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青春的脚步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原创精选)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26 03:12
tags:

青春的脚步-我的读书故事作文

2021年1月26日发(作者:intothewild)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初步感知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方法】

引导、质疑,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段《我和我的祖国》铃声开启了我们今天语文课的序幕,祖国,一个 能牵动人们内心真挚情感的词
语,歌颂祖国、热爱祖国更是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不少文人忧国忧民,表 达了自己深沉的爱国情感及历
史责任感,那么你学过哪些相关的诗词文句呢?(学生发言)同样,在20
世纪
70
年代,有一们女诗人也
唱起了爱国之歌,今天我们就来当代 女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交代学习目标


三、简介诗人和写作背景


1.
作者:舒婷,原名龚佩 瑜,当代女诗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致橡树》

(教师点拨
朦胧诗及 代表人物)


2.
背景:这首诗发表于
1979

7
月,据说成诗却早在
1976

4

24
日, 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
着太多的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凝聚着深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 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
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 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
感。
1979
年,诗人面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情景 ,以自己独有的抒情方式写下了这首诗。


四、诵读感知


1.
预习检测(纠正字音)
2.
录音范读

(注意正音、节奏)

3.
学生自由朗读
4.
小组分节朗读

5.
大组合读


五、赏读研析


1
.逐节赏读重点,小组合作研析:

第一节



1

1
)在第一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分别是什么?这些意象蕴涵和 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



2
)这一节诗应该怎么读?


第二节



1
)这一节的基调还是深沉痛苦的吗?


2
)联系上下节,说说本节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第三节



1
)诗人创造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感情?

这些意象有些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点拨此处感情发生变
化的社会背景原因)


第四节



1
)如何理解“我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2
)如何理解“我”和“你”?

2.
写法探究


怎样理解诗中四个“祖国啊”的内涵和关系?(点拨含义与写法)


3.
主题揭示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及板书进行自主归纳。


六、拓展延伸


1.
这首诗中有许多意象,
下面就以
“我是你——”
的句 式仿写一组意象来表达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我是你发梢上的蝴蝶结,
时时刻刻展示你的风姿;

我是你天空中的一只小鸟,
时时刻刻搏击着风雨;


2.

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我们该如何以具体行动来爱国呢?(进行德育教育)


七、本课小结


本文是一首深沉的爱国之歌,诗人将个体的自我放在祖国的 大形象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
光、自由的重任,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深沉的历史责任 感。希望同学们也能学习作者这种爱国精
神,并为祖国的富强努力学习。

八、板书设计:









九、

教学后记:
























2
2.
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讨法、展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新课

——展示陈毅同志的画像,
简介作者生平,
介绍时代背景:

193 4

10
月,
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 坚持斗争。
1935
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
区突围,转移到 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
经历的最艰苦最 困难的阶段。
1936
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 br>丛中
20
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 悻解围而去。今天,
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检查预习



1
.指名学生朗读:莽












2
.熟读这三首诗(抽上、中、下游学生各一名朗读)



三、整体感知



1
.朗读这三首诗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
.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br>“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
分,告诉了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交代了 梅岭遇险的经过。
“伤病伏丛莽间”
指出处境的艰难,
“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急,< br>“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
“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
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 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有条件可配乐朗读,同时配以陈毅
梅山被围的画面。




3
.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
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3
(提示: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
“面对当日”
“展望未来”
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 注。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又
有所侧重,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
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说明
]
该环节可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精读细研



1
、解读第一章:




1
)指名朗读全诗。


2
)学生分 小组讨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
后也 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
《乌 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3
)提问: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提示:一个“ 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
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 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地流露
出来了。





4
)提问: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诗中“旗旗”借代 部队;
“阎罗”影射反动势力的头
领;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5
)学生小组讨论:这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提示: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后两句生发奇特
的想象。


(< br>6
)朗读指导: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
“意如何”

“艰难”

“招”

“斩”
要重读,
“斩”要读出 痛快淋漓之感。



7

教师引入李清照
《乌江 》
诗,
学生齐读。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8
)学生读全诗,背诵


[
说明
]
引入李清照的《乌江》旨在让学生由彼及此地体会到课文中所表现的诗意,更容易理解到课
文中 表达的诗人的感情。在其他几个问题的设置上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对修辞方法的辨认能力
和理 解能力。阅读环节的反复进行,可以使学生以读促解,不仅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感情,而且能够品味到
诗歌 的美感。

2
、解读第二章。




1
)学生齐读全诗。




2
)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首诗着

4
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 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
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3
)思考: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提示:
“头悬国门”
,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
东门典故,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 胜利的坚定信念。
“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
“飞来”
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 名词。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
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 ,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4
)思考: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诗中用了借代的 修辞手法,
“烽烟”
,古代边境有敌
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 争。





5
)朗读指导。

引入陆游《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
祭无忘告乃翁。

读这首诗,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天忘告乃翁”的壮烈情怀。
“后死诸君

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两句要扬起,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殷殷之情。




6
)学生齐读此诗,背诵。


[
说明
]
学习这一章时,学生已经初步有了学习第一章的经验,教师可有意 多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以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


解读第三章



1
)学生齐读全诗。



2
)学生思考并讨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精神?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
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 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
牺牲的革命精神。





3
)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投身”二字,洋溢 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
无二志的高风亮节。
“应有涯”
,是对反动派挑起事 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
命的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 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论语》
《孟子》
“杀
身以成仁”

“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4
)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诗中以“血雨腥 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

次章“烽烟正十年”对应;又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 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不胜向往、欣慰、豪迈
之至。












[
说明
]
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第一、二章的经验,所以, 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提问
题,再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多的是发挥了 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
“会学”
。教师最后可做明确。



五、课堂小结


5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 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
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 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
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 信念。理解诗作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的侧重点,务必体会
并理解诗作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 感情的方法。在写作上,作者把现实与想象、联想完美
结合,体现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胸襟,从“断头” 今日追思战争发展“百战”之多;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
以瑰丽的色彩描写悲壮的场面,
“旌旗 十万斩阎罗”
,表现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决心。作者由“地府”联想
到人间“遍种自由花”的美 好前景,诗作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六、布置作业


1


写出下列画线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和运用的修辞方法。



1


南国烽烟正十年

意思:

修辞:



2


血雨腥风应有涯

意思:

修辞:




3


取义成仁今日事

意思:

修辞:



4
)人间遍种自由花

意思:

修辞:



2


阅读第三章回答问题。



1


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

;从内容上看,是

。诗中押韵的字是





2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投身革命
/
即为家

B

血雨腥风/应有涯

C.
取义/成仁/今日/事

D.
人间遍种/自由/花


3、背诵全诗。


七、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陈毅



第一章

生死不渝、誓战到底



第二章

关心国运、切盼解放



第三章

乐观坚定、不怕牺牲

八、教学后记:











6
3.
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



2
【知识与技能】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过程与方 法】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通过学习,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
与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五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月夜》

一、多角度阅读


1
.小组讨论啥体裁?

【示例】现代诗


2.
小组讨论写了啥?

【示例】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的场景:霜 风,月光,高树,
“我”
,共同构筑
了“月夜”的存在。


3.
小组讨论为啥写?

【示例】作者为了寄托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 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
斗精神。


4.
小组讨论怎样写?

【示例】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 br>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
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


二、多角度赏析


1.
小组赏题目:


【示例】简练

醒目


2.
小组赏立意:


【示例】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


3.
小组赏选材:



7
【示例】此诗写的 是一个冬夜,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冷气袭人。环境是萧森的,人物孤
独的

4.
小组赏结构:

【示例】紧凑而明快。


5.
小组赏写法:

【示例】诗人借景抒情、托物咏志,简练的白描手法以 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了在
寒风中卓然独立的意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


6.
小组赏情感:

【示例】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 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里先
进青年的奋斗目标。







7.
小组赏语言:

【示例】简约古朴,诗以动词







押韵 ,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



,使语气委婉,
节奏舒缓自然, 富于散文之美。

三、多角度探讨



1.
小组探重点:


【示例】对月夜“美”的“形象”的多角度,多层面把握——




第一句:风吹写动

























第二句:月照言静

























第三句:昂然挺立


























第四句:独立宣言


2.
小组探难点:

【示 例】

1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
,
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 月夜图描绘出来
.
(提示:抓
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 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
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


“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
,
试说说你的感悟
.
(提示扣住“自由”或“独立”
,
言之
成理即可)

(表现出环境的萧瑟
,
人物的孤独
.
面对处境诗人表现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 格和奋斗精神
,
与高
树并排立着
,
而不是靠着
.
霜风呼呼地吹着
,
月光明明地
)

3.
小组探疑点:


【示例】

1
)霜风呼呼地吹着
,
月光明明地照着
.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
(提示:首先是拟人
,
风本是物
,
用“呼呼 ”形容之
,
此为拟人;

其次是对偶
,
霜风
-月光
,
呼呼
-
明明
,
吹着
-
照着;再 者
,
有通感
,
“霜风”
“呼呼”
“月光”
“明明”
,
集视觉
,
触觉
,
听觉为一体
.




2

这首诗只有四行,
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
用纯熟的白话写成。
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
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 。


4.
小组探亮点:

【示例】


1
)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
的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

共同构筑了“月
夜”的存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物象组合,所透露的诗意消 息的确是“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意涵的
朦胧感增加了这首诗的整体韵味。



2
)这四种物象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即前两种物象与后两种物象以及后两种物象之 间的关系。正是
这种方位关系把诗的时间主题(
“月夜”
)转化为空间主题。四种物象 显然都有所喻指,前两种物象也许只
是铺垫性质的,是为了呈现后两种物象;而后两种物象之间的关系更 加耐人寻味,
“我”与高树主动拉开距
离,果真是表明了某种“遗世独立”的人格,抑或某种情 感(譬如爱情)态度?



3
)这四个“着”字的恣意铺排,或许 是引发诗意的源泉。可以看到,
“着”放在每句的尾部,在整
体上起到了一种很好的平衡作用; 同时,
“着”的降调音节显示了某种坚韧和执着,形成了与诗的主题相得
益彰的效果


5.
小组探藏点:

【示例】

如何赏析‘树’的形象


“树”
”这个意象可能是象征权贵势力的 了。用“顶高的”来修饰“树”
,与“我”的形象形成了对照:
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一强一弱 。但这种反差或者说不对等,

“我”没有“靠”
(倚靠、依仗)着,而是“并
排”地“立”着。对于并排而立的“我”与“树”的关系,
:一是对立的双方,那么可能与阶级、贫富 、权
势有关了;二是非对立的两者。总之,
“我”是以一种平等的独立的、意志的精神的姿态存 在着。


四、课堂小结: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此诗写的是一个冬 夜,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冷气袭人。环境是萧森的,人物孤独的,正
好反映了“五四”运动 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对这样的人世,这
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 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
在孤独中不退缩,这 正显示出“五四”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
放,进而唤起国人的 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里先进青年的奋斗目标。



9
第二课时教学《萧红墓畔口占》

一、诗意导入识方法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是爱诗的民族,方块字的排列组合绘出的是诗意,方块字的抑扬顿错唱出的
是诗 情。今天,让我们走近五首短诗,去体会这些句短意长,言简意丰的诗句。

二、情境还原法:
《萧红墓畔口占》原稿与成稿对比,赏“偷”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偷.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
话。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
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为什么是偷放呢?带着这个疑问请同学们阅读《萧红墓畔口占》助读材料。从一个“偷”字你 读出了
什么?


明确:日据时期香港残酷的生存环境的写照;两人情感的深 厚,是好友,也是战友;等待长夜漫漫,
对民族解放的无限期待,流淌着深沉的爱国情怀。


2.
文本细读法:象征手法:
“红山茶”意象。高洁、自然、朴素,对逝者 的赞美,生命的灿烂;炼字:
“红”
庄严热烈、
抗争精神。
对比:
六 小时、
长途与一束红山茶
(礼轻情重)

结构:
诗短情长,
言简意丰。


3.
切身感悟法:感悟生死。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死的哲思; 生是寂寞的,死是安详的;死并不是一种
终结,还能再度归于自然。


4.
主题归类法:比较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没有太多凄切哀痛之语,没有对死者生前 的追
忆,也没有对二人交往感悟的叙述。
(克制、冷静)


三、自读诗歌用方法


请同学学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品读剩下的四首诗歌。并完成课内自读任务卡。



自读活动要求:


1.
自读
5
分钟,
要求用到至少两种本节课所学的读诗方法,
将自读笔记要点填写在课内自读任务卡中。


2.
小组交流
5
分钟,分享观点,互相探讨,进一步完善课内自读 任务卡。


3.
每组选择两到三
2-3
个最值得分享的观 点,确定两到三名发言人,全班交流,并说明运用了哪些赏
诗方法。

课内自读任务卡


四、课外自读巧积累


希望同学们用所学的诗歌赏析方法去阅读更多的诗歌,丰富自己的积累。

愿大家常枕诗书在侧,坐
拥明月清风,收获诗意人生!


1
0

第三课时教学《统一》

一、新课导入:

二、教学新课


1
.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 一的关系,
“多”与
“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 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
.作者为什么认为“多 ”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




3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因此“ 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
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 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 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
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 本质都是同一的。




4
.有人说:
“因为所 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
”你认同
这个观点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 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
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
从而 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
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三、对比阅读: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 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
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
“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 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
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
“走六 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
追 求个性与独立,
强调作者主体性情、
情感与见解,

《月夜》
《断章 》
《风雨吟》
等。




四、板书设计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1
1

第四课时教学《风雨吟》

一、新课导入:

二、教学新课


1

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 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
如“卷”
“奔”
“海”
“舟”
“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
“风 ”
“雨”从大地“卷来”
“奔来”
,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 面,大地上
的“房舍”
,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
“我”面对“大地的海”
,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
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
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
“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卷”
“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 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
冲过来的动态。




(2)
诗歌之中的“风”
“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 br>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 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
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 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
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 ,
“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
承受的苦难。




(3)
面对这样的“大地”

“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
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 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
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三、板书设计:

《风雨吟》——象征:风雨

大地

“我”









1
2

第五课时教学《断章》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写道: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 成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
,选自
卞之琳的《鱼目集》
, 写于
1935

10
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 一粥诗中的
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 最有代表性
的一首诗。

二、作者简介


卞之琳,现代诗 人、翻译家。祖籍江苏溧水,
1910
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建国前出版了诗集《三秋
草》和《鱼目集》
,另有与何其芳、李广田合著的《汉园集》
。解放后出版诗集《慰劳信集》

《十年诗草》
和《雕虫纪历》



三、关于《断章》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
,写于
1935

10
月。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
“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

”不 料这首诗竟成了
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 又朦胧的著名短
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四、
《断章》全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五、赏析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细想的话,你又会觉得满脑子疑问: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的梦呢?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答案,我们只需要感受那份浓浓的诗情就可以了。这首诗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哲理诗解读,也可以当作爱情诗解读。


为什么说它是一首哲理诗呢?


我们先看这首诗的意象。
诗人在刹 那的观赏中提炼出
8
个可相互交叉重叠的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

“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

“楼”

“明月 ”

“窗子”

“别人”

“梦”
。这虽然是一刹 那的意境,却表现出复
杂的关系,在短短的
35
字里涵蕴了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

《断章》

4
行诗,

4
个形象 的画面。
前两个画面,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br>

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
“桥上”
“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 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

1
3

“明月装饰了你 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br>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人可以看风< br>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 br>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 br>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该诗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著名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
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 埋着说尽的悲哀”
,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 不以为然,他说: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人(你)可 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
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 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
“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由此段答辩看来,
不论是李健吾还是卞之琳本人,都认为此诗在抒情之外,还蕴含着某种哲思:或是人与 人之间、物与物之
间,
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或是李 健吾所说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而已。


除了把它作为一首哲理诗,很多人更喜欢把它 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诗中美丽的画面,朦胧的意境,让
人感觉它实在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明白的话中 有着触动人心的落寞感情,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
《 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让
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
“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何成为别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别人“梦”
中的装饰。不 写她的外貌,而写由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张力,意味的微妙。
(诗人臧克家也
有 同感)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 副心醉神迷之态,由此可见出景色之
美。但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 关注的竟不是那让桥上人痴迷的风景,
而是这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楼上人为何不 看风景?

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

是什么深
深打动了那颗心? 答案自然是“你”
。因为此刻,桥上人已成为楼上人眼中最美的风景。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深夜无眠,月光如洗,当窗望月,由自己窗前之景联想到对方窗前之景,由月色的美联想到“你”的美。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那个被装饰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恋表现得多么热烈,若此时回过头去再看上一节里提到的那一“看”
,便能更觉出那质朴无华的一“ 看”实
在是让人遐思无尽啊!



卞之琳谈《断章》的时候曾说过 ,
“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
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 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 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
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 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

1
4

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一千个读者一千
个哈姆雷特。



【文题展示】


阅读卞之琳的新诗《断章》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 于
800
字的文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 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


【写作指导】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断章》这首诗是在

装饰

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
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

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 情,写一刹那的意
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 景,也可能自觉、
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 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

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参考拟题:


1.
世界有了我们而更美丽


2.
相互欣赏


3.
营造共赢的风景


4.
相映成趣的美丽

5.
你也是一道风景

六、教学后记













1
5

4.
海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 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
知课文。


【过程与方法】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
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品味 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反复朗读、讨论展示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读了巴金《日》
、< br>《月》两篇短文,巴金通过写“日”

“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
由“ 日”

“月”这
寻常的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表达作者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伟 大情怀,……
)
二、课前准备情况
检查及交流。


1.

作者。
2.
关于
《海燕》
的写作背景及其他 资料。
3.
教师归结,
要求学生整理文学常识并作好笔记。


三、朗读


1
、自由朗读。要求
:
读准字音;
记准生字字形
;
理解生词在文中的意思。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
(< br>运用
工具书查正字音词义
;
与同学初略探讨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

a.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高傲
(
à
o)
呻吟
(y
í
n)
翡翠
(f
ě
i)
掠起(1
üè
)
困乏
(f
á
)
蜿蜒
(w< br>ā
n
y
á
n)

b.
解释下列词语。高傲
:
呻吟
:


翡翠
:
掠起
:

2
、指名朗读。方法
:
以意思相近的文段分段朗读,探讨重音、停顿、语速的处理。


四、探讨感知


1
、教师引导设疑
:
联系课文的 写作背景,指导学生阅读课首方框内提示的文字并思考

2
、师生互动探讨
:
(1)
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通过对海燕的赞美,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课文中的海燕,
是勇猛坚强、
乐观自信,
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的形象。
(
联系背景理解、
概括
)


1
6

五、练习与研讨


1
、字音词义,常识积累,朗读感受。


2
、问题研 讨:
(1)
课文标题是《海燕》
,作品中为什么还写到其他几种海鸟
?

(2)
如果说“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那么课文中 其他事物也应该有其
各自的象征意义,请列出来与同学探讨。



第二课时

一、上课时“问题研讨”交流。

二、朗读感受,思考探讨


1
、朗读描写海燕的句段,观看海燕在 乌云和大海之间穿梭号叫的画面,加深对海燕这一形象的感受,
引出象征意义。


2
、朗读描写其他海鸟的语段,观看投影画面

(1)
用文段中的词句概述这些海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种种丑态
;
(2)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海鸟?举例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学生探讨后教师小结
;
烘托。

象征、烘托、对比等手法的概念及其在文艺创作中的运用。


三、精要文段阅读理解。


1
、朗读暴风雨来临之前大海上惊心动 魄的场面描写的句段,具体说说你对这些描写的理解。


2
、文章的抒情方 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试在课文中找出几例并分析说明
(
从表达方式、作品
语 言方面欣赏。
)

教师小结
:

1
、充满激情的描绘――间接抒情

描写议论结合,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


2
、饱含激情的议论――直接抒情

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

四、课文总结
:

1
、内容
:


2
、艺术特色
:



五、拓展延伸


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有时也会遇到坎坷,甚至 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
,试以“面临生
活中的暴风雨我该这样做”为话题,拟写一篇发言稿 在班上交流。

六、教学后记:




1
7

学习用细节描写——扩写

——人物描写之细节的魅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明确细节描写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初步学会运用细节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积累对百态人生的体验,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学会欣赏别人的细节描写。初步学会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扩
写,进而感悟生活。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展示评价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什么是人物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
景物、
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
往往能 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物的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细微的神态、动作、 外貌等进行传神的刻画,以使读者“如见其人”



【这里也使用平板的平 板笔勾画功能,勾画关键词语,设计意图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突出重点。



二、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火眼金睛辨身份



1
)他在大街上走着。



2
)身穿黑衣服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



3
)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不时地左右观看。



4
)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 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
口袋和背包。



5
)身穿黑 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
口袋和背包。突 然一阵警笛声使他身子一颤,立刻又恢复了常态。


总结:作用一




让人物身份由模糊变得鲜明,使文章由苍白变得生动形象。


(二)兰心慧质猜性格









严监生竖起两根指头——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 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
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 子上前问道:
“二叔!你莫不是

1
8

还有两个亲人不曾 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
里,不 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儿子插口道:
“老 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
忙擦 擦眼泪,走近上前道:
“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 br>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 下,登时
就没了气。
















(——吴敬梓《儒林外史》



总结:作用二


细节描写可以活化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这里使用平板的 翻页功能,设计意图是使所需对象逐一呈现,使学生能深入的了解细节描写的作
用。



三、怎样进行细节描写


(一)合理扩展

,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方法


例如:
“她骂他不敢抓小偷,是个懦夫。


运用你的想象,恰当地添加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将
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


她骂他不敢抓小偷,是个懦夫。

她骂他道:
“一个毛贼都不敢抓,你真是个懦夫!

(添加语言)


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
“一个毛贼都不敢抓,你真是个懦夫!

(添加动作)


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
脸色铁青,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 的鼻子骂道:
“一个毛贼都不敢抓,你真是个懦夫!

(添加神态)



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失态 !不要骂人!最终
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
“一个毛贼都不 敢抓,你真是个懦夫!

(添加
心理)



【这 里使用平板的翻页功能,设计意图是使所需对象逐一呈现,使学生能深入的了解怎样综合运用动
作描写、 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进行细节描写。



(二)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例如:可是父亲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




向< br>左








样< br>子








背< br>影








下< br>来



























































——朱自清
<<
背影
>>

再如:在横线处添加适当的动词,表现母爱的细腻和无私。


母亲把线头在 舌尖上一舔,又用指尖轻轻一捻。她年纪大了,那细小的针眼仿佛成了一道难解的关。
她一手拿捏衣服, 一手捏针,凑到油灯前,就着油灯的光亮,将针线穿来引去。那密密缝进的是母亲对游
子深深的爱啊!< br>

——尤天晨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1
9

(三)侧面烘托,增加层次





一只只粗糙 皲裂的手伸进了口袋,一张张皱巴巴的人民币塞进了胡小兵的手里。胡小兵流着鼻涕,
不住地说着“谢谢 ”
。我的鼻子酸酸地,出来半年我的鼻子还没这么酸过。我朝窗外瞟了一眼,看见了随风
飞舞的 纯净的雪花。


——《那年冬天好大雪》




第二课时

一、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正面描写


1
、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方法


2
、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3
、锤炼词语,恰当运用修辞


(二)侧面烘托


1
、用其他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烘托

2
、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心情或品质


【这里用平板的截屏功能,设计意图是方便以后查找、随时巩固。



二、实战演练


扩写一:



又没考好……

(要求写出妈妈看到你的满卷子红叉时内心的失落。可运用正侧面描写 相结合的写法,
注意锤炼语言、运用比喻)













终于到家了……我坐在书桌前,打开了书



小试牛刀(
5
分钟后用平板提交)


【这里用平板的发题
-----
投屏
-----
报表功能,设计意图是把学生的扩写内容清晰地呈 现在所有同学
的平板上,也方便所有同学用平板笔做赏析,更方便进行直观的交流】



扩写二:修改课前作业并做批注:


(课前作业:写一个母亲爱 你或陌生人助人为乐的的画面)运用我们刚刚学过的方法,进行修改,力
求表现主人公的性格或品质。< br>

【这里用平板的拍照功能,设计意图是清晰可见,便于赏析和修改】


三、细节描写注意的问题


1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文 章的细节应该是源于生活的真实,只有细心观察生活并加入心灵的体悟才能
有感染力


2
、细节描写要与全文的内容与感情水乳交融,成为文章主体的亮点,为刻画人物、表达中心服 务,不

2
0

能喧宾夺主


【这里使用平板的平板笔勾画功能,勾画出需注意的重点,设计意图是突出强调。



四、结束语


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些野花里也有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手掌里,永恒在刹那里收




























































——英

布莱克


五、课后作业:


扩写(要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写出人物的心理和形象)


又没考好,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终于到家了


【这里用平板的在线答疑功 能,设计意图是便捷迅速地收发作业,便于教师及时给学生批改,也便于
学生修改】

六、教学后记:


5.
孔乙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关键字词替换还原比较凸显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氛围揭示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抓住独特的“叙事结构”
“变换视角”设计主问题,挖掘小说人物丰 富性。巧用作品的矛盾
语激疑置换体验人物的悲剧,进而探究作者的独具匠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截取视频片段呈现相关画面再现真实场景,设置情景另眼假想人物遭遇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主题。理清文中“看
/
被看”的关 系,揭示矛盾的根源。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讨论展示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引人物



(出示咸亨酒店的图片。





导语:同学们 ,现在咸亨酒店的大门在我们面前缓缓打开,站在大家面前的是谁?(生答:
“孔乙己”
出示今日的咸亨酒店的图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走进他的小说《孔乙己》
,听 一听小说讲了一
个怎样的故事?出示课题《孔乙己》






二、初读课文说感受



2
1



在,我从眼睛中,看到了的一个孔乙己。




(先让学 生找出哪些人物,然后分组寻找说感受,从不同的视觉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三、再读课文“看”人物




思考:这样的人,他的的命运最终会如何?请找出具体的句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分析: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句子,
鲁迅运用了他特有的
“非语法性”
修辞手法,
揭 示了孔乙己的命。





探究:请你找出具体的句子佐证:

1.
孔乙己的确死了。

2.
大约孔乙己死了。




(一)分析孔乙己“的确”死了。




思考:找出文中证明孔乙己存在价值的句子。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存在价值:孔乙己似乎只
是一个“被看者”的角色,是一个多余人。





(提示:
1.
生活环境;
2.
人际 关系;
3.
性格悲剧。






1.
哪里“看”——社会环境:等级森严的鲁镇酒店(咸亨酒店)




①曲尺大柜台:外面是短衣帮,里面是长衫主顾(踱坐喝)
;只有孔乙己 是穿着长衫站着喝酒。
(暗示
悲剧:读书人的身份与科举落第的对比。





②多次被打:使得身心羞辱并丧失生活能力。




2.
被谁“看”——人际关系:被人“哄笑”与“念叨”四次哄笑, 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
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他们很开心。众 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
此可见一斑。




( 讲述第一次与第四次哄笑时,播放电影视频,让学生真实感受孔乙己“排”
“摸”的不同镜头。随文分析这是一些怎样的人?)



①短衣帮:在封建社会中,处于备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


②小伙计
:
一个孱弱、饱受歧视却又参与歧视的孩子。




③掌柜:挖苦并反复念叨孔乙己还欠他十九个铜钱。




④众人:围观。




孔乙己是一个当时社会 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故
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 剧效果。这些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笼上了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
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 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
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 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2
2



3.
孔怎“看”——性格悲剧:精神与 现实的落差(固守读书的人的“身份”丧失生存的能力)




正面写孔乙己的外貌及绰号的来历;孔乙己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描写。




分析:
“窃”与“偷”
;满口的文言词汇;对待钱的动作。




4.
作者“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 气,是
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二)分析孔乙己“大约”死了




(提示:
“大约”可以从时间推移的角度入手分析,因为没有亲见。




侧面了解孔乙己:好吃懒
做不肯自食其力;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腿丧 失劳动力。推断“许是死了”





长久不见孔乙己: 抓住时间词(自此以后——年关——中秋——第二年的端午——中秋——年关)
,推
断孔乙己“ 大约”死了,可见其悲剧。





第二课时

一、今眼再看“孔乙己”




1
.写作背景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 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
鲁迅先生后来亲自将它译成日文 。
《孔乙己》写于
1918
年冬天,当时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孔孟之道仍然
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 老
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
20
多年前社会上的 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
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生 活。




2.
现实意义




孔乙己不只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今天,从东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 、理想、幻想或价
值观而生活,而他们自己又不了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根本不能 容纳像他那样的人。
这样,我们更能感受小说的意义的丰富,而且具有很普遍的世界性意义。




二、小说主题




说 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
科举制 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引出小说的概念: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 生
活。





2
3

五、另眼假想“孔乙己”




请发挥你的想象,另眼假 想“孔乙己”
,请任选一题完成。
300~500
字。




假如孔乙己考中了进士…




假如孔乙己没有偷丁举人家的东西……




假如孔乙己自己脱掉了长衫……




假如孔乙己打折的腿好了……








6.
变色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概述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在不同狗主人变化下的态度,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通过刻画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题的写法。


【教 学重点与难点】分析主人公在不同狗主人变化下的态度,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通过刻画人物性
格表 现文章主题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分析探讨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变色龙”图片,提示题目。




同学们,这里有 一组图片,看看它是什么?(生答:变色龙。
)对,就是变色龙。这种动物的典型特点
就是能随 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颜色,进而避免敌害,保护自己。如果生活中有人像变色龙一样,会
是一种什 么人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文章《变色龙》
,看看俄国著名小说家契科夫笔下的变色龙是什么

2
4

样子的。
(板书课题:变色龙)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进行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1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篇小说 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提示: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二)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学生“案情陈述”
:学生们速读课文相关段落,思考:



1
)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请概括讲述一下。
(关键因素:地点, 主要人
物,事件发生的经过)



2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二课时

一、
“我做警官”


如果你来做警官,你会怎样处理这个案件?(学生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提问:你们的处理为什么
这么简单,甚至不去管小狗的主人是谁?

明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跟谁是狗的主人无关。


过渡语:既然案件这么 简单,也许就我们这些没有多少法律知识的同学,都会知道怎么去审案,受害者得
到赔偿,伤害别人的小 狗的主人受到惩罚就完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一起看看这位警官奥楚蔑洛夫
是怎样处理这个案件的 ?


二、
“警官判案”



1
)找出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对赫留金和小狗的态度变化的语句,完成下列
表格 :


2
)提问: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的方式跟我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明确:主要是根据小狗的主人是谁来进行处理,随着小狗主人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

“分析警官”
















































的性格特征的格式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四、
“挖掘根源”



1
)奥楚蔑洛夫随着“案 情”的变化而“变色”
,但他“变色”的背后“不变”的又是什么?



2
5


2
)学生们自由回答,教师明确。



3
)小说取决于生活,反映社会生活。通过这篇小说可以看出俄国当时怎 样的社会现实?揭示了怎样
的主题?

五、拓展延伸


本 文结尾处写到:
“我早晚要收拾你!
”奥楚蔑洛夫便裹紧大衣穿过广场径自走了。后来怎么样了 呢?
课文没有交到。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的事情写出来,不少于
100
字。


六、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 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这个善于溜须拍马、见风使舵、媚上欺下、
趋炎附势的沙皇走狗形象 。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七、教学后记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过程与方法】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小组探讨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导学

1.
阅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盘桓







涓涓








探视






俯(



)身






扭绞(








顷(



)刻






寻思



拳打脚踢



千钧(



)之力





战战兢(




)兢


2.
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锱铢:



盘桓:



2
6

千钧之力:



战战兢兢:




3.
作者链接


【阿城】原名钟阿城,
1949
年生于北京,作家、编剧。

198 4
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

1985
年,担任电影《大明星》的 编剧,从而开启他的编剧生涯。
1996
年,凭电影《芙蓉镇》入围第
7
届金
鸡奖最佳编剧奖。
2015
年担任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编剧,该片入围第
5 2
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2016
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



其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惯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 浓厚隽永的
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


代表作有小说《棋王》
《树王》
《孩子王》等。


4.
知识链接


溜索


是一种原始的 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
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 低倾斜的态势。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借倾斜之势
滑过河。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溜索是过去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民众的主要 交通工具,
是人类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一种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山地性格的写照。如今,随着社 会的发展进
步,我国山区的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5.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二、课堂导学


(一)品味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万 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
腾上来 ,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2.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3.
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四、拓展延伸


(一)美文(美句)赏析: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却 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
,体会“小”字的精
妙。









(二)初探主旨



2
7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三、课堂小结:

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学后记










8.
蒲柳人家
(
节选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并积累词语。把握课文内容,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体会小说中精彩
的人物肖像、语言和动作描写,揣摩作者语言运用的高妙之处。


【过程与 方法】通过合作研究探讨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仔细体会并深入理解
小说语言 的运用之妙。进一步把握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从而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 br>【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
20
世纪
30
年代京东北运河 岸边农村的世态民情,感受小说人物
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小说高 妙的语言运
用,感受其中浓郁的民族传统气息,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探讨展示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
课件展示古运河图片
)
同学们 ,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
,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

2
8

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
“黑旋风”李逵、
“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
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 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
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自主预习


1
.作者介绍


刘绍 棠
(1936

1997)
,通县
(
今北京通州区
)
人,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之一,堪称“铁心务农”的乡土
文学大师。他长期坚守“ 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风格,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代表作品有《蒲柳人家》
《京门脸子》
《运河的桨声》
《蛾眉》等。


3
.检查预习


(1)
订正字音

痱子
(f
è
i)

擀面杖
(g
ǎ
n)

腌臜
(
ā

za)

捯气
(d
á
o)
筵席
(y
á
n)

名讳
(hu
ì
)
戏谑.
(xu
è
)

荣膺.
(y
ī
ng)
坍塌
(t
ā
n
t
ā
)
呱呱坠地
(g
ū
)
两肋插刀
(l
è
i)



(zu
ō
)

剜肉
(w
ā
n)

(l
ū
n)

(l
à
o)
烟囱
(c
ō
ng)

驾驭
(y
ù
)
掂量
(di
ā
n)

(2)
词语释义


白瞪:翻白眼,表示轻蔑、厌恶。

勒令:用命令方式强制人做某事。


戏谑: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荣膺:光荣地接受或承当。膺,承受、承当。


腻歪:方言,厌恶,厌烦。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一气呵成: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咬文嚼字:过分地 斟酌字句
(
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



如坐针毡: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形容心神不宁。


芒刺在背: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


望眼欲穿: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不知好歹: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 是坏。多形容不辨是非,不知轻重利害。也指不懂得别人的好意。


两肋插刀:指为朋友敢于冒险,甚至牺牲性命。形容重情义、讲义气。


三、合作探究


(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本文集中刻画了哪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何满子、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


2
.课文是整部小说的前两节,但情节相对独立完整。请找出能串起全文的一句话。引导学生根据这句< br>话,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提几个问题。



2
9



答案示例:
“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角度:何满子是个怎样的人?爷爷何大学问是个怎样的人? 一丈青大娘是个怎样的人?情节角度:何
满子为什么会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环境角度:这件事发 生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社会环境又是怎
样的?


3
.通读课文, 归纳何满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各自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

答案示例:
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三个人物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何满子:聪明机灵、活泼顽
皮。奶奶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豪爽坦诚、口利心甜、溺爱孙子。爷爷何大学问:仗义疏财、慷慨豁达、
侠肝义胆、好说大话、喜戴高帽子、爱讲排场、爱摆阔气。


4
.何满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在小说中起着什么作用?


答案 示例:何满子是一个好动顽劣、聪明机灵、好学爱问、伶俐可爱的孩子。他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
物,由他 串起了整个故事。用一个小孩的眼睛看世界,可使故事场景连贯、情节简明,易于读者感受并理
解人物的 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


(

)
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
.小说 第
1
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从全文来看是什么叙述顺序?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①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是渲染当时家里紧张的气氛、人物内心的恼怒,增强故事的悬念。

②倒叙。作用是把最后发生的事情或结局提到文章的开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
.一丈青大娘性格鲜明,课文第
6

8
自然段 主要表现了她哪些方面的性格特点?为表现这些性格特
点,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答案示例:主要表现了一丈青大娘泼辣、疾恶如仇、善良能干、热心助人的性格特点。采用了 外貌、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
。动作描写: 如“挽了挽袖口,
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 ,手戳着他们的鼻
子”
“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
。语言描写:如“不能叫你们 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
。神态
描写:如“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
“一丈青大 娘勃然大怒”



除了以上这些正面描写外,作者还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 纤夫无力招架的狼狈之态来反衬一丈青大娘
的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勇猛。

< br>3
.第
9
自然段通过哪些事情表现了一丈青大娘对孙子的疼爱?用简洁的语言概 括,每条不超过
5

字。


答案示例:①洗三摆小宴

②满月摆大宴。③亲缝百家衣。④打造长命锁。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一丈青大娘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更突出了她对孙子的疼爱和珍视。



3
0

4
.第
10
自然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结构上: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写一丈青大娘对孙子的疼爱,自然引出下
文她与儿媳妇的矛盾。


5
.第
11
自然段中交代何满子 父亲、母亲的故事是否多余?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是多余的情节。因为这些故事 情节是为后文写婆媳之间的矛盾做铺垫的。只有把这些故
事情节交代清楚,才能更好地叙述下文。


6
.就全文来看,第
13
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这一段在结构上与第
1
自然段遥相呼应。在内容上解释了爷爷为 什么把何满子拴在了葡萄
架的立柱上,解开了文章开头设置的悬念。


7
.何满子的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被叫作“何大学问”?


答案示例: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
财 ,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由于职业关系,他见多识广,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
生 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8
.课文第
15

26
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 br>答案示例:运用了插叙。介绍爷爷何大学问外号的由来,主要的营生和性格特点,对孙子的期望等,
使故事情节更加充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9
.第
21
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这一段是心理描写,写出了何大学问对自己人生、家境以及家族未来的思考。因为他自己
“ 从没进过学堂一天,斗大的字认不得三筐,而且只会念不会写”
,表现了他急于通过知识来改变家族命< br>运。


10
.为什么何满子不喜欢跟着老秀才念书,反而跟着洋学生周檎学了一大堆字?
< br>答案示例:因为老
秀才迂腐寒酸,满口之乎者也,教学方法陈旧老套,枯燥无味。而且总是高高在 上,还总是敲他的头体罚
他,令何满子感到压抑,毫无乐趣,所以逃学。而周檎是个年轻的学生,充满朝 气和活力,思想进步新潮,
孩子自然喜欢。这其实是两种教学方法的对照,暗示了旧式教育逐渐被淘汰的 趋势。


11


26
自然段是插叙的内容,< br>请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并分析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示例:
何大学问对孙子的疼爱。作用:与下文严厉惩罚何满子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
.分析 “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





,长短句.


,四六体.


,鼓点似的.

.< br>.


3
1

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中加点词句的妙处。


答案示例:这句话 在口语化的表述中加入了书面语,诙谐幽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丈青大娘
骂人比喻为“雨打芭蕉 ”和“鼓点”
,形象生动地写出一丈青大娘骂人出口成章、毫不费力的特点。

2
.第
7
自然段中的动词用得生动传神,找出来并体会其中的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
“挽了挽”
“一阵风冲下”
“阻挡”
“手戳着 ”等一系列动词,逼真地写出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豪
气。
“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一丈青大 娘的威武勇猛和力气之大。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
“栽
倒”
“捯气”
“呻吟”
,从侧面写出了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
.体会第
10
自然段中“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 ,眼珠子,命根子”一句的特点。


答案示例:这句话以活灵活现的民间俗语,说明 了何满子在奶奶心目中的地位,凸显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
奶的形象。用词活泼简洁,凝练而富有乡土气息 。


4
.第
12
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分析其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何满子在奶奶身边长大,要天上 的星星,奶奶也赶
快搬梯子去摘”
,这句话运用夸张,写出奶奶对孙子的溺爱程度之深。
“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一
天不着家”
,运用比喻,写出了何满子的调皮。
“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
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
,运用排 比,表现了奶奶对孙子的牵挂和疼爱。


5
.第
15
自然段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 示例:
“名讳”是书面语,
“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为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的色彩。


6
.第
17
自然段中“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
·
·
·
·
·一副关公相貌”一句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这句话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艺术的表现手法,多用四字句,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7
.第
20< br>自然段“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
,句中的“真”应如何理解?

答案示 例:他有真正
的行动: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自我反思、为孙请师。何大学问所下 的这些功夫,
表现出他对文明进步的追求、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渴求 知识而不得的贫苦百姓的心声。


8
.赏析句子:
“何满子就像春 蚕贪吃桑叶,一册唱本不够他几天念的。



答案示例:这句话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把“何满子学习唱本”比作“春蚕贪吃桑叶”
,形象生动地写
出何满子学习、领会知 识的速度之快,表现了他的聪明伶俐。


二、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
.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本文节选 的是小说中的前两节。这两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六岁男孩
何满子、奶奶一丈青大娘 和爷爷何大学问,将
20
世纪
30
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光习俗、世态 人情

3
2

展现在读者面前,热情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多情重义的劳动人民。


2
.作者在塑造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这两个人物形象时,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作者在这两个人物身上寄予了深厚的感情。小说正是透过一幅幅风俗画,热情地赞 颂了京
北运河畔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歌颂了他们的朴素单纯、热诚正直、义侠血性、慷慨豪宕和博 大宽厚
的灵魂。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你认为它独特的民俗情调体现在哪些方面?答
案示 例:
(1)
从人物形象来说,
小说中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
这从
“一丈青大娘”
这个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
,乃至为人处 世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2)

从情节设计来 说,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在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
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 法。

(3)

(3)
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 颇得《水浒传》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
物,最后由一个故事将人物串联在一起。再如多用语言、 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
这些都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br>

四、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
.试用拟写对联的方式,概括文章情节。


答案示例:

(1)
对乡邻、伙友及弱者的友爱:一丈青治病救人妙手回春,大学问仗义疏财古道热肠。
(2)
对无理人、盗马贼的态度:一丈青大闹运河滩,大学问威震古北口。
< br>(3)
老两口对何满子的亲情:一丈青疼孙儿千方百计保平安,大学问请先生三餐一壶望成龙。< br>

2
.说说身边的“他”或“她”
。回忆身边有典型特征的人,具体 描述他
(

)
的一两个生动有趣的细节,
不超过
100字。学生互评,教师点拨。


3
.趣谈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人物绰号。如 《水浒传》中的林冲、鲁智深、孙二娘、宋江、吴用、李逵等;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关羽、张飞等 ;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



五、课堂小结


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运河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
“我要一生一世
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
(
刘绍棠语
)
,这满怀 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
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 鲜活的社会生活。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乃至将来,生活
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 心去品读。


五、板书设计


3
3


六、教学后记





写作

审题和立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所给的文题审题。

【过程与方法】了解立意的三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对人生的品味与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隐含在 文题字面后的含义。怎样才使学生把握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以便确立较
为深刻的主题。

【教学方法】合作探讨法、展示点拨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我们学过《香菱学诗》
,其中,黛玉教她:写文章最关键的是立意。审题 立意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学
生在作文中只有正确理解了题意,并按照题目的要求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 符合题意的作文来。审题正确,
是写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审题不准,就会“偏题”
“跑题”

文题的分类: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

二、什么是审题、立意?


3
4

所谓审题,就 是了解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审题的过程就是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
的过程。


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点)
,
“意”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
章里的集中体现。


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

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一个关键。

审题与立意密不可分,审题是立意的前提和基础,立意是审题的拓展和细化。

三、各类文体的审题要领:


1
)命题作文。例:
《长大的感觉》


2
)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是指只给一半题目,另一半由学生自行确定,如《

其实很
简单》等,要领是先补充完整题目,然后作文。这类作文比命题作文的限制要少,题材也 就相应地宽得多,
其审题立意的要领同命题作文相同。


3
)材料 作文。审题立意必须依据所给材料进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是中心升华法。运用
这种方法审题 立意时,不论所给的材料是记叙性的、议论性的、说明性的,还是寓言、漫画等,均应先读
懂材料,然后 在正确概括材料中心的基础上,再根据材料的中心提炼、升华。如《画蛋》的材料中心是:
达·芬奇成长 是因为他在名师教导下打下坚实基础和坚持不懈勤学苦练的结果,为此,就可依据这个中心
提炼升华出名 师出高徒、天才出于勤奋、勤奋出成果等的立意。以新材料为主,扣住原材料。


4
)话题作文。内容在话题范围内就行,对立意没有限制。跟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较小。

四、审题要审定什么?



(一)审定体裁。 体裁不同,写法各异。审题的第一步要审定这个题目应为哪种体裁。如果把记叙文
写成议论文,或者把议 论文写成记叙文,写得再好,也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终究不及格。那么,
如何从题目 中考虑并审定文章的体裁呢?一般来说,题目中有“谈”

“评”

“论”< br>、
“议”

“……的看法”

“……的启示”
“从……说起”这一类字眼的,都应写成议论文;题目中有“忆”
“记”等字眼的,大多是
记叙文;有“颂”

“赞”

“唱”等字眼的,应写成抒情散文。但是,有的 题目没有明显的标志。如《立志
成才》

《小事不小》

《课间十分 钟》

《上学路上》等。像这类题目,我们一是依据要求的内容去判定体裁,
二是试着 加“标志”
。例如《立志与成才》

《小事不小》之类题目可加“谈”
“说”

《课间十分钟》

《上学
路上》之类题目可加“记”
“忆 ”
,这类标志加上以后,题目的文体特征就显示出来了。如果我们经常有意
识地对学生加强这方 面的练习辅导,学生作文时,就不会因体裁不明而“跑题”


(二)审定范围。在确 定文章体裁的同时,要审定要求的写作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

3
5

记事,数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范围,弄错或弄不准 ,都会使作文失分。因此,要反复
推敲,确切掌握。例如《暑假生活二三事》
,这个题目明确规 定了时间:暑假;内容:记事;数量:二三事。
至于空间这个题目没有规定,只要是发生暑假生活中的事 情,不论在学校、家庭或社会,都可以写。又如
《我在新学期里》
,这个题目要求从“新学期里 ”选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进步。还如《当我走进考场
的时候》这个题目,时间范围很小,只能写“ 走进考场”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从领
到准考证时写起到发通知书时止,显然超过了 题目所要求的时间范围。

(三)审定中心。有的题目中心鲜明突出。如《谈勤奋学习》
,很明显,
“勤奋学习”就是中心,而中
心的中心,乃“勤奋”二字,这也是题目关键所在。 如果动笔前对“勤奋”二字审得好,领会得深,那么,
就可以从横的方面紧扣题目中心,点出勤奋就是持 之以恒,锲而不舍,而决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勤奋”就是要刻苦,顽强,遇到困难 不畏缩,碰到疑难不放过,遭到挫折不灰心。也可以从纵的方面紧
扣题目中心,点出勤奋来自对祖国的热 爱,对未来的责任感和迫切感等等。防止对“勤奋”这一关键词一
笔带过,而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四)
审定人称。
文章采用第几人称,
应因题目而定。
一般记事写人的文章可以用第一人称

“我”

“我
们”

,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他”

“他们”

。议论文多用第 一人称(
“我”

,有时为表达这种观点不是个人
或文章代表集体,则用“我 们”
。诗歌、散文,则一般用第一人称。总之,文章用什么样的人称是很讲究的。
在一篇文章里 ,人称必须统一,这样才能避免混乱。

(五)审定寓意。


有些题目,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要理解题目的关键词语,领会其言外之意。比如《路》

《蜡烛》

《青松》

《那一刻,我长大了》

《寻找》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等等。像这类题目,往往包含着引申、
比喻或象征意义。如 果审题时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散思维选材。

比如《路》这个题 目,它可以是走的路,也可以是攀登科学高峰的路。可以从一条具体的崎岖小路,
拓宽为拖拉机路,再发 展为公路、铁路,以此反映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也可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勇于
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 ,阐明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走通。



第二课时

一、立意的要求

正确:让读者受到教育、启发和鼓舞。

明确:只有一个主题,中心突出。

深刻:有思想深度,能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新颖:新的观念、新的见解、新的思考角度,给人新的启迪、新的联想。


3
6

二、立意的常用方法:以小见大法、深入挖掘法、角度新颖法

如何提高立意水平?

丰富生活阅历、拓宽知识面;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关注社会热点;勤于思考。

三、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1
、话题作文的题型组成构件一般包括“ 导语”
“话题”
“要求”三个部分。审题时要对这三个部分仔细
阅读,明确试题的要求 。例如导语中的提示、对字数、文体、写作方法的要求等。
(举例说明)


材料作文的题型组成构件包括

“材料”

“提示语”和“要求”


2
、以“良师”为话题进行立意练习。

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有情,献身大地,它教我做人应该 无私奉献。落花是我的良
师。


磨难是一位良师。


母亲是良师——教给的道理使我终生受益。


时间是伴随终生的良师——时刻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自然界里的花花草草是良师——让我们学会热爱生活。

3
、话题作文注意要点:



1
)不要把话题当文题:一定要自己重新拟一个恰当生动的题目。


2
)不要以为“文体不限”就是“不要文体”
:一定要选定一种文体,然后按这一 文体的要求写作。


3
)不要摘录导语:这是不会写作文的表现。


4
)不要泛泛而谈:就是不要在文中讲大话、假话、空话、套话,使文章没有明确的 中心。


5
)不要游离话题:要在文中点示话题,扣住话题。

四、写作实践:



“写作实践”第二、三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第三课时

一、如何做到切合题意?

1
、切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

①作文要符合命题的意图,符合题目要求。
(要做到此点,关键在于审题。


②文章内容和题目要切合。
(要做到此点,关键在于点题。


2
、点题是什么?


3
7

点题:是指用概括明了的语言在文章的显要位置出现、照应文章题目,或

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显要的位置只要是指:题目、开篇和结尾。

这样能使阅卷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迅速地明了你的作文意图。

3
、点题方法:

妙招一
:
以题点题

第一个“题”指的是话题
,
第二个“题”指的是题目。也就是说在话题作文中,我们必须紧紧围 绕话题
来拟定我们的题目。

我们可以采用“前缀法”或“后缀法”来拟定话题的题目。

例如:以“热爱”为话题 的作文,我们可以拟题为“我的热爱”

“热爱深沉的土地”
“张开热爱的翅膀”
妙招二
:
开篇点题

人生需要掌声。许多人时常慨叹:知音难求。何为知音,知音难道不是人生中的鼓掌声吗?

——《人生需要掌声》


我要把掌声送给你
---
我的爸爸。——《我把掌声送给你》


开篇点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开门见山。是指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直奔主题,点明主旨。

点题妙招三:文中点题

只是在开头与结尾点题是不够的,还要不时地文中点题,以加强题旨的色彩。

文中点题方法一:围绕题目拟出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之中。

例如:
20 12
年中考作文
《我把掌声送给你》
中一位同学围绕主题
,
拟了两个 小标题
“我把掌声送给你
---
最美的司机”
“我把掌声送给你
-- -
亲爱的妈妈”
,文章紧扣主题,条理清晰。

文中点题方法二:围绕题目拟定中心句放在段首或段尾,穿插在文章中间。

点题妙招四:结尾点题,呼应开头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我们要点题目、点话题、点中心(戏称“三点式”
)呼应

文章的开头,做到首尾呼应。


例子:关注无须矫情,关注只会无意 ,那份认真与执着,就像飞向天空的蝴蝶,带走我的关注,无意
中又捎来生命与爱的消息,送给生命中的 点点滴滴!


(摘自广东省考生《我关注生命中的点滴》



第四课时


一、
“写作导引”
【参考答案】


3
8

1

《那一刻,我长大了》

关键词语:
“那一刻”



长大了”


言外之意:长大,不仅时年龄的增长,外表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懂得自省,担起责任。那一刻,一定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刻,在那一时刻,某件事给了

“我”很大的 内心触动,甚至
是震撼,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应肩负的责任,由幼稚走向成熟。

2

《美,就在身边》

关键词语:
“美”

“就”



身边”


言外之 意:
“美”
,可以是自然风景的美,也可以是艺术的美,还可以是人情的美,人性的美。


身边”

指在我们周围,在日常的平凡生活中。
“就”指明美 并不遥远,美无处不在,大多数人却缺少发现的眼睛。
所以这篇文章应写身边常常被人忽略的美,故尤其 需要细节描写和对比描写。

3

《有你真好》

关键词语:
“你”



好”


言外之意:
“你”指什么?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某件事。

好”指所写的这个“你”对“我”
一定是积极意义的。根据学生的阅历,这个“你”写成“人”更容 易些,可以是父母家人,可以是同学老
师,甚至是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他们在生活中给了自己积极 的影响,让自己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二、
“写作实践一”

【参考答案】

1

“寻找”


是一个写作范围非常宽的作文题目。寻找什么?寻找友情?寻找秋天?寻找勇气?……生活中有太多的范围可选择,但关键是要体会到“寻找”和“失去”的关系,我们寻找的,是我们没有拥有但梦想得到的东西,或者我们已经失去而想重新拥有的东西。

2

“长大的感觉”


一是要写出让你感觉自己长大的事件 ,这个事件可以不止一件,二是要写出长大的“感觉”

“感觉”
即是获得的人生经验 ,懂得的道理,是需要重点表达的,因此在叙事以后,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这种感觉。

3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 ,是把东西给予他人,虽然你不再拥有这个东西,但是在给予的同时,快乐也来到
了心中。从深层次去理 解,是一个发自内心的小小的善行,也会铸就大爱的人生舞台,正是这些小小的善
行,使人间充满了爱。

4


_______
其实很简单”


是个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在空白处填上自己认为 较容易的内容,
比如“快乐”

“幸福”或者一些具体的事情。其次就是要着重理解题 目中的“其实”和“

简单”两个词语,
去发现生活中那些看起来困难,但只要你愿意 去做,就会觉得其实很简单的事情。


三、
“写作实践二”例文:


3
9

境由心造


在两个人的 面前,各放着半块面包。一个人看了以后,心想:
“我还有半块面包。
”另一个人看了后,心想:
“我只有半块面包了。



对待同样的半块面包 ,为什么两个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呢?这主要是心态在起作用。乐观者从半块面包
中得到的是满足,
看到的是希望;
而悲观者从半块面包中得到的是不满,
看到的是绝望。
这恰好印证了 “境
由心造”的道理。①(由“半块面包”的故事引出本文的论点——境由心造)


不同的心态造就不同的境遇。如果你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世界上的事情,那么即使是挫折甚或是苦难,< br>你也能从中找到乐观的理由,进而化解挫折与苦难。②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住在五楼,搬起东西来颇为不便。
但他却说五楼好,可以免受底楼的潮湿之苦。后来他的住处从五楼搬到了一楼,地面经常湿漉漉的,但他
却说一楼好,可以免去搬东西的辛苦。因此,不管苏格拉底处在如何不利的情况下,他永远是满足的、快
乐的。


(分论点一:乐观能化解挫折与苦难。



尤利乌斯用
2
马克买的一注彩票,却中了
50
万马 克。他用这
50
万马克买了一幢豪华的别墅,并添置
了许多高档的家具。想不到这一切 在他的一个烟头中化为灰烬。朋友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
“我只不过损
失了
2
个马克。
”正是他的乐观心态化解了
50
万马克家产损失的巨大痛苦。这样,尤利乌 斯注定终生要与
快乐为伍。③(举例论证。以苏格拉底和尤里乌斯的事例作为论据,论证充分。


如果你用悲观的心态去看世界上的事情,那么,即使是很小的挫折与痛苦,你也会觉得它是 天大的灾难,
由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④中国古代有一个国家叫杞国,这个国家的人总担心有一天天 会塌下来,整
天都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后人流传下一句话:
“杞国无事忧天倾。”后来又由此造出了“杞人忧
天”的成语。
(分论点二:悲观会让人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


杞国人为什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就是因为他们是用消极悲观的心态去看世界,这样 ,这世界在他们的
心目中就会变得越来越坏,越来越不可收拾。据一份调查显示,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 都是由于自寻烦恼,
把很小的挫折和点滴的痛苦想象成了巨大的灾难,因而感到心理难以承受所致。⑤< br>

(举例论证。以人为例,论证悲观的心态的影响。

“境由心造”
,事在人为。让我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吧!这样,在生活这个广阔的原野上 ,你收
获的将是幸福和快乐。⑥(强调论点,警醒号召。


名师点评: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题目所给的材料中老人对不同的旅行者说 的话是不同的,
据此可知,
可以以
“相
由心生”
“境由心造”作为文 章的立意。这篇作文审题准确,立意深远,材料运用恰当,议论有理有据、条
理清晰。


4
0

四、
“写作实践三”例文:

给生活加点儿糖


一个失意的人路过一座偏僻的庙,在庙里他激动地向一个 老和尚诉说自己的诸多不如意。老和尚默默地听
着,并不时地安慰着他。最后老和尚对这个已经平静下来 的人说:
“施主,老衲送你一句话吧——人生不如
意十有八九,得一二足矣!
”那个人 听完,若有所思地走了。


是啊!多么朴实的道理,却道出了多少人的无奈啊!这位 得道高僧一语点破人生的真谛。漫漫人生路中,
乐观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我认为,要想让生活变得不那么 苦涩,不妨给生活加点儿糖。①

(从故事中引出论点,引起下文,照应题目,写法巧妙。


我听过这样一个 故事。一个盛夏,两个同样口渴的人回家后,面对桌子上的半杯水,一个人怒气冲冲
地喝完了水,另一个 人则是高兴地喝完了水。同样的一杯水,效果却截然不同,你会选择哪个呢?②这决
定了你的心态,乃至 一生的成败。

(举例论证,以喝水为例论述心态的重要。


现代 人真的应该知足常乐!随着生活的改变,每个人身上的压力虽说有所不同,但肯定的是,压力大
了。经常 听到才是小学生的妹妹抱怨学校的家庭作业剥夺了他们本该轻松的童年;我是一个即将中考的学
生,常常 被几个月以后的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我时常在想,这个社会究竟是怎么了?好了,这个时侯不妨
试着乐观 起来吧!拨散层层悲观的乌云,你一定会惊奇的发现,天哪,这么美的风景,我怎么从来没发现
啊?③( 举例论证二。
“不妨”退一步讲用语讲究分寸。


人生就是一面镜子,如果 你乐观面对人生,人生也会乐观地面对你,何乐而不为?从现在开始,就用
一颗乐观真诚的心面对生活, 不难,只要你肯做。④(道理论证,以理服人,无可辩驳。


学着用璀璨的星星勾勒 空荡的星空,学着用调皮的鱼儿点缀死寂的湖泊,学着用绚丽的图画镶嵌平淡
的走廊。只要你学会用乐观 的心态去观照生活,生活必然变得趣味盎然。⑤(阐释论点,通俗详尽。


其实人生 可以是一杯咖啡,含在嘴里,它是苦的。但这不取决于咖啡的本质,而在于你想不想让它甜
腻。

别忘了,给生活加点儿糖,让你的生活充满乐观的心态
!
⑥(前呼后应,重申论点。


名师点评:

这篇命题作文 的题目中包含了两个关键词
,
一是“生活”
,
二是“糖”
。在这里< br>,
更重要的是“糖”的比
喻义
,
因为糖是甜的结晶
,
所以一般应取“甜蜜”之意。

这样看来
,
所谓“给生活加点儿糖”
,
就是要“让生活充满美好”
“让生活诗情洋溢”

“让生活趣味盎然”…… 基于此,小作者从喝水、读书、考试等日常生活的诸多琐事中,悟出了“乐
观面对人生”的道理,难能可 贵。摆事实,讲道理,打比方,巧设问,论证全面灵活,观点令人信服。


4
1

五、教学后记


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 阅读能力。了解孟子的
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 文的语言特色。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
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
良之心,做一 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
3
.理解“失其本心”中
“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 ,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研讨赏析法、展示点拨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该我们怎样 选择呢?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古文会告诉我
们答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苟得
















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











不屑(












乡为身死(








三、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 使这些
“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 于生,义重于利和
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 就会做出各种不义
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 且偷生。见利忘义
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 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
特点。< br>


4
2

四、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 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合作交流

: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
所欲
]
“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
得兼
]
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
wu
,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
h
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

很厚的俸禄。

【何加】
(
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
,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动词。与:通“钦”
,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乡,通“向”
,以前。为,为(之
)
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
Wei4
,介词。第二个“为”

wei2
,动
< br>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 性,天良



第二课时


一、探究质疑


1
、分析第一段,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2
、提问:文章开头写“鱼”
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
选取 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
舍弃 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 br>.
提问:
“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欲”
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 恶有甚于死者”
“所恶”
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 纳: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这
里的“所 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4
3

4
.分析第一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 舍生而取义者也”
,接着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
过程分两步,
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
“义”
(有甚于生者)可以
“舍生”
(不为苟得)
,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
,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 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
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 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
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有甚于死者”的结论。

最后进一步指出,
“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 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
,所以“能
勿丧耳”
,而愚者“舍之”
,所以就不再具备了。

5.
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
,为了“妻妾之奉”
,为了“所 识穷乏者得我”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
本心”应当“可以止”

二、拓展提高


1
.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 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
这个论据与课文第
2
段用的是同一 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2
.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
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3
.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 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
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

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2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
1
)句意思相反,第(
2
)句 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

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
弘。

三、总结归纳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 “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
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 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
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4
4


第三课时(达标检测)


一、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
(




)
,是
(




)
学派的代表人物。本文选《


,该书在宋
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


二、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一箪食
(
)
一豆羹
(
)
蹴尔
(
)
勿丧
(
)(
)
苟得
(
)
所恶
(
)
不屑
(
)
不为苟得
(
)
为宫室之美
(
)
乡为身死
(
)
弗受
(
)
二、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5

)

1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3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三、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5

)


二者不可得兼
(
)
得之则生

(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弗得则死

(
)
则凡可以得生


(
)
万钟则不辩礼义

(
)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







(




)







(




)








(




)
呼尔而与之
(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四、翻译句子
(18

)

(1)
是则生而有不 用也
;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2)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 死者。


(3)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
(4)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
是亦不可以已乎
?
此之谓失其本心。


五.这段文字用鱼比喻
________
,用熊掌比喻




________
,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
______
。文中还把
______

______
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
_____ _
更宝贵的东西,就是
______
;也有比
_______
更可怕 的东
西,即
__________

(
生,义,舍生取义。生,死, 生,义;死,不义。

六、课文用到的论证方法有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七、教学后记




4
5


10.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积累文言词语,及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通读全文,熟悉文本内容。


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话”的 方式安排内容。衬托手法的使用,突出地表现为用安陵君衬托唐
雎。对比手法的运用,秦王的恃强凌弱与 唐雎的不畏强暴形成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唐雎在强权面前敢于斗争、勇于斗争、不卑不亢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的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突出其形象的写法。衬托手法 的使用,突
出地表现为用安陵君衬托唐雎。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


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论语》表演视频(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悠久的历史凝成了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演绎了 楚辞汉
赋、唐诗宋词。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有岳飞的《满江红》
、曹操的《观沧海》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今
天让我们再次去感受国学的博大与精深。


二、导入本课


同学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外交家,他们用自己过人 的胆识与智慧为国家化解了一次次危难。
晏子使楚,使楚王自取其辱;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我国 伟大的周总理更是一次次地维护了祖国的
尊严。在人说道:
“一人之辨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
”今天让我们一同来认识一下唐雎,
看看他又是如何完成自己的外交使命的。< br>
三、文题解析





“不辱”的含义:没有辱没,不辜负。

四、作者作品介绍

刘向(约前
77
~前
6
)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 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汉皇族。
《楚辞》是刘向编订成书,而《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 歆共同编订成书。



4
6

师补充人物名言: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 、
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
240
年的历史。 分为
12
策,
33
卷,共
497
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 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五、写作背景介绍


学生发言:搜集整理资料信息,介绍本文的背景资料。



师补充 :各国之间的较量,一方面是国力强弱上的较量;另一方面则是外交技巧、外交策略上的较量。那
么,这 一次秦王又故伎重演,安陵君与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覆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作针
锋相对 的斗争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文本。


六、初读感知


(一)出示自学提示一


1
、多层次朗读: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 步读出节奏;第三步大声朗读;第四步读出步骤。


2
、听范读,学生跟读,以圈点勾画的形式标注难点字音。


3
、读准字音





唐雎、怫然、韩傀、徒跣、缟素、休祲、色挠、以头抢地

(二)出示自学提示二


1
、结合注释
,
理解文意。


2
、标注 不能理解的字词与句子
,
向本组同学提出
,
讨论解决,完成小组

任务单。


3
、小组提出未解决难点,全班同学答疑。
(展示小组任务单的完成情况)




第二课时

一、课本剧表演


历史长河,浩浩汤汤,没有 硝烟的战争同样惊心动魄。有几名同学穿越到了那个多事之秋,看看他们
遇到了什么事。


(分角色表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二、整体感知


1
、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
、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

主要人物是唐雎。


3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4
7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三、
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可从身份、
语言、
心理、
情态等方面入手,
并结合文章主要内容。



秦始皇:一个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恃强凌辱


的封建统治者。





雎:一个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具有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谋臣。

安陵君:不卑躬屈膝、果
敢镇定的统治者。


四、小结


纵观华夏数千年历史,英雄人物辈出,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应秉承前志,为发族之复兴、国家 之强盛、
个人之成功不懈努力,奋力前行。



五、作业


1
、课下搜集历史上“不辱使命”的人物及其故事。


2
、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3
、小练笔:你欣赏本文中的哪个人物,简述理由。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4
8


11.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读课文
,
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 活与学习环
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



【教学重难点】翻译课 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把握寓理于事的写
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 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
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
“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 善于化苦难
为动力,
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
《 送东阳马生序》


(屏幕显示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及文后相关资料,教师补充: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 ,明朝初期著名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
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 开国文臣之首”
。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他以继承儒家封
建道德为己任, 为学主张“宗经”

“师古”
,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 散文为
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
“当今文章第一”





2
、关于文体

序,是一 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
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 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




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





4
9

3



: “






















:




君。
























4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 br>1378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
南京市,当时是国都) 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



第二课时

一、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名家范读,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 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
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 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
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学生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




屏幕展示:
(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



(学生读完后,教师纠正。



4、翻译重点语句。

二、问题探究





1
、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用原文的词语或句子回答,然后再概括)





2
、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用原句回答)





3
、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4
、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
(小组合作交流,抽生展示)

三、课堂小结:求学经历







四、教学后记




5
0





1
、幼时致书之难

2
、成年叩问之难

3
、求师奔走之劳

4
、住读生活之苦

青春的脚步-我的读书故事作文


青春的脚步-我的读书故事作文


青春的脚步-我的读书故事作文


青春的脚步-我的读书故事作文


青春的脚步-我的读书故事作文


青春的脚步-我的读书故事作文


青春的脚步-我的读书故事作文


青春的脚步-我的读书故事作文



本文更新与2021-01-26 03:1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86494.html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原创精选)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原创精选)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