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读后感 >

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25 06:33
tags:

-

2021年1月25日发(作者:超级逃犯)
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

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有关 “艺术设计”的不同观点已有很长的时间,
《美术观察》围
绕这一问题的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br>综观几十年来,
国内工艺美术界对
“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 ”、“艺术设
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
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
计的 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21
世纪的来临使我们即将进入人类
社会一个新的时代,< br>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对于确

21
世纪的艺术与设 计教育体系、确定设计的职业化与产业化都将
是十分重要的。




1
.“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和“艺术与设计”




目前,
要澄清的是三个概念:
“艺术设计”、
“设计艺 术”和“艺
术与设计”。在英文中我们很难看到“Art Design”或“Design
Art”,而“Art and Design”倒是用得很多,如芬兰赫尔辛基艺术
与设计大学(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美国哥伦布艺术与
设计学院(
Columbu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等。如果照国外
的说法应该是“艺术 与设计”较为准确。
由此看来国际上将艺术与设
计并列而立,体现了两个学科领域既相互联系、 又各不相同的特点。
在这里,艺术涵盖了美术、影视艺术和音乐的大艺术范围,设计则包
括了从 手工艺到工业设计的所有设计范围。
这样的名称涵盖较广,

比较合理。而且在英文中 “Art
与“Arts”也有微妙的解释,西方院
校名称中采用的大都是“Art and Design”,而不是“Arts and
Design”,
实际上在英文里“Arts” 体现的是手工艺而不是艺术的多
种类。当然,中国自有中国的国情,也不必一切都要以直接翻译过来为准。




对目前“艺术设计”的说法,
我认为 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对“艺
术与设计”的简称或模糊化思维,省略了其中的“and”,这种方 式
比较概括,
但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表达不明确。
一种则是在当前中
国特定 阶段,
设计教育者们对设计的“国情化”解释。
所谓“国情化”
解释,
是在人 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
对“设计”的定义
缺乏理解的情况下,
在“设计” 前面加注“艺术”二字,
使人们更容
易接受这一概念。然而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 是定语,
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
从更深层看,
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
代一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设计的认识。
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工艺
美术,没有设计,
所谓设计只不过是“现代工艺美术”。虽然这一观
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变化,
但认为工艺美 术是艺术的一部分,

将其纳入“设计”范围还不如称其为“艺术设计”为好。
同时“ 艺术
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概念的最好演绎,
比如过去的室内装饰系
就改名为环境 艺术设计系。在中国设计教育界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
越是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观念集中的地方,
人们越强调一种艺术情结,
对直截了当的采用“设计”这一概念采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

在经济发达的南方,
人们却积极的采用“设计”的名称,
以追求与传
统概念 的区别。
这使人想起法国人对设计的态度,
据说仍有一部分法
国人认为设计与艺术无关 ,
“设计”一词由于来自英国,
在很长一段
时间内都受到法国人的抵制。




至于“设计艺术”,
让人联想到的是具体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和
手段,在概念上显得含糊不清,在此就不用讨论了。




2
.设计业——走向对世纪的“创造”业




无论如何,在即将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设计”的概念已经越
来越多的为人们所认 同和接受。“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
境(室内)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和“都 市设计”的
概念为人们所熟悉。在国际上有很多设计院校都采用了“艺术”或
“艺术与设计”的 名称。
“美术”或“工艺美术”的概念由于范围较
窄不利于向未来大艺术和设计概念的拓展和扩 延,
除曰本的老牌院校
外,其它国家较少采用。如果我们还采用过去的习惯性命名,无疑将自己限制起来,也难以体现一个面向对世纪设计院校的创新精神。




今天,我们很快就要迈入
21
世纪的门槛,面对科教兴国的强烈
呼 声和国际设计教育不断发展的竞争和压力,
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讨
论究竟是“艺术设计”还是“ 设计”的概念问题了,
答案应该是不言
而喻的!
21
世纪中国的设计教育应当 向何处去?
21
世纪中国设计教
育在科教兴国的强国战略中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 作用?中国的
设计教育何时达到国际一流的状态和水平?这些都是作为今天的设
计教育者最应关 心的问题。
面对走在设计教育前面的社会发展和需要,
我们不能再停滞不前。
一份来自 英国设计委员会的报告,
对英国的设
计教育是这样评价的:
“每年到英国学习设计的外 国学生为英国带来
高达
10
亿英镑的学费收入;在过去
5
年,申请攻 读学位的人数增长
12
%;
目前在高等学院学习设计的学生人数达
62000
人;
共有
190

院校在
120
个艺术与设计科目 中提供学位和高等学历;
在高等教育中
约有
900
个设计课程;有
1 0
所院校是专门的艺术与设计学院;法国
标志汽车公司、雪铁龙汽车公司、曰本马自达汽车公司 、德国
BMW

车公司和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的设计主管均出自英国著名设计学院。< br>目前在英国注册的设计顾问公司达
4000
家之多,从业人员共有
30
万人。
设计顾问公司产值达
52600
万英镑。
大多数英国设计顾问公司< br>的客户都来自世界其它国家,设计业成为英国主要的出口业之一。
1997
年英国设计业 产值达到
120
亿英镑。”




确切的说,国际上已经将设计业归并到“创造业”(
Creative
Indust ry
)之中,
成为一个新的产业概念。在英国“创造业”已经达

500亿英镑的年产值,
并预计在
1998
年到
2006
年间将成为最 热门
的产业领域。
1981
年,在英国从事“创造业”的人数为
22
万人,估
计到
2006
年,在英国从事设计、媒体和专业音乐等属于“创造业”
范围的人员将达
56
万人。




从以上的 数据,
我们不难看到设计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今后的
巨大优势,
由它所带动的设计教 育、
设计咨询服务、
软件和产品开发、
制造服务等方面将会形成极大的产业优势。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当代,我们看到了街头 哈曰、哈韩的少男少女;我们看到了美国现代
艺术馆里保存良好的古埃及墓穴的雕刻门板,希腊雕像,罗 马柱式,
中国石佛等;我们也看到了,国内出现了文物走私、文化场所的年久
失修……




经济的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中国设计也在延伸,有人认 为是
“百花齐放”,但也有人认为是“乌烟瘴气”。仅这两方面的认识,
使得我们看待当代设计 时,一片迷惘。




缘于如此,
我们是否可以把探讨 当代设计的着眼点从设计的客观
存在与设计师的主观意识上转移到把设计本身置于文化领域内,
从宏
观的文化价值形态中进行分析。




设计我们可 以看作是艺术同哲学、
宗教等一样都是文化的一个领
域,“是作为精神的存在,以一定的理念为 指导原理的精神、价值创
造的一种形式。
”[1]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设计也同样如此。当代的设计是否也应该这样,使得若干年后,后人
看待当代设计时,认识到 他体现了文化的演进和发展。





我们当代人看待 传统时,
很大一部分都会形容其是老观念、
老封
建。
这样使得我们研究传统时 只停留在一些表象的东西。
著名民艺家
张授一先生解释传统时认为

“‘传’ 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
相承的系统。
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 br>道德、
人伦、
风格、
艺术、
制度等,
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 化方面。
”[2]
而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并渗透于一切行为系统里的观念
体 系。一般来说文化包括物质设备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 人的物质设备:器物,房屋,船只……都是文化中最易明白,
最易接受的一方面。它们决定了文化的水准 ……”






















“……这部分包括着种种知识,
包括着道德上、
精 神上反经济上
的价值体系,
包括着社会组织的方式。
这些我们可以总称作精神文化,< br>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改变了物质,
使人们依他们的理解及道德的见解去
应用时,
物 质才有用。
另一方面物质文化是模塑或控制下一代人的生
活习惯的历程中所不能缺少的工具…… ”




“器物和习惯形成了文化的两大方面——物质的和精神 的,
器物
和习惯是不能缺一,它们是互相形成及相互决定的……”[3]




马林诺夫斯基在其
《文化论》
中辨证的分析了文化的两方面——
物质性和精神性相互关系。




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 脉相承的器物和习惯。
就像一个家族的传家
宝和曰常行为。

站在历史的角度 ,传统文化即是一些物质与精神的
沉淀。
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物质得到改进和创新,
使人 类有了新的征服
自然和表述情感的工具。物质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使得人在神经系
统养成的习 惯也同时发生变化。




在生产力高速提高的今天,
物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使得我们人类
的一些习惯跟不上或者完全跟上了却又过了,
这使 得我们跟传统文化
有点脱节了。




设计,作为和我 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活动,从宏观角度来看,
国家一些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方面,都可以称之为设计; 微观方面,
人们曰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囊括在内。



设计是“以人为本”的,
这其中的人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种:
主观
形态方面的人(即 设计师)和客观形态方面的人(即大众群体)。




中国幅图 辽阔,各区域的经济、文化还有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一
些经济水平落后的地方,
设计师在做设计 时总会遇到困难,
做好一项
设计与大众接触时得不到认可,
最终结果是设计被改得面目 全非。
使
得设计师在做设计时索然无味。
紧跟是庸俗不堪的设计,
严重的污染
了文化视野。
大众群体认为在接受设计师作品时,
往往感到很多地方
不尽人意 ,
殊不知自身的文化素质低下也有一方面。
经济发达的地方,
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设 计师耳濡目染带有一点崇洋思想;加之,大
众群体也有类似思想,
一拍即合。
经济的地 域性差异对于设计的这两
种影响都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形成的恶性循环,
但 也给我
们带来了一个问题即“设计引导人”与“人引导设计”的矛盾。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设计引导人”与“人引导设计”这本身就
是互相融合 在一起的。
就像法国印象派兴起的时候,
连街头擦鞋的女
子也会谈论莫奈的油画,中曰历史上也曾有过类似的情况。
宋朝宋徽
宗崇尚道教,
导致了街上卖烧饼的老人 也会说道。
这不也说明了我们
设计在引导人的时候同时也在引导自己的方向。
反过来,
人引导设计
的时候也引导自己,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看,物质是第一性,意识
是第二 性,物质影响意识,
意识也影响物质。当人们有一定的共同认
识即
(共通语言)
设计与人就走到一起了并带着一定的时代特性往前
发展了,这时用什么来作为共同语言呢?无疑最好的 还是“传统文
化”。毕竟传统文化还是离我们较近的,如我们一些生活习惯,中国
用筷子用了这 么多年,如果改用叉子,还是有点不习惯的。这是人的
一种意识一种情怀。
设计师如果把握住这 个情怀,
一切问题也就好办
了。




事实上 ,
“现代文化浪潮即夹着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经济的发
展,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城 乡差别加大,传统工艺赖以生存的小农
经济基础的群体和工业商品经济对市场的无情打击,
将传 统的生活方
式,传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从根本上动摇了 民间制陶的基础。”高耗薄利导致民间工艺的萎缩;
民间艺人的严重流失,这一切都在继续。





从价值观的角度,
也同样使得我们的设计师也在 变,
有些设计师
想先沉下去,再浮上来。但从很多事例说明,沉下去就浮不上来了。




这也使得社会上有人说,
“搞文化的人也不懂文化”。
这或许就
是对我们设计时说的,
但确实存在这样的现状,
设计界的自身文化素
质不高,不断模仿国外的设计,难道就像火药一样,中国发明的,外
国变成洋枪洋炮来对付中国,然后 中国再去学外国。





现在我们也说设计圈里能 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人就是大
师。陈汉民先生解决了一点,靳埭强先生解决了一点,所以我们称他
们为大师。




陈汉民先生在设计王府井饭店的标志 时,
把传统的中国结与建筑
墙壁上的装饰融合起来,
使我们看到这个标志时,
既有中国的文化的
情结,又具备现代设计的特点。





靳埭强先生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例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
技法,融合了现代技 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




贝聿铭先生更是世 界公认的建筑大师,
在做中国的香山饭店运用
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色调,
使现代建 筑加上文化情怀,
形成了一
种共鸣。




他 们这些大师自身都具备得一定的文化素质,
挖掘出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精髓,一种韵致,让我们感 到了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




作为当代设计的后备军——设计院校的学生来说,

应该感觉到
理论知识的重 要性,培养一种设计师的责任感,要么不做,要做就做
最好的。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
不要有的时候不珍惜等到失去的时
候才感到后悔




张道一先生对待传统文化的看法“张果老倒骑驴,
骑在驴上向后
看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 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在比较中鉴别,
在现象中归纲,理出一条思路,驴儿驮着往前走,走向新的时代, 不
是固守于旧的迂腐不化,而是创造者新的去开拓未来。”[5]




当代设计的发展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个人问题而是设计师与大众
的配合的问题,
寻找相同的切入点,
即传统文化的介入应该来说对当
代设计文化具有推动作用。
这或 许就是传统文化对当代设计的最大意
义了



后现代


Post- modern
)建筑在中国的传播:



后现代

这个词如今已经过时了。

后现代

在中国建筑界的影响最大
时是
80
年代中期。建筑界同仁们引进

后现代

概念,比文学和其他艺术门类中引进它要早一些。
中国的建筑理论家在这个问题上赶了一
个早班车。




我今天不想深入讨论

后现代

这个概 念本身的内涵,
也不会介绍
关于它在中国传播的详细情况,
只是想通过回顾近二十年中 国建筑界
的发展过程中对

后现代

选择性使用,
说明

后现代

这个概念是如何


误读



误用

的。首先应该申明,说

误读



误用

,并非批评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1-25 06:3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83287.html

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