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则中国智
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一)
:
苏轼的故事:苏东坡向王安石认错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 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苏
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 br>可能会知天下事,因此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有一天,苏东坡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
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
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立 刻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等
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东坡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
苏东坡看了,
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
“
西风
&rdquo ;
明明
是秋风,
“
黄花
”
就是菊 花,
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
最能耐寒耐冻,
说西风
“吹落黄花满地金
”
,
岂不是大错
特错了?想到那里,苏东坡 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
续写了两句:
“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
苏东坡搁下毛笔,
又待了一会,
见主人还不回来,
便起身告辞了。
再说王 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
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 1 ~
之后苏东坡降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 。
到了九九重阳天气,
连连刮了几日
大风。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 郊外赏菊。只见菊
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这时,苏东坡猛然
想起了给 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他
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 安石写信认错。
苏轼的故事(二)
:
苏家诗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
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 游而闻名的苏小妹
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
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
“冷、
香
”
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 ,苏老泉
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
“
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br>”
。少游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
“
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
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
笑他摹仿 自己,小妹却云:
“
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
香
&rdq uo;
。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
家都齐声叫好。
苏轼却 用一拂石凳,
骑着马就走,
苏老泉叫道:
“
我儿,
答不 出也不好走啊。
”
话音未落,
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
&ldqu o;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
!此虽为传说,可
信度 不可考,但也能从中窥出苏轼之才。
苏轼的故事(三)
:
苏轼的故事: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 2 ~
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
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 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
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
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
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
苏轼渐渐骄傲起来,
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 汉代大赋、
唐代诗
歌都很精通,
能够说到了
“
学富五车
”
的程度了。
在这种
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
他得意洋洋 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
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 样一件事。一天,一位白发苍
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他对小苏轼说:
“< br>我问了好多
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
叫神童, 你肯定认识,因此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期望能得到你
的帮忙。
”
苏 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
心想:
“
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 br>”
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
本书不但没看过,
就连名字都 没听过,
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
认识。这一刻,
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 。对着老人满含期望
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透过这件 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
以前那么骄傲实在不就应。
他又想起自己 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
于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 3 ~
是苏轼 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
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 联的前面各加两字,然后
端详一番,
满意地摊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去了。
这一切都被站在 窗外的
母亲看得很清楚。于是她来到书房,只见对联变成: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母亲微笑着点点头。
苏轼从小就是这样,
在学问上严格 要求自己,
如果有不适宜的地
方必须会提出来,即使对方是老师,也会直言不讳。正是从小养成 的
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
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
也让他受用
终生。
苏轼的故事(四)
:
添字作诗
相传北宋著名诗人苏轼、
黄庭坚和苏轼的妹妹 苏小妹在一齐评文
论诗。苏小妹说:
“
有这么两句:
&ldqu o;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
,如果当中各嵌一字,该填什么字才恰当呢?
苏轼经过一番思索,提出了加
“
摇
”
、
“
映
”
两字,于是这 两句便成了
“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
。
黄庭坚改用
“
舞
”
和
“
隐
”
两字,
改成了
&ld quo;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
。
他俩的填字都遭否定,就一再请苏小妹自己填字。苏小妹说,前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 4 ~
加
“
扶
”
,后增
“
失
”
,就成了
“
轻风< br>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
,淡雅而不俗。
苏、黄二人听了,不觉抚掌叫好。
苏轼的故事(五)
:
苏轼的故事:苏东坡与枳椇子的故事
古往今来,
英雄豪 士多善饮酒,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政治上屡经
坎坷,却能始终不改其乐,
除了修养与文 学造诣以外,据说也得益于
“
薄薄酒
”
。
苏东坡的薄薄酒就是
“
微醺
”< br>,
即有必须的酒意,
但
决不是烂醉如泥,故有陶然之乐,而无昏狂之弊。这样饮 酒是能够收
到
“
行气血、舒经脉
”
效果的 。
苏东坡饮酒虽然很少沉醉,
但他却掌握了极好的醒酒药,准备随
时帮忙朋友。
《苏东坡集》
中记载了一则故事,
说明他醒酒药的来 历:
苏东坡的同乡揭颖臣得了一种饮食倍增、
小便频数的病,< br>许多医
生都说是
“
消渴
”(
糖尿病
)
,
多年不能治愈,
自认为没有
期望了。
苏东坡说一个名叫 张肱的医生替他治疗,
张肱认为揭患的不
是消渴,而是慢性酒精中毒。酒性本热,因此欢喜饮水 ,饮水多,症
状似消渴而不是消渴。
于是用醒酒药治疗,
多年不愈的疾病竟就此痊愈了。从此,张肱的醒酒药,也就成了苏东坡的醒酒药。
苏东坡的醒酒药是什么呢
?
就是中药枳椇子。
苏轼的故事(六)
:
口大无比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 5 ~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
到京师去科考 。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
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 前往。
入席尚
未动筷子,
一举人提议行酒令,
酒令资料务必要引用历史人物和 事件,
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
我先来。
& rdquo;
年纪较长的说:
“
姜子牙渭水钓鱼!
&rdquo ;
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
秦叔宝长安卖马!
”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
苏子卿贝湖牧羊!
”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
张翼德涿县卖肉!
”
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
关云长荆州刮骨!
&rd quo;
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
诸葛亮隆中种菜!
& rdquo;
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
全部分完了,
六个举人兴高采烈 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
苏轼却
不慌不忙地吟道:
“
秦始皇 并吞六国!
”
说完把六盘菜全
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
&ld quo;
诸位兄台请啊!
”
六举人呆
若木鸡。
苏轼的故事(七)
:
东坡鱼
苏轼不仅仅是文学大家,
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
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
雅兴大发,
亲自下厨做 鱼,
刚刚烧好,
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
(黄
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 米黄宗祖之一,
是苏轼挚友,
两人经常
以斗嘴为乐)
。
知道又是来蹭 饭揩油,
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
黄庭坚进门就道:
“
这 天向子瞻兄请教,
敢问苏轼的苏怎样写?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 6 ~
-少年智则中国智
-少年智则中国智
-少年智则中国智
-少年智则中国智
-少年智则中国智
-少年智则中国智
-少年智则中国智
-少年智则中国智
本文更新与2021-01-25 00:4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82384.html
-
上一篇: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测试题(答案)
下一篇:关于鲁迅的经典故事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