短的几百年间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然而,在人
们安享它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它也 正在威胁着人类,特别是儿童的
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包括电子媒介在内的现代科技,严重侵蚀着儿
童本该单纯的思想和生活。当儿童被成人所主导的电子媒体淹没时,
童年也在悄然消逝。
关键词:童年
电子媒介
娱乐节目
作者其人
尼尔
?
波兹曼(
193 1-2003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
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 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
直到
2003
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
2003
年
10
月,波兹
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 兹曼对后现代
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波兹曼出版过
2 0
余部著作。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娱乐至死》、《童
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 颠覆性的活动》(合作
者:查尔斯
?
韦恩加特纳)、《教学:一种保存性的活动》、《 诚心
诚意的反对》、《疯狂的谈话,愚蠢的谈话》、《如何看电视》、
《建造通向
18
世纪的桥梁:过去怎样改变未来》。其中《娱乐至死》
和《童年消逝》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 家出版。
总述
童年存在的意义,不只是在于它作为生命的一个自然生长阶段的意
义,而更
1
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人的生命完整存在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
童年之所以对
整个人类而言具有极大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与自然生理年龄无关,
最主要的在于其纯 真烂漫的天性,在于儿童具有无限的想象力。在
儿童的天地中,蕴藏着一种了解、征服世界的原始力量和 无畏冲动。
但是,当童年的想象力、好奇心和社会情感被电子煤体所左右、遏
制、淹没时,人类 的进步也很令人担忧。
童年概念的出现
“
童年
”
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大约在
16
世纪随着印刷术的
发明而产生 :希腊人
“
预示
”
了童年这个概念;罗马人借用希腊人的
教育思想, 发展出超越希腊思想的童年意识;
16
世纪,印刷术出现。
印刷文化给予个体以自我意 识,使人以独特的个体来思索和谈话,
而强化了的自我意识是导致童年开花结果的种子。童年的概念是一
种社会必需,需要通过识字、印刷排版和接受教育才能发展成为成
人的概念。
总之,波兹曼认为,童年理念能否存在主要取决于当时社会的大众
媒介形式。他提出 了两个相应的命题
:
印刷媒介有效地将成人世界与
儿童世界相隔离,印刷术创造了成年 人的新定义
——
成人是指有能
力阅读的人。相应的,儿童则指欠缺阅读能力的人。儿童 必须接受
教育,才能成为成熟的成人,这就产生了关于儿童的概念。其次,
印刷术的发明起到了 将成人与儿童隔离开来的作用,使儿童无法了
解成人的、社会的秘密。对于儿童来说,最大的秘密是性, 其次是
金钱、暴力、疾病、死亡、社会关系等等。印刷术大大限制了儿童
了解社会秘密的可能性 。当儿童渐渐长大,成人将按其发展阶段逐
步透露这些秘密。
换言之,童 年概念的出现是由于童年和成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
的
——
成人掌握了大量儿童未曾 知晓的信息和知识。
童年概念的消逝
然而,随着 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出现,使童年概念诞生的符号
环境缓慢地、不易察觉地开始瓦解,因此,童年的 概念再一次变得
模糊不清。
与文字符号相比,图画、图像是认知上的退化 。电视要求观众必须
在瞬间内理解画面意义而不是延后分析解码,这就要求观众去感觉,
而非去 思考。电视提供了一种相当原始而有难以抗拒的选择,因为
它取代了印刷文字的线性和序列逻辑的特征, 也让精英话语权边缘
化现象在某些场合发生。每个人都有机会观看电视。正是电视所具
有的这种
“
没有分别的可接近性
”
,彻底腐蚀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分
界线。电 视不要求它的观众通过学习来掌握这种观看的技能,也不
要求读者具备复杂的心智技能,这导致其结果就 像心理学家说的那
样
:
儿童难以成长为成熟的成人,而成人则开始儿童化。
2
同时,波兹曼认为,电子媒介的传播速度飞快,使信息脱离时空,
远远超 出书写和印刷文字的传播能力,把受众带入一个同时性和瞬
间性的世界;信息数量激增,使曾经被称作< br>“
羞耻
”
和
“
禁忌
”
的秘密
被大量 挖掘并一览无余地展现;信息形式突变,使传播信息强化了
散漫,强化了呈现,强化了感性与审美,从而 弱化了集中、弱化了
提议、弱化了理性与思考。
3
性、暴力、死亡等过去只属于成人世 界
的秘密逐渐迅速、平等地被揭穿,儿童在服装、饮食、游戏、想法、
语言及礼仪方面与成人逐 渐高度一致,因此,电视模糊了成人与儿
童的界限。随着
2
《
从娱乐至死到童年的消逝
——
网络是否模糊了儿童与成年的界< br>限》
.[j].
《新闻世界》
.
刘蕙
.
儿童犯罪、早孕、吸毒等比率的急速提高,因此,波兹曼疾呼:童
年正在消逝
——“
童 年的消逝,也正是因为儿童和成人共享了信
息。
”4
电视娱乐节目加速了童年的消逝
然而,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童年与成人之间的界限又变得模糊了。
“< br>童年
”
本应被看做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而社会角色的形成是由于
特定的信息环 境的条件所决定的。所以,儿童本应是一个不知道成
人世界某些信息的群体。但是,由于电视的外在形式 和符号形式不
具排他性,因而,儿童可以直接从电视上获取本该属于成人知晓的
知识和内容,如 成人暴力、道德无能、性秘密等。
而所有这些信息,
通过电视的传播,已然成为了公 开的秘密,成为了儿童日常生活中
很重要的一部分,从而加速了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不论是《星光大道》、《非常
6+1
》,还是《中国达人秀》等真人
秀节目, 其中都不乏有儿童参与其中。尽管透过电视呈现在观众面
前的是一张稚气未脱的面庞,但由于节目制作者 仅仅以保证收视率、
吸引大众注意力、极力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刻意迎合观众猎奇心
理,不惜 一切代价包装儿童,使其舞姿热辣妩媚、装扮时尚性感、
表达老道成熟。而这一切都与受众的正常认知< br>——
儿童是天真、单
纯的代表
——
产生了极强反差。很明显,电视娱乐 节目使儿童沦为
了成人娱乐的对象。
而这一现象也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
儿童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 ,电视提供的未经任何分类的各
种信息是儿童模仿的直接来源。电视在儿童童年生活中占据重要地
位。电视传播的信息具有普遍性,并不区分受众年龄。真人秀节目
中儿童选手的频繁出现,使得儿童不 再是坐在电视机前被动接受信
息的受众,他们积极地参与着信息的传播,对其他收看节目的儿童
起着
“
榜样性
”
的带头作用。
6
电视选秀节目带领儿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儿
童可以被
4
5
《戴金花
.
现代童年的消逝及原因》
.[j].
《现代 教育论丛》,
2010,(2)
《从真人秀节目看童年的消逝》
.[j].
《青年记者》
.
陈
沉
.2011.4
中
塑造成 多才多艺的人,也可以被贴上
“
神童
”
的标签。一旦成名,会
有更多 的人认识他们,获得或许熟悉、或许陌生的人的赞许,以此
满足儿童的虚荣心,甚至可以接拍广告、电视 剧、电影,出席各种
商业活动,提前告别童年生活,加入成人行列。然而,儿童成长阶
段,是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主要阶段。一旦侵染上
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的不良影响,会使得使儿童 对于人的价值的评
判标准更加局限。
真人秀节目或者娱乐节目并不是要排 斥儿童的参与,而应该确保正
确的参与形式和评价标准,不应该以儿童的反差表演为标准。越不
符合儿童身份年龄的表演内容,越是能得到肯定和追捧这一标准应
该被终止。儿童不是可以任人娱乐的玩 偶,儿童特有的童趣也不是
娱乐工具,对孩子的尊重是成人的责任。在娱乐化的信息时代中,
我 们呼唤童年的回归,童真的回归。
7
【篇二: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
《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
什么是童年
”
,
“
童年是怎么产生的
”
和< br>“
童年是
怎么逐步消逝
”
等问题,通过教育,阅读能力,家庭,羞耻心 ,媒介
等方面来阐述童年的消逝。本书中波兹曼认为,童年理念能否存在
主要取决于当时社会的 大众媒介形式,印刷媒介有效地将成人世界
与儿童世界相隔离,由此发明了童年;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 境模
糊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界限,由此导致童年的消逝。
一、教育
在希腊流传下来的塑像中,没有一尊是儿童的,在希腊浩瀚的文学
作提及
儿 童的部分几乎没有。由此可见,希腊人对儿童这个名词是
没有什么概念的,就连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 多德,对于杀害婴
儿的行为都没提出强烈的反对意见。但是,尽管这样,他们对教育
的热心使得 儿童这个角色具有了一点特殊色彩。
总的来说,希腊人
为我们预示了
“童年
”
这个概念。
而罗马人借用了希腊的教育思想,但他们 发展出超越希腊思想的童
年意识。他们开始把成长中的孩子同羞耻的概念联系起来。它提出
了童 年定义的部分含义,即宣传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
性秘密。
但 在中世纪,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导致了中
世纪童年不存在。当然,由于当时的生活 条件,儿童的死亡率居高
不下,这就让当时的很多成人不能对儿童投入过多的感情,所以在
中世 纪,童年的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二、阅读能力
在印刷时代,为了能够把自己的思想宣传出去,许许多多的人需要
有读写
能 力,因此,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
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 必须接受。因此,
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
正如书中 所说
“
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
能力的人;相对地便有了一 个新的童年定义,即童年是指没有阅读
能力的人
”
。
童 年是以学习阅读开始的,确实,孩子这个词经常被用来描述那些
不能阅读的成人,包括智力上被认为孩子 气的成人。
然而电视等媒介出现后,虽然人们在电视上听的到语言,虽然语言
有时也 确实重要,但是图画在主宰观众的意识,传播才是最关键的
意思。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说,就是人们是在看 电视。人们不阅读电
视,也大会去听电视。
三、家庭
随着童年的形态变得具体起来以后,现代家庭的形式也渐渐开始成
形。家
长 的期望和责任变得越来越重大,而且含义也越累越丰富,
因为父母演变成监护人、看管者、保护者、养育 者、惩罚者、品德
和品位的仲裁者。
儿童之所以会对自己的家长言听必从 (或许有时会小小叛逆一下),
是因为他们对成年人有一种好奇和崇拜。儿童之所以好奇,是因为
他们还不知道将要知道的东西;成人之所以会被崇拜,主要是因为
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但是电视等 媒介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微妙
的平衡。电子媒体肆无忌惮地揭示一切文化秘密,它已经对成人权
威和儿童的好奇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四、羞耻心
早在罗马时代,古罗马的修辞学家昆体良就写过一篇出色的探讨教
育的文
章 ,他谴责同辈们在罗马贵族儿童面前所表现的无耻行为。
同时,他还说,羞耻的概念部分在于相信有秘密 存在。所以当时,
就有人提出了童年的部分定义,即宣传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
尤其是性秘 密。
在中世纪,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在中
世 纪人的心目中,玩弄儿童的生殖器官是一种广泛传播的传统,但
是,在今天,这种传统可以让你做
30
年牢。
在人类文明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羞耻心。但是,印刷 强化了
人们对头脑和身体的二元论的看法,从而助长了对身体的蔑视。印
刷赋予了我们的是脱离 躯壳的头脑,但是却留下了一个我们该如何
控制身体的其余部分的问题。羞耻心正是这种控制得以实现的 途径。
但是,印刷为我们提供的仅仅是书本上的只是,家长和学校仍可以
通过控制儿童所读的内 容来保持这种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距离。直
到现在,儿童与成年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区别,还是成人拥有据 信是
儿童不易知道的信息。然后在儿童走向成年的过程中,我们分阶段
向他们揭示成人的秘密( 如性秘密),至
“
性启蒙
”
为结束。
但是,电子媒介的出现,尤其是电视,它使家长没法监督和控制孩
子来获
取 信息。因为电视是不区分
“
成人
”
和
“
儿童
”的;因为电视不能像书
本一样,被藏在柜子里或者放在架子上束之高阁,让儿童够不着。
电 视的符号形式在认知方面是毫无神秘可言的。所以,我们可以断
定,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 br>
五、媒介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本得以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当然语言
也可以
。 这一媒介的出现,使得读书能力成为成年的必备条件,也
成为了儿童与成年的区别之一。
后来,电报出现了。电报是第一个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超越人体速度
的传播媒介。有了 电报之后,没有具体的个人需要对新闻承担责任。
如同报纸一样,电报面向的是全世界,而不是某个个人 。但是不同
于报纸,它的信息没有可以辨认的来源。因此,电报开始使信息变
得无法控制。慢慢 地,电报开始争夺原来属于家庭和学校的信息控
制权。电报开始改变儿童所能享用的信息的种类、信息的 质量和数
量、信息的先后顺序以及体验信息的环境。
再后来,电视出现了 。以前,由于儿童还没有掌握足够的
“
阅读态
度
”
,所以学校在课程 设置时,不同年级的儿童阅读不同等级的书。
这造成的结果就是不仅在儿童和成年之间,甚至在年幼的儿 童和青
少年之间,也竖起了屏障。然而,电视的到来,使这个信息等级制
-电影生死抉择
-电影生死抉择
-电影生死抉择
-电影生死抉择
-电影生死抉择
-电影生死抉择
-电影生死抉择
-电影生死抉择
本文更新与2021-01-25 00:2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82303.html
-
上一篇:民族调查报告范文3篇
下一篇:调查报告 人员调查报告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