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佩杰的故事-严正抗议
2011
年广东省珠海市中考数学试题
考试用时
100
分钟,满分
120
分.
一、选择 题(本小题
5
分,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
.-的相反数是
A
.-
B
.-
C
.-
D
.
3
2
2
.化简
(
a
)
的结果是
A
.
a
6
B
.
5
.
a
9
D
.
2
a
3
3
.(
11
·珠海)圆心角为
60°
,且半径为
3
的扇形的弧长为
A
.
B
.
π
C
.
D
.
3
π
4
.已知一组数据:
4
,-
1
,
5
,
9
,< br>7
,
6
,
7
,则这组数据的极差是
A
.
10
B
.
9
C
.
8
D
.
7
5
.若分式中的
a
、
b
的值同时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则此分式的值
A
.是原来的
20
倍
B
.是原来的
10
倍
C
.是原来的
D
.不变
二、填空题(本大题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请将下列各题的正确答案填写在答
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6
.分解因式
2
-
4
a
=
_
▲
.
7
.方程组的解为
_
▲
.
8
.写出一个图象位于第二、第四象限的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_
▲
.
9
.在
□
中,=
6
,=
8
,则
□
的周长为
_
▲
.
10
.(
11
·珠海)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_
▲
.
三、解答题(一)(本大题
5
小题, 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
11
.(本 题满分
6
分)计算:|-
2
|+
()
1
-
(
π
-
5)
0
-.
12< br>.(本题满分
6
分)某校为了调查学生视力变化情况,从该校
2008
年入校的学生中抽
取了部分学生进行连续三年的视力跟踪调查,将所得数据处理,制成拆线统计图和扇< br>形统计图,如图所示:
被抽取学生视力在
5
.
0
以下人数
变化情况统计图
人数
(
人
)
80
50
30
0
2008
2009
2010
时间
(
年
)
被抽取学生视力在
2010
的视力
分布情况统计图
视力分组说明:
A
:
5
.
0
以下
B
:
5
.
0~5
.
1
C
:
5
.
2~5
.
2
D
:
5
.
2
以上
每组数据只含最低
A
40%
B
30%
C
D
20%
10%
13
.(本 题满分
6
分)如图,在△中,∠
C
=
90°
.
(
1
)求作:△的一条中位线,与交于
D
点,与交于E
点.(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A
(
2
)若=
6
,=
10
,连结,则=
_
▲
,=
_
▲
.
C
14
.(本题 满分
6
分)八年级学生到距离学校
15
千米的农科所参观,一部分学生骑自行
车先走,过了
40
分钟后,其余同学乘汽车出发,结果两者同时到达.若汽车的速度是
骑自行车同学速度的
3
倍,求骑自行车同学的速度.
15
.(
11
·珠海)(本题满分
6
分)如图,在正方形< br>1
D
1
中,=
1
.连接
1
,以
1< br>为边作第
二个正方形
1
C
2
D
2
;连接2
,以
2
为边作第三个正方形
2
C
3
D
3
.
(
1
)求第二个正方形
1
C
2< br>D
2
和第三个正方形的边长
2
C
3
D
3;
(
2
)请直接写出按此规律所作的第
7
个正方形的边长.
C
3
C
2
B
D
2
D
1
C
1
四 、解答题(二)(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7
分,共
28
分)
16
.
(本题满分
7
分)
如图,
在鱼塘 两侧有两棵树
A
、
B
,
小华要测量此两树之间的距离.
他< br>在距
A
树
30
m
的
C
处测得∠=
30°
,又在
B
处测得∠=
120°
.求
A
、B
两树之间的距
离(结果精确到
0
.
1m
)(参考数据 :≈
1
.
414
,≈
1
.
732
)
C
D
3
A
B
A
17
.(本题满分
7
分)某校为庆祝国庆节举办游园活动,小军来到摸球兑奖活动场地,李
老师对小军说:“这里 有
A
、
B
两个盒子,里面都装有一些乒乓球,你只能选择在其
中一只 盒子中摸球.”
获将规则如下:在
A
盒中有白色乒乓球
4
个,红色乒 乓球
2
个,
一人只能摸一次且一次摸出一个球,若为红球则可获得玩具熊一个,否则不 得奖;在
B
盒中有白色乒乓球
2
个,红色乒乓球
2
个,一人 只能摸一次且一次摸出两个球,若
B
孟佩杰的故事-严正抗议
孟佩杰的故事-严正抗议
孟佩杰的故事-严正抗议
孟佩杰的故事-严正抗议
孟佩杰的故事-严正抗议
孟佩杰的故事-严正抗议
孟佩杰的故事-严正抗议
孟佩杰的故事-严正抗议
本文更新与2021-01-26 21:1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90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