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雨的优美句子
人生的三本大书
2017
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
,一本是“无字之书”
,
一本
“心灵之书”
,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自拟题目,
写一篇
800
字的作文)
书生
上苍赐人以三书,一曰有字之书,二曰无字之书,三曰心灵之书。此三者,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读书者可称书生,而凡世间之人,或多或寡,必读此
三书,故世间之人皆 为书生也。
有字之书,文章著述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录。往圣先贤著 经典,而后人传
习之;诗仙词圣书佳句,而后人吟咏之。有字之书,乃作文章者之见闻经历、所
思所想,付诸于文。孔夫子所著之《春秋》
,太史公所著之《史记》
,皆属有字之
书也 。李太白狂歌之《将进酒》
,杜子美哀叹之《石壕吏》
,亦属有字之书也。以
文章传道 义,以诗篇记良辰,此有字书之真谛也。
无字之书,生活经历也。以一 字概之,是为行。劳心柴米油盐,远游名山大
川,皆读无字之书也。无字之书是为行万里路,如古徐霞客 之游览,如马可波罗
之远渡。于万化冥合之间,读自然造物之书。鬼斧神工,最美之书乃天成。无字之书亦是平日生活,秋风卷屋,五斗折腰,利锁名缰,虚苦劳神。于困顿失意之
时,读泪湿汗浸之书 。披荆斩棘,最重之书乃人生。
心灵之书,思想精神也。以一字概之, 是为己。人即心,心即道,道即天,
天人合一。人以心观宇宙,观宇宙亦是观心。陆九渊曾言:
“宇宙即是吾心,吾
心即是宇宙。
”心灵之书包罗万象,可绝非万象本身也。康德、柏拉图之思 考,
于此二人乃心灵之书,
而其著述非心灵之书,
故此书无法外借也。
心灵之 书乃思
想本身,发于人,终于人。凡世间之人皆有心灵之书,而此中玄奥不可言传。
文人以有字之书录无字之书,
圣人以有字之书传心灵之书;
学者以无字之书
习有字之书,
行者以无字之书证心灵之书;
贤者以心灵之书衍有字之书,
哲人 以
心灵之书明无字之书。此三书连环相扣,缺一不可。书生在世,读尽经典,而读
此三书断不可 厚此薄彼,需雨露均沾,相辅相成。
失有字之书,则文明难以传承发展 ;略无字之书,则学问皆如纸上谈兵;缺
心灵之书,则人生浑若傀儡木偶。幸上苍非悭吝之辈,播此三书 于人间。是故世
人尽能读此三书,行此三书,传此三书。
故世人皆能成书生也。
读心为魂
阅读常被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大本书:一本是
有
字之书
,一本是
无字之书
,一本是
心灵之书
。
这话说得确实精僻(辟)< br>,当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
有字之书
为人之
底,以
无字之书
为人之骨,以
心灵之书
为人之魂。
有字之书
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人们狭义上阅读之物。
杜
拉斯曾说过
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
。
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的时光,
一方面
夯实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开拓了 人的视野。培根也常强调
读史使人明智,读
1
/
4
诗使人灵秀
。但若仅仅停留在阅读
有字之书
,便易陷入苦读成疾的泥潭。
专读 书也是有弊病的
,
鲁迅鼓励人们使所学的知识活起来,
这便是所谓的
无字之书
。
无字之书
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
经历百态人生也是另一
种阅读。
向生活寻 求知识,
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搭好身骨。
这本大书中没有直接易 得的文字总结,
它更需要人活化地看待,
留心生活中的细
节,从中撷取成长所需的营养 ,做到经世致用。
读着这两本书,
能拥有
谈 笑有鸿儒
的展望,
但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更关键的
是
心灵之书
。
心灵之书
似乎更为玄妙 ,大家如齐白石也只能说成
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
心间
。
我将 这种微妙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
如果一个人永远是外在事物的反映,
缺乏自我的内在焦点,那他仍是无用的。
特别在物欲快速膨胀的当下,
潜心读书
的人都已消失殆尽,更不 用提回归本心,发出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的深层自我反思!拥有向内 探寻的自我意识,才能回答人何以为人的终极难题。
而且每个人的心灵都脉动着不同人格的血液,
借鉴他人确为一条捷径,
但读懂自
己内心更为重要。常读
心灵之书
,为自己注入独立之灵魂。
从另一方面来认知,
有字
与
无字
之书都是为了读透
心灵之 书
服务。
腹
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对读通心灵才为终极目标的明证。他们是两条殊 途同归的方
式,
心灵之书
散落在世界的每一隅里。
阅读向着领悟
心灵之书
出发!
为保有 人鲜明生机的愿望,
时刻铭记以读心
为魂。
人生三读
王家卫在《一代宗师》中有言:见天地,见自己,见苍生。这与一位作家的
“人生三书”论不谋而合。读“有字之书”
,即见天地万物的运行之理,读“无
字之书 ”
,
即见芸芸苍生的社会迹象,
读
“心灵之书”
,
即见自己 内心的所欲所求。
然而如何将三者有机的结合,
使自己既不读死书,
又不汲汲于世,< br>也不闭锁内心
呢?想必,以知识和社会经验来丰富内心,剔除纷扰,才是“读书”之途。
现今社会,基础教育的普及早已使“有字之书”谙熟于每个人的心中,而网
络的大潮则将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日富一日地带到人们面前。可以说,
“有字之
书”
中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从世界各地喷薄而出。
另一方面,
随着
现代一体化 和泛娱乐化的兴起,
各种从所未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被写在了如
今的“无字之书”上。然而 ,一位哲人曾说“不知情权比知情权更加重要”
,它
可以让高尚的心灵不被无用的言论所累。面 对“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
,
“心
灵之书”便格外重要。只有在“心灵之书”中读 得坚定,读出信念,读出亘古不
变的普世价值,
读出道德律令和精神准则,
才能拒绝动 摇,
读到真实的自我与内
心。否则,如尼尔·波兹曼所言“我们终将毁于自己所爱的东西。”而知识和社
会阅历同样可以成为人的武装,
从书本和社会中剔除糟粕与流俗,
才 能达到心灵
的上升。
同样,伟大的心灵亦有益于个人对“有字 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理解。抗
战时曾有文人说自己当年读宋人著作不知国破家亡之苦,
只有 到了抗战时国家陷
于危难,
方得与宋人同情。
赫尔曼·
黑塞在谈及读书时,< br>也说自己阅读歌德的
《亲
2
/
4
-描写秋雨的优美句子
-描写秋雨的优美句子
-描写秋雨的优美句子
-描写秋雨的优美句子
-描写秋雨的优美句子
-描写秋雨的优美句子
-描写秋雨的优美句子
-描写秋雨的优美句子
本文更新与2021-01-25 02:3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82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