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保密工作承诺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0-11-29 15:23
tags:八年级, 初中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2020年11月29日发(作者:史思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
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
踏里裂。床头屋 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
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 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
甫弃官到秦 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
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 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
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
遣 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
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 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
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 br>第1页 共8页

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
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
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 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
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 高飞的挂
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 几分耐心去欣赏
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
自己的失 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
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 ,一事无成,于国于家
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
之, 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 收回自己
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
的茅屋里。多年的 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
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 破了。满屋漏
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
生活啊!长夜 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
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 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
第2页 共8页

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 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
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 怎样的
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
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 “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
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
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 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
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这首诗可分为三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
“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 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
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 富有动
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
居下来,秋风却故意 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
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 上句的“卷”
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
然后分散地 、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
第3页 共8页

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
“挂罥”、“飘转”, 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
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 明之处在于他
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
诗,分明看见 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
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 层地卷了起来,吹
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
之情,也 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
“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
有的,然而却被“ 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
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 不会受这样的欺侮。
“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
了诗 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
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 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
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
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
急如焚;“群童”如果不 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
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
第4页 共8页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29 15:2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32179.html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的相关文章