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解释:
1
、
崇高
2
、
优美
3
、
悲
4
、
滑稽(喜)
5
、
审美感受
6
、
艺术构思
7
、
灵感
8
、
艺术传达
9
、
典型化
10
、
意境
11
、
艺术修养
12
、
美育
13
、
异化
简答:
1
、
如何对丰富多彩的美的事物进行分类?
2
、
壮美、阳刚之美是否等同于崇高?为什么?
3
、
如何从美的本质来阐释崇高的内在涵义?
4
、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有何特点?
5
、
悲剧有哪些主要表现形态?
6
、
滑稽的主要审美特征是什么?
7
、
简述审美理想对美的创造的作用。
8
、
进行美的创造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9
、
在《手稿》里,马克思是论述了异化劳动哪几个方面的规定?
10
、
生产劳动的审美意义包含哪些方面?
11
、
为什么说劳动能给人以审美愉快?
12
、
现实美的创造包括哪些范围?
13
、
简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14
、
艺术典型化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5
、
偏于再现的艺术与偏于表现的艺术在典型化上有那些不同要求?
16
、
美育的特殊职能何在?
论述:
1
、
如何把握优美与崇高、滑稽的不同本质特征?
2
、
艺术美的创造对艺术家提出了那些要求?
3
、
现实美创造的 基本原则是什么?怎样把握
“合目的性平衡律”
与
“合规律性协调律”
?
4
、
试述现实美的创造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
5
、
为什么说异化劳动也能创造美?
6
、
“如果我们谈的是使用价 值,那就可以有把握地说,
那些为原始氏族用来作装饰的
东西,
最初被认为是有用的,
或者是一种表现这些装饰品的所有者拥有一些对于部落有益的
品质的标记,只是后来才开始显得 是美丽的。使用价值是先于审美价值的。
”如何评价普列
汉诺夫的这段话?
7
、
恩格斯在《致斐迪南
拉萨尔》的信中指出,悲剧的本质正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所决定的。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
、
崇高:
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崇高的对象都是以严 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
它以
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
而其实质在于受 到压抑的时间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
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 ,而是双方在对立、冲
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
、
优美:
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 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
其最
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
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 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类的完满性的浑
然交融,体现在优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之上。
3
、
悲:亦可称悲 剧、
悲剧性。其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
一的过程,
即体现 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
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
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 终将获得胜利。
4
、
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亦称为喜、喜剧、喜剧性。其本质特征, 是侧重于在
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
其审美特征,
是引发人们 在恶的渺小空虚
和善的优越比照中,看到自身的胜利和威力,引起一种对于对象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 br>
5
、
审美 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性环节,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几种功能相互交
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一切 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发
端,
正是在审美感受过程中,才萌发了创作冲动,
产生了要把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物态化为
艺术作品的强烈愿望,从而进 入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阶段。
6
、
艺术构思:
就是形成某种特有的审美意象并转向美的创造的精 神活动,
是艺术家由
感受到思考、
由发现到形成整个审美意象体系的酝酿过程;
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
艺术家最
后完成关于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全面设计。
7
、
灵感:
是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
是创作中的一种顿悟现象。其特点是不期而至
的突发性和 精神上的高度集中、
高度灵敏的亢奋状态。
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
它既依赖
于艺术家平时的丰富生活积累,又依赖于艺术家对他所创造的形象的不倦的追求。
8
、
艺术传达:
是文 艺创作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就是把艺术家艺术构思的
成果通过物态化的形式固定下 来,
因而是一种把精神活动转化为物态化形式的实践活动,
它
的任务就是制造出物态化 形式的艺术品。
9
、
典型化:艺术美的集中体现,是艺术典型。艺术典型的创造过程就是典 型化。它是
一切艺术门类创造艺术美的共同规律。
其中,
偏于再现的艺术的典型化,< br>包括概括化和个性
化两方面的内容;偏于表现的艺术的典型化,则以创造真切感人的艺术意境为目 标。
10
、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特有的重要范畴 ,是艺术形象出发想象、联想、引起美好情
思的审美境界。
11
、
艺术修养:是指艺术家对艺术知识的积累,艺 术鉴赏的能力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本
领所达到的程度。
12
、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 全面教育的一部分。其内容包括主
体感受能力、认识能力培养问题,以及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合乎 自我完善等方面。
13
、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主体经过转化,成为外在 的、异己的
东西。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论 述,赋予“异化”
以新的含义,把它同现实化、对象化、物化、外化区别开来。人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把 属人
的本质体现在对象中,这就是主体的现实化、对象化、物化、外化。到了私有制社会,劳动
生产的结果为剥削阶级所获取,
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多,
剥削阶级掠夺的东西也就越多,
力
量越是强大。于是劳动产品对于劳动者来说,成了异己的、统治自己的、压迫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劳动产品的异化。
三
简答:
17
、
如何对丰富多彩的美的事物进行分类?
着眼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
我们可以把丰富多彩的 美的事物分为第一性的现实美
(自然
美和社会美)
和第二性的艺术美;
着眼于 美的事物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不同的性质和特征,
则
可以将其分为崇高、悲、滑稽、喜、优美等。
18
、
壮美、阳刚之美是否等同于崇高?为什么?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阳刚之美不能完全等同于崇高。
因为壮美、阳刚之美,以及 雄
浑、
豪放等品格,
实际上大都指的是文章的风格以及个人品格修养方面的特点。这种壮美的
格调仍以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为特点,而不是指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涵义。
19
、
如何从美的本质来阐释崇高的内在涵义?
崇高其实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
因此应该从美的本质来阐释崇高的含义。
美 是在人类改
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它的内容是人的 真、
善统一的实
践,
它的形式是对这种实践活动的感性肯定。
人类争取真与善 达到统一的实践过程是动态的,
其形式是严峻的、冲突的,人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冲突的动荡过程时, 获得一种矛盾的、
激动不已的愉悦,
崇高对象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呈现的。
而那些反映着 这种冲突印痕的静态形
象,便同样也具有崇高的审美特征。
20
、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有何特点?
悲,是同崇高有密切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一个范 畴,它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悲惨事件。
根据恩格斯的论述,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 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
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
代表历史发 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
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21
、
悲剧有哪些主要表现形态?
从文艺史上看,
悲剧的表现形态通常被认为有命运 悲剧、
性格悲剧等,
但是如果从生活
与艺术中的实际情况出发,
首先应该分清 新生力量的悲剧和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
此外还有
不能归入前二者的“小人物”的悲剧。
22
、
滑稽的主要审美特征是什么?
滑稽的本质特征,
侧重于在对丑的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
当实践
主体在矛盾斗争中已居于主导地位时,
现实对象作为实践主体的对立面,
已经或即将被战胜,
从而成为失去了存在依据的事物,成为可以被任意揶揄、
摆弄的对象。
这时候,这种已 经失
去存在依据的事物仍然要坚持以往昔的强大威严的外观而存在,
就以其触目的不协调的形式
引人发笑,
从反面肯定了实践主体的胜利斗争,
也即是以其独特的形态显现了人的本质 力量。
这就是滑稽。
23
、
简述审美理想对美的创造的作用。
审美理想在审美实践中产生,它体现了主体内在的固有尺度的要求,因 而它一经产生,
就对人的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实践发生巨大的反作用。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
审美理想的形
成,使人们有可能自觉地感受美、认识美,从而能够及时、迅速、敏锐地发 现和观赏对象的
美;二,审美理想体现着人们进行美
的创造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 追求美,创造美的热
忱,吸引着人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英勇献身。
24
、
进行美的创造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一,
来自社会实践的高尚的审美理想;
二,
把握客观对象或使用的物质材料的 内在规律;
三,得心应手的创造才能和技巧。
25
、
在《手稿》里,马克思是论述了异化劳动哪几个方面的规定?
一,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二,人同劳动生活本身的异化;三,人同人的“类本质 ”的
异化;四,人同人的异化。
26
、
生产劳动的审美意义包含哪些方面?
一,劳动场面和劳动过程的美,包括劳动主体的美、劳动工 具的美、劳动环境的美、劳
动组织的美;二,劳动产品的美。
27
、
为什么说劳动能给人以审美愉快?
在生产劳动中,
由于人类不断地掌握了 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
使得人类的作为变成了合
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不断趋向统一的活动,
变成发现美的尺度与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感性
活动,
即现实美的创造活动。
正是 这种物质实践活动,
一方面不断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
然界的面貌,
在地球的表面上 不断打上人类意志的标记,
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人类自身,
不断
提高了自己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能力。
当人们在实践中,
由于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得到感性
的显现,便会感到一 种自由创造的愉快,这是从“直观自身”中所获得的愉快,也就是我们
所说的审美愉快。
28
、
现实美的创造包括哪些范围?
现实美的创造领域是无比广阔的,
表现在现实生活的许多方面 :
生产劳动的美化;
自然
的美化;日常生活的美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的 美化,等等。
29
、
简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的审美意识的物态化的积极成果,
集中地 体现了艺术美创造的特有
的本质。从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来看,主要表现为先后承续、
互有渗透 的三个环节。一切艺
术美的创造,
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其发端的;在艺术构思阶段,
艺
术家由感受到思考、
由发现到酝酿形成整个审美意象体系,< br>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
艺术家最
终完成关于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设计;要把艺术构思的成果通过物态化形式固
定下来,
就需要艺术传达活动,
艺术传达活 动是一种把精神活动转化为物态化形式的实践活
动,通过艺术传达活动,物态化形式的艺术作品最终创造 完成。
30
、
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对艺术美的创造有何重要意义?
艺术家创作个性,
对艺术美的创造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艺术的审美价值,
首先是由其
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但由于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特点造成的作品艺术美的个 性特色,
则显然
对构成艺术美的丰富性,
具有十分积极和明显的意义。
正是由 于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存在,
才
不断地增添着艺术园地的无穷意趣,
满足着人们丰富多样 的审美要求;
从另一方面说,
艺术
贵在创新,艺术家只有对社会生活持有独特的审美发 现并能以独特新颖的艺术形式表现出
来,才能创造出独树一帜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艺术美。
31
、
偏于再现的艺术与偏于表现的艺术在典型化上有那些不同要求?
偏于再现的艺术的典型化,
以创造完美的艺术典型为目标,< br>这种典型化工作,
包括概括
话与个性化两方面的内容;
偏于表现的艺术的典型化 ,
侧重于艺术家主观情志的抒发,
以创
造真切感人的艺术意境为目标,要求达到情与理 的统一。
32
、
美育的特殊职能何在?
美育 的具体职能可以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即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
鉴赏力和创
造力 。
四
论述:
8
、
如何把握优美与崇高、滑稽的不同本质特征?
崇高与滑稽,作为一个“统一过程”
,记录着主、 客体斗争历程或趋势的鲜明痕迹。它
们的共同美学特征,
是在主、客体压倒关系的动态转化中, 各以压倒式的统一方式,显现人
的本质力量,造成自我观照的独特审美价值。
优美则不同,首先 ,
它没有任何统一过程的痕
迹,
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
以比较单纯 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
其
次,它不是一种压倒式的统一,
而是现实与实 践、
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交融无间的
辩正统一;
其三,
它不是在自身 构成中包含着丑,
而恰恰是在与丑的抗争中显现人的本质力
量的美的形态,
它本身排除 了丑,并与自身之外的丑相比较而存在。这样,
便构成了优美最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1-25 06:3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83276.html
-
上一篇:艺术让生活更美好
下一篇:艺术概论复习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